一双罪恶的手开始伸向同学的衣箱、抽屉、衣兜……7次冒险他才凑足了买耐克鞋所需要的600元。一天下午,他兴冲冲地去商店买鞋。可是到了之后,令他大失所望,原来与小张那双一模一样的鞋子在这里要650元才能买到。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多问了几遍商店的营业员,营业员见他穿得很旧很破,就很不以为然地告诉他:“没有那么多钱就别买耐克,可以买一些国产的品牌!”她的眼神居然与同学小张的神态那么相似,是那么的无情丽残酷!
他憋得脸通红从商店出来。从那时起,他觉得自己太需要金钱了,金钱是体面生活和获得尊重的开始。他不再给自己约束,他要甩开手去“拿”别人的,只有这一条路是最快的!于是,他所居住的那栋宿舍楼开始不得安宁起来,衣服、钱、高档学习用具……一件一件地丢失……但罪恶最终逃脱不了严惩。在一次作案过程中,他被学校保安当场擒获。
像李某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对于一定需求的升级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去实现而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给自己的人生以重创,不能不说是一大社会悲剧。因为如同李某这样的学生,如果按照正常的轨道运转下去将肯定会是非常优秀的知识分子,必将对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可他仅仅因为一双耐克鞋,仅仅因为不能忍受别人鄙夷的眼神,就结束了自己远大的前程。
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需要不仅是个人需求的反映,也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必须符合社会对个体约束条件的要求,否则,当一个人企图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就会形成一定的受挫感,甚至最后产生违法犯罪的动机。心理学认为,人必须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蔼要,才能与社会协调一致;反之,如果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对立,则会走向正常事物的反面。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总会有其相对稳定的社会坐标。尽管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一坐标完全可以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但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其变动的幅度是有限的。一个贫困农村出身的孩子,要想在短期内实现与一个家境优越的青年相同的消费水平与档次,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主体忽略这种客观存在的必然性,而欲强制达到主体目标的实现,就会引发一定的挫折与失败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完全来自于社会方面的原因。从长期来看,这种对自身现阶段需求层次的不满,如果处理得好的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人的斗志和进取心,从而带动人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年轻人的社会阅历较少,思想偏激而又幼稚,往往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从一已私利出发,以个人的理想代替现实。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他们往往会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辩证的思维,看待客观事物,以是否符合自己的个人意愿为标准,凭想当然办事,用理想代替现实。而一旦客观事物与他们的个人意愿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从个人的极端私利出发,表现出对社会、对他人的极端不满,攻击他人和社会,或是妄自菲薄,一蹶不振。而实质上,妄自菲薄和一蹶不振也只是对他人和社会不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所以,青年人如何正确处理个体需要的现实性和长期性之间的关系,就是其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认清个体需要的社会性及其与之俱来的现实性,是避免社会挫折感的重要一步。好高骛远地去追求那暂时还不属于你的虚无缥缈的人生需求,只能诱使你去走不现实的人生道路,而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将不仅会带给你切肤的挫折感,还会因此而将这种感受化为现实。正如前面的例子所揭示的,耐克鞋只是暂时不属于李某,并不是永久性地不属于李某的消费范围。如果大学生李某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发奋读书的话,未来他将会拥有的就不仅仅是一双耐克鞋,但可惜的是,他的眼光只局限在了现在,而现实的经济状况确实是不允许他拥有一双奢华的耐克鞋的。成功与失败仅一步之遥,李某最终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中走向了犯罪。
铤而走险导致罪恶
4名因投资失败而入不敷出的大学生,1999年2月2日在北京抢劫一出租汽车司机时,两人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另两名负案在逃者,一周后,分别在其父母的陪同下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据校方介绍,这4名学生是1998年秋季被该校以较高的成绩录取的。在入学之初,表现均比较好,学习刻苦认真,待人接物也比较厚道而实在,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劣迹存在。进入二年级后,学校进行宿舍住宿调整,将他们4人分到了一个宿舍。由于大学学习比较轻松,这志同道合的4人经常在茶余饭后谈论人生与理想。4人中,张某来自北京的一大款家庭,平时吃的、穿的、用的都属于一流名牌货。但张某却并不是那种张扬之人,而是有着一定的“鸿鹄大志”,他的目标是要全面超越他的父亲,利用4年大学时间创办出自己的公司。这是一种较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与同宿舍的哥们儿聊天时,他争取到了其他3人的支持。于是,一项宏伟的宿舍计划开始实施了。
他们准备用自己的力量创办一家高科技公司,但无疑这需要大量的先行资本投入。他们约定,第一步借助家庭的力量。于是4人分别以同样的要买电脑的理由向家里要了1万元钱,牵头的张某更是从老爹那里化来了3万元。6万元到手后,他们开始进行市场调研。当时,个人电脑还远未普及,市场潜力还很大,于是他们决定瞄准个人电脑市场,专门为客户攒机器。在预算出的丰厚的利润面前,4人均激动不已。第一笔生意他们就赚了2000块,当晚他们一起外出去酒馆庆功。如果事情的发展都如此顺利的话,这4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可能也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正当他们满怀信心地开始第二笔生意时,他们却遭遇到一个专门卖假货的骗子。由于这一次他们要一次性安装4台机器,所以就一下子购买了价值好几万元的设备,可没想到这全部是质量低劣的水货。在交付顾客使用一个月之后,他们安装的电脑被纷纷退货,这一下可全赔进去了。4人顿时慌了神,相互的指责也多了起来。在这时,张某的一个表弟到访,给他们“指点了迷津”——去外面“借点”缓解一下危机。惶惶不安中,他们实施了一次商店盗窃,没想到却意外成功。此后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最终又瞄上了集体抢劫出租汽车司机。
从这4人的犯罪经历来看,一个良好的愿望在其不具备一定的实施条件的情况下,可能会因此而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合理的需求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作为社会的存在实体,人是群体的存在物。群体的形成从本质上说是人们相互支撑和合作的产物,如果没有支撑和合作的必要与存在,人群就不会形成,即使形成之后也会走向解体。但这并不能否认人群内部的相互倾轧,相互支撑与合作是主流,但倾轧的支流确实存在。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人,就必然要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与冲突。爱美、求真、向善是人性的主流本质,但人世间还有许多假、恶、丑现象的存在,诸如迷信、变态、嫉妒、淫秽、背叛、欺诈、诬陷等,这些必然会侵犯正直人的利益,给正直人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损害。畸形的群体关系所提供的环境也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遭受挫折的原因。因为,人既是社会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的制造品。正像劳动既创造美又创造丑一样,在社会文化宫殿的身旁,同时有着社会的垃圾,而这一切的根本就在于人们不能正确地处理个体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前几年近乎猖狂的贩卖人口案件屡屡发生,给我们社会的正常发展蒙上了一层极不协调的阴影,个体婚娶的正常需要,在经一些贪婪的人的不正常演化后,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受害者本人及其家属带来了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