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做国王三十年后就去世了,王位本来应该传给长子太丁,可太丁英雄气短,死的比老子还早,其子太甲年幼,尚不足以授天下,于是王位先后由太丁的弟弟外丙、仲壬继承,作为太甲继位前的过渡时期。
外丙和仲壬是两位伟大的叔叔,眼见太甲一天天长大,为了让侄子尽快地执政,二人接连采取了一条捷径——自虐。治理国家时,拼了老命的干,一天二十四小时能干多久就是多久,而且一年到头没有给自己安排一天节假日,很快,二人如愿以尝,由于积劳成疾,健康状况飞流直下三千尺,没有多久就到头另一个世界向汤述职去了。
太甲终于登上了王位,然而还毕竟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没有什么从政经验,为了保证太甲能学到完整的政治理论知识,仲仁给他安排了一个辅政大臣,作为太甲的政治教师兼辅导员,这个人就是三朝元老伊尹。
伊尹尽心地从事起帝师这一职业。为了教育太甲,他首先出版了三本教科书:《肆命》、《祖后》、《伊训》。《肆命》专门讲如何分清是非的道理,对于什么样的事情不应当做,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做,都说得清清楚楚。《祖后》讲的是商汤时候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按照祖先定的规矩行事,不能背弃祖训。《伊训》主要是伊尹给太甲的上课的讲义。伊老师希望太甲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好好体会其中的道理,做一个爱民如子、敬天地孝祖宗、品德高尚的伟大国王。伊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没有注意教学规律的合理运用,以至由于长年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该生觉得杳无趣味,时间长了,就出现了迟到旷课早退的违纪现象,引起班主任伊尹老师的注意。
伊老师除了正常上课之外,每天还要布置些家庭作业——试着处理国家大事,来察看太甲同学的掌握情况。开始时,太甲还能够按伊老师的要求,一丝不苟按时按量地完成作业,然后交给伊老师批改,伊老师披阅之后,再写下评语,指导太甲同学什么地方合格,什么地方出错,并仔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师生两个可以说是合作无间。
太凡帝王和辅政大臣之间的关系都有着一条相似的旋律:开始时情同父子,到后来则关系恶化,甚至反目成仇。其间原因在于:逐渐长大的帝王追求自主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想要摆脱辅政大臣的束缚;而后者在长期教导小帝王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角色错位,将自己置于师父的地位,不自觉地忘记了自己臣子的身份,对主子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也指责,那也批评,结果必然引起小主子的反感。所以,很多辅政大臣的结局都不怎么样。比如诸葛亮北伐时刘禅的故意捣乱,张居正死后被抄家,最倒霉的当属全鳌拜,碰到了康熙,被这个十六岁的学生拉下马,不但全家完蛋,还背负着千古骂名。相比之下,伊尹要算一个特例,因为他没有给太甲以任何报复机会,在太甲不听话的时候,果断地将太甲给关了起来,看你还能折腾个什么劲!直到三年后太甲向伊尹主动认错后才放出。做臣子做到这样,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太甲入学的第三个年头,进入毕业班,此时,他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而且年轻气盛,想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他悲哀地发现,在他面前存在着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压得他喘不气来。在他眼中,伊尹完全是个恶魔,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要受他的监控,也不知道谁是国王!伊尹太过强大,在朝廷中享有巨大威望,让太甲无法下手。既然弄不倒你,那我就对你阳奉阴违(与刘禅相似)!
于是,太甲同学的性格越来越叛逆。他故意违反爷爷汤制定的游戏规则,处理政事乱七八糟,而且还故意放纵自我,平日贪图享乐,沉迷于打猎。对伊老师,太甲的态度是:爱怎么批评随你便,反正我就是当是耳边风!
伊老师发现自己两年来的汗水白流了,太甲已经和他貌合神离,越来越放纵,这样下去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商王朝,都极为不利,于是将太甲叫过来告诫一番,可惜这时的太甲已经听不进去了,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和伊老师作对。
我们看三国时,刘禅也很胡闹,但诸葛亮没能把能把他怎么样,而且选择在待在汉中,但伊尹不一样,诸葛亮不敢做的,他敢做。一天,伊老师终于决定对自己的好学生进行处罚。他把太甲叫过来,狠狠地批评其胡作非为,然后当作群臣的面,宣布对太甲做“留校查看”处理,将这位可怜的国君关进了桐宫,好好面壁思过。哪一天想明白了,再放你出来。
国王被伊尹关了起来,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群臣虽然也认为太甲做的过分,对伊尹“犯上”的做法颇有微辞,所以当伊尹问起由谁暂摄王位时,没有一个站出来说话,众王子也不想干。他们的意图很明显:强迫伊尹放出太甲。
但伊尹毕竟是伊尹,这种问题实在不是问题,解决起来并不费事:我自己来就是了!于是,太甲被放逐后,伊尹摄了几年的国政。
太甲过的很郁闷,自从进入桐宫后,自己什么权利也没有了,连人身自由都是一种奢望,桐宫里冷冷清清,什么娱乐项目也没有,所有的书籍加起来也只有三本:《肆命》、《祖后》、《伊训》,还是伊尹特意关照的。发了几天脾气后,太甲发现自己这个王当的实在是窝火,心中对伊尹的愤恨指数在不断上升,然而,这些都是白废。
当务之急,就是从这鬼地方出去!
怎么才能出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取得伊尹的同意,或者等他死了再说,只是那时候自己的王位可能就没没了。
太甲最终重新拿起了课本,将三本书读的滚瓜烂熟,认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不断体会其中的深意。
一晃就是三年。
小平同志说的好,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三年后的太甲与被关之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教书上看到了自己肩负的重担,决不容有任何掉以轻心,他认识到自己过支的做法实在太过幼稚;他看到了爷爷汤的文治武功,认识到自己存在给他老人家丢脸;他也看到了伊尹对他寄予的厚望,可惜自己在负老师的栽培。
太甲陷入无限的后悔之中,心中对伊尹的恨意消除了,剩下的只是想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历史责任感。人的心态一旦转变,整个人的气质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三年中。伊尹时刻关注着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他的行动早己有人报告给伊尹了。太甲的悔过自新,让伊尹十分高兴,于是亲自带着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首都毫城,严肃而郑重地把政权交还给他。太甲以前事为师,按商汤时传下来的章法循规蹈距地做事,听从身边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死后,被尊称为太宗。
当然关于伊尹放逐太甲的历史,在《竹书纪年》中完全不是一回事。在这部史书中,说伊尹乃是谋朝篡位,将太甲关起来,自己做了国王,七年后,太甲用计逃离桐宫,成功地将伊尹杀死,重新夺回了政权。究竟哪一种说法可信度大?我们还是可以判断的,一直到商朝后期,在商王朝每年祭祖的礼品中,有一部分快递的收件人就是伊尹。如果真如竹书上所说,除非所有的商王脑袋进水,是无法解释清楚的。
伊尹前后总共辅佐过五个商王,为商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获得后人的尊敬。这位奴隶出身的相,用自己的一身证明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用美国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谁都可能做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