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49800000008

第8章 仁,守礼的自觉——《里仁》讲读(上)

《商君书·画策》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每个国家都有法律,可是,又有哪部法律可以保证法律得到执行?所以孔子认为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有耻且格”。以德来引导法,以礼来引导刑,在人的内心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价值体系,在道德的范畴内产生超越的价值和约束的力量。这套价值体系立言垂法,制礼作乐,经过上古三代的长期培育,到西周时期,最终建构起了一套伦理学、教育学和政治学的礼乐文明体系,也构建了一套宇宙哲学,有着它崇高的理想追求及通达路径。可是,若是没有守礼的自觉,如何谈礼?如何作乐?仁,便是这守礼的自觉。

人性的自觉不在别处。《大学》引用《太甲》:“顾天之明命。”上天赐给每个人的光明本性,就是仁。但是这天然本性客观存在,却不代表人可以觉知到它,只有觉知到才是真正的仁。当人有了对于自我的觉知,人生就开始有了境界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亦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亦自成高格,自有仁人。仁,就是自觉,在礼制的社会中,就是守礼的自觉。仁本来天然存在于人心,可是真正实现它,却又是学习和修养的结果。这种学习与修养源于人性的自觉,源于内在的动力。如此看来,孔子言“反求诸己”的意义就在于此。人们觉知自己的光明本性,敬顺天之明命,天地就在人心,人心可以囊括世界,超越贫与富、贵与贱,无处不自在就不是传说,是现实的存在,与仁同在。

学习与修养的本质是追求和了解自我本性的过程。人对自我的觉知与自然之本性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二者有时很近,有时又很远。

天下的父母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付出一切都心甘情愿,这是一种天然的情感。但是,到了儿女来反哺父母时,却是一种需要自觉的情感。孝还是不孝,要看这做儿女的自觉性高不高。所以,人之所以为人,人性自觉的起点,就是对父母的孝,这是仁的起点。起点便是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由自然到自觉,对内是人性的自觉,对外是守礼的自觉。有了守礼的自觉,由自觉便实现了觉他,由自觉也将实现自在,忠恕之道,修己安人之学就尽在其中了。人之所以为人,那份深情厚义,那份恻隐之心,那份理性的价值判断,那份超越,那份人生境界说,尽在其中矣。

还要说明的是,仁客观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它是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与之相逢,都是为了认知它,觉知它,安于它。向内走,你将与它相逢,有个美丽的邂逅,牵手终生。

问题索引——

孔子认为连黄口小鸟都知道自己应该止于何处,人怎么能不如鸟呢?否则,哪里能谈得上“智”?那么,人应该止于何处?

能否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基于一个人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能力。何人可以具备这样的能力?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对人性最为基本的好与恶,可以超越吗?

孔子说自己没有见过好仁者。实现好仁,恶不仁,好像都很难。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孔子认为士志于道,若还在“吃得不好”“穿得不佳”等问题上纠结,就没有什么好与他交流的。那么,君子应该议些什么?应该将什么放在心中?

孔子所说的道一以贯之,具体指什么呢?

义与利一定是水火不容吗?

关于仁,这守礼的自觉,你知道它的起点与根基在何处吗?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以何喜?以何惧?

孔子赞扬君有诤臣,父有诤子,人有诤友,但是子游认为侍奉君主,过于烦琐,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反会被疏远。这是自相矛盾吗?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说文》曰:“里,居也。”《广韵》曰:“里,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里仁:居于仁,止于仁,依于仁,无终食之间违仁。

本章即为本篇点题:君子应该以仁为美。无仁,智就无从谈起。这如同无德,才就无从谈起。

孔子有自己关于仁、美的标准:止于仁,依于仁,无终食之间违仁,如此,才是美。

真正实现仁,是学习与修养的结果。内在的自我觉知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不停地互动。在《孔子家语·六本》篇有一个小故事:

齐景公打算以“下卿之礼”聘任曾子。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员,西周、春秋时期分上、中、下三等,下卿之位应是高官了,但曾子坚决不受。就要辞行的时候,晏子来送:“我听说,君子赠送给人财物,不如赠之忠语善言。兰草的根与鹿肉酱浸在一起,三年后,可与鹿肉美味相媲美。并不是兰草的本性会有鹿肉的味道,而是浸润在一起的肉酱、佐料起了作用。愿君审慎地选择所浸渍熏陶的环境。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选择志同道合的君主,方可出仕任职;确定方向、方法,才能更好地修道。环境改变人,移风易俗,怎能不谨慎?”

