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含义记忆法
数字,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于记忆的。特别是电话号码之类的数字,没有特殊原因,很快就会遗忘。然而,恋人、亲朋好友等重要的电话号码却能随时回忆出来。
这是因为其它数字没有含义,而这类重要的数字却被植入一层特殊含义。即是说,A先生的电话号码是与A先生的相貌、形象一同输人大脑的。每当需要这个电话号码时,就会浮现出他的形象,与此同时回忆出电话号码。
记忆的这个特点,可以广为应用于各类学习之中。无论记忆什么内容,都应该首先赋予它一个含义,然后再存储在大脑中。孤立的数字,如能植入含义、产生形象,则效果会成倍提高记忆。
一般人在记忆人物、事件时,如能顺便记忆些相关的插曲、轶事,右脑的形象思维就会全部开动,极易成为清晰鲜明的记忆“录相带”。若通过文字读取的信息再能与这些形象结合起来,效果能大幅度提高。
一位著名的美洲史专家曾说过这样的话:历史学家和文学博士,与常人实则所差无几。比起钻进故纸坟,他们更津津乐道黄色报刊中的桃色新闻。如能多知道些艳闻趣谈,“历史”也就自然会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一个轮廓。就是说,看过有关美国人民发家致富的书,就会自然而然地记住肯尼迪和洛克菲勒。
当人记忆一个复杂难懂的概念时,如使用自己尚未弄懂的术语去记,只会导致死记硬背,如同囫囵吞枣,即使一时记住,很快也会忘掉。因为只依靠大脑的语言功能,不能录成“录相带”,遇到这类情况,最好将它换成自己熟知的语言。这样,就能将复杂的语言置换成自己早已存储在大脑中的形象,并与之联系起来。
假设你现在要记忆“恒定所得疲软”这个术语,当你“想吃以前常吃的某种食品”的时候,“现在已经吃不起了”的状态就会多方面绘出一个形象。不仅吃不起,或许连书也买不起了。可能购买自己最喜欢的赛马彩票的次数也得减少。这样一来,你就能抓住语言的形象,轻易地记住它。
苏联专家罗杰特说过:对人的记忆来说,衡量记忆内容难易程度的尺度,就是看新信息的多寡。人的记忆内容中,新信息越少,越容易记忆,所需时间越短。
(4)图画记忆法
容纳信息的容量,右脑比左脑多100倍。因而,最大限度地开动高能量的右脑,能记忆更多更牢的内容。
人脑接受信息的方式大体有两种,即语言与图画,经过比较发现,用图画来记忆信息时,能在语言的基础上加上图画这种手段,信息比特值则比只用语言时要增加许多。而且右脑本来就具有绘画认识能力、图形认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如将记忆内容描绘成图形或绘画,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就能通过最大限度动员右脑的这些功能,发挥出高于左脑一百万倍的能量。
记忆总动员
记忆方法,因人而异,有人高声朗读记忆,有人默读记忆,还有人反复抄写,可谓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但如若不追求速度,最稳妥可靠的方法还是尽最大限度和可能动员五官感觉的记忆方法最佳。
味觉和嗅觉用于记忆或许有些牵强,但是尽量创造机会使用听觉、视觉、触觉以及手足运动等,即通过看、写、读、活动身体的方式去记忆的方法,是应大力提倡的。
动员起来与这些感觉相连的全部大脑的神经细胞,可使它们联合起来为您的记忆出力。当你需要回忆时,只要其中某一感觉有记忆线索就能够迅速地回忆全部记忆内容。比如虽然视觉神经细胞中没有留下记忆线索,如果其它感觉,比如触觉神经中有记忆线索,就能够迅速提取出记忆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为日后提取记忆留下线索的提取记忆方法。
本来,人是无法将自己分为天生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中的某种特定类型的。
所谓适于或不适于使用某种记忆方法,在一般情况,都是由习惯所造成的。因此,认为自己是视觉型的人,最好尽量训练自己能够同样使用其他感官。这样一来,原来只能通过看来记忆的人,久而久之也能够通过听来记忆了。
要想全部开动右脑和左脑,为记忆服务,最好的方法就是尽最大可能动员起五官感觉中的每一感官。但是,同时还需要随机应变的灵活性,根据时间、场合的不同,区别使用不同感官,如若没有这点灵活性,那么就无法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时代中生存下去。
听的训练
听比说还难
俗话说:“说三分,听七分”;“会说的,不如会听的”等等,可见聆听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在口才表达实践中,擅于说话的人,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擅于聆听的人。
说和,听,表达和接受,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说,无所谓听;没有表达,无所谓接受。反之,没有听,就没有必要说;没有接受,表达也就完全失去了意义。说和听,表达和接受,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关联,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口语交际的整体。忽视了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导致口语交际的中断或失败。
