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在院子里转来转去,他感到烦躁不安,他对自己感到非常自信,可是又感到有一些隐隐的不安。他一直以来总是坚决的认为,自己是老天指定的人,生来就是该做大事的,自己是不会无缘无故遭遇横死的。可是,长期以来,同时有另外一个声音在心里隐隐约约的说,并不是这样,你如果不小心的话,随时都会出意外的。
拓跋珪一边踱步,一边冷笑,他想: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他这一辈子不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吗。
公元371年,拓跋珪出生,这时候,他的父亲刚刚因为被叛乱的人砍伤而死去了,他的爷爷和母亲都正在为了这件事而痛断肝肠,虽然如此,这个孩子的呱呱坠地仍然给全家人带来了几分欣喜,他肥肥胖胖的,两只大眼睛黑溜溜的,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哇哇大叫,哭个不住。他的母亲贺氏刚刚经历了丧夫之痛,看到这个孩子就倍感心酸,可是她也就因此而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放到照料孩子上面。他的爷爷对孙子也是疼爱有加。实际上从他尚未出生前,他就已经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了。人人都必须面对的自然死亡当然无法避免,但是更加危险的还不是这个。
他爷爷是一个气量宽宏的人,但是一旦你当上了人上人,长时间做一个统治者,你就具备了被仇恨的前提。拓跋什翼犍管理整个部族的时期,不管你多么努力,你首先就得面对一种情况,那就是总会有人觉得他也有资格当一当这个首领,何况部落制度也允许他这么想。你还得面对一种情况,你的管理是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就像大锅饭会众口难调一样,他们会觉得没有你这个首领可能更好,你的管理妨碍了他的自由。看历史的人很容易就会觉得,拓跋什翼犍的管理似乎比拓跋部族历史上其他所有的管理者都管理得更好些,明显有进步,但是当时被他管理的那些人并不都这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手段一是凭借实力,二是凭借德性,让人觉得愿意跟着你走,跟着你有前途,跟着你的话活着更有劲儿。这两条,拓跋什翼犍应该说都有,只是还没有达到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程度。
为了自由,为了自己部落的前途和荣誉,部落首领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他们找一切机会到一起去窃窃私语,策划着一些准备让人大吃一惊的行动。有的想远走高飞,另立山头,有的想取而代之,也尝尝号令群雄的滋味。第一种如果真的走掉了,问题倒还不是太大,主要表现为影响别人的后遗症。如果被镇压,其中还活着的人就会滋生出怨恨和报复心理。第二种情况则是直接就想要了你的命的。因此,从国家最高领导人都能受到生命危胁这个事实来看,被视为领导人的接班人的拓跋珪,在娘肚子里就一定有人想着要了他的命了。
他出生之后的情形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危险时时处处都存在,家里边的亲人们时时刻刻都在提防着身边随时会冒出来的隐患,当然,那时他这个小小孩童自己并不知道。
但是他也会注意到自己与别的孩子的家庭情况不一样的地方,他为什么没有父亲?他当然会问,然后就模模糊糊的慢慢的了解实情了。对仇人的恨和幼童自然存在的恐惧交织在一起,从此就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那时候他的祖国叫作代国,公元376年,代国被前秦给灭掉了。在那么一场惨烈的战争中,虚岁才六岁的拓跋珪失去了他所熟悉的许多人,包括他那个伟大的爷爷。
