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玛从小患了小儿麻痹症,在支架上度过了6年,寸步难行。但威尔玛相信总有一天这些支架会离她而去。医生叫她做点运动,于是她想,既然做一点运动有益,我多做运动不就更有好处吗?父母不在时,她就丢开支架,试着走路,一次又一次……12岁时,她对医生说:“我要给你看一样东西。”说完,她丢开支架,从房子的一头走到了另一头。从那时起,她彻底扔掉了支架。
威尔玛想进行体育运动,鲁莽地尝试着打了几下篮球之后,便向教练挑战说:“如果你每天教我10分钟,我将还你一个世界级运动员。”教练禁不住大笑起来,但她还是得到了这10分钟。篮球赛季结束之后,威尔玛转向田径运动。她14岁加入田径队,16岁受鼓励准备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在1956年的奥运会上,她获得了l枚铜牌;在1960年的奥运会上,她获得了3枚沉甸甸的金牌。
如果没有幼时的那一段经历,威尔玛能成为奥运冠军吗?多少年以后,她所怀念的还是她的支架。当初为了摆脱它,她付出了多少血和泪,一旦脱离它,她又是多么地依恋它!这是一种精神的依恋,一种情感的归宿:正是因为有了支架,才有了她的奋斗,也才有了她辉煌而不平凡的人生。
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一家精神病院里,有一个狂暴的小女孩,她的精神几乎完全失常,人们不得不把她关在地下室的一个笼子里。医生们已经放弃了对她的治疗,认为她只能是做一辈子的活死人了。然而有一天,一个年老的护士对她动了恻隐之心。她开始在小女孩的笼子外边吃午餐,时不时地给她留下一些小蛋糕。护士在的时候,小女孩装作什么也没看见,可是当她一走开,小蛋糕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笼中的小女孩渐渐地对老护士的爱有了反应,她开口说话了,也不再那么狂暴,并且开始配合医生的治疗。终于有一天,她获准从笼子中出来与其他病人一起居住而且还开始帮助他人。这个小女孩最终走出了精神病医院并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家,帮助海伦成为一名出色的人,她就是安妮·沙利文,我们在惊叹于海伦·凯勒的伟大之时,永远也忘不了安妮。沙利文,没有安妮·沙利文,就没有我们心目中的海伦·凯勒。最成功的人士都曾以表面上的失败作为通向更加辉煌之路的铺路石。我们往往羡慕伟人壮丽的人生,但于他们自己,在取得成功之后,最想回味和最让自己感到骄傲的却是他们曾经经受过的挫折。
2000年11月,《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布朗大学的新校长》的社论。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报纸,专门为一位校长的任命发表社论是极不寻常的。
这位校长名叫露丝·塞门斯,是一名黑人,出生在一个有12个孩子的贫困家庭,曾祖母是黑奴,父亲原是贫农,后来在一家工厂当清洁工,母亲则为人家帮佣。位于罗德岛州的布朗大学是美国最著名的“常春藤盟校’,之一。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布朗大学素以贵族化而著称,学生们不乏豪门富家子弟,小肯尼迪(肯尼迪总统之子)就是该校的毕业生。过去美国一些大学连黑人学生都不接受,更何况让黑人当校长了。塞门斯的任命不仅仅在布朗大学236年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整个常春藤盟校中也是头一遭。
55岁的塞门斯能有今日实属不易,她是12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在小的时候,她就对妈妈说:“我想进大学。”这个衣食都难周全的家庭主妇只能对她说:“那你只好去争取奖学金了。”塞门斯果然争取到了,而且一路上升,直到最后取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纽约时报》社论认为,塞门斯的任命具有历史意义。但这并非意味着对黑人的歧视在美国已经不存在了。事实上,这篇社论的出现恰好说明,美国消除民族和种族歧视的道路还很漫长。塞门斯本人一次又一次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偏见与不公。她是大学校长,衣着自然很是得体,但当她去一些名牌化妆品柜台看东西时,往往会被保安跟踪监视。因为,在美国,非洲裔和西班牙裔的美国人被认为是最喜欢偷东西的。塞门斯对学生说:“我并不以自己的肤色而羞耻,反之,在黑人处境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我能奋斗到今天,我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肤色改变了有些人对我的看法,但却改变不了我的生活。从某种意义讲,我还应该感谢我这黑黑的肤色,它给了我烦恼,却又催我前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受的迫害,我国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在他的新书《岁月随想》中这样说:“我在下田干活期间,牢记自己原来是一个播音员,今后,我还会回到我原来的岗位上去。对这点,我几乎坚信不疑。我从没半点看不起农民,但我相信,党培养我这么多年,并不是只让我做一个养猪的专业户。”在这种心境的支持下,赵忠祥不但没有忘记看书学习,还默默地练习他的专业技能。这一切对他的帮助很大:“今天想来,我真的很感谢那些让我去于校的人,包括那些希望我永远留在那儿的人。在那里,劳动并没有构成对我的惩罚而是给我身心一次锻炼,使我体会到生命中难得的情调。在干校期间是我一生中很美好的时光,随着岁月的消逝,曾经有过的消极或埋怨心理,早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竟是越来越多的美好回忆。”
打败失败,越挫越勇
