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小学期间,还有很多很多事儿,先说跟村头那条小河有关的两件事。一件跟妈有关系,一件跟爸有关系;一件关系着生死,一件关系着悲喜。人生真的很随机。意外和明天,谁也不知哪个会先来。
顾兴的村西头有条小河,河道宽有三四米,深度最深的地方也就三四米的样子。村子的东头也有一条小河,比西头的要宽一点深一点也远了一些。隔着好几块庄稼地。而且还都是外村的地。西头这条小河就不一样了,最近的地方离村西头只有不到二百米。小河两岸都是自己村子的庄稼地。小河是西北东南走向,跟东头那条河在十公里外的洼李庄交汇,形成黑河的支流。黑河是全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河,黑河两岸,水旱不愁。当然,只是黑河两岸。
平原、小河,初夏的麦田,初秋的玉米地。早些时候,还有成片成片的棉花地,跟玉米地交错。还有豆子地,都是黄豆。这些都是大的地块。两亩三亩的规模。豫东地区本就人多低地少。一家也就几亩地。碰上那三分五分,七分八分的地块,人们往往会种些其它的东西。花生,绿豆,小米,芝麻,红薯,胡萝卜,这些都是自家吃的基本上。如果再开出两分菜地,那可是什么都有了。冬天的菠菜、芫荽、蒜苗。春天的扫帚苗,马耳菜、灰灰菜。夏天的空心菜,黄瓜,番茄,豆角,荆伽,苦瓜。秋天的白菜、梅豆、辣萝卜,冬瓜,丝瓜,南瓜,吊瓜、笋瓜,苤簕。对了,还有夏天,棉花地里带的各种甜瓜,这种种法叫间作。在一种庄稼地里每隔一段距离留出一条空地,里面能顺便种点东西自己吃。也有在棉花趟子里种豆角的,不过大多都是种甜瓜。主要是给小孩吃,因为,吃糖要花钱。也正是因为小孩爱吃,自己家如果没有,那就几个小孩天一黑就下地去偷了。一般都是把偷的吃完再回家,如果让爸妈发现了,数落一顿是轻的。最怕是爸妈鼓励孩子去偷,还让往家带,这样,种瓜的人家往往会一怒之下把瓜秧全拔了,扔到地头的大路上,以此告诉人们,别来我家地里了,瓜秧都薅了。后来种棉花的越来越少,带瓜自然就更少了,现在的农村,基本上找不着一块地的棉花。因为,可以买棉花,可以买被子,可以买棉袄棉裤。或者说直接被羽绒服和保暖裤代替了。还有就是钟棉花太费人工。谁家要种了棉花,恨不得天天趴在地里。
早期还要育种,弄营养钵,棉籽全撒进去,跟塑料大棚一样,弄个小棚保暖,长到七八公分高的时候,把小棚子拆了,也就七八平米的样子,一个个棉花苗连土用专门的工具(花起子)起出来,然后再一棵棵像种树苗一样种到小麦地里,那时候是麦棉套。种小麦的时候就预留出了种棉花的空地,都是冬小麦,等到初夏,小麦长起来之后,棉花再套种到空地里。等棉花再长一段时间,小麦就该收割了。收了小麦,棉花就长起来了。一棵棵歹徒的棉花苗,用萝斗挎着,从地这头到地那头,来来回回地跑,往往一上午,大人就累得直不起腰来,因为还要一棵棵的用水桶拎着水浇。那时候,大人们最舒服的时候就是干了一会活,直起身子捶腰的时候。一脸的满足,然后,再弯下腰,种棉花。
后来,可能是地膜便宜了,再加上出现了地膜机。这种机器,把一卷地膜卡好。然后人力拉着它,它能把地膜直接铺到地上,这下至少不用搞什么营养钵育种了,棉籽直接种到地里了。等它发芽以后,再一个一个扣开,两垄是一趟子,一趟子如果地块大地身长,可能有几百课棉花。这就意味着你要蹲在地上或者弯下腰,在地膜上扣出几百个洞来。一块地怎么着也得有个八九趟子。扣地膜,小孩最喜欢,大概是因为很像是搞破坏吧。看见棉花苗就下手扣,把地膜扣烂,让棉花苗露出头来。一是怕热死,二是怕憋着。因为都顶着地膜了那时候。扣地膜,最有趣的是扣开地膜那一瞬间。地膜外边是凉的,但里边是热的,如果吃过早饭去干活,地膜的里层还往往挂着水珠(水蒸气遇冷液化)。就是这一冷一热,手指扣开地膜的那一瞬间,突然,一股热气顺着之间顶上来。暖暖的很舒服。