前秦对代国进行了摧毁性打击之后,准备收兵回国,这时候的曾经强盛一时、威风八面的大代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大秦天王苻坚最后又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这拓跋什翼犍的后代该怎么处理,他决定把这个5岁的小孩子带回大秦,保护他平平安安长大成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昭示大秦的仁慈宽厚,让普天下之人在震恐于大秦赫赫国威的同时又感服于大秦的存弱恤孤,看看人家,真的是天子的天大胸怀,谁光干坏事、不服从管理,就立马去收拾他,等到收拾的服从管理了,就当成自己家的人给以关怀照顾。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可能留下的隐患。这个用心是很明白的,而且顺理成章,让你想不同意都难。当时的代国左长史燕凤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对苻坚说:“代王刚刚去世,他的部属们都正在反叛离散,他留下的这个小孙子年龄还这么小,现在所有的部落谁也管不了谁,是个一盘散沙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很容易出现有人来浑水摸鱼。现在各个部落之中实力最强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刘库仁,他智勇双全,很得人心,一个是刘卫辰,他生性狡猾,变化无常,这两个人都有领导住各个部落称霸一方的可能,因此都不能单独寄以重任。我根据我所了解的形势提出一个建议供您参考,可以把原来代国的部落一分为二,让他俩分别管理其中一半。这两个人互相之间存在世仇,他们不可能联合起来背叛大秦帝国,他们也不可能独自造反,因为实力不足,绝对对抗不了另一个人与大秦军队的包抄合击。这样,北方就可以得到较长时间的安定。拓跋氏的小孙子还要好多年才能长大,等到他长大成人之后,还立他为部落首领,这样的话,陛下您对整个代国就有了存亡继绝的大恩,代国的全国人民都会发自肺腑的感恩,代国的子子孙孙将会永远成为保卫边疆的臣民,再也不会发生侵略和反叛的事情。这应该是一个安定边疆的好办法。“这一席话非常雄辩,说得苻坚大喜,马上同意按照这个思路去办。拓跋珪因此才得以留在了自己的国土上。如果被带到前秦去,那样的日子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寄人篱下,朝不保夕。而且当时前秦的一代名臣王猛刚刚去世不久,国家多事,秦王苻坚又越来越骄傲,急功近利,贸然发动了对东晋的攻击,淝水之战,一败涂地,然后中原局面大乱,战祸连绵,苻坚也死了,前秦也灭亡了。那就将是一个九死一生的前景。
于是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就带着拓跋珪,回到了独孤部,与其他一些比较忠诚于拓跋家的官员们一道,归刘库仁治下管理。这样,拓跋珪离开死亡威胁就稍微远了一点儿。
公元383年,苻坚不听所有人的劝阻,也违背了他最为信重的丞相王猛在临死前的叮咛嘱托,一意孤行发动了攻打东晋的战争。于是中国战争历史上最著名的几次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的淝水之战打响了。本来自以为能够投鞭断流、一举踏平江南的苻坚落了个兵败如山倒的下场,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大败亏输之后,表面上看上去如日中天的前秦就分崩离析了。其实苻坚本来就不是个做管理的好材料,他登上大位之后之所以顺风顺水,大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王猛,齐桓公有管仲辅佐,就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是个好领袖,苻坚有王猛辅佐时,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个好皇帝,可是没有了王猛,他又没有能够发掘出可以靠得住的另一个管理国家的大才,这时候他其实连整个国家究竟现状如何都未必清楚,他又好大喜功,想干出一番出人意料的惊天动地的伟业,让地下的知己王猛丞相也大吃一惊,结果就可想而知。当一个领袖,首先要安内,然后才能往外开疆拓土。实际上不管你的地盘大小,你为什么要当领导人?你凭借什么让大家愿意跟着你混?无非是你能够给大家谋幸福。什么是“安内”?不是像******所干的那样排除异己、自相残杀,那是独夫民贼的行径。而是要整治管理层,尤其是高层,整治管理体系,让人们安居乐业。“安内”做的最好的或许是诸葛亮,他在猇亭之战战败之后,默默承受着国家巨大的损失与压力,忍辱负重,富国教民,“民安食足然后用之”,国内上下支持,受到了,不埋怨。