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29000000003

第3章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注释】

如是我闻:佛经开卷语。“如是”指经中佛语。这里指佛说的《观无量寿佛经》。“我闻”指说经者自言其亲耳所闻。“如是我闻”意即“我是这样听说的”。相传释迦牟尼逝世后,佛弟子结集经、律,由阿难诵经,诸经开头都有此四字。古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全凭师徒口耳相传,此为开场白,后有写本仍然沿用,以取信于众。《法华文句》卷一上:“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我闻者,能持之人也。”“能持之人”即“我”,具体指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据传此人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守护佛法,传说佛教第一次结集,即由他诵出经藏。

一时:有这么一个时候,在那一时候。

王舍城:佛教圣地。亦译“罗阅揭梨”、“罗阅”、“罗阅”、“曷罗利城”。古印度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王曾以之为国都,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底赖雅附近。周围有灵鹫山等五山环绕,是释迦牟尼传教中心之一。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一载,城中有18座大寺庙,郊外有佛陀居住的竹林精舍。相传佛陀圆寂后第一次结集就在此举行。唐时玄奘大师曾到此地,然城已荒废,不见当年风采,只是近处仍有许多佛教古迹。

耆崛山:亦译“栗陀罗矩吒”,意译“灵鹫山”。据《大智度论》卷三载:“耆名鹫,崛名头”,因拔地而起的高山山顶岩石形如鹫首,故称;一言因山中多鹫鸟而名。此山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相传佛陀曾在此居住和说法多年,故而与此山有关的佛教传说甚多,视为佛教圣山。我国东晋高僧法显曾登此山,见到当年佛、阿难、阿罗汉等数百人坐禅处。可惜“法堂已毁坏,止有砖壁基在”。唐三藏法师玄奘也曾参拜此山,他在《大唐西域记》中描写灵鹫山景色为“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山。空翠相映、浓淡分色”。今山上还有白塔一座,塔前香炉上刻有汉文“灵山”二字,系日本佛教徒所建。

大比丘众:由大和尚们组成的僧团。“大”形容道行很高。“比丘”,梵文音译,又译“刍”、“备刍”、“比呼”等,意译“乞士”、“乞士男”、“薰士”等,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僧人,俗称和尚,比丘尼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人,俗称尼姑。“众”为“僧”之意译。“僧”为“僧伽”之略,一般指个人。这里指“法众”、“僧团”,一般需4人以上。据《南山钞》载: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为“理和”,指皆遵循佛教教义,以涅解脱为目的;二为“事和”,表现在6个方面,它们是:1.戒和同修。2.见和同解。3.身和同住。4.利和同均。5.口和无诤。6.意和同悦。一般所说的僧伽有比丘僧伽和比丘尼僧伽二种,合称“二部众”、“二众”。此外,还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四僧伽,合称“出家四众”。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的称“七众”、“七僧伽”。

沙弥,梵文音译,亦译“室罗摩洛伽”,意译:“息慈”、“息恶”、“行慈”、“勤策男”等。佛教称谓。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分三种:7—13岁为“驱乌沙弥”(可驱逐落在放置食物处的乌鸦);14—19岁为“应法沙弥”(已适应出家生活);20岁以后尚未受具足戒而成比丘,却仍持沙弥身份者为“名字沙弥”。中国内地俗称沙弥为“小和尚”。沙弥还有一别名叫“救蚁”,据《杂宝藏经》载:过去有一罗汉,知其随侍沙弥7日后阳寿必尽,即假命其回家,7日后归。沙弥归途中见许多蚂蚁被水冲流,命不可保,遂生慈悲之心,脱袈裟以之盛土堰水,并将蚂蚁移到高处干燥的地方,蚂蚁得救。7日后,沙弥遵师言回到罗汉处,罗汉很惊诧,以天眼观察,方知其徒因救蚂蚁而延寿。

沙弥尼,梵文音译,亦译“室罗摩理伽”,意译“勤策女”,指7—20岁受过十戒的出家女子。比丘尼戒指不杀生、不盗窃、不两舌恶语、不淫欲、不持香华自熏饰衣被履缕、不坐金银高床绮绣饰被宝蜿蜒、不听歌舞音乐声、不积聚珍宝、食不失时、不饮酒。年满20岁的沙弥尼在受具足戒前二年要受六法,这一阶段称“式叉摩那尼”(梵文音译),意即“学戒女”“学法女”、“正学女”。这样,出家女性就有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尼三个等级。所以“出家四众”通常亦称“出家五众”。

