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36100000003

第3章

或問。肇公云。仲尼之所以臨川。莊周之所以藏山。斯皆感往者之難留。豈曰排今而可往。是果仲尼.莊周之意乎。曰。非也。肇師意謂往時之物自在往時。不可留至於今日。故曰往者難留。今日之物亦只在今日。不可排向昔日去也。故曰豈曰排今而可往。如前舟之物不可留至於後舟。後舟之物不可排向前舟去。是謂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不相往來。謂之不遷。此從夜壑負趨中來。却失莊周意也。莊周云。藏山於澤。藏舟於壑。謂之固矣。夜半大力者負之而趨。昧者不覺。此喻世人為計至深至密。以為永久不失。不知暗中都為造化遷去。時乎失滅不可留也。故曰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遯者遷滅也。肇公却以為不遷。豈莊周之意哉。次云。藏天下於天下。則不得所遯。以吾宗求之。即古所謂通玄峰頂不是人間。若見此理即世間相是常住相。故曰是謂恒物之大情。恒。常也。情。責也。是萬物之實恒常不變。則不可得而遷滅也。故曰不得所遯。肇師胡不引此以為不遷之證乎。

孔子臨川歎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猶遷也。往也。失也。此歎造化之流行新新不住。往者過。來者續。曾無一息之停。非謂昔物住昔。今物住今也。肇師乃曰。斯皆感往者之難留。豈曰排今而可往。意謂往物自住於往。不可留至於今。今物自住於今。不可排向於往。故其言曰。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等是也。仲尼之旨果如是乎。昔仲尼嘗告顏子曰。丘以是日徂。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歟。汝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盡矣。而汝求之以為有。是求馬於唐肆也。今肇師謂昔物住昔。今物住今。豈非求馬於唐肆者乎。

昔者齊景公下牛山之淚曰。美哉國乎。若之何滴滴去此國而死乎。晏嬰笑之以為不仁之君曰。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則莊公.靈公將常守之矣。數君者常守之。何有吾君今日事乎。據晏子之言。粗似吾教四緣中生滅次第緣(亦名等無間)。而肇公却固往物不化。又遭晏子怪笑。

肇公云。既曰古今。而欲遷之者何也。意謂若可移今為古。易古為今。可說有遷。今既不可。何有遷乎。若然。則今應常今。古應常古。理既不成。教亦無證。今翻案曰。既曰古今而欲不遷者何也。謂古非定古。曾已稱今。今不定今。將必為古。則念念遷流。曾無暫住矣。其不遷義者。謂古今雖殊。不離一念。念無自性。今古一如。何可遷也。華嚴云。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無念。如是見世間。此非性住之論。

不遷一論只說箇物各性住於一世。所謂昔物住昔。今物住今等。故物雖在昔而不化。因雖在昔而不滅。今詰之曰。據世有三。過現未也。不遷只說物住今昔。不言未來。何也。對曰。已生之物住於過去。現生之物住於現在。未來未生。物既未生則物本無也。故不言有物住未來也。詰曰。若爾。則未生既本無物。已滅者豈有物乎。既曰滅已。安得有物住於過去而不化哉。若已滅之物尚住過去而不化者。彼未生之物亦住未來而不闕也。未生有物。何名未生。已滅尚存。何名已滅。然物之生也。剎那剎那生滅相續。正相續時說名現在。如旋火輪。痴兒見已以為實狀。智者觀之剎那相續亦不可得。則現今且無剎那之住。安得固彼已謝之法。欲令常住而不遷耶。

如來無量法門無非因病設藥。唯諸法無性義。如摩竭他藥。無病不治也。經云。色即是空。則色無性也。空即是色。則空無性也。空無性故空非空也。則除斷見。色無性故色非色也。則去常見。又今不定今。將必為古。今無性也。古不定古。曾從為今。古無性也。生滅有無一切皆然。故觀諸法無性者。求世間不可得。則煩惱結業無自而生。以至出生死會涅槃。此即談無性之益也。不識肇師物各性住之談。往物不化之論。所治何病。所成何益耶。