你苻坚连自己的国家还管理的乱七八糟,你有什么资格去征服更多的土地,让更多的人们跟着你混?跟着你受罪找死吗?别说你没有打赢,即使你侥幸打了胜仗,也是“为圣天子驱除云而”,很快就仍然是大失败。苻坚打了这个大败仗之后,真正是众叛亲离,整个国家一下子就烂了,他原来最亲信的两个投降过来的将领姚苌、慕容垂纷纷叛变,各自建国去了,后来甚至苻坚本人也被姚苌杀害了。这就是不自量力、不能够审时度势的结果。北宋时代的司马光对此有个比较中肯的看法,他认为苻坚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胜利得来太容易了。他还举出一个典故,春秋时期,吴国曾经短时间称霸,却迅速灭亡了,魏文侯同他的智囊李克讨论吴国灭亡的原因,李克回答说,是因为百战百胜。魏文侯听不懂,认为百战百胜是可以强国的呀,怎么会因此而灭亡呢?李克一加解释,魏文侯就理解了,李克说,百战,老百姓就负担不了,百胜,一国之主就会骄傲,让这个过分骄傲的一国之主来领导已经受不了了的老百姓,一定会走向灭亡。
这么一场大混战又自然而然的演变成了当时的一场国际战争,南边的东晋王朝本来自命正统的中原统治者,趁着眼下整个北方天下大乱,正好可以收复中原,但是他们都是鼠目寸光的窝里斗的好手,趁着大好形势不干好事,又紧着忙窝里斗去了,于是大好机会白白丧失,就等着被朝廷内部的实权派给灭掉了。北方的大大小小的许多国家都参与了进去,打了个不亦乐乎。刘库仁集团也积极参与,他本人也被打死了。他死之后,他弟弟刘头眷接替他管理大局。公元385年,刘库仁的儿子刘显认为这个掌门人应该由自己接班,于是又杀掉了他的叔叔,自己宣布就任董事长。他既然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考虑问题的,那他就对别的可能对他的执政权力构成挑战的人高度警惕。
于是他就想顺手把拓跋珪也给抹掉。
这一年拓跋珪已经十四岁。
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凭着自己半辈子积累的经验,预感到形势不妙,这一段时间,天天心里都很不踏实。这一天,她接连得到了两次密信,给她传递的是同一个消息。一个是来自一个有亲戚关系的女人,她是刘显的兄弟媳妇,同时也是拓跋珪的姑姑,她满头大汗的赶来了,对贺氏说,刘显已经定下来计谋,当天夜里就要动手了,要偷偷杀掉拓跋珪,然后编造个理由瞒过大家。她劝贺氏赶紧想办法逃走,她说:“刘显残忍的就像豺狼一样,他叔叔待他那么好,他还能下死手,别说这么个小孩子了。你再三心二意,就啥都来不及了。”然后,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贺氏决定马上就走,想办法走小路,逃回自己的娘家贺兰部去。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动身,又有人来了。她一看,这一次来的竟然是梁六眷那个部落的人,她一下子急了,因为这个梁六眷可是那个穷凶极恶的刘显的军师,他派人来,还能有好事吗?野狼窜进羊圈里,除了偷羊吃,还会有别的事干吗。可是她仍然不慌不忙的接待了这两个人,果不其然,他们真是梁六眷派来的,不过不是来执行暗杀的命令,而是前来通风报信的。这两个小伙子热情诚恳的说,他们和他们的首领梁六眷一样,对于被自己的胆敢叛乱的不肖之子杀死的拓跋什翼犍大人忠心耿耿,念念不忘,梁六眷大人还是什翼犍大人的亲外甥,他虽然是刘显的军师,但是坚决反对刘显这次的阴谋,可是刘显主意已定,已经把任务交给别的亲信了,今天晚上后半夜就要行动。他们也催促贺氏快走。贺氏听完了就迅速拿定了主意,她当即派人去请刘显来自己家里吃晚饭,并交代说,刘显大人可能会很忙,可能会推辞不来,你们就说我有一件要紧事,必须当面告诉他,请他一定得来。然后她送走了来报信的穆崇、奚牧两个年轻人,吩咐家里人准备酒席。原来刘显是一个贪杯的人,见了酒就可以忘了性命,而且他早就知道贺氏家里的厨子做的一手好菜,一想起来就垂涎欲滴,现在忽然听到请他喝酒,竟然没有推辞,立马就答应了。他想的也有道理,对付这样的孤儿寡妇,还用得着下太大功夫吗,那还不是手到擒来,轻松解决。现在去他们家里喝酒,刚好可以证明两家关系好,那孩子的死更加和自己没有关系。
于是他就高高兴兴的带着人前去赴宴了,果不其然,宴会上的酒是好酒,菜是好菜,而且贺氏和她的主要亲戚轮番劝酒,说的话都特别对脾胃,越听越让人高兴,喝到过瘾的时候,刘显还朦朦胧胧的想,这个小孩子要不然也可以再晚几天杀,不然怎么对得起这么一场好酒呢~!
