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尺寸俱长,自汗大出,身表如冰石,至脉传入于里,细而小,其人动作如故,此阳明传入少阴,戊合癸,即夫传妇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然脉虽细小,亦当以迟疾别之。此证脉疾而非迟,故用此法。
烦躁
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栀子豉汤,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烦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气虚满者,加甘草;如若呕哕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满而烦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下后身热微烦者,栀子甘草干姜汤。
火入于肺,烦也;火入于肾,躁也。烦躁俱在上者,肾子通于肺母也。发润如油,喘而不休,总言肺绝。鼻者肺之外候,肺气通于鼻,鼻中气出粗大,是肺也。发者血之余,肾气主之,发润如油,火迫肾水至高之分,是水将绝也。仲景以发润喘大为肺绝,兼其肾而言之。发在高巅之上,虽属肾,肺为五脏之至高,故言肺绝兼肾也。大抵肺肾相通,肺既已绝,则肾不言而知其绝矣。或曰:烦者心为之烦,躁者心为之躁,何烦为肺、躁为肾耶?夫心者,君火也,与邪热相接,上下通热,金以之而燥,水以之而亏,独存者火尔。故肺肾与心合而为烦躁焉。此烦虽肺,躁虽肾,其实心火为之也。若有宿食而烦躁者,栀子大黄汤主之。
讝妄
问:邪入阳明,为讝语妄言错失。此果阳明乎?答曰:足阳明者胃也,岂有其言哉?伤寒始自皮毛入,是从肺中来。肺主声,入于心则为言。胃即戊也,戊为火化,下从肾肝。
伤寒杂证发热相似
伤寒表证,发热恶寒而渴,与下证同,但头痛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白虎汤主之,乃阳明经病也。正阳阳明气病脉大,先无形也。杂病里证,发热恶热而渴,但目赤者,脏病也。手太阴肺不足,不能管领阳气也。宜以枸杞、生地黄、熟地黄之类主之。脉洪大,甚则呕血,先有形也。
狂言讝语郑声
狂言者,大开目与人语,语所未尝见之事即为狂言也。讝语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见常行之事,即为讝语也。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接续,造字出于喉中,即郑声也。
阳证发斑
有下之早而发者,有失下而发者,有胃热胃烂而发者。然得之虽殊,大抵皆戊助手少阴心火,入于手太阴肺也。故红点如斑,生于皮毛之间耳。白虎泻心汤、调胃承气汤,从所当而用之,及当以肺脉别也。
伤寒有九经
伤寒之经凡九: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为六也;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是为三也,非九而何?阳明者,太阳少阳俱入于胃,故曰正阳阳明也。前三经者,阳明自病不入于里者,谓之在经,不为正阳阳明矣。
三阳从中治
太阳阳明,大承气汤;少阳阳明,小承气汤;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汤。以汗证言之:以少阳居其中,谓太阳证为表,当汗;阳明证为里,当下;少阳居其中,故不从汗下,和之以小柴胡汤,从少阳也。以下证言之:阳明居其中,谓太阳经血多气少,阳明经气血俱多,少阳经气多血少,若从太阳下则犯少阳,从少阳下则犯太阳,故止从阳明也。此三阳合病,谓之正阳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也。缘阳明经居太阳少阳之中,此经气血俱多,故取居其中,是以不从太阳少阳而从阳明也。阳明自病,调胃承气汤主之;三阳并病,白虎汤主之,是从乎中也。
论下
如何是入阴可下?答曰:阳入于阴者可下,非入太阴少阴厥阴之阴也,乃入三阳也。三阳者,非太阳少阳阳明之三阳也,乃胃与大小二肠之三阳也。三阳皆为腑,以其受盛水谷,传导有形,故曰入于阴也。仲景云已入腑者可下,此之谓也。仲景太阳阳明大承气,少阳阳明小承气,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是三阳已入于脏者,泄之。太阴也,桂枝汤;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当归四逆汤,是三阴未入于腑者,汗之也。
少阳证
少阳证胸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小柴胡汤主之。须各随仲景本条下加减用之则可矣,药如本法。