或曰。西天論者有所立破必以因明為準。若三支闕謬則所立不成。今肇師不遷有何過謬而破之耶。曰。肇師立今昔不遷。云求向物於向。於向未甞無。責向物於今。於今未甞有。此昔物不遷之因也。次舉因成宗云。於今未嘗有。以明物不來。於向未嘗無。故知物不去。此昔物不遷宗也。今物亦然。故曰。覆而求今。今亦不往。且如向有今無因。成立昔物不遷宗。因明之法犯二種過。謂法自相相違因。法差別相違因。法自相相違因者。即向有今無因。於不遷宗法言陳自相相違。謂不遷言常。向有今無是無常故。於彼常言自相相違。法差別相違因者。謂若據言陳則向有今無即是無常。若推肇師意。許向有今無為成性住。以向物住向不滅不化。但不來今。故曰今無。非謂昔物已滅也。差別相違者。此向有今無因。如能成立意許皆物住昔不滅不來不遷之宗。如是亦能成立。於此相違向有今無無常遷滅宗也。此中亦犯聖教相違。以諸聖教向有今無是無常故。若望宗本亦自語相違。宗本云。若以有為有。則以無為無。此斥常有斷無者也。及立昔物不遷。則曰於向非嘗無。於今未嘗有。豈非以有為有。以無為無耶。

或問。四論出乎一人。獨不遷有滯耶。若不遷有滯。其他安得不滯哉。若三論無滯。則不遷亦必無滯矣。答曰。人之立言。自非無生大聖。不能淳全無弊。彼英哲間氣平生發言務求中理。而一或失之。古德所謂大智面前有三尺暗。此之謂也。雖然。詎可以一言不善便謂平生所言皆不善耶。又詎可以諸言無弊便似一言之非為是耶。夫以一言之非而非平生之善者。是不仁也。以諸言之善而善一言之非者。是不智也。不仁不智不足以語道也。故以不遷之塞以塞三論。是不可也。若以三論之通而通不遷。亦不可也。嘗試觀之。三論之旨窮幽洞妙。乃法藏之要義。聖教之炙言也。至於不遷則有間然。關乎大法綱宗。故不容不辯矣。且肇師論中之雄者。惜乎彼時佛法初來。未窺全體。初未有人徵詰辯難。而肇師以生知之才輙為是論。雖有間然。非其才也。使若人出于台涼之後。吾知其為震旦一人矣。豈區區凡庸可能議哉。澄為是駁。世有以愚不議賢誚之者。澄竊謂曰。我之所以得見肇公者。非我也。是因吾佛聖教光明耳。使吾不聞聖教。吾必以性住為至論矣。

答幻有禪師書

涅槃云。如來亦說常樂我淨。世間亦說常樂我淨。常樂我淨其名一也。所以常樂我淨者異也。豈可混然一觀者哉。今肇師即動求靜之說。與修多羅相似。觀其所以不動之意。則大不俟矣。何則。修多羅以諸法性空為不動。肇師以物各性住為不動。性空義者。由色即空故動而常靜。空即色故靜而常動。諸部般若皆此意也。性住意者。即所謂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故物雖在昔而不化。因雖在昔而不滅等。不知此意出何聖教耶。觀其即動而靜之語。彼此一也。而性空性住敵體相違。世人徒見一語相似。遂以為必同。不觀所以建立之意。遂混然一途而朱紫莫辨焉。座下必欲主張肇公。必能為其引證出理。如何得與聖教不違。而後不肖所駁不言自敗矣。今座下既不能為其引證出理。乃硬主張其是。其孰與之哉。

又(其引華嚴.法華等證昔物不化)

來諭。華嚴毗盧身住三世。法華述燈明智勝等。是皆往物不化之證者。愚謂此證不成。何則。若毗盧真身。十方三世隨處充周。間不容髮。非若肇公向有而今無也。若燈明等。則化跡雖滅不妨可說。燈明章云。彼佛滅度後。如薪盡火滅。智勝章云。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豈謂有物住於過去而不滅耶。若約法身則昔本非生。今元不滅也。來諭云。若空故不遷。一切斷滅。更說甚物為不遷者。蓋不委色空一物耳。雖色空不二。要見色即是空始曰不遷。經云。觀一切法空無動轉者。豈曰有物而不遷耶。若以有物為不遷。大似斬空華而不卸。固夢物以久留。不亦昧哉。