刘显喝酒喝的过瘾的时候,他睡的也特别过瘾,可是第二天他还是天刚亮就醒了,怎么回事啊,原来他是被吵醒的,他听到马厩那边乱糟糟的,好像是群马都在乱跑****叫唤,还有一个女人在大声嚎哭。他赶紧出门来看,原来是贺氏在马厩旁边大哭。她边哭边说:“我的儿子呢?我的儿子昨天晚上还好好地,今天早上咋就找不到了呢?一定是谁把他给杀了。谁把我的儿子给杀了!”刘显这才想起他自己下的命令。他走过去安慰贺氏,并且说,既然没有见到尸首,那就可能没有事,或许只是暂时跑到哪里去了。他会派人去帮忙找的,如果真的有人敢在他的地盘上干这种事,他一定会追查到底,叫他吃不了兜着走。然后,他就派了不少人去,让他们在附近帮忙找一找,这孩子是不是也在哪里喝醉了。
拓跋珪死里逃生。
他在当天夜里,与忠于拓跋世家的旧臣长孙健、元他、罗结一块儿,骑着快马,连夜投奔贺兰部去了。剩下母亲贺氏,仍然留在那里生活。当然,拓跋珪跑到贺兰部去投奔他的舅舅贺讷的消息,很快就被刘显知道了,不过他并不当回事,只要这孩子别来威胁自己的宝座,其他的事管他呢!可是有一件事不能不管,有人给他报告说,贺氏的堂弟贺悦,就是那个外朝大人,竟然不顾及他刘显的感受,不顾及那个野狼崽子拓跋珪的私自出走,他竟然胆敢带领着他的整个部落归附了那个小小的拓跋珪,这还了得,我先把你妈给杀了。于是刘显决定要杀掉贺氏,同样的情况,他还没有来得及动手,贺氏又一次事先得到了消息,她马上跑到了一户人家,这一户人家是刘显不能轻易开刀的,即使他狼子野心也罢,这就是刘显的弟弟刘亢泥家,刘亢泥与他哥哥为人大不相同,也很不赞成他这个哥哥的做法,更重要的仍然是,他的妻子还是拓跋珪的亲姑姑。刘亢泥夫妇果断收留了贺氏,为了应对刘显的突击检查,他们把贺氏藏在了神车里,这是个神圣的所在,也是来人不会随便动手去搜查的地方。贺氏就在这个神车里整整躲藏了三天,刘亢泥全家一起向他哥哥请求,最后刘显终于同意了。要说也是真的,杀死这么一个妇道人家有什么用呢。
刘显的势力范围之内越来越乱,以前曾经担任过南部大人的长孙嵩带领着七百多家也跑去投奔拓跋珪了。这让刘显更加生气,不过这一次他没有再想着杀掉贺氏。接下来刘显的部落大乱,贺氏得到了机会,终于和又一批愿意投奔拓跋珪的人一起,与拓跋珪会合了。贺兰部那边倒是有人又起了杀机,就是贺讷的弟弟贺染干,要说吧他也是拓跋珪的舅舅,可是他跟他哥哥贺讷心胸大不一样,他看到拓跋珪年纪轻轻就这么得人心,感到非常忌恨,他担心这个小孩子一旦长大,那还有自己的好日子过吗,未来的天下应该属于自己才对。于是他二话不说,偷偷的派了自己的手下去,准备出其不意,斩草除根。可是同样的情况又一次重演了,贺染干的一个下属,名叫尉古真,他得到了消息,立刻前去告诉了拓跋珪,拓跋珪不慌不忙,从容不迫,但是外松内紧,加强了防备。同时他又内紧外松,仍然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可是虽然是一副什么都没有的无所谓样子,他却又让这个派来刺杀他的人明显感觉到,他是知道了,有准备了。这么一来,来人就不敢下手了。他们灰溜溜的回去,私下一打听,据说那个尉古真曾经偷偷的跑到了拓跋珪那里,不知道是干什么去的,那就不用说,一定是他泄的密。贺染干听了这个汇报可气坏了,好嘛,人家养狗是给自己家看羊的,我养的狗给人家看羊去了。他认定是尉古真干的,因为当时他就在场,对这次的行动知道的一清二楚。于是他把尉古真叫来审讯,尉古真当然不会承认,他又没傻,按照他所了解的贺染干的脾气,承认了一定是个死,还可能死得很惨,有错不承认的话倒是没什么。贺染干下令,用两个车轴夹着尉古真的头,威胁他说:”你要是还不承认,就把你的头夹成宴席上的烂羊头。“尉古真仍然不承认,被车轴夹的头破血流,一只眼睛都流血了,仍然坚决不承认。贺染干一看,既然这样,恐怕不是他干的,算了,放了他吧。
贺染干可是真的生气了,他想,既然现在大家都知道我要杀他了,躲躲藏藏也就没意思了,那我干脆明明白白干吧。于是他就亲自带领人马去包围了拓跋珪的驻地。他派人大叫,要求拓跋珪立刻出来,不出来的话就要把他们统统杀死。叫了一阵,果然有人出来了,不过不是拓跋珪,而是贺氏,她大踏步走出来,面对面的质问贺染干说:“我只有这一个儿子,现在你非要杀了他,那你打算让我怎么活下去呢?”贺染干一听,这倒也是呀,这一点原来怎么没有想到呢。他就问自己的军师:“这咱们可没有想到,你说这该怎么办呢?”然后他就说,走吧。他就面红耳赤的灰溜溜的走了。
拓跋珪又一次死里求活。
