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距离完美还有多远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恭而无礼则劳”,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说的“恭”就是恭敬的意思,有些人外表的态度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很恭敬,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有一些人和他们正好相反,给人的印象似乎就不太好,其实他们的内心并不是表现出来的那样,这只是他们天生的禀赋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在给一个人下定论的时候切莫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
不要随便被外在的态度左右,要尽量客观。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这个礼不是指礼貌,是指礼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内涵。所以可以这样说,态度恭敬未必是德,如果有恭敬态度而没有礼的内涵则“劳”。换句话说,态度礼貌固然重要,如果内心并没有礼的精神内涵,碰到人一味的礼貌,则很辛苦、很不舒坦。“慎而无礼则葸”,我们看自己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这种人做事小心翼翼、万分谨慎,就怕有什么闪失。做事情谨慎固然是好,但是谨慎过了头就不好了,因为他会因为担心和忧虑而不敢下手,甚至于对自己有把握的事情也如此,这样的人就会显得像个窝囊废。我们土话说“树叶掉下来怕砸破头”,确有这种人。“勇而无礼则乱”,有些人有勇气、有冲劲,容易下决心,有事情就干了,这就是勇。如果内在没有礼的约束,就容易做坏事或者做了让自己后悔的事情。“直而无礼则绞”,有些人个性直率、坦白,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这些人是非分明,眼睛里揉不了沙子。直率固然是好事,也是一个比较受人欢迎的个性,但是问题也来了,那就是直率的人通常说话比较直,有时候当面顶撞了别人还觉得自己没有错。老实说,这种人心地非常好,也很坦诚,非常适合做你的朋友。如果你身边就有这样的人,那么你得要学会容忍他。其实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有这样的特点。这四点: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种个性。但必须要经过文化教育来中和它,不然就成为偏激了,这四点也成了大毛病,并不一定对。太恭敬了,变成劳,我们中国人说“礼多必诈”,想来确有其道理;太谨慎了变成谨小慎微;太勇敢了,又会太过冲动;太耿直了容易莫名其妙得罪他人。南老认为项羽的个性就是太勇太直这两个反面的缺点。清代诗人王昙说他“误读兵书负项梁”,很有道理。所以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晓得中和。懂得孔子所说的四种典型性格,我们也就找到了自己内省的要领。这一点很重要,许多人还一直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不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时候甚至会误以为自己的缺点是优点。不过,做到真正的中和又谈何容易啊。
孔子接着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我们中国人最讲孝道,观察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对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是不是很好,因为我们无法想像,一个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感情的人又如何能对社会与国家奉献自己的爱?封建时代我们甚至一直在提倡以孝治国,提倡仁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亲人充满爱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的话,那么整个社会风气一定是很仁厚与和善的。
下面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故旧有两个意义,过去的解释是老朋友、老前辈。像古人说的“念旧”,老朋友的交情,始终惦念他。
汉光武当了皇帝以后,找老同学严光来叙旧;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要找年轻时和他一起种田的老朋友田兴出来,找不到就下令全国找这个人。田兴却硬不肯出来做官,只是到处在做好事。后来有人报告,一个县里,有五只老虎出来吃人,很厉害,但是不久被一个人打死了,有点武松打虎的味道。朱元璋接到这封公文,知道一定是他的老朋友田兴做的好事。于是找来翰林院的进士们,都是文学修养非常高的,按今天话来讲那肯定都是名牌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朱元璋要他们赶快写信去把田兴找来。于是翰林先生们之乎者也矣焉哉、孔子曰、孟子曰的,咬文嚼字。朱元璋看了半天,皱皱眉、摇摇头,还是自己动手写。他写的是白话,内容大要说: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你不要以为我做了皇帝就不要老朋友。你不来,就没有种。我们两兄弟还是好兄弟,我今天不是以皇帝身份找你来。我们两兄弟见面,还像当年一起放牛的情景一样,你看我不顺眼了还可以骂我什么的。我们看古时候人有这种精神,“苟富贵,勿相忘”,现代人就不行了,一旦自己发了财,升了官,就不想理过去的老朋友了。过去讲皇帝还有三千穷亲戚,现代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历史一笔勾销,眼睛里早已经没有过去的影子了,所以现代人觉得活着痛苦也有这个原因。富人怕穷人找麻烦,穷人嫌富人摆架子,相互怨恨。这是故旧不遗的第一个含义——苟富贵还不相忘。
故旧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传统,故旧不遗就是传统观念不要放弃。如果你要推翻传统,最好先推翻你自己,因为你就是在这样的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好比你每天都喝着长江的水,临了却又说长江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还不如人家美国的五大湖呢。所以孔子说“故旧不遗”,一个伟大的人物,不忘记自己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他一定有真感情,可以做英雄,可以做烈士,有真感情才肯牺牲,才付得出来,有这种血气,“则民不偷”。偷是偷巧,不偷巧,社会风气就稳了。这就是孔子眼里最成功的做人法,也是君子的生活准则。我们普通人当然不是那么容易就达到了这样的高标准,但是只要努力提醒自己,知道该往什么方向去要求自己,那么已经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了。
敬重自己最好的方式是敬重他人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君子不重则不威”看起来似乎是说你自己不庄重,那么你在别人面前也就没有了权威、威信。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群“伪君子”:几个“老夫子”式的人物在谈天说地、鸡毛蒜皮,忽然走进来一个晚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老夫子”们赶紧收敛了笑容,正襟危坐。这就是受到朱熹影响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如果孔子知道了后世对他的学问是这样的注解,肯定要着急坏了。
之所以会有如此的错解,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我们受了朱煮的影响。
南老认为这是孔子在告诉世人关于自重与尊重他人的处世哲学。“君子不重则不威”就是说一个不知道自重、没有自尊心的人是做不好事情的。不仅“不重”则“不威”,而且做学问也不牢靠。而“无友不如己者”的解读就更有特点了:从前的宋儒们告诉我们:“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如果这样理解那就错了,孔子也就太“势力”了,我们的祖先又何以称之为“圣人”呢?