答界上座

來謂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乃肇公破世人之無見。謂時人求向物於向為無。是邪見斷見之無。肇公破之曰於向未嘗無。是破其無也。細而推之。翻成世人破肇公。何則。肇公自說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責向物於今。於今未嘗有。此分明以向在為有。今滅為無。向在為有是執有為有。今滅為無是執無為無。執有為有是為常有。執無為無是為斷無。來謂世人以向物在向為無者。則世人却知向在為無。今滅不無也。向在為無是即有而無。今滅不無是即無而有。即有而無則有非有也。正破向在為有之實有。即無而有則無非無也。正破今滅為無之斷無。此所以翻成世人破肇公也。且世人豈有如是見哉。但是仁者謬解耳。向有今無。向在今滅。亦世人常情。而肇公亦謂向有今無。此即所造未甞異也。而世人謂昔物在昔為有。今求昔物。昔物已滅。故曰今無。肇公謂昔物原住於昔。但不來今。故曰今無。非謂昔物已滅也。此即所見未甞同。則世人見物無常。故說昔有今無。肇公見物常住。故說昔物在昔而不化也。來謂初簣若滅山亦不成。初簣不滅山亦不成。若然。則仁者欲其滅耶。不滅耶。滅與不滅二俱不成。斷滅見也。亦滅亦不滅。非滅非不滅。相違.戲論耳。且肇師自釋云。故物雖在昔而不化。又云因因而果因不昔滅。而仁謂滅與不滅二俱不成。豈非仁者自破肇公乎。

又答

來謂世人求向物。所以起無見者。如求張三於去年。而去年張三已死。故起無見。是於無執無。即邪見斷見之無。而肇公曰。去年張三未嘗無。是破其無見也。若爾。次句云。責向物於今。於今未甞有。定是破世人有見矣。則世人應計張三去年是無。今年是有。若爾。則去年死張三。今年却活也。不然。世人何自起有見耶。既無是見。何故肇公道於今未甞有而破之耶。若謂後句未嘗有不破有見。則前句未嘗無定亦不破無見矣。且向年尚張三既無却活之理。則向無今亦無矣。而仁謂肇公於向未嘗無。是即張三無處說有。是以無物為物。則次句於今未嘗有。却又於張三無處說無。是又以無物為無物也。則不唯淺陋。又且乖離。不足以為肇公輔。適足以增肇公累也。

對無名尊者語(附其語)

善說法者。貴在得旨不在執言。貴在變通不在固泥。如來遺教猶孫子兵法也。善用兵者貴在臨時神變。若固守常法而不知通變者鮮不敗矣。肇公說法。神變者也。豈可以死殺法而難哉。如涅槃說諸法無常佛性是常。六祖却道佛性無常諸法是常。豈可以定法為難哉。

祖師門下曾不以實法繫人。此又因病施藥之一端耳。由人聞修多羅說。即如言生執。以為佛性定常。諸法定無常。見祖師翻案曰佛性無常諸法是常。意謂若佛性一向定常。諸法何自而生。以佛性無常。諸法乃生也。若諸法定無常者。則不即真常。離真之外有物性矣。然祖師之言本為破執。有等聞此便定執佛性為無常諸法定常。則令涅槃成無常生死為常矣。生死若常則終無解脫。涅槃無常則諸佛證後還受生死。則令三世諸佛己利利人之法總成虗誑。而邪惡之見豈有加於是哉。涅槃云。法眼未徹。不應分別如來之身定常無常。但應仰信。若言如來定無常者。舌根當裂。死入地獄。護法菩薩寧捨身命不說佛身是有為也。當說佛身是無為法。決定恒常。不可變易。蓋佛身即法身也。法身.涅槃.佛性三者。易其名耳。此如來最後抖搜枯腸盡情露布。如此豈可以涅槃之說為未了耶。談教者可不慎哉。然祖師禪即吾般若宗也。六百卷般若世出世間不說一法真實。即祖師所謂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宗門無肯路是也。故六祖指佛性為無常。即古德所謂理不成就事不成就之論。皆般若之旨焉。故大般若中真如佛性菩提涅槃一皆蕩去。乃至云設有一法過涅槃上。我亦說為如夢如幻。學般若菩薩固當如是。若不如是不足以明般若。蓋若不如是。一番縱說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無出夢想顛倒耳。又烏足以見涅槃真常之性乎。至於楞嚴.涅槃.勝鬘.如來藏等圓極終實之典。皆說佛性真常不變。諸法皆客塵生滅無體。既無自體則亦不離乎真矣。故法鼓經云。一如空經是未了義。即此謂也。蓋修多羅乃諸佛法印也。自古人師悟後。千說萬說未有不與修多羅合者。所謂書同文車同軌。不合則非異即邪矣。如善用兵者。雖千變萬化未有不合兵法者也。問曰。六祖云佛性無常。與何經同。答曰。淨名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涅槃亦有此義。謂煩惱佛性本有今無等是也。以理求之。理事各有常無常義。理則隨緣故無常。不變故常。事則成相故無常。體空故常。則六祖之言常無常義。自合教義矣。是則六祖之言求之於教。於教有證。求之於理。於理亦通。而肇師往物不化性各異住。求之於教。於教無考。求之以理。於理未通。如有可通。則必聞命耳。