孔子听说这段话,大赞晏子:“君子哉!依于贤才能不困惑,依于富才能不穷竭。马蚿是一种多足的虫,斩了足后还能行走,为什么呢?因为辅之者众。”

君子应审慎地选择朋友、师长,审慎地选择环境,居必择处。里仁为美,择处仁,就是明智。当然,里仁为美,还需心里美。心中有个桃花源,处处都是云水间。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困顿。

仁,源于人性的自觉。觉知到什么?《大学》引用《太甲》的话:“顾天之明命。”觉知到自我的光明本性。可以名曰爱,名曰德,名曰良知云云。自我的光明本性,本身就天然存在,但是人这个主体需要时常顾及它,莫使这世间的尘埃覆盖了它。本性如日常清,如月常明,但是当浮云覆盖本性,如同水起波浪,困约、安乐都为之所动。贫者易于“谄媚”,富者易于“骄纵”,高位者易于“凌下”,下位者易于“援上”,穷困者易于如同泛滥的洪水,行险以侥幸,无所不用其极,而乐极易于生悲,如老子所言“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对于约与乐、贫与富、贱与贵、上与下、得与失,均安之若素,事无事,味无味,唯有自觉的人才能做到,这就是“仁者安仁”。

真正的仁者并不以仁者自居,在高度自觉的前提下,仁者习惯成自然,游刃其间。有这样的美德,自然有所得。如孔子所云“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大得,乃大利。大智者明达于此,将行仁于天下,方得大利,利于行仁,利于万物,利于人,利于己。

所以,自我的觉知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脱离了这种自觉,不能安于贫困,乐极可能生悲。自觉者安于这种自觉,而真正的智慧将成就这种自觉。可以做到长处,久处,安仁,利仁,就是有礼了。仁,便是这守礼的自觉。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能否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取决于一个人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能力。能否把握问题本质,则取决于对于人本性的认知和把握。

仁就是人之光明本性。光明本性即为天地之本心。衡量价值的标准在于天道、人心。唯仁者与天地同在,方具有衡量的标准。有所好,有所恶,通达于人情与人性,有着高度的自我觉知,便超越了“自我的好恶”,得天下之正。

所以,修身在正其心。其心正,得天下之正,得好恶之正。

反之就很难得其正。如《大学》中所言: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当个人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之情产生时,朱熹称之为“欲动情胜”,人在情绪之中,就很难对事、对人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可这“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分明就是人之常情,不是要消除这样的情感,而是要保持觉知,保持警醒,进而保持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感情用事与理性的距离,就是人欲与天理的距离。这份觉知,就是仁。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保持立体的观照,进而“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否则,若“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先”,就“过也”。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仁者,恶不仁,恶他有不仁之行。即使如此,仁者仍不希望他在人性的自觉上继续坠落。如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忍心看到别人奔向悬崖却不自知,就要从什么位置冲出来,在悬崖边拉住他。志于人心、善心,心中无恶念,行动无恶举,自身亦无所恶之所处,就是“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老子所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心中无恶念,行动无恶举,自身亦无所恶之所处。于是,人就具有一种超越的能力。这种超越性不是虚空,是真实的存在,超越真实的现实境况,无处不自在,是生活对仁者的最佳回报。

因为,一位对财富与地位患得患失,将希望和害怕都集中于自我的人,是不能镇定自若地看待富与贵、贫与贱的。富与贵、贫与贱境况的变化都可能使他不知所措,摧毁他所应生活的世界。如孔子所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因为自觉,志于仁,无恶,对自身的境况由“安之若素”到“行之可乐”,随处可乐。在终食之间,在造次之时,在颠沛之处,无违于仁,无违于天理人心,富贵、贫贱均得于天地之正,当是处之安然。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仁者因自觉而自在。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自己没有见过好仁者与恶不仁者。好仁者,因为内心好之,向往真善美,所以主动追求。我喜欢,我追求。恶不仁者,因为不喜欢,所以不使不仁者近身,我恶之,我避之。看似一种被动的防御,但确是一种好办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如此。可是,无论是主动地追求,还是被动地防御,实现好仁,恶不仁,好像都很难。不然,孔子怎么会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呢?

