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渴望阅读的岁月,大约就是处于成长高峰的年龄,十几岁的少年恰恰处在这个时候。不幸的是,我如饥似渴的六七十年代,读“高大全”式作品。幸好有本《红岩》,我才知道什么叫用钢铁炼成的共产党筋骨,什么是甫志高式的叛徒。
《红岩》当然是部好作品,人物和情节烂熟于心。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情节要数狱中小小阅览室共产党人接头暗号一段,“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地下党用这句诗的后两句提醒难友,注意有身份不明的人来了。看守自然是听不懂抑扬顿挫的读诗声背后的含义,也就无法阻止狱中的秘密活动。
这是我第一读到意境深邃隽水,感觉特别的诗句。或许是小说营造的严酷紧张氛围的缘故,几十年过去了,初读感觉依然清晰可触。
枫桥月色,凄冷迷离而浪漫多情,似一粒种子就这么不经意播种在心里,随着年龄和阅读的同步增加,心中的小苗早已成为参天大树,郁郁葱葱的树冠简直要撑破欲念之围。于是,我有了枫桥之旅。
枫桥在江苏省苏州阊门外的枫桥镇,距城七里,横跨于古运河枫桥湾上。这座桥实在很寻常,单孔半圆形拱桥,不足四十米长,跨度近十米。青砖封砌,中间写着“枫桥”两个大字。类似枫桥,在将近1800公里的整个古运河上,如繁星密布,数不胜数;单就苏州境内,便有与赵州桥齐名的宝带桥以及同样出名的灭渡桥、虹桥、吴门桥等。细说这些古桥,简直可以编撰一部古代名桥大观。为什么枫桥能够在众多古桥中脱颖而出?宋代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在《中郡志》中一语道破玄机,“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唐、宋、元、明、清各代的诗人,写枫桥的,数不胜数,其中也不乏大家,并有诗文流传后世。但是,时间最严厉而苛刻的评判。多少名人雅士毕其一生著作等身,却难留只言片字相传于世,更别说一时脍炙人口过后烟消云散的昙花作品了。
枫桥,恰似中国南北文化的守望者,固守一隅,见证历史文化风云。枫桥,耐心地等待天才的出现,否则,宁愿终身默默无名。终于,唐代开元年间,年轻的张继经过此地,随意地小住一阵,不经意地吟哦一首小诗,题目就干脆起个《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从京城赶考归来,途经枫桥,恰巧,皇家的船队过来,所有客船必须靠岸让行。张继或船中读书饮酒,或岸上随意走动。最难挨的可能就是夜晚。张继心里想着京城科考的失利,淡淡愁绪在南方清凉柔风中飘散。朦胧的月色,寂静午夜,年轻的张继没有灰心,盘算着进士路上的种种可能。这时,他耳畔传来远处寒山寺的隐隐钟声,繁忙的古运河川流不息的嘈杂声音,消失在巨大夜空中。张继的感觉找到了,赶紧回到船舱中,捉笔展纸记录了枫桥之夜的美妙灵感。
年轻的张继没有想到,他的枫桥即兴之作,竟然不胫而走,传遍四方。枫桥一举成名!张继一举成名!热爱诗词并具有高度鉴赏水准的国人记住了张继这个名字,虽然并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后来成为进士的年轻人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张继生活在唐代多少有些令人惋惜,那是中国历史上盛产杰出诗人,可以说是群星璀璨的朝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杰李贺,还有王维,还有更多名字,如果放在另外一个朝代,唐代三流水准的诗人也简直要让后人窒息。不客气地说,如果张继没有这首小诗,巍峨的唐诗殿堂是无论如何挤不进去的。张继竟然就有了这么首小诗?!这不仅让同代人嫉妒,而且也着实让隔代人同样嫉妒。比如,距张继50年后的宋代,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就多少有些嫉妒地说,寒山寺的寺钟夜半会敲吗?此后,更多诗人在景仰诗伟大成就同时,总有人对张继耿耿于怀,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比如乌鸦或乌鹊夜啼吗?又有人考证江枫到底树名还是地名,等等。
对张继不依不饶质疑拷问,甚至于讥讽谩骂,持续了千年。乃至于当今,中学课本上竟然还有对这首诗的质疑考证文章。可见张继的小诗早已超出一般意义诗文的范畴,那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有人能够说清楚,恐怕张继也就被历史忘记了。不管怎么说,张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无疑是极为罕见的特例。
我无力揭开这个秘密,却试图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对《枫桥夜泊》如此在乎?而且这种热情持续了千年!我揣摩或许与古运河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有关。作为古代中国南北主干线,多少名流雅士迁客骚人从这里走来走去。明月清风,小桥流水,亭台楼宇,如画的景致,如韵的乡情,早已凝结着诗人们的情感化作一首首诗篇问世。枫桥听了太多的忧郁、悲愤、赞美,却无丝毫挽留之意,放任桃花流水卷走如椽之笔。只是让人弄不明白的是,无情的枫桥却激赏一个在当时籍籍无名,此后也没有什么名篇的张继。难怪让千年的诗人群体难以接受了!
我游弋在枫桥及运河水面,试图去感受张继夜泊的情怀。
江南水乡的夜晚,月白风清,如梦如幻,端的一个思绪翩飞,情怀方达,诗意浓郁的氛围。在几乎听见的心跳的寂静中,我吟哦张继的诗句,却无法寻找张继的独特特感受。确实无法寻找,更无力超乎的张氏制造的亦幻亦真的梦境。
嫉妒有如冬日河边参差不齐的草丛,直扎着一颗渴望进入唐人张继枫桥世界的的柔软心灵。甚至酸酸的味儿在泛滥。“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民众对诗文的通俗要求,千百年来,折磨了多少人?!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孜孜以求,祈望站立在前人肩膀的急切眺望,于枫桥之上可见可闻。运河之水,承载了多少文人墨客伤痛的泪水。
张继为枫桥建立了至高的标杆,如同陈子昂之古幽州台,王勃之滕王阁,范仲淹之岳阳楼……
一个诗人留给后人的是永远的绝唱!回声将永远萦绕在未来的时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