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水稻收获季到了。田里都是成熟的稻子,颗粒饱满的谷穗垂下头,随风摆动着身姿。这些天老天爷比较给力,天天是大晴天,田里的水已经干涸了,正是收割的好时候。
族里的几个老人几乎天天到田中查看,拔下一支穗头,捻下几粒稻子下来,手里搓搓去掉谷壳,露出细长光亮的米粒,放在嘴里嚼一嚼,满脸的笑容,整个人都醉了。
启河忙着烧砖盖房,还没时间来田里看看,趁着新砖房刚盖好,还需要晾凉,他今天也随着族长启科来看看。
田里的水稻按照他后世的眼光来看,实际真不怎么样,种植的是籼稻,稻子高矮不一,杂乱无章。数不清的杂草参杂在里面,应该是启氏没有除草的习惯。这时代的稻子和后世比较普遍低矮,谷穗不是那么长,看来是选种的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毕竟这是原始社会,不满意以后慢慢改进好了。启河也被族人的喜悦所感染。用族长启科的话,今年是个大丰收啊。
收割水稻这是族里的大事。启巫要选个良辰吉日,他烧了龟壳,心里默默的嘀咕几句,然后大声的说:“三天后就是收稻的吉日。”
启科族长一听,马上说:“好,召集所有的族人,多多打造石镰,三天后开始收稻。”
消息一发布,全族的人都动起来。以往的准备用来交换的石镰都拿了出来,打磨打磨。老人妇女们都去打扫自家门前的小晒谷场。用上了启河制作的竹扫把,非常方便。
启河对于晒谷场也提了点自己建议:“族长,我们应该建一处专门的大晒谷场,族里统一管理用来晒稻谷。以后作为固定的晒谷场保留下来。”启科族长接受了他的建议,觉得启河说的对,就让启河组织族人。启河有自己的目的,这么块平坦的晾谷场闲时还可以作为训练的场地。
启河选中了村子的东南面一块地势稍高点的草地。按照启河的要求,启根带人清理出了一条离带,一把火,就把这块土地上的植物烧的干干净净。等火彻底灭了以后,把草灰都清理掉。然后平整土地,垫平,再反复用石头夯实。再经过两天的暴晒一块干净整洁的晾谷场就建成了,小孩子们跑到晒谷场上嬉闹,族里老人们到上面踩踩跺跺,看看土是不是干了,这么大的一个晒谷场可是少见。
这天,就是收稻的吉日。全体启氏族人都聚集在稻田前。在族长启科的带领下举行盛大的祭神仪式,一头猪被选为了祭品。祭神的舞蹈仪式过后,族长宣布:“开镰。”蜂拥的男女壮劳力们拎着石镰,石刀,冲向前方大片的稻田。
收稻谷是见很辛苦的事,启河尽管来到这个时代已经有几个月了,他还是感觉这次是他干的最累的一次劳动,这怕是有六七十亩吧。这次劳动听族长说是要持续十来天。
族人们把割下来的稻谷,困起来做成一个个稻捆,运到新建成的晒谷场。有妇女和老人把稻捆解开均匀的撒到晾谷场上,用粗树枝做成的木叉进行翻谷。
启河从族长那里借来了两个人,专门让他们在晒谷场上挑选那些看起来粗壮,高大,谷穗饱满又多的稻子。他要选种,为明年的种稻做个好的准备。
晒谷场里还放着十几个大木箱,启河称他为木斗。自从有了石锯后,木板的加工上了一个台阶。速度快,且又平整,做好的木板被制成一个个长方形的敞口木箱。木板之间的连接采用简单的卯榫结构固定方式。用木锤砸石凿打孔这种方法,启氏的人早就会了,启河还看到启氏的人会用一种类似刨子的简易石木工具给木头刨平,这原始人也很聪明嘛。
一但觉得稻子晒好了,就会有人去抱着稻子在木斗里摔打稻子。摔出来的谷粒带着稻壳就留在木斗里。摔打过的稻谷要留给专门的人用手摞干净,一般这种活儿是留给老人和小孩子。
以往木斗里的稻谷就会统一储存后再将来慢慢分配给各个家庭。这次把启河要求把木斗里的稻谷粒进行筛选。启河把带回了竹子做成了竹条,然后在他的指导下编成了竹筛,这种细致活启河只是动动嘴。新做的竹筛孔径比较细小,且均匀,深受族人的喜欢。稻粒经过竹筛筛过,里面的杂草,细叶就会被滤掉。夏收是一年中忙碌最长的时间,也是族人最高兴的时候,今年的大丰收,就能让自己多吃饱一点。以往剩下的稻杆大部分会烧掉,小部分村民会晒干,做成草鞋,草席,或者铺在茅草屋。自从启河发明了砖房,大家都自发的把稻杆储存起来,准备用在自家的砖房上。