若是如此之难,每个人已经尽力,而力量不足以去实现仁,于是放弃它,仿佛也是天理之当然。如同天上的明月,纵然光鲜美丽,可实在是遥不可及,如何还会想着摘下它呢?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实现好仁,恶不仁,到底是难,还是易?真的是由于能力和力量而产生的差异吗?孔子接着讲:“如果有人用一天的时间将其力量用于行仁,我未见力不足者。或许也有,但是我没有见过。”

成为好仁者与恶不仁者,是难还是易?是因为没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吗?孔子认为这不是关键。难、易也只是相对的,有没有力量与能力去行仁,关键在于动心起念,在于是不是愿意做,并且乐意做。不是能力上的差异,是“不肯做”与“没有能力做”之间的差异。

孟子与齐宣王讨论过这个话题。

齐宣王问曰:“不肯做与没有能力做在表现上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回答:“要携着泰山跨越北海,对他人说‘我没有能力’,的确是没有这个能力。若是为年老的人折一根树枝,对他人说‘我没有能力’,这是不肯做,而不是没有能力。”

看来,是应该多多思考:这行仁,这自觉,还有好多事情的执行,是因为不肯做,还是没有能力做?

去做,难也不难;不为,易也不易。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认为,只有仁者,才能好人、恶人。同理,通过观察一个人好什么,恶什么,也可以来判断这个人是否为仁。在这个逻辑上进一步延伸,观察一个人的表现,包括他所犯的过错,就可以推知一个人内心的境界与自觉。

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过错也是各种各样的。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就会犯什么样的错。观察一个人犯的错误,就可以了解一个人。而错误也有相对性,如皇侃所言,若是农民不能种田,是其过,若是农民不能读书,就不是其过了。同样,读书人不读书是其过,若是不会种田,就不是其过了。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道”往往有多重含义。“道”有时指形而下的法则、原则、方法,有时指形而上世界的本体,有时则指道义。孔子这句话,给后世留下很大的解释空间。无论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都是事理之当然,常理之永恒,姑且称之为真理。

孔子是位英雄,但英雄亦有终结。罗素认为没有哪一种热情,没有哪一种英雄主义,没有哪一种强烈的思想和情感,能超越坟墓而维持一个个体的生命。只有在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坚实基础上,灵魂的处所才能安全地建构起来。这亦是真理。

贵在朝夕、旦暮、生死之间不离于道。为了真理而献身,亦是义无反顾,死而无憾。这不是引导人们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告诉人们:有了对于死的认知,才生得安然。接受死,则生得自在。只是,这是孔子的境界,常人则多是贪生怕死。所以,孔子尊重死,但不愿意多谈死。

有人认为,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迫切要闻道,这说明孔子可能还没有闻道。但事实是,孔子从来没有离开过道,他是期待“天下无道”的现实得到改变。他在道中,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包括死。如此,孔子便始终于饱满的价值理想中兴起,在灿烂的生命境界中行走。任重而道远,坚忍而不拔。这个境界大约就是“道境”了。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志于道,志于奉行仁道,志于心存天地之正,身行天地之仁德,为此,全力以赴,死都不足挂齿,又怎会为一己私利与私怨而耿耿于怀?反之,若还在为“吃的不好”“穿的不佳”纠结,心中又如何会安放天地之大道,仁者之仁心?又怎么会记挂苍生百姓的温暖生活?所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自然是不足与议,没有什么好与他交流的。

同类推荐
  •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书与人

    书与人

    本书为“书文化”系列之一,是围绕“书与人”展开的读书随笔。分“书与人”、“人与书”两个部分,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以及书中讲述的人的不同生活和命运为线索,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精心解读和深入感悟,在与读者分享阅读之美、阅读之乐的同时,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展示众多作家、学者的思想文化成果以及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的光辉。
  • 宗教事务法规规章选编

    宗教事务法规规章选编

    本书收录《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登记办法》等国务院及国家宗教事务局颁发的最新宗教方面的规定21个,对于规范宗教活动、管理宗教人员依法从事宗教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三言二拍”与拟话本

    “三言二拍”与拟话本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 故纸拾遗(第二卷)

    故纸拾遗(第二卷)

    本书收集了以洛阳地区为主,包括山西、陕西、云南、东北、甘肃等地在内的各种契约文书,时间从清康熙年间至解放初期,各类包括地契、房契、发票、借据、婚事文书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民俗、货币、度量等各方面的情况。
热门推荐
  • 不列颠风云传