在家信教的男士(梵音读“优婆塞”,意译“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称为在家男居士,在家信教的女士(梵音读“优婆夷”,意译“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近宿女”、“信女”)称为在家女居士。佛教对他们的最基本要求是受持“三皈戒”——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果进而再从法师受五戒,就成为“五戒优婆塞”和“五戒优婆夷”。受菩萨戒的就成为“菩萨戒优婆塞”、“菩萨戒优婆夷”。

俱:在一处。

菩萨:梵语“菩提萨”之简称。“菩提”意“觉悟”,“萨”指众生。“菩提萨”意即使众生觉悟者。“菩萨”本为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广泛用作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据佛教称,菩萨有五智:1.通达智,能通达觉悟诸法。2.随念智,能忆持过去的事情而不忘记。3.安立智,能建立正行并修习其他。4.和合智,能观一切法,随缘和合。5.如意智,能随意之所欲而无不满足。菩萨虽然神通广大,但毕竟只具备“自觉”、“觉他”,尚缺“觉行圆满”,因此,在佛界居第二等级,属第二果位。

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是佛。成佛的途径有四种:1.信满成佛——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2.解满成佛——深刻理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3.行满成佛——能除一切无明法障,菩提之愿行都能具足。4.证满成佛——得无分别的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胜妙功德。

释迦牟尼佛门下有四大菩萨,一个是驾狮子站在释迦牟尼佛左面的文殊,一个是乘白象站在释迦牟尼佛右面的普贤,一个是阿弥陀佛的大弟子观音(也有说观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还有一个是活跃于释迦牟尼佛已圆寂、弥勒佛未生之时的地藏。这四位大菩萨各司其职,分管智、行、悲、愿。“智”的主持者是文殊菩萨。

“行”的主持者是普贤菩萨。普贤,梵文意译,亦译“吉”,音译“三曼多跋陀罗”。所谓“行”,意即行证相应,普贤为一切行德之本体,所以在华严之席说十大愿;同时,他又是诸法实相之理体,所以在法华之席,誓于法华三昧之道场自现其身,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悲”的主持者是我国百姓妇孺皆知的观世音菩萨。《大乘义章》载:“爱怜名慈,恻怆曰悲”。“悲”即恻怆他人之苦而生欲救济之心。“观世音”是梵文“阿缚卢枳涅伐逻”的意译,唐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而略称“观音”。玄奘法师在《心经》的翻译里称之为“观自在”。“观世音”的别号还有“光世音”、“救世净圣”、“救世圆满”、“救世菩萨”等。《法华经》解释观世音道:“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声音,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即能普遍观察世界上的一切声音。所以信佛之人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或危险,口中就会念念有词“观世音菩萨保佑”。据称,观世音菩萨为广化众生,经常根据情况显现各种形象,其化身特别多,对此各派说法不一:真言宗立有“八大观音”——圆满意愿明王菩萨、白衣自在、髻罗刹女、四面观音、马头罗刹、毗俱胝、大势至、陀罗观音。天台宗立有“六大观音”——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法华经·普门品》中还记载观音有“三十三应化身”。据说,观音初为男性,大约唐时才慢慢演化为慈爱、典雅、俊秀飘逸的女性形象。

实际上,佛史对观音的性别及生平已无从考稽。观音除了以上的形象、名号外,还被称作“千手观音”或“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千手观音”法相庄严、妙色超三界,具金色晖曜,头戴发髻冠,自冠下垂绀发,住莲花台,放大光明。除两眼两手外,左右各有20只手,手中各有一只慈眼,再各配25种众生生存环境,计千手千眼。千手千眼观音像,最主要的特征是42臂,如果手下伸,掌向上,叫施无畏手,能除一切众生之恐怖、畏惧;除锡杖手,慈悲维护一切众生;合掌生,令一切人和鬼神敬爱等等。不管观世音菩萨能变化多少形象,最能深入信徒心灵深处的还是其大慈大悲的菩萨心、救苦救难的菩萨行,所以,菩萨之中,观音像前香火最盛。