對密藏開禪師語(附來書)

詩云。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或者固執舜為天子瞽瞍北面而朝之。釋之者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是誠周民無孑遺乎哉。善說詩。不以辭害意可也。肇師不遷。愚意觀之。大都直是法法不相到。法法住本位為宗。其引般若等經及昔有今無不滅不來之說。廣借曲譬。意蓋如此。竊觀所駁以昔有今無為斷常遷滅之見。是即是矣。恐亦未免瞽瞍北面而朝。周民無孑遺之過也。且如來演教有大小偏圓。因病設藥。初無定方。豈得盡以華嚴.法華圓頓之旨繩之哉。駁中不遷二義。一性空。二真實。愚意肇公不遷即真實義也。其引般若等經。似皆借意。非其本宗。不爾。肇師何人。而顧反昔支離一至此乎。

禪師判肇公不遷。以法法不相到。法法住本位為宗。徒見其言而未詳厥義也。然如來法王有二種法印印一切法。一因緣生滅印。二真空實相印。自如來之後。凡所說者。要與二印相應即為正說。不與二印相應者即為邪說。此固不讓古今凡聖也。且初印者亦名無常印。凡是一切緣生之法必歸散滅。如有毫物不散滅者則佛不出世也。故涅槃云。本無今有。本有今無。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華嚴云。一切凡夫行。莫不速歸盡。此等皆言因滅果生。前念滅後念生。非若肇公往物不化昔因不滅也。第二印者謂如來以一真空實相印印一切法。無有一法不空寂者。如有毫髮有體不空則佛不出世也。大品云。色前際不可得。中際後際皆不可得。色即是空。萬法皆然。法華云。離相滅相。終歸於空。然此二印只是一印。蓋由諸法無常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也。是以雪山童子聞羅剎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歎曰。此大乘空義也。是則要必無常始得空寂。要必空寂始得物物全真也。今肇師以物雖在昔而不化。因雖作果而不滅。不滅不化則與無常法印相違。既違無常而不滅不化。則物有定性矣。物有定性則與大乘空印背之矣。既背性空而曰真實不遷。與夫固陽炎之水。實空華之果者。何以異耶。夫言實相者。古之實相不異今之實相。今之實相不異古之實相也。有物之實相不異無物之實相。無物之實相不異有物之實相也。所謂有無不二也。古今一如也。達此義者靈山一會即今儼然。非若肇公求向物於向為有。於今為無也。禪師判肇公不遷。以法法不相到。法法住本位為宗。果如禪師之言。還與法王法印不相背乎。然法法不相到義。據聖教有二說。不出二種法印。一因緣生滅義。經云。有為之法。剎那滅故。無容從此。遷至餘方。夫此方前念也。餘方後念也。是以前念滅故不至於後念也。涅槃喻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壞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此中印壞文成。喻因滅果生也。不變在泥。即因不至果也。是皆前念滅故不至後念。非若肇公物雖在昔而不化。因雖作果而不滅也。二真空實相義。以法法性空故不相到。非曰不到。到即無到也。華嚴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如陽炎之水波波不相觸也。是以前念之物空無性故不觸後念。後念亦爾。達此義者則知水不觸濕。火不觸燥。地不觸塵。風不觸氣。塵塵不相到。念念不相到。非若肇公昔物不滅。性住於昔不到今也。夫言性空者。有性即空也。則昔物在昔。緣未散時體性即空。豈謂於向為有。於今為無哉。且夫如來聖教亘百千年。而外道邪說不能壞亂者。以二種法印。名言有在耳。是故聖教以名言為體。蓋此二種法印。千佛出世不能異也。而博地凡夫敢以世俗戲論之說擬欲變革法王之法乎。禪師引詩。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容有瞽瞍不臣舜帝。不以辭害意也。無乃以如來聖言本有今無。莫非無常遷滅。而獨許肇公所說本有今無。為常住不遷耶。若然。則令涅槃金口所談三世有法無有是處。翻成妄誕見。殆以世俗戲論之說為質。而欲變革法王之法印也。夫法王法印千聖不可異。豈以世俗之說而能壞哉。言之者自壞其見也。然如來四十年中說法。不無隱覆隨機方便未了之談。末上盡與發開。如云。一切江河悉皆曲折。而亦有不曲折者。一切女人悉皆謟曲。而亦有不謟曲者。殺父殺母必墮地獄。而亦有成聖道者。殺無明父及貪愛母故也。廣如涅槃所以盡與發開者。恐疑悞眾生故也。然佛說本有今無。必為無常遷滅。未聞容有此說為常住不遷者也。佛說有為諸行剎那即滅。未聞昔物住昔而不化者也。佛說前陰滅後陰生。未聞因不滅而果生者也。佛說諸法體用皆空故不相知。未聞物性各住一世不相到也。是皆法王法外新出此條件也。吾何以從之哉。

