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中土地重大项目任务重时间紧,子项目或多或少都存在漏项等规划设计变更问题。前面我们在观察几个例子时简单地分析了原因。但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如果只把精力放在探究原因上,容易造成责任的推卸。群众“吃不吃米”的疑问,要求我们将每一项措施及时完善创新,制定得更为接地气,才会有生命力。
在探索中研究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当时在桂中土地重大项目实施中,国土资源部门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如何探索创新规划变更审批工作,加大力度推进项目。
GX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回答是:“进一步改变作风,为民放权!”
桂中土地重大办对项目实施监管,除了对项目实施指导,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认真抓好协调处理工作。
XZ县罗秀镇潘村委大黎村有一个主排洪沟,原沟是土沟,只有60厘米宽,因为排洪沟太窄,以往每年一下大雨这片田就被淹,而此次土地整治最初设计仍然是原宽度,群众认为不合理,但看设计图征求意见时群众没看出来,没提意见就签字,开工后一发现,村民要求停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增宽至1。8米,村干部根据群众的意见向有关部门提出变更申请。
XZ县桂中重大办向专家进行咨询。有一两个专家提出,虽然当时设计与原来一样宽,但三面光的渠道不渗水,实际排水量较原沟大且迅速畅流,建太宽渠道,无论是从工程用料还是从占地考虑,都是一种浪费,完全无需变更。还有的专家提出,我们的渠道设计,排洪考虑的是十年一遇的情况,如果工程都为三五十年一遇的洪水而建设,我们整个工程费用根本支持不了,也没必要。由于存在争议,因此大黎村这个主排洪沟变更申请一直得不到通过。
群众对提供反对意见的专家有意见,对县桂中重大办的同志说:“你们不能只听那些不熟悉我们村情况的专家的意见!我们村民看也没看见这些专家,怎么能只听这些专家的话就做决定?应该听一听我们本地专家和农民专家的意见!”村民们压着不给施工队施工,说是这样小的沟,田地不整也罢,只要下大雨,会漫出来淹毁田地,田地整也白整。
自治区桂中重大办常务副主任张真强带着督查组来到项目区时,潘村村干部和村民向他反映,村民仍坚持停工,希望能够帮助协调。
督查组当时虽然是在现场,但并非下雨,仅凭肉眼大家也难以看出渠道这样宽度对不对。考虑到这个项目在几个月时间里,仅是征求意见的大会就开了四五次,对设计各细节多次评议、修改,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的工作做得很到位,设计漏项的出现概率较少,大家当时还是比较倾向专家的意见。但召集村干、施工方、业主代表等商量的时候,大家的意见还是不统一,支持农民意见的不在少数。张真强是一位转业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他感觉到这件事的处理不能过于简单,简捷的工作流程更应该讲求多听取各方面意见。他建议XZ县桂中重大办,再请当地水利专家和当地老农介绍历史上这片土地上的下大雨的情况,再来综合考虑农民的要求是否合理。
结果以历年的图片为证,此处是洪涝常发的地方,农民所说的情况,是两三年一遇,并没有超过十年一遇的设计要求,而当地的水利专家更为详细地讲解作为主排洪沟需承担的排水量。最终,几方协调会各方认可村民的意见,同意变更申请,将主排洪沟原60厘米宽改为1。8米宽。
大黎村这条渠道修好后投入使用不久,当地就迎来了一场大雨,新的排洪渠排洪顺畅,尚有部分水漫出渠道淹向田地,证明农民的要求是合理的,督查组的协调是正确的。
自治区桂中重大办“勤、速、简”的工作方式,给桂中土地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变更程序改进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