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一整夜的雨,早起就是好天气。青石的街道被雨水冲刷的一尘不染,树叶子像涂了蜡一样亮绿。阳光温柔而不刺眼,透过窗户射进屋子,班怪陆离。
李惊鸿刚刚起床,朱大昌就舔着大肚子,兴致冲冲地走了进来。李惊鸿见朱大昌春风满面,说道:“有什么喜事,让朱东家乐成这个样子,这可是夏季,怎么春风得意!”
朱大昌笑道:“还真是一件大喜事,吴王已经同意了那天提出的意见,要将几十万石太仓稻米抛到长安市井之中,现在粮价正高,咱还不好好赚上一大笔。这两天你先将晴雨楼的生意交给别人打理,来帮我负责粮食的转卖,别人我信不过。事成之后,绝对少不了兄弟的好处!”
李惊鸿闻言,却高兴不起来,说道:“朱老哥,这件事情我总觉得有些不妥,太仓的粮食可是关乎长安数十万驻军的补给,万一出了差错,军中缺粮,士兵哗变,长安就会大乱,这后果可不是谁都能承担的。你可要考虑清楚了,毕竟现在也是拖家带口的人了,也要为莲儿嫂子考虑。”
朱大昌回道:“这点我也早已经想到了,不过你放心,我已经派人查看过了永通渠十来日就可以畅通,到时候咱们的粮食就能运进来了。即使永通渠不通,还有从陆运运粮食的车队,十五日之内也能运到。两条路,保证出不了差错!兄弟,你就放心吧,哪怕出了事情,也不会牵连到你!老哥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吴王那里催的急,这事办不好,交代不了。”
李惊鸿想了一下,说道:“既然朱老哥这么有把握,我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不过还是要多找些嘴严,靠的住的伙计,来办这件事,总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人多眼杂,难免有多事的伙计!”
二人一通合计,挑选了数十个沉稳老实的伙计,紧锣密鼓地进行了起来。太仓的粮食一经抛售,开始还有一些囤积的商家左右观望,待看到源源不断的稻米进入集市后,粮价一路下跌,有两三家商家也开始坐不住了,跟着慢慢抛售。
魏王府内,通报的小吏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见了魏王禀报道:“魏王殿下,长安的市面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稻米,而且只卖十一文钱一斗,有的商家也开始跟着抛售,现在粮价已经快跌到十二文钱一斗了。”
魏王脸色一沉,说道:“这永通渠都决堤了,运粮的船队都堵在了下游,而且陆运也没有多少粮食运进来,市面上怎么会平白无故多出这么多的粮食。对了,你都看清楚了,是哪家米店在抛售稻米?”
小吏回道:“据小的暗中观察,发现带头抛售稻米的商家是朱记米店的几家分店,而且都是清一色的上好杭州米。还有别的几家也有跟风抛售的!”
魏王闻言,想了一下,小声寻思道:“朱记米店?那是吴王暗中掌控的米店。按理说他们的粮队也堵在了永通渠下游,现在应该没有多少存粮,怎么会突然大量抛售!还是杭州米,难道……”
魏王眼光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说道:“你马上去吩咐咱们在长安的几处米店,从现在开始一粒粮食也不要在出售,将府里的存钱都拿出来暗中去朱记米店收购他们的稻米,有多少要多少,越多越好,还有警告那些有存粮的米店也不要在抛售。本王,还有大棋要下!”
待小吏退下后,魏王眼神寒光一闪,愤恨道:“李恪,这次鹿死谁手,马上就要见分晓了!”
朱大昌和李惊鸿二人没日没夜地忙碌了三天,第一天成效明显,粮价降到了十二文,可是后两天粮价却一直降不下去,无论抛售多少粮食,都像泥牛入海,始终不能饱和。
朱大昌心急如焚,说道:“这长安的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怎么投进多少粮食都看到底。三天的时间已经投进去了十几万石,粮价虽然略有下降,却怎么也到不了十文钱一斗。”
李惊鸿也在寻思,回道:“这确实有些奇怪,按说十几万石粮食,也够长安城百姓吃上几天了。那些有粮的商家除了第一天有几家跟风抛售外,现在也都闭门惜售,甚至还有些商家正在暗地里收购咱们的粮食。”
朱大昌说道:“不行,这么下去,太仓的粮食恐怕就周转不开了。反正横竖都是死,明天咱们孤注一掷,一下子抛上十万石,那些商家看到这么多粮食,没准也就跟着抛售了,到时候这个局就活了!”
李惊鸿没有言语,心里总有一丝担忧,看不见的对手就像鬼魅一样不知道如何应对。
翌日,长安城中大大小小的朱家米店又开始热火朝天的忙碌起来。前来买米的百姓络绎不绝,丝毫没有减少的意思,将米店围了个水泄不通。朱大昌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稻米越卖越少,银子越赚越多,却一点高兴不起来。
魏王府内,魏王正在后花园里气定神闲的钓鱼。清澈透绿的池水里面,一群锦鲤鱼围着鱼饵追逐嬉闹,激起阵阵波纹,一圈一圈远去。亭台旁边站着两个小吏,不苟言笑,生怕吓跑池中的鱼儿,惹得魏王生气。
魏王边持竿而钓,边对旁边的小吏说道:“你刚说今日朱记米店又开始大量抛售粮食?这事当真?”
那小吏战战兢兢地小声回道:“启禀殿下,小的刚刚从朱记米店回来,亲眼看到他们又运来了大量的稻米,正在贩卖,看样子估计有几万石。”
魏王闻言,轻起钓竿,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被拉了上来。魏王摘下鱼儿看了一眼就又丢进了池里,说道:“看来鱼儿马上就要上钩了,告诉咱们的人,继续大量收稻米,有多少要多少,还有警告别的米店十日之内,谁也不许卖一粒粮食。太仓的粮食,看你们还能支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