少阳禁忌
忌发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汤。乃和解之剂,若犯之,则各随上下前后,本变及中变与诸变不可胜数,医者宜详之。
论半表半里
如何是半表半里?答曰:身后为太阳,太阳为阳中之阳,阳分也;身前为阳明,阳明为阳中之阴,阴分也。阳为在表,阴为在里,即太阳阳明二分,邪在其中矣。治当不从标本,从乎中治,此乃治少阳之法也。太阳膀胱,水寒也;阳明大肠,金燥也。邪在其中,近后膀胱寒水则恶寒,近前阳明燥金则发热,故往来寒热也。此为三阳之表里,非内外之表里也。但不可认作当下之里,故以此药作和解之剂,非汗非下也。
邪在荣卫之间,谓之半表里也。太阳阳明之间,少阳居身之半表里也。五苓散,分阴阳,膀胱经之半表里也。理中汤,治吐泻,上下之半表里也。
热有虚实
五脏,阴也,所主皆有形,骨肉筋血皮毛是也。此五脏皆阴足,是为实热,阴足而实不能起理也。阴足而热反胜之,是为实热。若骨痿肉烁,筋缓血枯,皮聚毛落,五阴不足而为热病,是虚热。
潮热
热在行阳之分,肺气主之,故用白虎汤以泻气中之火。热在行阴之分,肾气主之,故用地骨皮饮以泻血中之火。白虎汤,其脉洪,故抑之,使秋气得以下降也。地骨皮饮,其脉弦,故举之,使春气得以上升也。
太阴证
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时腹痛,脉尺寸俱沉细。
可汗
太阴病脉浮者可汗,宜桂枝汤。
可温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此条虽不言脉,当知沉迟而弱。
仲景理中汤丸,暨易老人参黄芪汤,量其轻重,或温或热,视人之强弱虚实所可宜者,选而用之。
可下
太阴有可下者乎?答曰:有。经云:本太阳证,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易老云:此非本有是证,以其错下,脾传于胃,故为误下传。
知可解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濇而长者,为欲愈。表少里和脉长者,为阳渐生也。此一证,太阴便从外感。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也。
太阴禁忌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则胸下结鞕。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伤寒而脉浮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小便自利者,则不发黄,日久利益甚,必自止者,便硬,乃入腑传阳明也。
少阴证
少阴证,口燥舌干而渴,脉尺寸俱沉疾则大承气汤,沉迟则四逆汤。
少阴邪入于里,上接于心,与火俱化而克金,恶候,或上气死。入胃脉沉细而疾,疾则大承气下之。下于本,与水俱化而为寒厥逆,或见身冷静重,脉沉细而迟,迟则四逆汤温之。疾虽可下,若疾而无力者,亦不可下,为阳将尽也。
少阴证口燥舌干而渴,身表凉,脉沉细而虚,泻心汤主之,此有形无形之药也。
伤寒外证,全在下证大热而脉反细小,不可下,泻心汤主之。少阴受病,身凉无汗,体沉或体轻,脉沉,有头痛不厥,麻黄附子泻心汤主之。
其人病身热而烦躁不宁,大小便自利,其脉浮洪而无力,按之全无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其人病上吐下泻不止,当渴而反不渴,其脉微细而弱,理中汤主之。渴而脉沉有力而疾者,五苓散主之。少阴证发热脉沉者,必当汗。若缓汗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若微汗之,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下利
色青者当下,色不青者当温。口中和者当温,口干燥者当下。
少阴禁忌
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脉微者,不可发汗。尺脉微弱濇者,便不可下,麻黄附子细辛汤。体沉加防己、苍朮,乃胜湿也;体轻加石膏、知母,乃胜热也。
六经发热治法
表热恶热而渴者,白虎汤。皮肤如火燎,而以手重取之不甚热者,肺热也;或目白睛赤,烦躁引饮,单黄芩一物汤。两胁肌热脉浮弦者,柴胡饮子。一身热或日晡潮热,皆血热也,四顺饮子。夜则行阴,若发热者血热也,四顺饮、桃仁汤选而用之。当视其有表入里,腹痛血刺,腹痛中无转失气之类,昼则明了,夜则讝语,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中二焦,不治自愈。若甚则四顺饮子、桃仁承气汤。证相似当下者用之。寅申发热,两胁不盛,亦为柴胡证,表里内外俱热者,大柴胡汤。昼则行阳气也,柴胡;夜则行阴血也,四顺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