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一举灭北凉。
他先让人写了一封信,给沮渠牧犍罗列了十二条罪状,劝他明智一点,赶紧投降。
公元439年,魏军从云中地区渡过黄河,七月初七那一天,拓跋焘来到了上郡属国城,他命令把军需物资留在这里,部队轻装上阵,派出了两支先锋部队,两路同时进军,后边的大部队则紧紧跟上。
他让平西将军源贺当军队的向导。怎么进攻才最有效呢?拓跋焘问源贺,源贺给出的答案让他感到意外又惊喜,源贺说,姑臧城外的居民,主要是四个鲜卑族的部落,他们都是源贺祖父的老部下,对当年的老领导感情很深,他源贺愿意前去招降他们,凭借魏国的号召力,再给他们分析一下利害关系,他们肯定会归顺魏国。那时候,北凉的都城姑臧就成了一座孤城,攻克它是易如反掌的事情。拓跋焘连声说好。
源贺的原名叫作秃发破羌,他父亲就是当年的南凉国王秃发傉檀,南凉是十六国之一,“秃发”其实还是“拓跋”,这是音译不同,南凉存在了十七年后灭亡了,秃发傉檀也被敌人给毒死了,秃发破羌就逃到北魏,得到当时拓跋嗣皇帝的赏识,赏赐给他一个姓氏,让他姓“源“。拓跋焘登基之后,源贺跟着他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他勇敢善战,每次遇到强敌,他都亲自上前冲锋陷阵,深得拓跋焘的喜爱。
魏军势如破竹,一路向姑臧城进军。
沮渠牧犍没有出来投降。
他刚听到魏军来进攻的消息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根据李顺透露的信息,不可能呀!可是这个不可能的事情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怎么办?他的左丞相马上给他出谋划策,让他跟柔然取得联系,请柔然派兵救援。沮渠牧犍听从了这个意见,他立刻派出了使者。然后他就下令,让大家做好准备,固守待援。
魏军的先锋部队到了,是刘絜的部队,他以为自己面对的无非是姑臧紧闭的城门和架满了弓箭的城墙,没想到竟然还有北凉的军队让他来打,原来沮渠牧犍觉得光窝在城里不露头太不是意思了,他派了一支一万多人的军队冲出城外来迎战,没想到刚刚两支军队一接触,北凉军队就自动崩溃了,他们拼命往他们刚刚走出来的那个城门逃去,只是因为刘絜将军听信了他的占卜师的话,认为日子不吉利,不宜追击,收军后退了,他们才捡了一条命,又回到城里去了。这个消息当然让拓跋焘皇帝感到非常不爽,他认为这个刘絜实在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不久,拓跋焘就赶到了姑臧城下,他派了个使者去劝降,被沮渠牧犍拒绝了。他看到整个姑臧城正在加紧备战,或者说,是加紧防守,这从城墙上的动静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出来,不过城墙里边究竟是什么情况就不知道了。拓跋焘正在盘算,推测城里的情形呢,没想到有人带着城里准确的实际情形来了,这个人就是沮渠牧犍的侄子沮渠祖,他觉得跟着他的叔叔继续混下去没有前途,就趁着黑夜翻越城墙来投降魏国了。他带来的情报当然受到了高度重视,拓跋焘亲自听取了他的报告,原来沮渠牧犍派到柔然的使者已经回来了,他告诉沮渠牧犍,柔然敕连可汗答应出兵进攻魏国,只要他一出兵,魏军肯定得先回去顾家,那时候姑臧的围自然就解了,这叫作围魏救赵。沮渠牧犍听了非常高兴,决定固守都城,等着魏军自动撤退。
拓跋焘一听哈哈大笑,带兵打仗最要紧的就是知己知彼,一旦摸透了敌人的实底儿,那就心里有数了。他下令把姑臧城团团包围,准备打持久战,不拿下姑臧决不回军,让沮渠牧犍趁早死了心。
他现在只需要面向前方,不需要考虑后边会不会出现敌人,因为那个源贺说话算数,他真的做到了他承诺过的事情,把姑臧城外的鲜卑部落全都给招降了,解除了魏军的后顾之忧。
拓跋焘只是包围,他并没有发动进攻,因为攻城的代价往往很大。他每天在姑臧城外骑着马兜风,这里的风景真好啊,正是八月天气,到处泉水流淌,漫山遍野都是茂盛的草木,郁郁葱葱,让人赏心悦目。
拓跋焘想起了他的那个宠爱的大臣,他来过这里十二次,在这样的季节也来过,却说这里遍地干石头,没有水草!拓跋焘对崔浩说:你以前说过的话,今天是应验了。崔浩的回答也很得体:我说话不敢不真实,从来如此。这一问一答之间,李顺的命运基本决定了。
拓跋焘对这里的泉水特别感兴趣,他看到姑臧城的西门外那个泉眼水势很大,泉水源源不断的从地下突突突的冒出来,一直向姑臧城北门外流去,跟那里的泉眼汇合到了一块儿,水流那么大,简直像一条河一样。泉水通过许多沟渠流进了农田,农田灌溉是用不完的,剩余的大量泉水就顺着河道远远地流进了沙漠,在那里形成了无数的绿洲。姑臧城外水源是如此丰富,到处都是湿漉漉的,简直找不出一块干燥的地方来。拓跋焘想起出兵之前,他的太子拓跋晃也对此感到疑虑,就专门给他下了一封诏书,解释这件事,让他明白真实情况。
