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的含义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而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
艺术美就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创造者们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它既要来源于生活,另外又需要加上制作者和欣赏者的二度创造,使三者合一,才能达到审美的效果。
艺术主要作用于精神的需要而不是实用的考虑。比如一棵大树,在木材商人、生物学家和诗人的眼中,就有明显的区别。木材商人会盘算这棵大树有多少立方米,能卖多少钱;生物学家却想的是这棵大树应该归到什么科目,有些什么特性;但是在诗人眼里,这些想法都不存在,诗人只是一心一意去感受这棵大树的风韵,它的神采,然后用美妙的诗句表达出来,让自己、让读者在心灵上获得美的享受。这时候,大树在诗人和欣赏者眼中,已经不再是现实环境中的生物,而只是借以表达情意的发生平台,是为了满足精神的审美需要而出现的媒介物。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有一首著名的咏叹松树的诗歌:“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就是跳出了对松树的实用考虑,展示了革命家胸怀的一种艺术美。又比如,我们阅读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不会去考究起霜对农作物是否有好处,也不会去斟酌铸造寺里的钟花了多少银子,我们读这首诗,只是为了从中间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美感,那种情景交融、如泣如诉的孤旅思情。当年,列宁在听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以后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
【课堂互动】
歌曲《青藏高原》和你想象的青藏高原有区别吗?可以满足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吗?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
二、艺术的本质及分类
艺术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艺术的发生基础是人类的语言。人类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出现,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产生。人类语言有许多种形式,如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绘画语言、形体语言、音乐语言及现代的电影电视语言等等。艺术的发生在形式上就相应地会出现故事、小说、诗歌、绘画、舞蹈、音乐、电影和电视剧等等艺术形态。没有语言,就没有艺术的发生基础;如果人们相互间语言不通,就不能够实现艺术的交流。
艺术用语言创造出虚幻的事件,让人们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来感觉虚幻事件的发生情景,在感受情景的过程中,人的相应的主观缺憾就会得到适当的慰藉,人的情感器官就会产生出活跃、激烈的行为反应。人的主观缺憾的慰藉及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完全是以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一定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为根据的。所以,艺术所创造出的虚拟事件,就必须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需求为根据,才能够发挥出显著的艺术效果。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本质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
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教科书式的认识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
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简单的生理快感。
艺术现象是丰富多样的,用科学方法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探讨各种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促进艺术的发展。
艺术历来有许多的分类方法。所依据的分类标准不同,分成的类别和种别也不同。
我国现在通常是按照艺术反映生活的表现手段不同,分为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文学、曲艺、摄影、杂技等艺术门类,每种艺术门类又分为若干品种、体裁和样式。
三、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的情感性
《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毛亨和毛苌所传为“毛诗”。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的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很像是一篇总序。
列宁说,如果“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人类探求真理的必要条件。对于艺术而言,首先是在情感上打动人心,然后才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不能引起欣赏者情感共鸣的艺术作品,便无从发挥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我国古代的《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说明了诗歌和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都是用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情志)的。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更明确提出“为情而造文”的观点,并且强调指出:“繁彩寡情,味之必厌。”外国的艺术家们也深刻认识这一点。俄国的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法国的罗丹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艺术就是感情。”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美的客观对象作用于人这个审美主体,引起美感,这美感就是美的具体形象所唤起的一种情感反映,所以,富有情感是艺术美最显著最突出的特征。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传世作品。它不但曲名优美,极富诗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初于上海听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后,评价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广大之。”周恩来总理也十分欣赏这首乐曲,指示有关部门灌制专门唱片,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江泽民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的晚会上还专门登台,饶有兴趣地欣赏了澳门大提琴家演奏的《二泉映月》。影响最大、流传最为广泛的还是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1978年,小泽征尔到中国访问,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小泽征尔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喃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进行报道。从此,《二泉映月》更加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
【课堂互动】
有没有不具备情感的艺术作品?
(二)艺术的形象性
所谓艺术形象,通常是指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社会生活图景。形象性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艺术本身就不存在了。
艺术为什么要有形象性呢?首先,由于社会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仅靠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论证去认识是不可能的,这就必须创造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把现实生活生动地再现出来。其次,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审美能力,产生了审美要求。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除了能获得对社会生活的一定认识,更希望得到某种美感享受,这种人类特有的审美需要也只有饱含着审美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才能给予满足。
虽然各种艺术形式用以创造形象的表现手段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体可感性和概括性的统一。
【课堂互动】
《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四人,哪个最可爱?为什么?
