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家前来观看有我所写的“正史派”的论文专著,本书已经写了八本,而且每一本里面都有很多的知识点,不过这一本书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面慢慢的更新。因为这部小说并不算是为正式的王朝写历史,而是在写游牧民族的历史。
不同于以前所写的《先秦1800》、《强秦帝国》、《汉末曹魏》等等书籍,这一次我们要写的这十几个王朝都不是正统的王朝,而是真正的割据政权,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有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权。
为什么少数民族能够在北方建立政权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政府重症肌无力,这群被政府掌握和监视的少数民族的人民早就看不惯政府的压迫,所以只要这个政府还强大,他们就只能憋屈的活着;但是万一这个政府是有一个懦弱的皇帝掌握着,那就真的,没有办法当奴才了。
我们所讲的正是后面一种情况塑造的时代,事情还要从东汉初年开始讲起,其实让游牧民族内迁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历史上面所谓的中兴之主光武帝刘秀。这件事情发生在建武22年(46年),而且光武帝让他们盘踞的地方很不好,长城内外,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地方,你让给了游牧民族,万一起了乱子,如何收场?
这种亲恩提一直延续到汉末,东汉末年和我们要讲的最后一个系列“中国近代史”一个样子,都是军阀混战的时代。曹操、刘备(包括诸葛亮)、孙权、袁绍、袁术、张鲁、刘璋各自成为了本地区的土皇帝,当然最后成功建立国家的只有三个,只不过这三位可以说是乱世中的精英。但是我们知道在他们征伐的过程中,有一些少数民族也自愿加入进来。
诸葛亮征服彝族首领孟获的故事被演绎成为了七擒七纵,说实话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但具体有没有那么传神就不得而知了。反正罗老先生确实没有过硬的历史功底,而且一生都在漂泊,直到七十岁病逝为止,他依然生活在社会底层。他所接触到的只有元末农民起义导致了又一次的军阀(农民军也是军阀)混战。比方说徐寿辉、陈友谅、张定边、韩山童、刘福通、郭子兴、朱重八,这些人原来掌握的土地包括元朝南方的土地最后都统一到了朱重八的手里,这就不得不说是三分归晋的原型了。
我们再把目光放在曹魏这一边,说实话,现在已经不能用曹操来代指曹魏政权了。虽然有人很喜欢他,但是曹操的家族最后也是像德川家族一样,前三代兢兢业业,后面的不咋地。但是曹操时代(196——220)有一个壮举,那就是把乌桓灭掉了。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后来比较有名的民族前来表示忠顺,这个民族的首领很有名,而且有名到连皇帝都派人杀了他(足见其威胁程度),这个人我们在《汉末曹魏》那本书中讲到过,名字叫做轲比能,他所在的民族也很出名,我们第十部书中还会讲述到。
当然最初让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有两个,这两个原因都与汉民族有关:
1.汉民族王朝的军事征服。在那个时候还是暴力政治,所以办任何事情都需要拳头,也就是说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血腥的国家军队前去征讨。这玩意儿在中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初期(1949——?)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我们拿现在的思维去衡量以前的社会或者我们用以前的思维去看现在的社会都会有失公允。毕竟现在这个讲求和平发展的社会里面,如果真的挥舞着拳头去用暴力,那就真的是out了。
2.汉民族为了补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劳动力不足,诱惑其他民族的劳动力前去不从兵员上的不足。这实际上就跟壮胆一样,请几个外援在有的时候还很管用。但是像晚清那样‘请’进来的外援简直就是祸害。不过我们转过来从长远的方面来看后来的内迁,确实外援就是有点祸害的意味了。
促使少数民族内迁的另一个因素,还得请大家来看一下决定三国走向的“********”。在这********里面,曹操的兵力损失是相当大的,因为这********之中,曹操参加了两次战斗,而且一次胜利,一次失败;孙权参加了两次战役,两次都是胜仗;刘备参加了两次战役,但是第一次损失很小,第二次损失很重。
当然这三次战役我们以前就已经介绍过,第一次的战斗名字叫做官渡之战,第二次的战斗叫做赤壁之战,第三次的战斗是夷陵之战。只不过第一次的战斗是在角逐北方霸主,第二次的战斗是在角逐天下大势是分是合,第三次的战斗是在角逐吴蜀分界线。
