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对于儿子的坚持,张枫的母亲一筹莫展,从心里讲,她也理解谢雨的苦楚,可在自己儿子的身上发生,作为婆婆她不能接受。张枫是家里的独子,也是她的骄傲,他们的家庭在地方上还是有点影响力的。她想让儿子回头,就她家的条件,找个什么样子的女孩子没有呢。非得谢雨啊。
接下来的日子,张枫的母亲做了很多工作,托人帮忙给儿子介绍好的女孩子。家里来的女孩子越来越多,有张枫的同学,同学的妹妹。邻居家的侄女。。。。。。。这些女孩子各个条件不错,张枫的母亲希望通过这种办法让自己的儿子和谢雨分开。而张枫也应付的焦头烂额。终于,母子发生了第一次的争吵。
张枫的母亲特别难过,儿子一向孝顺,为了谢雨这个丫头,居然顶撞自己。当然,这位母亲她也彻底明白,儿子的心意不会改变。张枫的父亲一直都反对老伴儿拆儿子的婚,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早就料到了。
“老伴儿,咱们都上了年纪了,孩子们的事就让他们自己解决吧。再说了,谢雨那孩子也没什么不好,摊上那样的事儿,那孩子也不容易,都是一家人了,就理解一下吧。”看着默默流泪的老伴,张枫的父亲把冒着热气的水杯递给老伴,劝解着。
日子似乎就这样了,张枫每个周末都会来这个山村小学,也会一如既往地去看望谢雨的母亲,但是,谢雨一直都没有回去过,也许只是为了忘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许是不想面对张枫母亲时的尴尬,也或许她还是没有勇气。对于丈夫,对于刘春生的一切,自责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学校的工作还是那么忙碌,周末的日子,张枫也会和她一起去看望刘春生的父母亲,那对可怜的老人。
自从刘春生离开后,其他兄弟因为那么点钱发生了争执,都不肯照看老人,也因为这些事儿,两个老人的日子过得更加辛苦,他们苦苦守着小儿子的抚恤金不肯用,眼看着刘出生母亲的病一天天加重,如今她已经不认识面前让自己痛恨的谢雨了。刘春生的父亲一直不做声,默默照顾着几乎不能自理的老婆,即便张枫帮助他们联系了医院,,老人依然固执地不肯接受谢雨和张枫的帮助。
这个村里的成年人基本都出去打工赚钱了,留守在大山里的,除了老人,就是那些孩子们,老人们要尽到看护孩子的责任,而孩子们呢,除了平常的学习之外,还要肩负起照顾老人,做家务的工作。面对这些现实的状况,人们似乎已经习惯。而这一切对于谢雨来说,是自己的痛,也是这个山村的痛。村里有十几位老人都已经六十多岁,常年的劳作,经济拮据,医疗的落后使得他们身患各种疾病几乎苟延残喘。
风呼呼刮了起来,冬天的山里格外寒冷。绕过黄色的山坡,。一个颤颤巍巍的身影映入谢雨和张枫的眼里,一捆不多的柴和一个身子几乎弯到头快着地的老人,一根油渍的树棍是她行走着羊肠小道的另一只脚。满头银发零乱地散落在褶皱的脸上。她是村里唯一长寿的老人,今年七十多岁。唯一的儿子在那年落下山沟摔坏了脑袋,没几年就离开了人世,,可怜她只能一个人孤独地活着。现在基本就是村上救济一点,相邻帮衬着勉强度日。
接过老人手里的那一捆柴,张枫清晰地看到老人背柴火印在手上的深深的烙印。要做多久才能成这样呢,张枫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
老人的屋子只有一间,那年被雨冲毁了房子,是乡情们用土坯子帮着垒起来的,墙上布满了雨水流淌的痕迹,漆黑的木门裂开了好几道口子,依稀还能看到春节贴在门上的门神。粗糙的铁扣子连在一颗钉子上,构成了门锁。
房间里面昏暗的煤油灯的光亮只能模糊看到老人的脸,炕沿下堆放着老人捡来的柴。谢雨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张枫却几乎不能呼吸。
默默走在扬着尘土的小路上,张枫感慨不已,和他记忆中的老年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要不是亲眼看到,亲身经历,时至今日,他也不相信会有这样贫困的地方。他为自己生活的优越反而感到不安。
这个大山里的村子几乎被人遗忘了,这里怎能不贫困?头顶上被山围起来的天空,是孩子们对天空的全部理解,山里的孩子们什么都没有,他们不能再没有老师,还有这些让人揪心的老人,每一次面对这些时,谢雨有很多次的冲动,想逃离这让她揪心的孩子和无依无靠的老人,可每一次,她都迈不动退。自己可以走出去,也可以逃离这里的贫困,可她明白,自己逃离不了内心的不安。
天已经快黑了,回到谢雨家里的这一路上,张枫、谢雨都默不作声。灰色的天空洒下了雪花,他们的内心都很复杂,张枫一直以为谢雨家的困境应该就代表了这个村子的状况,而今天映入他眼帘的那贫苦,那份坚持,一切真的那么真实。
谢雨的头发上落满了洁白的雪花,他轻轻拂去张枫肩上的雪花,这个男人对自己一如既往的深情,虽然她自己决定和他走下去。可让张枫背负自己的伤害,背负这里的伤痛,谢雨很是内疚。她决定去试一试,或许真的可以为这里的老人和孩子们做点什么。也或许会让张枫过的好点。
风小了许多,雪花飘满天,天似乎没那么冷了,两个年轻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落雪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