旧金山第一位女市长戴安妮·费恩斯坦是一位具有十足信心和竞争意识的卓有成就的妇女。她说:“我把失败只看作是我选定的事业的一部分。如果我被失败吓倒,我就不会成为一个好市长。所以一个人要学会不从个人的角度看待失败。优秀的政治家必须具备一点凤凰涅架的精神。”在挫折和失败的沼泽里,成功者和失败者会采取完全不同的做法。成功者的想法毕竟不同,他们根据一线希望寻找可能性,采取行动,一有机会就毫不犹豫地抓住不放,恰如一扇门稍露出一丝缝隙,他们就乘机将它完全打开,堂而皇之地走进屋去!成功者和失败者都希望有朝一日取得成就。但对于失败者来说,希望毕竟只是希望;而成功者则想方设法,付诸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功者之所以能勇往直前,是由于他们能顶住消极影响,具有承受挫折、失败的力量和开拓新路的想象力。失败者不敢打破现状,害怕采取非传统的办事方法。成功者则敢于向成规定见提出质疑,待人处事能大胆地开辟新径,并在受到挫折时,能采取革新的态度,探索新路实现自己的目标。失败者在危急时刻常常束手无策,他们的心中充满恐惧,看不到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的机会。成功者面临危机时却不仅能设法克服困难,而且注意发现其中有利的因素。在危难中,他们仍积极思考,寻找新的成功机会。在关键时刻,失败者往往被忧愁击倒,不再进行可能导致成功的尝试和试验,而是绝望和退缩。形势不顺利时成功者仍会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专心致志地继续奋斗不已,直至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失败者不愿显得雄心外露,进取心切,他们不加思索地承认否定的批评,十分害怕改变自己的处境,总是生活在失望和忧虑之中。对于成功者,遭到失败和否定会使他们加倍努力,他们会大胆尝试和试验,勇往直前。失败者消极等待确定无疑的提议或目标的提出,然后才采取具体行动。情况没有把握时,他们担心、怀疑、犹豫不决、畏缩不前,以至坐失成功的良机。成功者则不会让机会轻易地溜走,遇到挫折,他们愿意努力改变处境,变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失败者只有在发展顺利时才肯花费力气,他们企图找到成功的保证,但却是很难找到,因而很少采取有助于自己的行动。成功者积极努力,多方尝试与试验,所以经常会取得成功。他们知道现实可能会有多次的失败,但仍积极乐观,坚持不懈,并且他们知道越是在失败的时候越是要加大力气促进成功,所以,在他们获得最后的成功之后,他们往往会说出“感谢曾经有的挫折,感谢曾经有的失败”等诸如此类的话。
伟大人物的生活无不在向我们昭示:我们能使生命更加绚丽灿烂,当我们离开人世时,能将自己的足迹留在时间沙滩上。望穿天涯,不知何处是归途,但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满怀热情还是要唱出青春无悔。失败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它能使贫瘠的心灵放歌,它能使单调的生活获得圆满,它能教会人清醒地认识自我,它构成你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发现存在于危机与困境之中的机会。不要把眼光锁定在灾难处不放,要寻求希望和积极的出路。即使身陷混乱与灾难之中,也会产生新的想法,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只要勇于创新,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失败永远都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把它藏在心间,生活再难,你也能获得幸福。
作为常人,我们必须学会以失败为师。每一次我们付出了努力而没能成功时,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对我们本身和我们的行动方式具有宝贵价值的教益。掌握对待失败的能力,是成长和成熟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老话:“每天吃个苹果,不用找医生。”我想把这句话改一下:每天受点小挫折,不用去找医生。正如我们日常所说,久病的人已经能成医生,经常接受挫折和失败的磨炼,在心智和耐力方面的锻炼已经足以使你抵抗任何“病菌”的侵袭。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经受一点小挫折的人,经过多年的磨炼,会具备一种在困境中生存的能力。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灾难,他们都不会像茅草屋遇到暴风雨时那样容易被摧垮;在灾难像飓风一样袭来的时候,也能够巍然屹立,毫不动摇。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经受过挫折和失败的人,能够勇敢地迎接更多的风险。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可以经受住灾难与痛苦的考验,劫后余生,他对事物的失落感就会减到最低的限度。爱默生用诗意般的语言说出了同样的看法:“一个人的成功由许多失败构成,因为他每天都进行尝试和冒险。他摔倒的次数越多,前进的步伐就越快……我听说在马术方面,不曾从马背上摔下来的人不是好骑手;而且,他永远成不了好骑手,除非等到他从马背上摔下来之后。那以后,他再也不会因为害怕从马背上摔下来而提心吊胆,而不论奔向哪里,他都可以自由地驰骋。”不要诅咒失败,而要学会利用它。失败可以给你指明方向,清楚地告诉你应该避免什么,使你提高警惕,不致重蹈覆辙。这样,失败就成为指路标,指示你下次不能再往那儿走。人人都有失败的权利,你也同样,失败=学习=努力=成功。失败是对事物的评判,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它并非是对你人格的宣判,不是永恒的状况,不是致命的错误。要记住的是,对待失败的态度而不是失败本身铸就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