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放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不让苦难解除自己的意志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会遭遇形形色色的逆境。打击、挫折和苦难,不应成为有志者的绊脚石,应该是一块砥砺锋芒的磨刀石。
车尔尼雪夫斯基自小爱好读书,到16岁的时候,已经通晓7种外语。1846年,他考进彼得堡大学文史系学习。他对社会问题很感兴趣,渴望推翻专制的沙皇政府,废除腐朽的农奴制。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在一所中学教语文。由于他热情宣传革命思想,学校当局严厉指责他破坏校风,散布危险思想。他无法忍受这种屈辱,离开学校,回到了圣彼得堡。
在圣彼得堡,车尔尼雪夫斯基担任了进步杂志《现代人》一个专栏的编辑,从此,他开始写文章抨击沙皇政府。
那时候,俄国国内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地爆发。沙皇为了缓解危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政策。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骗局,写了许多文章揭穿它的实质。
沙皇政府很快逮捕了他。在狱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坚决否认自己有罪,警察当局只好把案子拖下去。车尔尼雪夫斯基有着惊人的革命毅力,虽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依然顽强地用笔来进行斗争。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写成了一部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怎么办》(小说的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这部小说问世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等到沙皇政府明白过来准备查禁时,它早已传遍全国。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案子拖了近两年,直到1864年2月,当局才判处他服苦役7年,终身流放西伯利亚。繁重的苦役并没有使车尔尼雪夫斯基丧失革命意志。他忍受着一切苦难,与一起被流放的革命者和当地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继续与沙皇政府做不懈的斗争。
7年苦役期满后,沙皇当局又把他流放到更为荒远的“天然的监狱”——东西伯利亚。后来,东西伯利亚总督诱使他签字请求赦免,但是被他坚定地拒绝了。在服苦役期间,他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序幕》。这部小说的手稿由他的朋友辗转带到英国,在马克思的帮助下出版成书。
1881年,亚历山大三世即位成为沙皇政府的新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他下令恢复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自由。两年后,车尔尼雪夫斯基结束了流放生活。经过21年的非人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身体己被折磨得十分虚弱,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斗争。
1889年10月,这位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伟大作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历史经验与智慧:
拉美特利说过:“大海越是布满着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去寻求不朽是一件赏心乐事。”在逆境中,只有懦夫才会一蹶不振,视此为人生的终结。纵观历史,凡是在大苦大难中取得成就的人物,他们不愧为一个真正的强者,不低头不气馁,勇于进取,去寻找人生新的成功。
张巡死守睢阳——绝不妥协,誓死抗争
大难将临,仅沉着冷静尚嫌不足;面对艰难,应该勇往直前,誓死抗争才是出路。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公元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尹子奇率领十三万大军进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睢阳太守许远向驻守宁陵(今属河南)的唐将张巡求援,张巡随即率领军队从宁陵进入睢阳。张巡的兵力只有三千人,与许远联合起来不足六千八百人。
叛军发动全部兵力进攻睢阳,张巡亲自督战,昼夜苦战,一共打了十六天,杀死叛军士兵两万多,俘虏叛军将领六十多人。
这年三月,尹子奇再次率领大军前来进攻。张巡举着战旗,率领众将领径直冲进叛军军阵,斩杀敌将三十多人,杀死士兵三千多人,叛军溃败而逃。
七月,尹子奇又征召几万名士兵围攻睢阳。不久,睢阳城里的粮食吃光,将士每人每日只能分到很少的粮食,混合着纸和树皮吃。
尹子奇探听实情后派兵加紧进攻。叛军做了云梯想跳进城里。张巡事先在城墙上凿了三个孔洞,等云梯靠近的时候,从一个洞里伸出一根大木,顶端安置铁钩,钩住云梯,让它不能退后;又从一个孔洞里伸一根木头,顶住云梯,让它不能前进;剩下一个孔洞中伸出一根木头,顶端安置铁笼,装着燃烧物焚烧云梯,使云梯从中间折断,上面的士兵全部都被烧死,粉碎了叛军的阴谋。
接着,叛军又在城西北角用土袋和木柴堆成台阶,想以此登城。张巡每天夜里,派人偷偷地把松明与干草投下去。过了十几天,张巡派军队出战,顺着风势纵火焚烧,叛军无法救火,大火烧了二十多天才熄灭。
到最后坚守睢阳的士兵也伤亡惨重,只剩下六百人了。张巡与士兵一起日夜苦战,坚持不下城楼。到了十月,城中粮食已经吃完,树皮也吃尽了,官兵就杀马和捕捉鸟雀为食,后来又挖掘地鼠充饥。城里的军民都被张巡誓死守城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明明知道守下去没有希望,但没有一个叛逃出城。
等到尹子奇再率领叛军用云梯爬上城头,这时城头上的守军已饿得无力再战。眼看大势已去,张巡向着西面长安的方向拜倒说道:“臣生不能报陛下,死后化为厉鬼也不会放过这些逆贼!”最终,叛军攻陷了城池,张巡与部下将领都被俘虏。
尹子奇问张巡说:“听说将军每次作战,都眼角撑裂,牙齿咬碎,为什么?”