“愿”的主持者是地藏菩萨。“愿”为梵文“尼底”的意译,意即志求满足。据《法界次第》解:“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古云‘愿’也”。《法窟》云:“于出世道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故佛教中将佛愿救众生之心和众生愿成佛之心称作“愿心”。“愿”又分“总愿”、“别愿”。所谓“总愿”,是指某一教派立下的宏愿。如显教立下的“四弘愿”、密教立下的“五大愿”等。所谓“别愿”,是指某尊佛或某尊菩萨立下的誓愿。例如:阿弥陀佛立下的48愿。释迦牟尼佛立下的500愿等。“地藏”是梵文“乞叉底蘖婆”的意译,《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据说,他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已灭,弥勒未生之前,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为此地藏发下大愿:孝敬和超荐父母;为众生担负一切艰难困苦;满足众生的生活需求;令大地五谷丰登、草木花果茂盛;祛除病痛;渡尽众生。《莲花三昧经》载有“六地藏”:1.檀陀地藏——为地狱道之能化,手持人头幢者。2.宝珠地藏——为饿鬼道之能化,手持宝珠者。3.宝印地藏——为畜生道之能化,伸如意宝印手者。4.持地地藏——为阿修罗道之能化,能大地拥护修罗者。5.除盖障地藏——为人道之能化,为人除八苦之盖障者。6.日光地藏——为天道之能化,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恼者。也就是认为,“六道”中每道都有地藏的化身在那儿拯救众生。传说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显灵之所,山上的“月(肉)身宝殿”即是地藏的成道处。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梵文音译,亦译“满殊尸利”、“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文殊”意“妙”,“师利”意“头”、“德”、“吉祥”。佛教菩萨名,略称“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常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并称。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法王子”为“如来法王之子”的简称。原则上,所有菩萨皆可说是如来法王之子,之所以独称文殊,是因为文殊菩萨智慧最高,位居大菩萨之首位。

文殊虽称作菩萨,但在佛界地位极高。这不仅是因为其智慧居诸菩萨之首,还因为其为诸佛之师。据《放钵经》载“令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法华经·序言品》记载:“往昔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子,闻父出家成道,皆随之出家。时有一菩萨,名妙光,佛因之说《法华经》。佛入灭后八子皆以妙光为师,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后之佛名燃灯。其妙光即文殊也。”燃灯佛是释迦如来佛之师,而文殊居八代之首,如此推算,当为九代之祖了。之所以显现菩萨之果位,乃是为了协助释迦牟尼教化娑婆世界的有情众生。《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说文殊“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静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为了维护释迦如来佛至尊的地位,文殊才屈居胁侍之职,号称“法王子”。事实上,他三世皆成佛:过去世称作“龙种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现在世号为“欢喜藏摩尼宝精佛”;未来世称为“普见佛”。传说,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示现的地方,佛寺中到处供有文殊菩萨像。

上首:最高位。

【译文】

我亲耳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住在王舍城郊东北方向的耆崛山中。和佛在一起的有道高德深的大和尚1250人,还有32000位以文殊师利法王子为首座的菩萨。

【说】

佛经一般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也有分为序分、正宗分、得益分,流通分四部分的。其中序分又分通序和别序,通序即诸经皆应具备的内容,一般包括“如是”、“我闻”,以及说法的时间、法主、处所、听众等六种要素,佛教称其为“六成就”。

这节经文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序分中的通序部分,它交待了佛经的“六成就”:“如是”为“信成就”,指阿难之信;“我闻”为“闻成就”,指阿难所闻;“一时”为“时成就”,指说此《观无量寿佛经》的时间;“佛”为“主成就”,指说法之主;“在王舍城耆崛山”为“处成就”,指说法的地点;“与大比丘众……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为“众成就”,指听法之众。又因佛初说经时本无此序,后来弟子集结佛语时才加上的,故也称“通序”为“经后序”;有此才能证明经文的真实可信,故又称此序为“证信序”;据传说此节经文格式系承佛遗教,所以,此序也有“遗教序”之称。

佛教界一般认为,此节经文含有四种意义:其一为“遵佛嘱”,即遵从佛临入涅时关于经首格式的嘱咐。其二为“断众疑”,因为,在结集经藏时,阿难高升法座,众生颇感其貌如佛,遂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为断此疑,阿难开口便言:“如是我闻”等语,以示其承佛加被,而非是佛。其三是“息诤论”,是说阿难与众弟子德业相当,他要升座宣说佛法,若不推从于佛,恐会引起不服或争论。有了这段文字,便明确指出了所宣之教法乃亲闻于佛而非自作。其四为“异外教”,即区别于外道经初用语,成为佛经特有的统一格式。

对《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古来诸师多以序、正宗、流通三分分判。影响最大的唐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将经文分判为五门两会:一、序分,从“如是我闻”到“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二、正宗分,从“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到“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三、得益分,从“尔时世尊,说是语时……”到“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四、流通分,从“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到“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以上四分为佛陀在王宫正说,这是一会。五、最末一段,阿难为耆崛山的大众复述佛在王宫所讲的法理,此又为一会。是为五门两会。