來諭。如來說法自有大小偏圓。初無定方。不當槩以圓頓之旨繩之。意謂肇師不滅不化自是一種法門。不當以二種法印繩之。愚謂如來說法大小偏圓。雖逐機萬變。不離法印。若小乘法必與因緣生滅相應。若大乘法必與真空實相相應。離此則非異即邪矣。蓋若不以法印印定。則九十六種之說皆佛法矣。如來聖教豈到今日。

來諭。肇公不遷即真實義。非性空義。其引般若皆借意。非其本宗。不爾肇公何人顧反昔支離一至此乎。然肇公不遷既引般若標本。而曰非其本宗。此又仁者自駁肇公矣。且性空與真實相去幾何。豈有背乎性空而能契真實者哉。背乎性空而責真實者。即所謂固空華而實陽炎也。禪師必謂般若性空。法華性住。肇公不遷雖標本般若。而其立義則從法華。固不可以般若性空駁法華之性住者。愚謂般若法無去來。與法華法住法位。異其言耳。人徒知法華明實相。曾不知六百卷般若純談實相。蓋若見諸法有無一異生滅去來。則法不住位也。譬如餓鬼見恒河水以為流火。則不見恒河之正位也。大般若中具載法住法位之名。龍樹菩薩以為實相異稱。後人妄解云。法住法位者。天位在上。地位在下。古自住古。今自住今。成不至壞。因不至果。甘蔗性甜。黃連性苦。水性本濕。火性本燥。各住自位。不可移易。究之無非妄想戲論。多見世人以此用當法華實相之旨。是猶鬼見未亡而欲覔恒河之水。徒增炎熱。豈識恒河哉。禪師必謂法華異乎般若。而所判法法各住自位之旨。想必不同世人戲論之見。但但未聞開示所以異耳。

答海印大士書(附來書)

顧不肖鈍根波流幻海華落寒空。不啻曳尾泥途自甘逃逝已也。回視金色界人端若靈山一會。惟時白毫東注。幽邃蒙光。豈不見此頭陀如是度眾生而作菩薩行耶。承示不遷駁草(云云)。竊觀所駁。若按名責實。雖肇公復起不易其言。若忘言會旨。雖清涼再出亦追其武也。然彼覃思造論立意命名。不曰無見。且以不遷當俗。不真為真。由是觀之。是物不遷。非真不遷也。以其物有遷變。故今示之以不遷為妙。若真不遷。又何足云。故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其旨良哉。若高見摘其遷流之語駁之。言言有據。即肇公對詰亦俛首無辭。但彼亦自解云。所造未甞異。所見未甞同。意恐足下責其言。未諒其心耶。亦所見未甞同耶。故曰正言似反誰當信者。且肇公明指不遷在物。而足下以真冤之。斯為門不同。宜其相左耳(云云)。不盡。