张巡说:“我恨不得吞掉叛贼以消我心头之恨,只是力不从心。”
尹子奇用刀撬开张巡的嘴巴一看,嘴里果然只剩下了三四颗牙齿。尹子奇知道张巡不可能投降,便把张巡及其部下等三十六人全部杀害了。
历史经验与智慧:
面对恶劣的处境,首先是不要慌乱,一旦心浮气躁,就很难静下心来面对变故。因此,沉着冷静,坦然面对至关重要,要知道眼前的逆境正是考验一个人品性的机会,你所需要的就是欣然接受,勇往直前,别给自己找退路。
颜真卿勇闯敌营——不屈不挠,高风亮节
不管你的前途如何黑暗,不管你的处境如何危险,不管你的命运如何起伏,千万别忘记一点:不要屈服。
颜真卿字清臣,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颜真卿为人耿直,性情义烈,是唐朝的四朝元老。
公元782年,唐朝的五个藩镇叛乱。其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自称“天下都元帅”。德宗皇帝派威望极高的颜真卿去做说客。
李希烈听到颜真卿来劝降,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的时候,他故意让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到厅堂门口,那些部将和养子就冲了上来,个个手持武器,围住颜真卿又是谩骂,又是威胁,摆出一副要杀他的架势。
颜真卿面不改色地朝着他们冷笑。这时李希烈才假惺惺地站起来护住颜真卿,命令他们退下,接着又把颜真卿送到驿馆里,企图慢慢软化他。
这时,其他几个藩镇的叛将各自派遣使者到李希烈这里来上表称臣,劝他做皇帝。李希烈召颜真卿来,故意把上表给他看,得意地说:“今日四王派使者来,把推心置腹的话对本元帅讲了。他们的话同我心里的想法一样。太师您看这种情势,难道我被朝廷猜忌,就没有地方可去了吗?”
颜真卿义正辞严说:“这四个人只能说是四凶,怎么叫四王呢?将军自己不保住功业,做唐朝的忠臣,却要与乱臣贼子在一道,想与他们一起灭亡吗?”李希烈听了心中十分不快。
过了一天,李希烈又让颜真卿与叛镇派来的四个使者一同赴宴。四个使者见到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就听说颜太师德高望重,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这不是有了现成的宰相吗?”