本书拟采用善导之五门分判。下面我们将会逐门加以注译和说明。

同类推荐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中国佛教文学

    中国佛教文学

    本书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佛教的产生与基本要义、萌芽期——汉魏六朝佛教文学、发展兴盛期——唐宋佛教文学、衰变期——元明清佛教文学、余响期——佛教与近现代文学
  •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这本由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精心编辑的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集,是近年来伊斯兰文化研究成果中的一本比较有分量的学术佳作,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在伊斯兰文化研究及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借鉴、相融合方面迈开了新步伐。全书分为文化纵论、义理研究、哲学宗教、前沿思潮四个部分。
  •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内容简介:黄檗无念禅师,法名深有,号无念,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李卓吾、袁宏道、瞿汝稷诸人之推崇。《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原收录于《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共分四卷,第一卷法语,涉及的是黄檗无念禅师参悟、觉解的“缘起性空”之论,不离法藏,融汇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随。第二卷酬问,谓之酬问,实是解经是也。第三卷复问,乃是黄檗无念禅师针对其所生活之时,明末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潮动荡,在文化观念需要重建之时,而从禅宗角度给出的仁学机缘解答。
  •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命运的问题,探究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因缘,探究人的欲望与牵挂。人如何可以心无挂碍地坦然面对。满遭损,谦受益,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大道理。本性禅师在这一册中,举了很多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一些禅学大道理。
热门推荐
  • 爱情淹没在奇迹里

    爱情淹没在奇迹里

    那年,19岁。正是花开的季节,她却经历了花落时的感伤。她说如果不能在一起,那她宁愿从未开始过。
  • 妖域蛇道

    妖域蛇道

    在这个妖神人共存的时代,有一条充满激情而又血腥的蛇形道路,道路的尽头是传说中上代四主所共建的百座火之上的壮丽魔宫,这是只有妖精才可走的道路,只有世界上最强的妖精才走完并看到的最终迷美景色!--“妖精之路”我们热血的主人公,小魔龙为了看到那只有最强妖精才可以看的景色,连同火爆女岩,瘟神,白念暝,这三位伙伴共同踏上了热血的冒险之路!
  • 亮剑之世界大战

    亮剑之世界大战

    给他一个师,他娘的敢打太原!给他一个军,他娘的敢打东京!给他集团军,他娘的敢打柏林!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 木兮木兮何所之

    木兮木兮何所之

    两条不相干的线,真的只能平行吗?如果我们愿意为对方弯曲一点点,那么,也许我们会变成一个完整的圆。彼此努力,才能成就最好的我们。李向谦一直对自己平凡而又稳定的生活感到满意。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努力的想让自己的人生过的波澜壮阔。步入中年后才明白,其实自己也就是个平凡人。李向谦则不,他的愿望就是一辈子安安稳稳的按班就步的老去。直到遇见她,他才恍然,原来生活,不是你想安稳就能安稳的。
  • 将星纵横: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将领

    将星纵横: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将领

    本书讲述了蒙巴顿、哈尔西、巴顿、尼米兹、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共八位著名将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生平事迹。具体内容包括:欧战爆发勇斗德国潜艇、普升上将发动英帕尔战役、珍珠港被炸率舰队出海复仇等。
  • 丧服小记

    丧服小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圣印界——最强灵修

    圣印界——最强灵修

    万千世界,吾等不过只是其中的小小蝼蚁而以!!修行,就是要逆天改命!!若是连自己都改变不了,何谈称霸世界?且看废柴领袖莫恒,如何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 重生之梦忆澜湘

    重生之梦忆澜湘

    以前的她渴望亲情,爱情,以为所说的天长地久,却不知正因她的善良将自己伤的透彻。再睁眼,她已不是当初的她,什么姐妹情深,什么爱情,她今生再也不屑。谁知命运非要捉弄她,一道圣旨将她嫁给病怏怏的王爷……
  • tfboys之浅夏离秋

    tfboys之浅夏离秋

    那一年,他遇见了她,看见别的男生和她在一起,他会难过,看见她受欺负,他会心疼,他开始珍惜与她在一起的时光,见到她会忍不住叫声小笨蛋。最后,终于走过坎坷曲折的路,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深处,是一种真爱。爱的表达方式不一,爱非经冬不知甜。心灵深处有最爱,不能晓悟人间温暖。有人说: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爱情是一种纯度。作家刘心武说: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失却这些情谊的人是世间可怜的孤独者,没有这些真情的社会只能是一片繁华的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