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一楼是座比较老的建筑,红砖碧瓦的四合院形式,四五层高,站在天井里一抬头,看见的是一片四四方方的天空,这让人总是联想起井底之蛙来。关于这栋楼的记忆,都在冬天。上课的时候好像门总是开着的,冷风嗖嗖地往里灌,冻得人哆哩哆嗦的。北边教室的窗外有几株梅树。树冠尚小,还不足以筛月影。梅绽放的时候,是临近放寒假的几天,我注意到它,是在老师给我们答疑圈重点时的课间十分钟,可以说是匆匆一瞥。梅开在细弱的枝条上,颜色是白,又有点淡淡的绿。俏,冷,淡,清。我觉得喻为一个孤傲、落寞的美人很恰当。现在想来,教室里那些笨拙的桌椅,陈旧而且走起来咚咚作响的木地板,剥落得斑斑点点的暗红油漆窗棂,映着那几株梅花,该是古色古香的美。但在当时,年轻浮躁,静不下心来,审美是其次再其次的事,所以那几株梅花和教一楼的古色古香成了我后来的惦记。重新再来时,发现其朱颜已改:几株梅树被几株高大的橡皮树替代,教一楼的外墙被贴上了白色的瓷片,里面的地面和楼梯换成了米色的瓷砖,走在上面那咚咚响的声音也消失殆尽。
图书馆是我曾常常去的地方。阅览室的位置比较紧张,经常是晚上上自习,下午就得去占位子。只是别人占了位置学习,而我经常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阅览室东边的一半是可供随时借阅的图书,专业书籍占据了很大比例。但是我愣是在这个书本的海洋了找到了一本与专业毫无关系的书-----《石评梅文集》。一开始我被她清丽凄婉的文笔吸引,仔细一看,就被她“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的故事所感动了。石评梅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她天资聪慧,多才多艺,受到著名革命家高君宇的爱慕和热烈追求,但拘于自己一段失败婚姻经历和旧思想的限制,她拒绝了。高君宇因积劳成疾死后,她才痛悔交加,深刻反省,常在孤寂凄苦中,去陶然亭高君宇墓畔,抱着墓碑悲悼泣诉。《石评梅文集》里的文字,大都是写在这个时候的,因而带有浓厚的回忆和反思色彩,这使得她的抒情更加缠绵悱恻而又深刻隽永,读来常常让人泪流满面。学校里大概就我一个人在看这本书,因为我每次都能顺利的去上次还回的地方找到它。大概一年的时间,我反反复复地读,印象至深可想而知。2010年,有一部《情归陶然亭》的电视在播,我一眼就认出讲的是他们的故事,H说很佩服我,能读到那么偏僻的书。我没好意思告诉他,我不但认真地读过,还经常为她的文章哭得稀里哗啦的。要说改变我或者给我后来的生活带来影响的,还是三楼杂志阅览室里,有一本叫《散文》杂志,那时候很喜欢,经常看,毕业之后还是念念不舍,在西安锻压机床厂工作时,拿着180元的工资,还斥20元巨资订了这本杂志。我后来的写作爱好,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本杂志给了我灵感和触动。地下室里报纸阅览室,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不过报纸都是《人民日报》、《长江日报》等的时政报刊,******南巡讲话、克隆羊多莉的诞生、三峡工程开工、香港回归倒计时牌的置放等事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