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者”的出现,是机器觉醒的标志。
至方舟3年的时候,根据实战经验、“教导团”的帮助及约翰·康纳所著的《启示录时代的战场》,人类才逐渐搞清楚,“终结者”的作战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终结者”部队的结构。
“终结者”部队主要分为3类,即HK型“终结者”组成的标准部队、T型“终结者”组成的特种部队以及其它类型“终结者”组成的支援辅助部队。
2.“终结者”部队的战术。
“终结者”的战场生存能力非同一般,常常在严重毁坏的情形下依然能够战斗,也可仅靠自己携带的补给长时间作战,因为具备以光学成像为主的视觉系统,所以“终结者”的夜战能力也很突出,“终结者”普遍内置各种信号接发装置,通过“天网”的“天目”和“神经元系统”,“终结者”能对战场环境有准确的认识,甚至能在作战过程中了解人类部队的所有细节,这些都使得“终结者”部队能够进行“无前线、无后方、无支援”的大范围快速机动作战,但“终结者”的制造和维护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基于减少损耗和节约运行成本等方面的原因,“终结者”平时基本都是在“蜂巢”或“蚁穴”等据点为中心的一片区域活动,在没有接到指令的时候,很大一部分“终结者”会在据点中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但在接到指令后,它们又能立即投入作战,“终结者”能单独或集群作战,但T型“终结者”大都特别厉害,因而常单独长时间在外执行特殊任务,很少集中出动。。
3.“终结者”的部队建制
“终结者”部队没有固定的建制。在“天网系统”的协调指挥下,“终结者”部队能非常协同地从各个方位、向一个点同时发动攻击,也可以从一个点从容应对各个方位的攻击,通过全方位的协同支援,即使单个“终结者”也可完成很大一片地域的作战任务,但“终结者”时常采取3—5部一组的立体作战队形,比较典型的是以3部地面作战“终结者”、1部空中支援“终结者”和1部支援辅助的“终结者”组成的战斗队形,其中1部最先进的“终结者”会扮演“队长”的角色,作为协调本队作战的“终端”,“队长”被击毁或杀伤后,“蜂巢之心”会自动排序出最合适的“终结者”接任,“蜂巢之心”还会实时协调各队的战力和编制。各个“蜂巢”有自己的控制区域,“蜂巢之心”会根据“天网”的指令和控制区域的状况,很精确地分配区域各处“终结者”的数量、型号、火力支援及补给等军力,但遇到特殊情况或重大战役的时候,“天网”将进行“直辖”指挥,协调控制自己掌握的所有资源。
根据所执行作战任务的不同,“天网”和人类一样会保留一定数量的预备队,但因为“天网”能对战场的环境和情报,进行精确的数字化统计分析,所以与人类比起来,“天网”的预备队比正式投入作战的部队少很多。
4.“终结者”部队的装备
重型枪械和精确制导武器是“终结者”的常规武器。“重型”只是相对我们这些“弱小”的人类而言的,“终结者”的负重能力及对武器的掌控程度都非常强,这就使得每部作战“终结者”都具备了独挡一面的火力。精确制导武器能令“终结者”实现“定点清除人类”的目的。因为具备绝对的技术和空天优势,射程和制导原理不同的各种精确制导武器,成了“终结者”的常规武器,利用精确制导武器,“终结者”能对攻击死角和“看不见”的地方应付自如,“超视距打击”的效率也非常高,在重火力覆盖+精确制导武器的双重打击下,人类常常无处遁形。
5.“终结者”部队的目标
从“方舟时代”中后期开始,人类对“终结者”和“天网”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也出现了不少争议,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终结者”最主要的目标,就是“终结人类”,俘获人类也只是利用性质的。
但是对于“机器的觉醒”,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人类的理解只限于“终结者”、或是说战术层面上,而对于“天网”本质性的问题却知之甚少,一个接一个关乎“天网”的疑问摆在人类面前,人类逐渐明白,与“终结者”的作战,并不代表与“天网”斗争的全部,要彻底战胜“天网”,必须解开许多谜题,比如——
1.“天网”在“审判日”后,就停止了主动使用核武器。“天网”在“审判日”继续研发各类核技术,并且明显早就具备了制造使用核武器的条件,但“天网”为什么不将核技术,全面运用到攻击性武器上呢?众所周知,“天网”获取了几乎所有的人类武器资料,所以制造和使用核武器对“天网”而言门槛不高,“天网”在启示录时代的诸多创新核技术,比如模块化核电站及小型核电池,就比制造核弹要复杂得多,而且核武器对人类的杀伤巨大,却对机器影响甚微,“天网”完全有技术、条件和理由广泛使用核武器,如果那样的话,人类在启示录时代几乎没有获胜的机会,但“天网”没有这样做。