这只是开始,棉花,要除草,早期是人工薅草,大人领着小孩,一人负责一趟子,你就薅吧。小孩最后累得都跪在地上薅草。后来,除草剂多了,那就用喷雾器打农药。还要杀虫。真的也人工下地逮过虫。也是大人带着小孩一起逮棉铃虫。后来出来抗虫棉,好像是转基因的,也还是要打农药。还要施肥。这可是累死人的活,因为一般都是棉花坐果的时候施肥,这个时候,正是盛夏,盛夏的果实啊。大人用铁锹挖个坑,小孩用盛饭的勺子,从挎着的竹篮子里舀出一勺子化肥。其实就是氮肥。倒到小坑里,然后大人再用土盖上,用铁锹拍结实。每两棵棉花一个坑,自己算算一块三亩的棉花地要多少坑,多少勺。最早的肥料是碳氨,味道特别冲,小孩能熏吐了。所以,一般都是大人施肥。后来的尿素好点,还流行过几年复合肥,宣传说富含氮磷钾钙镁锌,各种微量元素。好像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它的配料表似的。还得”招呼花“,要帮它打叉,不能让它疯长不坐果。其实就是把新发出来的枝条在萌芽期把它掐掉。要知道,一颗棉花高的能长到一米七八,低的也有一米五六。所以是大人的活,一颗棉花上不止一个叉,你要找出来,还要掐掉。最重要的是隔几天它还会再发芽,所以,需要再打一次叉。所以说,人恨不得住在棉花地里,那段时间。还有就是摘棉花。俗称“拾花”,农村往往把棉花简称花。种花,招呼花,拾花,说的都是棉花。
拾花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因为它不可能所有的棉花在同一天开透吐絮。所以,有一部分开了,就大人小孩齐上阵,一人一个专门用破衣服缝的布袋,挎在胸前,有时候干脆就用自己的书包。拾一朵花,把它放到袋子里,然后再拾一朵。拾花可不是在地上捡,是把开透吐絮的果的棉絮从果里拽出来。还要注意不能站上棉花叶子(秋天易碎),不然还得摘出来。布袋拾满以后,就倒到一个大袋子里,然后再去拾。顾兴那时候,和爸妈,大哥弟弟,都要上地里拾花,当然,父母总没有以家里农活太多为由让他请假在家帮忙,从来没有过,他们兄弟三个都没有。干活,要放学以后,要星期天,要暑假。拾花是个细致活,所以小孩都是一人一垄。也就是两人一趟子。爸妈当然是一人一趟子。所以大家进度差不多,一边拾花,一边听爸爸讲外面的世界。顾兴还记得,那时候最期盼的就是去县城看看,因为,爸爸总是会在讲完外面的世界之后,说上一句,“哪天闲了,我带你妈还有你们弟兄仨,咱们去县里看看”。可,他们一家人从来没一起到县城去过,十几年过去了,顾兴再也没有机会跟爸爸去县里了。
收完玉米,马上要收棉花,因为,生长期长,所以,那时候棉花还有绿叶。上面还有棉花桃子(棉花果)。不可能拔了全扔了,所以,用花柴夹子(薅棉花专用,有一米多长,圆柱形的杆,直径有七八公分,靠近的顶部的地方,嵌的有一块铁,跟木杆成15度角。用它卡住棉花的根部偏上的位置,人站在棉花旁,握住木杆的这头,那头顶着地。往上一掀,棉花的根就提出来了。杠杆原理,人这头力矩长,棉花根部那头力矩短,所以省力。)一棵棵地拔掉,在地里晒两天,把根部的土晒干,抖掉,然后一棵棵地装上拖拉机或者架车子(好像有的地方叫架子车),拉回家,或者拉到村头的路边,竖起来,排成排,一般都是倚在墙上,或者在两棵树之间横一根木棍,棉花倚在上面。先晾几天,等上面最后的棉桃开花。因为不是自然成熟,(根都拔了怎么会自然成熟呢?),所以开的很慢,根本就吐不出絮。所以这个时候,不叫拾花,叫扣花。真正地扣花,把半开的棉桃生生扣开,然后,把棉花活活地拽出来。所以这部分花,要好好晒,还要用棒槌捶。卖相也是最差的。对了,还有一样晒花,就是把拾的棉花,摊在破床单,油纸、或者博(用去掉头尾一二百个高粱杆织成,家家的男人都会织)的上面。棉花晒干了就可以卖了,如果第二年有女儿要出嫁,棉花是万万不能卖的。要到专门的地方弹棉花。弹的松松软软的像棉花糖一样,然后,逢庙会的时候,去截布。在一个舒适的农闲时节的晴天,叫上邻居,叫上亲戚,在院子里,一群母亲为一个将要出嫁的女儿缝棉被。
好了,河里的事,明天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