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已经发完,题目尚未决定。关于作者,无须介绍、赘述。芸芸众生,无名小卒,中国13亿多老百姓之一。既无一官半职,亦无一文银钱积蓄。碌碌无为,终日为三餐而奔忙,只为稻粱谋的庸人一个。充其量,算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喜欢垒汉字涂鸦罢了。
本文写成,已经20多年了,一直束之高阁。所述内容,早已过时,时换季节人换代,言情文章不受欢迎。偏是敝帚自珍,不肯舍弃。自嘲可当文物,无奈保存不易,破损、褪色在所难免。近年女婿给我一台电脑,原意是玩耍游戏,消遣时间。其实,老玩游戏,也颇觉厌烦,于是就学五笔输入法,弃方格学打字。老师是现成的,全家人除了黄脸婆,儿、孙辈,只要被我逮住了就是老师。不过,逮不着时只好自己琢磨。实在没办法,那只好等下一个星期天。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终于学会了打字。当然,无须他人嘲笑讽刺,错误在所难免,其速度可想而知。接着,老牛拉破车,拾漏补缺,我把它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电脑,其目的;一是以利保存,二是为了练习打字。没有它,可能还学不会哩!
至于题目,说来话长,真是多磨。开始之时,我拟定叫“鳏寡孤独”,与堂弟一商量,他说不吉利,看着吓人。于是把它改为“孽债”。抄本让杜老师过目后,他说“太俗气,同名的电影也有”。文化局长阅后,没有置评,只说可以给予书号,同意自费出版,只好婉谢。输入电脑时将题目改为“逆旅”。这回,我要孙女教我网上发文,输入题目,荧屏显示,已有同名的,不能输入。她就随便拿了一篇短文题目做示范,边说边操作。这一来,张冠李戴,文不对题,贻笑大方。过了几天,女儿来了,我叫她给我改过来,临时想了一个题目,叫“那些年”。荧屏显示不能改,必须要到2个月之后才能修整。孙女儿说这种题目很多的,她也见到过,到时可能还是不行的。到底该叫啥?还不知道呢!网络的事,我不大懂,一知半解,操作常会失误,不由自主。嘿!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好难嘎!
曾有网友戏谑说;历史只有名字是真的,新闻只有名字是假的。本文的时代背景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改革开放初。这一段时间,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频繁进行。社会组织形式变化巨大,都是空前绝后的大事情;******、浮夸风、人民公社。亘古未有的农村食堂,困难时期吃的草根树皮,史无前例的“**********”等等,都是本文的重要节点,说不尽的荒唐事,流了多少辛酸泪。可笑更可悲。尤其是“****”这个非常时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都会发生。造反派说黑,白的也就是黑了。作者亲历这些历史阶段,耳闻目睹甚或亲历基层社会的种种怪现象。离今天不算太远,不是新闻也算不得历史。在当时,也只是街头巷尾低声窃窃私语的花边新闻,上不了报章,进不得广播,仅仅是茶余饭后的私下笑料。偷偷传播过程中难免会有人添油加醋,鼎鼐调和,以吸引听者。所以,若有雷同的事情或人物面貌,切不可对号入座。事是真事,名是假名,小说毕竟不是新闻报导,无须事事较真。
这里给读者梳理一下几个年轻人的相互关系。
玲玲;她的生父是金铨,生母是林月娣。是庄小禾捡到寄养于陆银凤处的。
灿灿;是邹吉与方长媛的私生子,金铨只是名义上的父亲。
雯雯;是尤耳与方长媛的私生女,孤儿园养大的。
翠翠;是金铨与华美珍的私生女,尤耳是她名义上的父亲。这种关系是无法说明白的,他(她)们误解了,在真假难辩的情况下,只能让它将错就错了。真实社会如此,奈何?
作者;201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