(1)具体可感性:就具体可感性而言,艺术要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反映生活,这个要求就决定了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艺术作品永远要以具体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犹如生活本身那样千姿百态,纷呈异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呼之欲出”。
具体可感的形象分为直接感知形象和间接感知形象。
1.直接感知形象: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在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建筑、影视等方面,可以被欣赏者凭着视觉或者听觉等感觉直接感受到,因此,一般称这类形象为直接感知形象。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非常优秀的节目令人久久难以忘怀,那就是人口皆碑的舞蹈《千手观音》。在庄严的音乐中,21个小姑娘和小伙子穿着金黄色的外衣,戴着高高的头饰出场,用形体展示着观音的美丽,整个舞蹈给人予庄严,神圣的感觉。所有的演员都是聋哑人,她们听不到音乐,只能靠着眼睛的余光根据舞台旁边4个打拍的老师指挥完成整个动作。她们的舞姿是那么美丽,她们的眼神是那么祥和。随着音乐和灯光的变幻,演员们屈腿倾身,缤纷的手姿在灿烂的金色中,幻化出慈祥庄严和典雅纯净,在人们的视觉中激荡起强烈的艺术冲击力,震撼着心灵。这组佛光普照、天地祥和的舞蹈让人看得如痴如醉,荡气回肠。
2.间接感知形象:所谓间接感知形象,是指那些在欣赏过程中不能一下子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非要通过联想和想像的连接才能完成。文学、音乐的形象就是非直观的间接感知形象。
例如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对月光下的荷塘的精彩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掩卷浮想,月光下的荷塘与荷塘中的月色,都“仿佛笼着轻纱的梦”,令人陶醉。但是,读者完全要充分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像,联系类比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积累与感受,才能获得这种美的享受。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年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课堂互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赞美西湖还是赞美西施?
(2)概括性:所谓概括性,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不仅要努力选取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最富有艺术表现力、最能激动人心的生活场景,而且要在这种选择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改造,使之比一般的普通生活更集中,更带有普遍意义。例如老舍的著名剧作《茶馆》,从清朝末年写到抗日战争以后,出场人物多达70多个,可剧本只是用了3万多字,集中描写了北京的一个茶馆,就反映了旧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这就依赖于作者洞察生活本质的深刻能力和高度提炼生活的技巧。
具体可感性和概括性是构成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特性,二者浑然一体,有机结合。只有具体可感性而没有概括性,形象就将变成对生活原型的简单直接摹写。只有概括性而没有具体可感性,那就变成了科学的抽象,生动的艺术形象就不复存在。
(三)艺术的典型性
所谓典型,或称典型形象,是指那些既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体现了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艺术形象。
【课堂互动】
详细分析《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各是什么样的典型形象?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个性。正所谓“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绿叶”。这种个性特征表现在其具有特定的行为、语言和内心活动的方式,这是由于各自所处的具体环境的差异,各自的生活经历、教养及生理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艺术作品的对象要求比生活中的原型具有更加突出的个性特征,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这是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深深打动欣赏者的重要条件。
然而,仅仅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的形象并非就是典型形象。只有当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体现了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这个形象才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才具有典型性,才能称为典型形象。如果艺术家只偏重于追求个人的特殊感受,那么表现出来的形象是空虚苍白的,不具有感染力。正如有些欣赏者所说的,你艺术家哭不哭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1959年初,我国著名山水画家关山月和傅抱石先生接受了创作巨幅国画,准备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大厅墙上的任务。人民大会堂是国家领导人经常接见外宾和国际友人的所在地,如果巨幅国画画得不好,表现不出新中国的欣欣向荣的风貌,将有失国家的声誉与尊严。他们认真研究,整个画面是这样表现的,近景青山绿水代表祖国的南方,远景冰天雪地代表祖国的北方,中间以长城、黄河贯穿,这是祖国的两大动脉,使整幅画面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象征伟大祖国的团结统一、繁荣昌盛。周总理看了画稿以后,指示说,画面还要画上红太阳,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周总理说:画上红太阳,也是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创作,这幅巨画(长7米,宽5米)完成了,只是未题款。周总理说,要请毛主席亲自题字。就在他们完成创作的第三天,周总理陪伴毛主席来到故宫的创作厅。傅抱石就向毛主席介绍了他们的创作意图,毛主席连连点头。在题字的时候,毛主席略作沉思,便挥毫题上“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具有毛主席自己风格的行草大字。这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大山水画,后来就一直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正厅之上,向世界展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中国美景,以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典型形象。
(四)艺术的潜在功利性
艺术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实践是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因此,艺术也是有功利性的。从美的发展过程看,最初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对人首先是有用、有益的,然后才可能成为美的。美的事物和功利有密切关系。但是美的事物并不像善的事物那样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在美的事物中,善的直接功利性被扬弃了,善被升华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因此,在美的形象中功利性是潜在的,就像糖溶化在水中,虽然再也看不见糖,但水之所以甜,正是由于里面溶化着糖。人们欣赏美的时候,几乎不去考虑功利。但是,人们在欣赏美的形象时,却潜伏着功利。这里所说的功利,也可以理解为教化、陶冶的意思。
例如,人们攀登万里长城,眼看群山蜿蜒,天高云淡,长城宛如巨龙隐现其间,欣赏如此美丽景色,虽然不免心旷神怡、豪情万丈,但仔细品味,会深深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克服艰难的巨大毅力所折服。登长城,初衷是“看”,只是欣赏而已。登上长城,不免有“想”,也就是品味。品出味道来,潜在的功利性就体现出来了。又如看电影电视,人们往往是带着休闲的心情去欣赏,但由于优秀的影视作品深深打动了观看者,观看者的道德情操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并且升华,其功利作用就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了。
【课堂互动】