海印大士慧書千言。其要則言肇公約俗物立不遷。非真如不遷也。駁中巳斤此非。大士既主張此。胡不為其伸理遮難耶。今更詰之曰。肇公俗物不遷。為此俗物即真故不遷耶。為不即真而不遷耶。若俗物即真故不遷者。則真不遷矣。而論固違真。若俗物不即真而言不遷者。然不出二義。一謂有為之法剎那滅。故不從此方遷至餘方。此小乘正解也。二謂物各性住。昔物不化。性住於昔故不遷。此外道常見也。故涅槃出外道常計云。若筭數之法。初一若滅。尚無至二況成百千。初一不滅。故有第二乃至百千。以是義故諸法是常。今肇公師不許因滅而許果生。因因而果許果生也。因不昔滅不許因滅也。斷非二乘不遷之義。觀國師以為濫小者。悞矣。人謂昔物已化不來今日。肇師昔物不滅原住於昔但不來今耳。此即所見未甞同處。據大士自謂。於是論中頗有自信之地。主張俗物不遷非真不遷。其所謂俗物不遷。想必不同二乘外道之見。不識大士何所謂耶。胡不當陽指出所以俗物不遷之義。開示愚蒙耶。且論中云。談真有不遷之稱。導俗有流動之說。而大士却判定俗物不遷。不當以真冤之。大士何失意至此耶。來謂不肖所駁。若按名責實。雖肇公復起不異其言。若忘言會旨。即清涼再出亦當追其武。良哉是言。若果如是。即九十六種之言與夫百家世諦之談。苟能忘之。皆第一義。又奚止肇公之言哉。又謂不肖責其言未諒其心。夫言者心之跡。心者言之本。所謂心尚無。多觸言以賓無。故得其言必得其心。因跡以見其本也。若大士之言。豈肇公心存白而言道累乎。言在東南而意在西北乎。不肖固不得其心。若大士所判俗物不遷。豈非肇公之心哉。若果其心。不肖早年亦甞得之矣。但未愜鄙意耳。所以未愜鄙意者。於修多羅未允合耳。大士既判是物不遷非真不遷。且引法華實相之旨成之。豈謂法華實相唯物而非真耶。想大士謂天下未有不真之物。亦未有不物之真。今言物者全真之物耳。若爾。何謂是物不遷非真不遷耶。豈有離真之物不遷者耶。大士謂諸方話成兩橛。觀此言却似大士話兩橛。非諸方也。