公元386年,在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的支持下,拓跋珪在牛川召开了牛川大会,大会之上各部落一致推举他为领袖,于是十五岁的拓跋珪正式登上了代国的国王之位。后来国家改名叫作魏国,他也就成了魏王。
魏王并不好当,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各种杂事需要处理,对于这个十五岁的孩子来说,要想处理的比较妥当,还需要他好好学习。他开始经历内部的叛乱,又一次,有两个部落首领带领着各自的部落一块儿叛变离开了。这绝不是什么能够让人高兴的事情,众将都很生气,纷纷提出要追上去,把他们押解回来进行处置,领头的人该杀。但是拓跋珪不同意,他说;“这两个人都是多年支持拓跋世家的老人了,他们想离开就让他们离开吧。咱们的国家刚刚建立,很多事还刚刚起步,啥都不完善,大家的想法出现不一致是正常的。有的人会起一些杂念,也是免不了的。不用理会他们。“结果,后来其中有些人又自动回来了。
当上这个王才刚刚半年多,拓跋珪就经历了一次完全是针对他本人的精心策划的战争,战争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内部斗争更是让他怎么也忘不了。野心勃勃的刘显想出来一个恶毒的主意,拿来对付拓跋珪。原来,当初前秦消灭代国时,拓跋什翼犍刚刚被自己的一个庶出的儿子借叛乱给杀死了,这个愚蠢而邪恶的儿子被苻坚处以车裂的极刑。当时苻坚虽然听从燕凤的建议,没有带走什翼犍的长子长孙拓跋珪,却把他的另一个儿子拓跋窟咄带走了,带到了长安,后来前秦灭亡了,拓跋窟咄又被带到了燕国,当了个新兴太守。现在,刘显就把拓跋窟咄迎接了过来,说这才是拓跋世家的合法继承人,拓跋珪的位子该由他来坐。刘显的大军逼近魏国的南部,不但边境上一片混乱,而且整个魏国内部都显出了严重的骚乱不安。这个人与其他的敌人都性质完全不同,他是赫赫有名的拓跋什翼犍的亲儿子,我们怎么能够去抵抗他、杀死他呢?当然刘显与拓跋窟咄之间应该只是个相互利用的关系,如果真的成功了,两人决不能精诚团结,和睦相处的,都会想着再消灭了对方。但是现在,利令智昏的拓跋窟咄见利忘义,却给自己的祖国带来了一场大危机。
大部分人仍然是坚定的支持拓跋珪的,但不是全部。拓跋珪身边的人想法也是截然不同。他平时比较亲近的人中间就出现了叛徒,正在下边悄悄策划,准备控制住拓跋珪,跟拓跋窟咄来一个里应外合,这样,他们就成了开国元勋。这中间带头的一个人就是拓跋珪平时比较信任的一个,他叫于桓,他和他的部落一起,打算执行这个计划。这个计划在表面上虽然一丝不漏,但是底下的知情人其实不少,比如说他当然就不会去故意瞒着他的舅舅,他还指望他舅舅支持他呢,而且他也相信他舅舅肯定会支持他。他舅舅的名字叫作穆崇,就是曾经跑去给拓跋珪报信,帮助他脱离险境的那一位。这一次,穆崇又采取了同样的行动,他马上前去向拓跋珪告密,拓跋珪瞪圆了少年人那双黑溜溜的眼睛,眼神像刀刃一样锋利,那锋利的背后是否掩藏着恐惧就不得而知了。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拓跋珪当机立断,雷厉风行,实行了闪电式打击,一下子就抓住了包括于桓在内的五个领头的,杀掉了。其他参与这件事的还有七家人,全都免罪,不再追责。这样的处理是宽严适度,干净利落的。
但是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当时一定吓坏了,他本来一心只想着要对付外部的强敌,没有想到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最熟悉的人。这件事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越想越觉得后怕,他感觉完全失去了安全感,只有那个有母亲在的姥姥家才是安全的托身之地。于是他骑马向着北方疾驰,越过了阴山,重新跑到了贺兰部。到了这里,他才可以安安稳稳的睡着了。
他觉得自己是又一次大难不死。事实上恐怕也就是。
后来时间长了,经历的死亡威胁多了,印象也就不那么可怕了。但是少儿时期的记忆铭心刻骨,真的想忘掉也是不可能的。他手下的部属们经常会说,皇帝总是大难不死,是有天命,所以能够逢凶化吉。听得多了,他自己也相信了这一点。后来有个张大龄在《晋五胡指掌》里也说:拓跋珪经历了那么多流离逃亡,好多次眼看就要死了,但是最终却没有死,这一定是老天的旨意让他兴盛起来的。
可是你如果把这个看的过于真了,事情有时候就会向着另一个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