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玄奘五岁时母亲离开人世,不久哥哥又出了家,姐姐也远嫁他乡,玄奘十岁时,父亲也去世了,父母双亡的他顿时生活没有了着落。于是,他来到洛阳的净土寺,找到了他的二哥长捷,并跟随他开始学习佛教经典。
这时已到了隋末,天下大乱,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各种战事接连不断,生灵涂炭,百姓的痛苦已经是无以复加。玄奘此时研究佛法的兴趣正浓,青灯黄卷伴他度过了几年苦读的生活。他起初读的是《维摩经》和《法华经》,很快便把这两部经读通了。
净土寺中有位长老叫景法师,此人学识渊博,很受玄奘爱戴,玄奘经常到他所在的禅房中问这问那。十岁的玄奘还是个孩子,可寺院中艰苦的生活没有把这个孩子压垮,相反,他对佛学佛经有着无比的兴趣,这使景法师等人非常惊异,他们经常在寺中做完必需的功课后,给玄奘讲一些佛经上的故事。玄奘也很用心,凡景法师所讲的内容,一听就能记住,一讲就能理解,还常常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
一天傍晚,玄奘又来到景法师的禅房中,这个时间是平民百姓吃晚饭的时间,但在那时的寺庙中,僧人都秉持着“过午不食”的戒条,如果午后吃饭被称为“非时食”,是犯戒的,僧人们都把这个时间用来讨论佛法或做“功课”。这一天在读经之前,玄奘问了景法师几个问题:
“师父,佛经上说如来佛祖是‘甘蔗种’,还说如来佛祖是‘释迦’族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不矛盾吗?还提到在佛祖得道之前有个‘四门游观’,我不太清楚,请师父给解释一二。”
景法师看着这个好学好问的少年,心中喜欢,便开始对玄奘等众人讲解。
当年景法师讲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而玄奘的问题我们不妨在这里讲一讲,玄奘所问的,其实是有关佛教起源的一系列美妙的传说。
人们常说的如来佛祖,如来并不是他的名字,他姓“乔达摩”,名叫“悉达多”,据说是甘蔗王的后裔。得道后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关于释迦牟尼种族的来历,佛教徒中流传着这样一些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印度有许多小国家,其中有个叫“耳生”的国王,倒行逆施,为非作歹,使他的臣民怨声载道。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乔达摩”,一个叫“波罗堕奢”。乔达摩看不惯父亲的所作所为,就藏进深山出家修行。他找到一个名叫“黑色仙”的仙人,跪着用头顶礼仙人足,请求仙人收他为弟子,黑色仙见他十分虔诚,便答应收他为徒。
乔达摩脱去王子华服,换上修道人的鹿皮衣,严守戒律,以野果、树皮、草根为食,苦炼修行。渐渐地,因为营养不良而身体不支,乔达摩病倒了。无奈之下,乔达摩请求黑色仙允许他到有人烟的地方去乞食,行前黑色仙告诫道:修行人必须随时随地克制自己,不要对外界声色犬马之物产生爱慕之情、非分之念,只要能做到这些,那么,无论是在山林中修行还是在城市里修行,都是一样的。于是,乔达摩来到补罗多城,并在附近林中盖了一间草房,每天乞食、修行。
一日,补罗多城的一名恶少将一个妓女诱杀在乔达摩所住草房附近的林子中,并把杀人凶器偷偷丢在草房旁。就这样,乔达摩就糊里糊涂地被人误认为凶手而捆绑起来,押送到王宫,这时他的弟弟已继承王位,就是波罗堕奢。波罗堕奢和他父亲同样昏庸,既不问情由也不审“案犯”,大手一挥便下令对乔达摩施以酷刑、游街示众。乔达摩最后被绑坐在一根尖削的木桩上,任由木桩慢慢刺入体内。这是极残酷的刑罚。乔达摩被行刑时,正好黑色仙出山,这时的乔达摩已奄奄一息。他用自己的最后一口气,祈求黑色仙让他死后得一好果位,比如能升天之类的。但按婆罗门教的规矩,凡没有子嗣的人,死后只能投胎为鬼或畜生。黑色仙为满足乔达摩最后的愿望,一面呼风唤雨,施展神通,一面命乔达摩展开宿命通,即让乔达摩回想前生夫妻恩爱的景象,不知不觉间,两颗生命的种子自体内流出,落到地上,变成两个肉蛋。阳光暖暖地照着,蛋很快裂开了,蹦出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倏忽之间,便钻到附近的甘蔗林中。