對一幻道人語

一幻道人自海上來。謂余言。物不遷義我得之矣。我聞諸尋香蝶主人有言曰。昔者甞遭屬虗子于槐國之野。相與商略物不遷旨。屬虗子曰。只是個物各性住而已矣。曰何謂性住。屬虗子曰。天在上。地在下。水性冷。火性熱。牛只是牛。馬只是馬。曰何謂不遷。屬虗子曰。不可將牛作馬。將馬作牛。曰何所據乎。屬虗子曰。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其良證也。尋香蝶主人與之。我亦與之。時有小兒立于傍。空印道人指香爐顧問曰。這個是什麼。兒曰香爐。又指華瓶曰。這個是什麼。兒曰華瓶。即指華瓶而問焉曰。喚這個作香爐得麼。兒曰不得。指香爐曰。喚這個作華瓶得麼。兒曰不得。余曰。此兒不曾參屬虗子。亦知物不遷矣。若以如是見解用當法華實相之旨。謗法之罪何逃。一幻子怫然作色曰。爾童子者。徒知彼物非此。此物非彼。豈知物物全真耶。余曰。夫一切聖教以名言為體。所以亘百千年魔外邪說不能亂者。以其名言有在故耳。仲尼曰。必也正名乎。蓋名無越實。實無越名。名斯正矣。今屬虗子之言與小兒所見無殊。安知其獨物物全真耳。且夫真則不異。異則不真。今見異牛異馬而曰全真。未之有也。蓋既曰真矣。則牛不異馬。馬不異牛。所言不異者。非謂遷牛作馬。易馬為牛也。蓋以牛之實相不異馬之實相。馬之實相不異牛之實相故耳。則牛馬幻殊。實相不二。不二之體何可遷乎。蓋見牛馬相異者。則不見牛馬之實相也。不見牛馬之實相而曰牛馬不遷。詎可得耶。夫見牛之實相者。非特不異於馬也。即此一牛與十方諸佛六道眾生依正因果皆不異矣。斯言不異者。非相似不異也。非移易不異也。以實相天真體無二故云不異也。今其言曰。牛不是馬。馬不是牛。是異物也。豈有異物不遷者耶。涅槃聖行廣說異物無常。以破外道異法之常。今屬虗子以異牛異馬為不遷。正與外道同宗。於如來作敵也。今吾子以異物成不遷。亦有聖言可據乎。一幻子曰。於法華有之。法華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此等一一皆實相故。余曰。子言悞矣。實相尚不名一。而有十乎。實相若十。則同有為。非常住矣。蓋諸法實相。一切言說所不能示。一切有心所不能到。故經初標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次云。所謂諸法如是性相等。但列諸法名件而已。彼實相者不容聲矣。要人向諸法中着眼。所謂即一切法默。得乎色心之外。豈可以此物類名件便當實相耶。蓋見諸法有。則不見諸法實相也。見諸法空。見諸法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皆不見諸法之實相也。豈得以有牛無馬有馬無牛而見實相哉。又於牛有牛。是有見也。於牛無馬。是無見也。觀馬亦然。有無斷常邪見論矣。吾子欲以有無斷常之見。用當法華實相之旨。復有何說不墮謗法之愆乎。一幻子曰。噫唏。彼亦一幻也。此亦一幻也。得亦一幻也。失亦一幻也。吾何咎焉。余曰。若果如是。吾將從其後矣。

雲棲律師

有以肇公物各住位立不遷意。其不知緣生性空而駁之者。余謂不然。使肇公前無宗本。後無三論。則如所駁也。今前之宗本。後之三論。其示緣生性空之旨委曲詳盡。豈物不遷輙迷是義哉。蓋肇公為世人執今昔之物遷流。故返之曰。汝之所謂遷者。正我所謂不遷耳。是謂就路還家。以賊攻賊。位不轉而易南為北。質不改而變鍮為金。巧心妙手無礙辨才也。以其為反世人今物昔物遷流之見。故始終惟論物各住位。不言性空。使觀宗本可以貫通默會耳。今以不知性空而駁之。彼豈心服哉。又曰。肇師若知有今日事。論尾聊增數語結明此意。則駁何由生。此說肇公必首肯。不知駁者能信否乎。

雲棲主張不遷。雖無聖言為據。且有道理可申。非若諸方捺硬杜撰。反成誣累肇公也。其道理者。意謂肇公以緣會性空立宗本義。則四論一以貫之矣。故不遷論中雖言不及此。而以本統末。則性空之理可不言而會也。今謂宗本雖言性空。而不遷却言性住。本末相反。敵體成違。因明之法謂之自語相違過也。且夫聖教皆言因滅果生。肇公却道因不滅果生。涅槃云。本無今有。是無常法。肇公謂有今無却成不遷。不遷則常也。涅槃云。若筭數法。初一不滅乃有百千。以是義故。諸法是常。此外道常見也。肇公亦立初簣不滅乃有高山。初步不滅乃有千里。與外道所計會不少異。雲棲既主張性住。胡不為其出理。如何得內不違于聖教。外不濫于邪宗乎。且性住之談既合佛意。則三藏聖教豈無片言隻語為之證乎。既無聖言可證。而徒以宗本之是而是不遷之非。謂之本末一貫者。若然。則亦可以堯之聖而聖丹朱。太玄之善而善美新乎。若可以彼是而是此非。則亦可以此非而非彼是也。余固謂以三論之通而通不遷者不可也。以不遷之塞而塞三論者亦不可也。其曰就路還家巧心妙手等語。徒誇其妙。未見其所以妙也。若世人執今昔之物遷變無常。無常故無性。無性故空。而觀之者可以厭生死趣涅槃。故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雪山大士歎前二句曰。此是大乘空義。半如意珠也。是則世人之今昔無常遷變之說。於教有證。於理有通。於人有盆。而肇公反之曰。昔物不滅。今物不動。各住一世。未委此說。於教何據。於理何優。於人何盆。三者既無。而欲反彼成此。豈非以似亂真。抱鍮而棄金乎。巧心妙手固如是耶。或曰大凡看先哲語言。當於有過中求無過。不可於無過中求有過。不遷雖有少差。當求通可也。安得以異見而破之耶。曰。余於是論。欲求其通也久矣。而卒不能得。遂為之駁。所以駁者。憂夫後之學者執似而迷真也。彼高明之士尚惑其言以為必當。況其他哉。使一代聖教實相常住不遷之旨淪于不化因論。以肇師之明。於此甘自肯乎。又安知今為此駁者。非肇公之所使耶。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我钰横行