聆听,是建立在听力基础上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人的一种感觉和认知,涉及到听力这一生理机能所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领会。聆听,不只是用耳朵,还要用眼、用脑。这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反应,不单纯是消极、被动的“解码”、“译码”行为。听话的人,必须利用自己的理解、知识、经验及潜藏的信息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
口才是以听话的人为目标,也就是说,“说”是以“听”为前提的。真正有口才的人,最明显的特点是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不是光顾自己滔滔不绝对人说个不停。
听的技巧
口头语言信息的传达和交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表,毫不隐晦,明白爽快;二是委婉,绕个弯子把真意传达出来;三是暗示,很隐蔽、微妙地借助相关语或体态语,让别人意会。因此,只有会听,才能准确地摄取信息,才能合理地进行语言交流。所以说“口才”并非只是“口”上之才,不练“耳”,是不会有好口才的。
听与说的关系非常密切。
听辨是应变性表达之前提。一般说来,听与说不能独立存在。说与听的双方在信息的输出与输入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再生产,会听,才能领悟对方表达的主旨,交流才能有效地、和谐地进行下去。听漏、听偏对方的本意,会造成误会,影响人际交往。
听辨是思维的“起搏器”。言语交流主要是通过口耳刺激的“振波”引起思维活动而进行的。如果对声音听不清、听不准或听不懂,就谈不上语意的分析、归纳和推理,也就不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交流就会受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离开了良好的听辨能力,就是一句空话。
听辨是信息的“过滤器”。口语交流常常是在不稳定、不规则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面对杂乱无章的语言信息,有真有假、有好有坏,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言近旨远、有的言此意彼,只有仔细听辨,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筛选纷繁的语言信息,得到我们有用的东西。
要完全听清、听懂别人的话,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听辨机理的研究,其中,加拿大科学研究会经过实验总结出的一种科学听辨方法得到较普遍的推崇。其方法可以缩写为“TQLR”,可译为“调频——提问——聆听——复现”。
1.调频:这里借用无线电“调频”的术语,要求听者的思维注意“调”向对方表达的话题,并唤起自己脑子里“库存”的与话题有关内容的回忆,注意排除有碍听知的一切干扰因素。
2.提问:从一开始听,就要在头脑里形成疑问,如:“他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他将就此说些什么?”“他为什么要说?”等等。
(3)聆听:力求听清每句话、每个词,一边听一边记住内容,并作筛选、提炼、归纳,通过相关联想,预测还会说些什么。
4.复现:边听边回忆前面说的内容,并与目前说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辨、推断,对语段作小结或评价,暂时存人记忆“仓库”,然后继续听下去。
“TQLR”听辨法从听知、听记、听悟三个方面,准确揭示了听辨的基本规律。
听的艺术
擅于说话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擅于聆听的人。如果说,说话是一门艺术,我们同样可以认为,聆听也是一门艺术。
听别人说话时,除回应有声语言或重复对方某句关键性的话语外,还应用微笑、眼神、姿势、距离等姿态语言作出主动、积极的反应。
听别人说话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鉴别力、概括力,明确中心,抓住要点,获取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
要听清并区分话语中隐藏的深意,揣摩它的弦外之音、话中之话,真正弄懂对方说话的真意。
要细心观察对方说话时的非言语信号,从中了解对方说话的目的和言外之意。
没有太大的必要时切不可打断对方的话头,不要匆忙地作结论,别人没有提出要求时不要自作主张地出主意。
对方讲错了话,切不可当面批驳、立即纠正他的错误。
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
(1)集中精力
谈判不同于演讲,让你一个人在特定的时空状态下慷慨陈词,陈述己见,别人只是旁听者,受动者;也不同于聊天,没有一定的利害关系,故可海阔天空。谈判不同,谈判是要通过说的方式寻求涉及个人利益问题的解决方式。所以千万不能一个人滔滔不绝,一定要注意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通过听其言观其举止来揣摩对方的心理和意图,掌握事实的真相。一定要能听出“弦外之音”,悟出“言外之意”,做一个好的“听众”,才能把握住谈判的主动权。外国谚语说:“用十秒钟时间讲,用十分钟时间听。”所以有人调侃地说,听比说更重要,上帝给人造了一张嘴,却造了两只耳朵听,是取得谈判成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