    不列颠风云传

    历史背景为欧洲中世纪中期,具体在征服者威廉征服英格兰后发生的事情。但内容多为虚构,请勿与历史挂钩。
  • 英雄联盟之浪荡剑豪

    英雄联盟之浪荡剑豪

    “剑之故事,以血为墨。”我本欲为逍遥剑客,一世风花雪月,弹琴煮酒。然而世人谤我,误我,辱我,轻我,笑我,欺我,贱我。我岂能由他!唯有手中之剑,向死而生,于死亡中开出花朵!死亡如风,常伴吾身!呵呵,死神吗?能奈我何?
  • 婚后试爱:老公,请接招

    婚后试爱:老公,请接招

    “疼不要了!”她泛红了脸庞,向男人恳求。男人的汗水落在她的胸前,声音邪魅。“哪里疼?”“叶锦城,你……混蛋啊!”她咬牙骂到——她以为他爱的是她,后来才知道,他爱的不过是她的血。他以为自己爱的是她的血,后来才明白,他爱的,不过是她。
  • 武动之风

    武动之风

    修炼的世界,你讹我诈,灵力千变万化,英雄美女绽放一道光彩!
  • 神之传

    神之传

    在很久很久以前,某一个世界,某一个地方,某一个角落,诞生了神话般的传说。百里云飞,生于百里方圆之地,以百里为姓,从百里之争进而改变天下格局……创世中文网独家首发!
  • 冷心医妃:残王心尖宠

    冷心医妃:残王心尖宠

    她是21世纪最有名的神医,却不慎将祖传玉佩打碎,岂料里面竟出来了一个蜜汁生物。“吾是千年前被汝祖先封印于这玉中之神…”苏浣月宛如没看见他一般,捡好碎片便离开了。“汝敢无视吾!汝会后悔的!”一夜醒来,苏浣月惊觉自己躺在一间古朴的房间内,房里是喜庆的红色,她则是身着一袭血色嫁衣。残废王爷?她是草包王妃?开什么玩笑。
  • 九域剑神

    九域剑神

    剑灵大陆,以剑为尊!剑之巅峰,十年磨一剑,一剑成道,一剑永生,一剑破万法,一剑永恒!地球剑术大师莫邪,因研究出上古神剑莫邪剑的机密,被心爱的女人陷害,离奇穿越到剑灵大陆,掌握神秘剑魂,成就永恒剑神之路!
  • 豪门娶妻:傲娇男神宠妻入骨

    豪门娶妻:傲娇男神宠妻入骨

    他是帝国集团的继承者,冷血无情,却偏偏对她宠妻入骨。“老公,我想出国去玩,你说去哪玩好?”“玩你。”......”“老公,我想去吃美食,你说吃什么好?”“吃你。”......"“老公!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不能。“”......""说好的冷酷无情呢!
  • 首席承宠:捡个刁妻回家

    首席承宠:捡个刁妻回家

    五年前,她最想做的事就是爬上他的床。她做到了,但是却被他扔到异国他乡。五年后她华丽归来,最想做的事依旧是爬上他的床。“如果我真的给你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奚景行,我会离开。”“上了我的床,睡了我的人,就想这么轻易的离开?别忘了,你可是我捡回来的!”他愤怒的看着这个不准备对他负责的女人说。“既然这样,那就在睡一遍吧!”她笑的一脸灿烂。“……苏媚,你这个禽兽!”一遍怎么够……他心想。
  • 琅琊王妃

    琅琊王妃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尼姑庵,庵里住着一个小尼姑。有一天,小尼姑的师傅对她说:“妙玉啊,你天生富贵,命格如此,躲都躲不掉啊!”于是,小尼姑天天盼啊盼啊,就觉得天上有一天,会掉下一堆好吃的,她再也不用下山化缘啦。可是,事与愿违,妙玉等啊等啊,终于到了15岁,一天夜里,尼姑庵的小矮墙上掉下一个花美男,小尼姑觉得自己天生善良才会有福报,所以就把他救了。哪知道那男人竟对自己动了心,哭着闹着,要带自己走,小尼姑怕啊,这乱世,战火纷纷的,万一你把我卖了怎么办,于是,小尼姑坚决的拒绝了他。后来的后来,小尼姑后悔了,如果她早知道事情会变成那个样子,她一定一定,坚决不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