乔达摩不久便死去了。那两个孩子后来被黑色仙找到并抚育成人。人们称这两个孩子是“日种”,因为他们是太阳孵化成的;还称他们为“甘蔗种”,因为他们一出生便跑进甘蔗林,黑色仙又是在甘蔗林中找到了他们。
波罗堕奢死后,因其无子没人继承王位,大臣们便找到了这两个孩子。先让长子继位,长子死后,次子继之,他被后人尊为“甘蔗王”,也就是释迦牟尼先世的祖先,释迦先世也因此被称为甘蔗王的后裔。
甘蔗王的后代后来形成许多家族,释迦牟尼所在的一支被称为“释迦族”。
为什么被称为“释迦”呢?这里也有一个传说。
又过了不知多少年,甘蔗王的王位传到了“军将王”这一代,军将王原有四房夫人,每房都育有一子一女,其中长子名叫“火炬面”。后来在一次不幸的事件中,四位夫人同时死了。军将王又迎娶了邻国的一位公主,不久生下一子,取名“爱乐”。军将王岁数大了,开始考虑册立嗣君,这令他左右为难。长子火炬面德行兼备,按常理应立为储君,但爱乐的外公所掌管的国家兵强马壮,闻信后就以强兵压境相要挟,逼迫军将王册立爱乐。军将王无奈,将爱乐立为王储,将四位王子逐出国去。
四位王子分别带着妹妹流浪到了恒河岸边,择地而居,开荒种地,采收渔猎,日渐富庶。但四位王子皆已到婚配年龄而找不到伴侣,心中不免愁苦,四位公主此时也长得楚楚动人,但也因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而不得婚配。这种状况被家园附近一名叫迦毗罗的仙人得悉,他指点道:只要不是一母所生,兄妹之间可以通婚。王子们闻此,喜出望外,他们打消了顾虑,分别与异母妹妹成婚生子。没几年,孩子们的嬉戏笑闹声驱走了往日的死寂沉闷,但也搅得迦毗罗仙人无法静心修行。王子们见此欲迁徙他乡,仙人便以金瓶净水为其圈地。王子们就在仙人圈定的土地上建起了“迦毗罗卫城”并渐渐强大起来。军将王不久就知道了这些事,他连连夸奖四位王子“能干”。自此之后,人们就将四位王子繁衍的这一支称作“释迦”族,因为“释迦”在梵文中的意思就是“能干”。
又过了不知道多少年,释迦族出了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这就是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他成道后人们对他的尊称。释迦牟尼还常常被简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或“智者”、认识真理的人。
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今尼泊尔与印度的边境地区),其父名叫“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是迦毗罗卫的国王,母亲名叫“摩诃摩耶”,她生子七天之后便去世了,释迦牟尼由其姨母摩诃波阁婆提抚养成人。
按佛经中的说法,释迦牟尼在此生之前,已经经历了无数世的艰苦修行,最终成了菩萨,上升到兜率天宫之中。为传播佛法,普度尘世众生,他以神通天眼四处观察,寻找投生此世的最佳机缘。
找来找去,菩萨选择了“具备六十种品德”的迦毗罗卫城净饭王家为投胎地。在春末夏初一个冷暖相宜的正午,他化作高大威猛的“六牙白象”身形,追逐太阳的光芒从右肋进入摩耶夫人腹中。当时摩耶夫人正在午睡,忽梦白象入怀,醒时已是有孕在身。经过十月怀胎,摩耶夫人临盆。这天,迦毗罗卫城枯枝发芽,园中花木自然生果,陆地长出车轮大的莲花,地中宝藏破土跃出,满城香气遍布,七宝装饰的宝车在空中自现等,有三十二种瑞象出现。按当时印度习俗,摩耶夫人须回娘家生产,当她行至兰毗尼园一株婆罗多树下休息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悉达多”,这就是那投身凡世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