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的兵力对比是2:11,曹操带了两万,袁绍带了十一万;赤壁之战之中,曹操和孙刘联军的兵力对比是4:1,曹操二十万,孙刘联军只带了五万人,而且在战后三国加起来的总人口数不会超过140万人;夷陵之战中,刘备和孙权的兵力对比达到了1:1,但是刘备的军中还有一股势力,那就是一万人的五溪蛮夷,所以刘备实际上带的兵力只有4万多人,而孙权所带的兵力达到了五万多,而且都是自己的嫡系部队。
经过对上文的史料的分析,我们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罗贯中先生的描述简直就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神话故事,因为蜀汉到最后投降时的人口也就是90多万人,结果好家伙,一次夷陵之战就带出去了七十万,这罗贯中老先生笔下的“刘备”是不是喝多了。
当然戎狄居半的情况在晋朝建立以及司马炎统治的时代很常见,主要是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在并州和关中一带表现的很突出。但是这些人进入中原之后才发现,世界真的很无奈,毕竟自己这些茹毛饮血的现象不为汉族人所接纳,而且有些匈奴人成为了汉族人的奴隶,更加麻烦的问题是,有些汉人竟然成为了胡人的奴隶。
这就不得不激起民族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在此时还不是那么明显(当时虽然司马炎昏庸了,但是虎老雄心在,司马炎没有了早年的斗志,震慑力还是有的)。可是人总有死亡的那一天,等到司马炎的愚钝儿子司马衷担当这个王位的时候,事情就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当时的游牧民族已经入居关中以及泾水、渭水一带,这样的话他们就已经对晋朝的都城形成了很严实的包围。当然这个时候晋朝的国内出现了问题,因为司马懿的后代实在是太多了,导致了司马衷的爷爷辈、叔伯辈的人野心膨胀,掀起了一通变乱,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在八王之乱平定的过程之中,作为“风箱里的老鼠”的司马衷实在可以说是两头受气,一方面他得先后臣服于狮子座的老婆贾南风和那几位叔叔伯伯的淫威之下,一方面由于他们一家的矛盾导致了国力日渐削弱,最终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司马炎时代开始松动的民族问题到了司马衷在位的时候最终暴露出来,这可以说是对统一形势的一个强烈的讽刺,司马炎刚刚统一25年的晋朝,就毁在了这几个不安分的叔伯子侄手里。
当然这时候内迁民族有代表意义的有五个,分别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样排序的依据是他们建立的政权影响力。首先起来的并不代表影响力大,最后建立的并不代表影响力低微,这一个时代才真正让整个华夏地区陷入了一片混乱。
在这里,我们要引入一个问题,那就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我们以前就说过,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每一片土地都要知道它的根源。江南地区以前是楚国和吴越的地方,而对于这片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确实在三国时代开始的。
三国时代吴国首先开始了对江南的开发,由于********造成的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西晋时代,由于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北方已经没有什么净土,而中央政权逃亡江南给南方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人口劳动力,从而江南的经济开始上升,这样,南方有了先进的技术和资源,为在后来的王朝时期超过北方打下了基础。
本书所写的时间段是从304年开始,截止到439年结束,一共136年的历史,而且在这136年之中,经历了十六个国家的风云变幻,而且这十六个国家没有一个支持长久的,而且这十六个国家一共有78位皇帝,也就是说平均每一年半的时间就会有另一位皇帝上台执政,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大家想一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就知道了,因为虽然国家大权掌握在总理戴高乐的手里,但是他们的总统确实变换很快,我记得我们的政治选修课课本上面还有所介绍。等到我们以后的《法国史系列》里面再接着讲。
那么,第一个敢于冒犯晋朝统一格局的是哪个王朝呢?他将会在历史上面有什么出彩的表现呢?
请看下集:氐族小伙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