颜真卿扬起眉毛,朝着四个使者骂道:“什么宰相不宰相!要杀要剐都不怕,难道会受你们的诱惑,怕你们的威胁吗?”四名使者被颜真卿凛然的神色吓住了,缩着脖子说不出话来,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
公元784年,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兵士们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并浇上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一把火把你烧死!”颜真卿二话没说,就纵身往柴火跳去,叛将们连忙把他拦住。李希烈的打算落空了。
李希烈想尽办法,也没能让颜真卿屈服,最后只好派人逼迫颜真卿自杀了。
历史经验与智慧:
在面对人生的紧要关头时,一个人仍能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不屈不挠,这是很难的。但也唯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是显示出一个人的品格魅力。在别人放弃时,他还坚持;别人后退,他还在前进;眼前没有希望,他还继续努力。这种人的这种精神,是一切杰出人物最高贵的地方所在。
圣女贞德义抗英军——主动出击,抗击暴力
面对生命中的各种挑战,只有主动出击,发起进攻才能在这一场对决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从而免遭灭亡的命运。
1412年,贞德出生于法国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当时正值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北部已被英国占领。
一天,十三岁的贞德外出归来,发现村庄已被英军占领,她惊恐地躲在柜中,目睹了英军强奸并杀害了她的姐姐。从此,英军的暴行在贞德的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当时,英国国王和法国国王相继去世后,新登基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还只是一个孩子,法国查理七世就想趁机向英国要回自己的王位。可是,他要想成为法国国王,就必须在兰斯举行加冕仪式,但这个地方已被英国占领,所以查理七世就想派军队征战夺回自己的领土。贞德听说这事后就来见王太子。
最初,大臣们说什么也不肯让她见国王,后来贞德女扮男装,向他们慷慨陈词才打动了大臣,带她面见了查理七世。
查理七世见贞德言辞恳切,便答应了她的要求,给了她一支部队,并委任她以军事指挥权,命她去解救奥尔良城。于是,贞德奉命率6000大军开赴奥尔良,她的军队所过之处,得到许多城市贫民的支持,士气很高。最后,贞德率领军队在奥尔良奇迹般地击败了英军。随后乘胜前进,收复了不少失地,查理七世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法国国王的宝座。
查理七世登基后,害怕贞德的力量过于强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他表面上支持贞德,实际上却不给予任何实质援助,反而处处牵制、削弱贞德的力量。
1430年5月,贞德在康边城与英军作战时因寡不敌众而落败,当时康边城内的法军竟然关闭城门,拉起吊桥断了贞德的退路。最后贞德被勃艮第人捉住并送给了英国人。英国把她判为女巫,视她为妖女。
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英军活活烧死。
贞德的牺牲激励了更多的法国人拿起武器,投入到反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到1453年,法国军队基本收复了全部失地,取得了英法百年战争的胜利。
500年后,梵蒂冈教廷为贞德平反,将她册封为圣女,成为人们供奉的偶像。
历史经验与智慧:
作为一个女子,贞德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并不是因为她在征战中所立下的许多功劳,而是她作为一个弱者,面对强敌压境时奋起反抗主动抗击的战斗精神。是的,人要想不被强大的力量左右,那就主动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奋起反抗才是出路。
戏剧天才的磨难——苦难是人生最大的资本
人生总有迂回曲折,伴随着你的成长过程,还会遭遇更多的挫折,这就是人生的现实。在这些人生的转折关头,应该如何去看待,进而如何去应付,就全看你自己了。
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一个小镇上。他家祖辈务农,父亲经营手套生意赚点小钱来维持家用。母亲则是一位淳朴的农家妇女。小时候的莎士比亚很顽皮,很喜欢捉弄人,是一个“孩子王”,常常带领着一群小孩子到处游玩。
七八岁的时候,他被送到一家文法学校,学习法文、拉丁文和修辞,也接触过一些古罗马的诗歌和戏剧。他聪明伶俐,对知识的领悟非常快。但是,五年之后,因为家里破产,他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心爱的学校,回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
回家后,他一边帮家里干活,一边继续学习知识。只要有时间,莎士比亚总会阅读和写作,并开始喜欢上了当地剧团表演的戏剧节目。平时,他最看不习惯的就是那些官吏仗势欺人。有一次,他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当时的一个国会议员。对方非常恼火,要捉他坐牢。莎士比亚被吓坏了,只能躲到伦敦去。
伦敦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但它不属于贫困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到处求人,才在一家戏剧院里谋到一个替绅士牵马的差事。开始时,他对戏剧并不了解,只是在闲暇时透过门缝和小洞窥看舞台上的演出。渐渐地,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地,他已经成为一个戏迷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被临时抓差,扮演了一个仆从,他很努力地表演,演得惟妙惟肖,非常出色。从此,他得到了大家的赏识,最后竟然成为了正式的演员。
他演戏很认真,为了把戏演得更好,经常深入到伦敦的下层社会,接触一些下层农民,熟悉他们的语言谈吐,还细心观察那些流浪汉、江湖艺人和乞丐的一言一行,收获很大。
另一方面,莎士比亚深知自己知识浅薄,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发愤读书,钻研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他还结识了一大批青年大学生,和他们一起学习,交流经验。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他很快就阅读了大量的作品,掌握了相当广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