师生就彼此共同熟悉的某个具体艺术作品交流自己的审美感受。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由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奔腾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沿江两岸民居被淹,生灵涂炭。凌云寺名僧海通和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了一笔款项,开始挖凿山崖建造大佛。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乐山大佛建高71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人们在观赏乐山大佛的时候,刚开始自然是带着休闲的心情,徜徉于山水之间。但在惊叹之余,难免会产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勇毅的钦佩和赞叹,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这种感觉不是谁在进行耳提面命的教育,而是自己在惊叹乐山大佛宏伟壮观的同时,不知不觉产生的,这就是一种潜在的功利性。
四、艺术审美的方法
(一)懂得各种艺术的基础知识
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犹如万紫千红的花园,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要很好地欣赏艺术美,首先就要具备各种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努力从门外汉转变为内行,尽可能从行家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例如,欣赏文学作品,就必须懂得语言的含义,了解体裁,并且充分调动联想和想像,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欣赏音乐,就必须懂得旋律、节奏、节拍、乐器的特点等;欣赏绘画,就必须了解色彩、线条、构图的不同视觉效果;欣赏影视作品,就必须懂得镜头、蒙太奇以及相关的其他综合知识。
(二)了解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
艺术作品并不是生活形象的简单再现。在艺术形象中,浸透了艺术家倾注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于生活实践,来自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情感是在时代中所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艺术家脱离了时代,就无法产生对生活的感情,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时代生活中,直接激发的感情会有力地推动艺术家的想象。而脱离了时代生活,不但失去了创造艺术形象所依凭的感性材料,还会失去想象的动力——激情。
(三)知晓艺术作品的民族风格
艺术作品是没有国界的,它们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艺术家是有国界的,他们分别从属于各自的祖国和民族,生活在特定的民族环境中,就必然会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情调,深深烙下民族的印迹。
【课堂互动】
你赞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吗?说说理由。
1980年12月,全国第二届青年美术展览在北京开幕,一幅巨大的老农民头像紧紧地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那是时为四川美术学院学生的罗中立创作的,沧桑负重的面容,黑黝粗糙的皮肤,疲惫深陷的眼睛,关节肿大的双手,破损的土碗,浑浊的饮水,背景是苍茫贫瘠的黄土地。作品的名字叫《父亲》。
这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215cm×150cm)。看着那皱纹苍老的面孔,所有的评委和观众都被深深地打动了。评委、著名画家吴冠中认为,作品表现的人物完全是我们上一代的父亲形象的一个概括。含辛茹苦的父亲一路走来,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见证了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最后,这幅油画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最高金奖。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油画《父亲》时,仍能领略到一种逼人的烧灼感。
(四)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在艺术欣赏中,仅仅欣赏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不够的。罗丹说:“一幅素描或色彩的总体,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便一无美处。”这里所说的“意义”,就是指作品中的生活和思想内容。因此,在欣赏的时候,把握艺术家当时的创作意图非常重要。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径黄河时,亲眼见到了这条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伟大风采,加之船夫们的深沉有力的号子,令人惊心动魄。诗人激情满怀,萌生灵感,决意表达出来。1939年1月,抗演三队到了延安,光未然与冼星海合作,创作了《黄河大合唱》。4月13日晚上,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正式演出。光未然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蓬,激情地挥舞着右臂,指挥歌唱队用黄河倾诉中华民族的苦难和抗争。歌声刚刚结束,台下便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黄河大合唱》轰动了整个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校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毛泽东观看了冼星海亲自指挥的演出,连声称赞。同年7月,周恩来也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并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五)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
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首先要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只有在博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辨别真伪优劣,培养出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起一定的兴趣,会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各种艺术流派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有比较有鉴别,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
【课堂互动】
讨论:举例说说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有和没有艺术审美,会各是什么效果?
五、艺术审美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艺术和护理一样,都是把人作为服务的对象和中心。艺术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陶冶,转化为身心的愉悦。护理主要是通过完善的治疗手段,带给患者康复的健康。而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当今的护理技术不能再简单地停留在生理护理的层面,要同时重视患者的精神护理。艺术可以很好地丰富现代护理的手段,良好地作用于患者的心理,提高现代护理的质量。
艺术的种类繁多,在医学上的应用十分广泛。艺术审美是调节情绪、平衡生理和心理功能的良方益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医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艺术与医学的联系。据史书记载,大卫的竖琴,曾安抚过所罗门国王抑郁不安的情绪;巴赫的变奏曲,曾治疗过凯瑟林伯爵的失眠症。我国清代医学家吴尚光曾在理论骈文中指出,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而现代医学的实践也证明,艺术审美所产生的美感能影响大脑的生理功能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免疫机能等,具有疗疾健体的作用。漫画的幽默,精彩的相声,使人愁眉顿解。激越的战鼓,奔放的舞蹈,令人精神振奋;轻松的喜剧,悦耳的音乐,使人豁然开朗。此外,静心练习书法,欣赏绘画,观赏电影等,均能起到怡情悦性,健身疗疾的作用。艺术美学疗法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