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长安,阴雨不断,街道上泥泞不堪,城中的各家米店前围满了冒雨前来买米的百姓。人们面色沉重,就像这长安的天色一样。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汉,头戴蓑笠,左手提着一个打着补丁的空粮袋,右手端着一杆烟袋,边抽边说道:“这长安的粮价真是一日一个价,前几日还是十分钱一斗,现在都快涨到十五文钱一斗了,这让老百姓的日子可怎么活啊!?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全交了皇粮,家里剩下的存钱,连这个月都维持不了!”
一旁皮肤黝黑的青年汉子附和道:“都说太宗皇帝爱民如子,现在来看都是谣传,哪个皇帝不是只顾自己享乐,哪顾百姓死活!隋末战乱刚过,本想着过几天太平日子,没想到现在连饭都吃不上。实在不行,就出潼关,去关外讨饭去!”
在几人谈论之际,米店内走出一个尖酸刻薄的伙计,手里拿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售罄”两个红体大字,挂在了门口上,喊道:“都回去吧,店里的米粮都已经卖完了!”
那老汉一听急的烟杆都掉到了地上,也来不及捡,走上前去,拉住那伙计的胳膊,央求道:“您就行行好,卖几斗米糊口吧!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已经一整天没有进一粒米了,都等着这米下锅呢!”
那伙计一把甩开老汉,嚣张地说道:“店里米卖完了能有什么办法,你这老家伙,这把年纪吃粮食也是浪费,还是赶紧准备席子,早点入土吧!”说着走进了店里,不理会众人的祈求关上了大门。
众人见状,无奈惺惺地散去了。青年汉子拉起老者,也依依不舍地离去了。
魏王府内,歌曲升平,几个身材曼妙的女子正在表演盛世霓裳的舞曲。宴桌上,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摆了满满一桌。魏王酒至半酣,兴致正浓,举起酒杯说道:“这次多亏了郑大人的帮忙,挖开永通渠,漕运堵塞,才使粮价飞涨,来本王敬你一杯!”
郑仁基忧心忡忡,战战兢兢地举起酒杯,小抿了一口,回道:“这可是有损阴德的事情,小人受之有愧!还请魏王替小人隐瞒下去,我替我一家六口谢过魏王殿下了!”
魏王说道:“这点你放心,那些参与此事的士兵现在都已经沉到江底喂鱼了,只要你不说,本王不说还会有谁知道?等到风波平静后,太仓主管的差事就是你的了,那可是多少人惦记的肥差,里面的油水不用说你也知道!”
郑仁基闻言,内心稍安,说道:“多谢魏王殿下,小人对于功劳不敢奢求,只求平安无事!”
魏王说道:“做人谨小慎微固然是好,可是常言道富贵险中求,当年高祖要不是冒着杀头的大罪,太原起兵,我李家哪会有这万里江山。以后跟随本王,只要你尽心尽力,荣华富贵,高官显位少不了你的!”
郑仁基闻言,眼中显出贪婪之色,说道:“多谢魏王栽培,以后有什么用的到小人的地方尽管吩咐,小人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镜头转到朱府内,自从程莲儿嫁进来之后,就完全接管了府里的大权,见这里不行拆这里,那里不好改那里,整个朱府被折腾的翻天覆地。朱大昌自从被架空之后,大气也不敢喘一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处处恭维的份。不过除了这些地方,程莲儿对朱大昌不是一般的好,天天做他喜欢的美味。朱大昌心里担心粮食的事情,吃什么也吃不下去。
饭时,程莲儿见朱大昌举着筷子,心事重重,给他夹了一块猪蹄,说道:“大昌,这是你最喜欢吃的猪蹄,来趁热多吃点!”
朱大昌含着猪蹄却难以下咽,说道:“多谢夫人美意,你也多吃点!”
正在二人吃饭之际,门外走近一个小吏,正是吴王府里那个,见了朱大昌说道:“朱东家,吴王殿下让您现在过去一趟,说有事情相商!”
朱大昌闻言,暗道想必是那天进献的主意,吴王已经有了定夺,赶紧放下筷子,跟着小吏走出了屋子。
程莲儿在后面喊道:“吃饱了再去啊!”
朱大昌跟着小吏一路小跑来到了吴王府内,见吴王正在作画。朱大昌站在一旁,恭维道:“殿下这丹青之笔妙绝天下,简单几笔就勾勒了一副寒鸦戏水图!”
吴王闻言,心里有些尴尬,这明明画的是两只鸳鸯,怎么就成了寒鸦了,你小子忒不识货,停下笔回道:“这只是小王一些业余喜好,上不得台面!今天叫你来,有重要的事情要和你说!这几日长安城中的情形你也看到了,各个米店的米价都在飞涨,已经到了十五文钱一斗了。父皇刚刚招本王进宫,诏告务必将长安的粮价稳定在十文钱一斗。这如何做得到,越是缺粮,长安的各个米家越是囤积惜售,坐等涨价。当务之急,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将太仓的粮食拿出一部分,到集市上抛售。那些囤积的商家,见市面上有粮,也许会跟风抛售,到时候粮价就降下来了。你马上派人再去江南调粮,这次走陆运,虽然慢些,但一定要赶在太仓粮食周转不开时运到。到时候无论是永通渠决堤堵上,还是陆运粮食到了,都能将粮食补上!”
朱大昌闻言,心里美滋滋,现在粮价正贵,这一来一去,又可以大赚上一笔银子,回道:“吴王殿下考虑的很周全,我这就派人去江南调粮。太仓的粮食可是江南上好的稻米,比市面上的散米要好上一个等级,皇上规定的是将粮价稳定在十文钱一斗,依小的看,不如就定价在十一文钱一斗,这样既能达到稳定粮价的目的,还能帮吴王多赚些银子。”
吴王说道:“这些你就看着办吧,有一点要记住,绝不能走漏半点风声,这件事要是传出去,后果你自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