    我钰横行

    钰时代之前的人类,怕是永远也想不到钰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神秘的宇宙广阔无垠,近代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充满奥秘的宇宙,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无限的宇宙有着太多太多未知的事物。一个惊天的发现,一个绝世的发明,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一艘飞船,一颗星球,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一场让人类高层不得不封锁的灾难。一位探索员,一个平凡的父亲,一个壮烈牺牲的英雄,一场国家无一人敢支持的实验。一切交织在一起,使得一位平凡的少年,怀着对自己父亲的敬仰,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之路。
  • 记忆移植

    记忆移植

    她的身体里,有两个半的灵魂……爱他,却被他当成了器皿;不爱他,却被他点点滴滴不经意的温柔所桎梏。痴痴缠缠,总有人是过客。
  • 睡前8分钟:精灵卷

    睡前8分钟:精灵卷

    每当夜晚降临,妈妈的故事总能陪伴着孩子,让他安然入睡。让孩子从简单的故事里学会勇敢、坚强、善良等美好的品德。本套《睡前8分钟》丛书精选了百余个优秀儿童故事,用活泼生动的语言、精美可爱的图片将它们一一道来。除了好听的故事外,本书还特别增添了阅读分享环节,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并让家长与孩子能更好的沟通,增进亲子之情。
  • 甄正论

    甄正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景定严州新定续志

    景定严州新定续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星际羔羊

    星际羔羊

    巴比伦人造通天塔,招至了人类语言的混乱。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因果并不可笑,因为他们耗费巨大的努力只为彰显自己而且触犯了权威。本书窥破了天机,作者夜半码字,常担心会有位圣者从第五空间之门带着惩罚出现在他的身后。但事实是作者常有意外惊喜降临。因为他宣扬了大道,且隐去了圣者的名讳。人类的身体是知与行最完美神秘的组合,只为了某一器官而活无疑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有多少人用自己的胃打败了自己的肝,又有多少人举着自己的腿骨,打断了自己的脊骨。
  • 霸道少爷爱上专宠刁蛮女友

    霸道少爷爱上专宠刁蛮女友

    在樱木学院的开学的第一天,校园的门口挤满了高一的新生,突然来了一辆白色的法拉利停在校园门口,一只耀眼的运动鞋有着一米八五的身高,穿着樱木学院的校服走出来,全场欢呼的叫洛辰啊!之后壁咚,床咚,同居,舌吻等.....,洛辰和小沫的经历是多么的苦
  • 龙血01

    龙血01

    这是一个已实力为尊的世界,没有实力就没有一切,你保护不了你的家人、爱人保护不了你想要保护的一切。一个少年为了保护他的家人、爱人、保护他想要保护的一切,努力奋斗往上爬的过程中,揭开一个对他的惊天大阴谋。新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拜谢了。
  • 空城印记

    空城印记

    【觉得还不错的话,就请投我一票吧!】谢云端对杨筝说:杨筝,你就算再聪明,可是你也看不懂人心。纪弦歌对杨筝说:杨筝,你永远都不知道我有多爱你,我是那种就算把你绑在床头一辈子相互折磨也要你在一起的,你可以说我阴暗或是骂我变态,都没关系,但爱是自私的,所有人都一样!最后杨筝对纪弦歌说:我怕你已经和别的女人结婚了,而我却还在四处流浪···所以我回来了,我想回来看看,你还在不在?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