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这个世界还不算糟糕,你能看到黑暗的同时,也能看到光明。
存在于茫茫宇宙中的恒星,势必会让人感受到它的光亮。
你能看到街上的车流——你的确看到了。你也能看到低着头步伐急促的行人。
这时你不禁会想:他们低着头干嘛?也许是陷入生命中第一次的沉思?又或许是毫无意义的习惯性行为?
如若你跑上前去问:“喂!你为何低着头。”那么你也许会看见对方的会心一笑,又或许会遭遇对方的冷眼相待,后者是有可能你触及到了对方内心的一道防线。
“我并不愿意这样!”这也许是你听到的回答。
步伐匆匆的行人,再过无数个春夏秋冬,他们就会长眠于地下,带着人们未得到的无数答案,进入永恒的睡眠。
而他们的离去,势必会带来人们的“短暂性”悲痛。这种悲痛会慢慢消失,直到最后,人们才意识到这种悲痛只是出于“道德式的自我感动”。
呵!多么可悲的现实啊。无论是自我感动也好,还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也罢,有一个事实是,逝者不会醒来,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冰冷的生命体,碳元素循环在个体生命上的戛然而止。
但不要忘记,他们也曾经历过悲欢离合,也曾喜怒哀乐,不要忘了他们是个人类呢!
只是每个人的葬礼不同罢了——有的人死了,没有任何人怀恋他,只有黄土作伴,只有尘埃同行;而有的人,便会给生者带来无尽的悲痛、忏悔、失落或遗憾。
生来如此,赤裸裸的人来到世间,给第一个看见他的人带来欢笑,感动,泪水,希望,于是在接下来的生命中,他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悲伤,欢乐,孤独,寂寞,他都影响着任何一个人。
“美丽”,这个初步阶段由感官意识,进而形成形容事物外形外貌本身的抽象文字,完全是出于理智的第一判断,它同“真实”一样,不带有一丝感性色彩。
而“善良”则不同,这是最纯粹的人性,你也可以说它是形容人性最形象的文字。
上面说到的“不带有一丝感性色彩”并不是说不带有一丝感情色彩,果真这样等量代换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更何况两者不能“等量代换”。
出于“人性”的影响,“美丽”与“真实”开始变得繁琐起来,也可以说成是杂乱无章,想想也是,繁琐与杂乱无章之间相差无几。
总会有那么一个现实:有时你会觉得美丽已不再美丽,真实已不再真实。
不可否认,导致这个现象形成的缘由是:人性的变质——也或许是变量——其中开始掺杂其它东西,比如说“感性”。
的确,“感性”这个东西总会让人变得喜欢幻想、颠倒是非——更何况“幻想”是一种天性呢?
就算是由最初的理性变量,成为理性兼感性的幻想,这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掺杂理性与感性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