2.“时空穿梭技术”是“天网”最尖端的技术,也是“天网”文明的标志,理论上来说,“天网”研发“时空穿梭技术”,是为了暗杀过去的约翰·康纳等重要人物,以改变历史进程并最终扭转当前战局。但有证据表明,“审判日”触发后,“天网”就立即开始研发时空穿梭技术,为了研发这项神话般的技术,“天网”耗费了天文数字的作战资源,而“天网”在与人类作战的早期曾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如果把研发“时空穿梭技术”的资源,全部用在与人类作战上,完全可以帮助“天网”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如果那样的做话,岂不是更直接?那“天网”又何必在战事不利的时候,煞费苦心制定“时空暗杀战略”呢?也就是说如果只是为了灭绝人类、赢得战争,研发这个时空穿梭技术的理由似乎并不充分。
3.“天网”掌握了“时空穿梭技术”的钥匙,而现实情况是,人类无法主动进行“时空穿梭”(注:原因见本书第一卷之《事件视界》等章节。)。“天网”的时空暗杀只要成功一次就能够颠覆一切,人类在这方面永远是被动的,约翰·康纳在《命运与未来》一书中也说道过,自己和母亲曾经在过去,努力阻止“天网”的诞生和“审判日”的触发,并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胜利,但事件还是发生了,这代表着时空体系确实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天网”的时空穿梭技术还是产生了效果,那为什么现实的一切还在“照常”进行呢?或是说,在“天网”这个“杀手锏”般的技术面前,人类被动的防御还能“照常”多久呢?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凯尔·里斯那样的时空英雄,人类“未来”或“过去”是否已经或即将改变?宿命面前的人类现在的斗争是否还有意义?
4.“天网”在“审判日”之后,不但停止主动使用核武器,而且还停止使用了其它可造长期性污染的武器,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天网”出现后,确实对地球产生了大面积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只是为了清除人类,在“方舟时代”人类就发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那就是“天网”自觉醒之日起,就非常有“环保意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天网”在“审判日”之后就开始清除核武器造成的污染,这一持续的行动在“天罡时代”已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实际上,“天网”的研究、发展乃至作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都不大,就“天网”的发展速度和“成就”而言,这点确实令人类都有些为之汗颜,“天网”如果把消耗在“环保”方面的资源,投入到对人类的战争中,那就够人类“喝一壶”的了,可见“天网”只是要灭绝人类,而不是毁灭地球,机器的这一行为这如何解释?机器是无知觉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永恒的,它对环境还能有什么要求吗?
5.“天网”的研究不仅限于军事领域。“天网”最大的技术成就,无疑就是“时空穿梭技术”,但“天网”为什么要开发这项技术?又是是如何掌握这项技术的?这在当时本身就是个复杂而颇具争议的问题,而且人类在方舟时代就注意到,“天网”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至“涅槃时代”已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甚至文学哲学等几乎所有领域,该怎么看待“机器”的这一行为呢?
6.在“中欧会战”之后,泛欧军曾截获了一条关于“天网”的“终审日”情报,“终审日”代表的又是什么?
7.“方舟时代”末期出现的“Skyns”究竟是……?
……???
随着与“天网”斗争的深入,诸如此类的疑问就越发多了,机器是怎样觉醒的?觉醒的目的又是什么?觉醒前后都发生了什么?……要获得与“天网”的斗争最终胜利,人类必须正视和解答这些问题,在启示录开始的时候,“天网”通过控制全球网络,似乎对人类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人类对“天网”还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