根据南老的解释,我们得以窥见孔子的真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要学会敬重他人。如此说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连贯的意思,做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别总是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轻视他人的人也会被他人轻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往都是互相印照的,你敬我一分,我还你三分。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最好的方式便是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国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
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被人割了脑袋。
关羽兵败被斩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吴联盟破裂,吴主兴兵奇袭荆州。吴蜀联盟的破裂,原因很复杂,但与关羽其人的骄傲,不懂得尊重他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曾反复叮嘱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关羽对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瞧不起东吴,也瞧不起孙权,致使吴蜀关系紧张起来。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瑾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这本来是件好事,以婚姻关系维系补充政治联盟,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考虑一番,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巩固蜀吴的联盟,将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关羽竟然狂傲地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何如此出口伤人?试想这话传到孙权那里,孙权的面子如何挂得住?又怎能不使双方关系破裂?
关羽的骄傲,使自己吃了一个大大的苦果,被自己的盟友结束了生命。
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人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只言片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让人下不来台,别人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有了机会,反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孔子的大弟子子贡曾形容他的老师“温、良、恭、俭、让”,这五字真经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修行。其中的“恭”就是恭敬,对任何人都怀有恭敬之心,自然别人也就对你敬让,更少有被人记恨在心的事情发生。道家学派的始祖老子也说他平生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个“慈”就是对别人慈悲为怀,有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们看生性宽厚的人很少有人爱口出狂言对他人不尊重,这种敬人的修为是敬己的最好方式。
应该缓行的“特立独行”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
孔子一向提倡做人要讲分寸,不能剑走偏锋。他在《论语·为政》篇中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从前的学者认为孔子所说的“异端”就是老子的思想,认为你要是走老子的那条路就将要受害啦。其实不然。在春秋时代,那时候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并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它只是“百花”中的一朵亮丽之花。而且孔子在《论语》中还说过这样的话:“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切比于老彭。”在这里孔子提到了自己尊敬的两个人——“老子”和“彭祖”(传说中的一个长寿老人),历史上更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记载。所以过去一些学者对于“异端”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在南怀瑾先生看来,孔子的意思是这样的:做官也和做人一样,做人不要太走极端,不能表现得过于“特立独行”。做任何事都要合乎“礼仪”,有合适的言行举止,否则“斯害也已”。
这样看来我们明白了,这和孔子一向主张的“中庸”思想比较一致、可信。不过时下一些年轻人可不这样想,他们最喜欢谈的就是张扬个性。他们最喜欢引用的格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如今的种种媒体,包括图书、杂志、电视等也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性。曾几何时,个性已经成为独特、怪异的代名词,过度张扬的个性在不知不觉间伤害了别人,更毁灭了自己的前途。
人活着确实该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过如果为了个性而个性那就得不偿失了。如果你显示出自己要逆潮流而行,神气活现地炫耀你反传统的观念和怪异的行为方式,那么,人们会认为你只是想哗众取宠,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他们还会因此而轻视你。他们会找出一种办法惩罚你,因为你让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如你。过分“特立独行”是危险的,不妨让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差不多,你就不会受到太多的阻力。
《庄子》中有一段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猕猴,它非常喜欢表现自己,处处都要显得与众不同。
有一日,吴王乘船在长江中游玩,登上猕猴山。原来聚在一起戏耍的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森林与荆棘丛中去了。
但这只“特别”的猕猴,想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它在地上得意地旋转,旋转够了,又纵身到树上,攀援腾荡。吴王看了不舒服,就展弓搭箭射它,它从容地拨开射来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它并不清楚,这种炫耀对掌握天下生杀大权的君王是种侮辱,吴王脸都气红了,命令左右一齐动手,箭如风卷,猕猴无可逃脱,立即被射死。
吴王回头对他的友人说,这灵猴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致丢了性命,这完全是它咎由自取。可悲的猕猴过于迷恋出头冒尖的感觉,一味张扬,表现自我,浑然不觉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怪异、幼稚。它的目的达到了,它的确引起了所有人甚至一位君王的注意,可惜这种注意带来的是负面看法和评价。这只猕猴成了众人反感、厌恶的对象。
“与众不同”造成了它的命运悲剧,这不得不使我们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