拓跋焘和沮渠牧犍隔着一道城墙在各自等待,等待对方让步,等到了九月二十五日,表面上的平衡被打破了,沮渠牧犍的有一个侄子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带领他的部下投降了。他的这个行动起到了明显的带动效应,整个都城都乱起来了,没有人再有心情去做什么防守了,四面的城门都被逃命的人们给打开了,人们纷纷出来投降魏军。然后,沮渠牧犍也出现了,他让人反绑起了自己的双手,带领着他的文武大臣五千人,走出城来,向拓跋焘投降了。
拓跋焘对投降的国王表现出了宽容和礼貌,他客客气气的接受了对方的诚意,并且立刻给沮渠牧犍松绑,像对待客人一样以礼相待。
都城姑臧里面的居民有二十多万户,仓库中存放的各种珍宝也不计其数,现在全都属于拓跋焘所有了。当魏国的将军们带着胜利的消息到原来属于北凉的土地上巡视时,各族的胡人又有几十万人也随即投降了。
拓跋焘在姑臧城摆开庆功宴,一个使者从平城来了,他报告了柔然人入侵的消息。这完全在拓跋焘的预料之中。出兵西征之前,拓跋焘安排穆寿辅佐太子坐镇平城,他专门给这位驸马都尉交代,敕连可汗跟沮渠牧犍一直以来都在搞同盟,他一定会来侵犯,所以把这些精兵和肥马专门留给你,你等到秋收一完,马上发兵到漠南去,到了那里就在各个要害地方埋伏好,等着他来,等他来了你就来个诱敌深入,然后发起反攻,有伏兵配合,一定会打个漂亮仗。你可别指望我,那时候我正在凉州,路太远了,鞭长莫及,你可千万记住按照我说的办。
这话嘱咐得够明白了,当时这个驸马连连磕头,坚决承诺,看着好像很像那么回事,应该可以没问题了吧。谁知道后来事情的发展并不是这么回事。听使者汇报的情况,拓跋焘走了之后,穆寿就跟他最信任的那个中书博士公孙质研究这件事,公孙质提议算上一卦,看看柔然会不会来,他俩都特别相信算卦,一算,从卦上看没事儿,那么柔然肯定不会来了。穆寿就没再费事做准备。谁知道后来柔然竟然来了,北部边境上原来安排防备柔然的部队跟柔然军队打起来了,消息传到平城,穆寿仍然认为没事儿,边防部队不是把他们给挡在那里了吗?这说明那卦算得还是不错,他们最终也进不了魏国境内的,只管放心就是了。他仍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他说,决不能庸人自扰,这就叫运筹帷幄。谁知道突然传来一个消息,把平城所有的人都给吓呆了,怎么回事啊?柔然部队突然就出现在了距离平城不远的七介山,原来敕连可汗非常阴险狡猾,他兵分两路,让一支部队跟魏国边境驻军在那里对峙,他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直接深入到魏国的腹地来了。当时平城所有的人全都吓坏了,老百姓们都争先恐后往内城里边跑,穆寿不知道怎么办好,他慌了手脚,打算堵住西边的城门,带着太子一块儿躲到南山去,幸亏当时窦太后坚决不答应,才没有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然后他才派出军队去阻击敕连可汗。刚好这时候传来消息,北部边境的战役见了分晓,魏军打了胜仗,把那支柔然部队给歼灭了,把领头的那个敕连可汗的哥哥、他的伯父还有所有的军官五百来人全都给俘虏了,还杀死了一万多人。消息传来,平城里面这才人心稳定了,那边敕连可汗呢,也得到了消息,他怕了,逃跑了,魏军一直追到漠南才停止。
拓跋焘可以想象出平城的情形,太子今年十一岁了,虽然从四岁被册立为太子算起,有了一些年份,但毕竟还是孩子。这个穆寿实在可恶,不过好在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可以从轻发落,不用杀了。想到他的保姆窦太后竟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关键时刻稳住了大局,拓跋焘感到肃然起敬。
该回去了,拓跋焘留下两个将军镇守凉州,沮渠牧犍全部宗族需要全部带走,一起走的还有他的部落民众三万户。回到平城之后,拓跋焘仍然把沮渠牧犍当作妹夫来对待,他原来的所有的头衔一切如故,给他优厚的待遇。他当了七年国王,又到平城当了八年有名无实的河西王,然后有人告他谋反,调查发现确实存在不法行为,于是就派崔浩到他家去,赏赐他一个死,他就自杀了。等到后来武威公主去世,仍然跟他合葬在了一起。
当崔浩拿着赐死的诏书走向沮渠牧犍家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他自己的性命也只剩下三年时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