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思想
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思想,是毛泽东民族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观点,从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成为我们党制定民族地区经济工作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
一、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意义
(一)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维护民族团结
中国各民族长期以来共同聚居和相互杂居,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形成了互相依存的不可分离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①
几千年来,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割据、分裂和团结统一交替发生,但毕竟团结和统一始终是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不仅人口众多的汉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蒙古族和满族以及其他各民族也起过重要作用。因此,我国的统一是由各民族共同完成的。历史的发展还说明:我国各民族人民不但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还不断加强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兄弟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接近。
在旧中国,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造成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间,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使用从政治到军事、从经济到文化的各种手段,把侵略魔爪伸入中国,使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受尽了外国侵略者的种种欺压和凌辱。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他们在华的利益,千方百计地挑拨我国民族关系,既破坏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也破坏了各少数民族内部的团结,并且采取各种手段,妄图把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我国分裂出去,这就进一步加深了民族隔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几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是不团结的,……这是反动的清朝政府和蒋介石政府统治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挑拨离间的结果。”①
帝国主义过去敢于肆无忌惮地欺负我们,除了当时的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等原因外,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不团结,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历来坚决反对民族之间的歧视和压迫,为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的民族政策,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多次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的大汉族主义和民族压迫政策,坚决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指出:“民族的压迫基于民族的剥削,推翻这个民族剥削制度,民族的自由联合就代替了民族的压迫。”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再次重申了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此后,为保障各民族平等和加强民族团结,我们党还曾作了许多具体规定,体现了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和愿望,受到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和上层爱国人士的热烈拥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合作打下了政治基础。为了巩固和发展我国革命的胜利成果,推进各族人民共同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毛泽东及时地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并强调指出:“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①“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②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国家的统一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的论断,就是总结我国长期革命斗争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重要结论。不论在民主革命阶段,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在制定和提出革命总路线、总任务和总方针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是把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毛泽东在他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多部著作中,十分重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强调民族大团结是一切革命与建设事业胜利的保证。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强调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出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充分调动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自觉地参加到经济建设中来,推动经济全面向前发展;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搞好边疆的安定团结,而这种安定团结是发展经济的首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才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把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的有利条件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更高速、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总之,加强民族团结,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局面的稳定,而且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党的重要的民族政策,是毛泽东民族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共有56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和广西五个自治区与云南、贵州、青海、四川和甘肃五个多民族省份,以及吉林、湖南、湖北、广东和台湾等省的一些州、地、县,同时还有大约几千万人口的少数民族杂居在全国各省的大小城镇和乡村。新中国建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的状态,人民群众的生活极为贫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先后完成了以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了极端落后的生产关系,为进一步发展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有利条件。在国家和汉族人民的帮助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早在1955年,毛泽东就指出:“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汉族居住的地方面积要宽,那里蕴藏着的各种物质财富多得很。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①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那里的许多重要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许多独特的农、林、牧、副产品,是城乡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重要物质因素。毛泽东和党中央充分注意到少数民族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制定了“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在国家和汉族的大力帮助下,经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积极努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经济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落后向现代化发展;许多地区建立了大中型工业基地、经济中心和交通运输网络,其经济增长速度之快,是历史上所没有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民族自治地方都出现了一些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铁路公路、内河航运、航空和邮电通信事业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民族贸易空前活跃。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合也日益增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地处边疆,有些与外国接壤,有着对外贸易的天然的良好条件。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的经济交流,而少数民族地区则是对外交流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有利于掌握国外经济动态,指导国民经济生产,扩大进出口贸易,繁荣市场,发展经济。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不可能离开少数民族的参加,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非常需要少数民族。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得到发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已经出现一个迅速发展的好势头,它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显著。
(三)社会改革是少数民族摆脱贫困落后、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经济制度,在少数民族内部,地主、农奴主、奴隶主还照旧剥削广大的农民,农奴和奴隶。随着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获得翻身解放,他们迫切需要废除各种剥削制度,要求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他们进行社会制度的改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及时发出了“社会制度的改革必须实行”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我们新中国就是要帮助各民族发展,这就必须实行一个根本性的措施,就是进行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我们中国各民族的共同性的问题。……我们所说的社会改革,最根本的是经济改革。”他又说:“如果不进行经济改革,维持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多数的人民还是奴隶,农奴和封建农民,生产力就不能够解放。”“只有改革才能使民族繁荣。经济改革是各民族必须走的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社会制度的改革,是彻底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使各民族获得发展和繁荣的必经途径。毛泽东为这种改革制定了一整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党和国家在领导少数民族人民进行社会改革的过程中,依靠各族人民,争取和团结一切愿意进步的民族宗教上层人士,按照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工作,采取了一条“慎重稳进的方针。”对于这一方针,毛泽东早在1950年就明确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必须慎重对待。”①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深刻地分析了少数民族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特点,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②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是少数民族自己的事情,要依靠少数民族人民自己来进行,不能由别人包办代替,因此,必须等待本民族各种条件成熟,才能进行改革。这种条件的成熟,又因各少数民族的情况有很大差异而有所区别。所以,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条件不成熟,不能进行改革。一个条件成熟了,其它条件不成熟,也不要进行重大的改革。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改革。”①
究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够在少数民族地区地区实行社会改革呢?毛泽东归纳为三条:“没有群众条件,没有人民武装,没有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就不要进行任何带群众性的改革工作。”②这里提出的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武装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三个条件,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社会改革是各族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大事,只有依靠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把他们充分发动起来,组织起来,社会改革才能实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阶级斗争和其他社会情况错综复杂。从民主改革前的情况看,国民党残余势力、某些少数民族的一小撮反动上层分子、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和扩张主义分子,他们总是互相勾结,竭尽挑拨离间只能事,妄图颠覆与分裂我国。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民武装这个重要条件作保证,社会改革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同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保持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开展各项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和要求,能够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宣传和组织群众,把党的方针、政策变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因此,进行社会改革这样大规模的、深刻的革命,没有相当数量的、善于联系各阶层群众的本民族干部,那是根本无法取得成功的。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一般地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改革,即土地改革,第二步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③所谓民主改革,就是依靠人民群众,经过革命斗争,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以劳动者的个体所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形式的剥削制度。所谓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对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引导各族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胜利完成,废除了各种剥削制度,使世世代代受剥削受奴役的奴隶,农奴获得了解放,他们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生产积极性大大增长,因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初步解放,各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各项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民主改革并没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在民主改革后,民族地区除了存在一定比重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了使各族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和落后,为了少数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党和国家又领导各族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先后进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