砖房经过几天时间已经晾干,墙上的窗户也让潮气少了很多。启河不放心,他让人烧了些草灰撒到地上,再把地上用平整的木板铺好,才倒上收获的稻谷。稻谷堆的尖高高的,每当族长启科路过粮仓,就会进来看看,然后抓起把金黄的稻谷,嘿嘿的笑上一会儿。
打下新的粮食就要先吃顿饱饭。村民们去壳的方法是杵臼去掉稻壳,一个大石臼,一两个人用大木棒杵砸碎稻壳,米粒就脱了出来,再把稻壳弄干净。杵有木头制作的木杵,有石头的石杵,听说土氏有陶杵。只是启河觉得这种方法效率太低,费人费力,让启河看着累。他记得古代有一种靠杠杆原理,用脚踩木头,杵米,好像叫舂米对。想起来就去做,这是启河的好习惯。他把图画在木板上,交给族长,族长看到这个东西很新奇,然后经启河一解释,他就明白了。启科族长夸河真聪明,又制做出了新的器。
石臼就用原先的好,内壁很光滑。木头制作的舂米对很简单,按照图纸做就行,启河在旁边指导下,东西就做出来了。试了试效果,还真好,比用木棒杵米快多了,谷壳也干净多了。启河对这东西很满意,他还真没见过这东西,只是记得是古代人后来发明的,看过图片。舂米对很好用,启氏又做了几个。启河制作的竹筛筛米也非常好用。每天都有人在忙碌不停的舂米、筛米。谁不想早点试试这新工具弄出来的米呢?
夏收很快过去了,启河想找点事情干。他觉得解决自己嘴馋是应该的。启氏目前主要的食物就是肉和稻米,蔬菜确切的说是野菜吃的很少。他想起了装水的葫芦或者说原始人叫瓠,反正他就叫葫芦,慢慢的启氏的人也跟着叫葫芦。这个时候的葫芦是呈长条行的,只有一个肚子,接近葫芦瓢。这种葫芦在嫩的时候,村子里的人经常用来做蔬菜煮着吃。等熟透后就作为器皿,后来学习启河,每人外出腰上都带着一个。还有几多种他们经常吃的野菜,启河叫不上名字。他觉得现在水稻收完了,地不能荒着,现在还是夏天,大概也就七八月份。启河记得在现代好像能种双季稻,启河不知道这里行不行。即使种不了双季稻,种点菜也挺好。
启河又去找族长商量荒地的事情。启科族长说,他们也试过再种一次稻子,只是很难成熟,秋天一过就不再生长了,谷穗都没有结出来就慢慢死掉了。至于种菜的事情,村子里也有人种过一点,很少。不过既然河说种菜好,那启科族长就会支持。
不去管继续外出的狩猎队,河里网鱼的捕鱼队,也不去管还在不停的运土,烧砖,盖房的制陶队。启河找上了采摘队,他跟采摘队的女队长启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启红作为族里的中层领导跟族长启科是一个态度的,河的话要听,他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到。启河让采摘队的人每次外出,都要帮他去寻找野菜的种子。只要是启氏吃过的野菜,都要弄来。有种子的弄来种子,没有种子的,带着土把根茎移栽过来。他打算普遍撒网,重点培养,看看是不是能发现新的蔬菜。
启河让启亮带着人,去村子里收集人和动物的粪便。挖好坑,把粪便都堆在坑里,洒上水沤上几天做肥用。
种菜用水比较多,启河就让族里在靠近河边的稻田划一大块出来作为专门种菜的地,大概有十来亩。接下来要翻地,种过稻谷的田里,剩下的都是稻杆的茬子。村子里以前都是让他自然烂在地里,或者种稻前一把火烧了,做肥料。启河觉得烧了做灰肥也不错,然后一把火把菜地的稻杆茬都点着了。启河看到的菜地是一整片覆满黑灰的土地。他觉得菜地只靠近小河还不够,就叫人挖了条窄的水渠,把河水引到渠里。他觉得地太大,就把整块田划成十来个的方块,启河把每个小方块称为一亩田,中间用土筑成小路,他对族人说,这种小路叫畦背。启亮按照河的吩咐把沤过的粪肥均匀的撒到田里。
接下来开始翻地了,启氏有自己发明的石犁,犁身是木头做的,半人多高,前头拴着绳子,由两个人在前面拉,后面有扶手,方便人扶着。犁头是启氏的特产,石犁,状三角形,头尖,两侧有刃,翻地的时候,犁头与地面平行深入土里,大概半尺深,前面人拉,后面人扶。启河虽然觉得这种石犁,犁地不深,还费力,但他还是挺佩服原始人的聪明才智的。启河决定拿出新的农业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