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无汗,脉尺寸俱浮而紧,是发于阳,阳者卫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自汗,脉尺寸俱浮而缓者,荣也,桂枝汤主之。
太阳证头痛发热,自汗恶风,脉当缓而反紧,伤风得伤寒脉也。太阳证头痛发热,无汗恶寒,脉当急而反缓,伤寒得伤风脉也。二证脉不同,本经大青龙汤主之。易老桂枝麻黄各半汤,此言外之意。杨氏云:非明脉者,不可用大青龙汤,以其有厥逆筋惕肉瞤及亡阳之失也。故易老改为九味羌活汤,而不用桂枝、麻黄汤也。羌活汤不论有汗无汗,悉宜服之。但有缓急不同矣。
太阳证发热恶寒,自汗脉缓;太阳证发热恶风,无汗脉缓。此二证易老元将桂枝二麻黄一治之,后复改用羌活汤。
太阳头痛
太阳膀胱脉浮紧,直至寸口,所以头痛者,头与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逆太阳之经,上而不得下,故壅滞为头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胷中痛也;沉弦,背愈痛。右手浮弦者亦然。头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风可到,风则温也,治以辛凉,秋克春之意。故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体之常也。然各有三阴三阳之异焉。故太阳则宜川芎,阳明则宜白芷,少阳则宜柴胡,太阴则宜苍朮,少阴则宜细辛,厥阴则宜吴茱萸也。
治不可越经
假令治太阳阳明,不可遗太阳而只用阳明药。余仿此。用三阳经解药后身反复重者,若烦则是有阳明也,若不烦而反复轻者,知不传三阴也。不传三阴,则为解也。大抵三阴之体静,重与湿相同。伤寒五日后,发无汗,谓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谓内有水谷,故汗之。
太阳禁忌
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利之是谓犯本,则邪气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轻也,以是五苓散不可妄用。
大便不可易动,动之是谓动血,是谓犯禁,此犯之重也。表在不可下,下之是为犯禁,此犯之尤重也。下之为恶风恶寒头痛,待表证悉罢,方可下之也。脉浮紧者,犯之必结胸。脉浮缓者,犯之必痞气。
当汗
不咽干,不衄,不淋,不渴,小便自利,不经发汗,则当发之。
不当汗
咽干,淋渴,鼻衄,小便不利,已经发汗,不得重发。如无已上忌证,虽发汗,邪气未尽,亦得重发之。
当汗不汗
其证为风寒所伤,阳气下陷入于内,而排风水,上行经络之间,本当发汗以彻其邪,医失汗之,故生黄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湿,与内热相合而生黄也。
发汗过多
其证因发汗太过,腠理开泄,汗漏不止,故四肢急,难以屈伸。
不当汗而汗
燥,火也,当益津液为上,而反汗以亡其津液,其毒扰阳之极则侵阴也,故燥血而蓄于胸中也。
血证
太阳病入膀胱,小便利而赤,蓄血证也。血自下者,愈也。
知可解
战而汗解者,太阳也。不战有汗而解者,阳明也。不战无汗而解者,少阳也。若先差经,必不尔矣。
太阳传阳明,其中或有下证,阳明证反退,而热兼不渴却退,显少阳证,是知可解也。
太阳证知可解者,为头不痛,项不强,肢节不痛,则知表易解。
阳明知可解者,为无发热恶寒,知里易解也。
少阳证知可解者,寒热日不移时而作,邪未退也,若用柴胡而移其时,早移之于晏,晏移之于早,气移之于血,血移之于气,是邪无可容之地,知可解也。
证知解不解
服解药而去沉困,只头痛目闷,是知湿去而风不去,则欲解也。若风去而湿不去则不解。何以然?风则高,湿则下而入重也。
脉知解不解
可解之脉浮而虚;不可解之脉浮而实。浮而虚者,只是在表;浮而实者,知已在里也。汗多不解者,转属阳明也。伤寒不头痛,知邪不在经;若头痛者,知邪在经也。
九味羌活汤解利法
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夫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当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其效如神。(口父)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后急。
当汗而下成协热利
当各随三阳本证表药发之,发之表解,下利自愈。若不愈者,方可以利药治之。
里传表
太阳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至于大实痛者,胃也,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己传戊,妇告夫也。所以为里传表,即名误下传也。
误下变有轻重
或问曰:伤寒杂证一体,若误下之甚者变大。答曰:非一体也。伤寒误下,变无定体;杂病误下,变有定体。何以然?伤寒自外而入,阳也,阳主动;杂病自内而出,阴也,阴主静。动者犯之,其变无穷;静者犯之,其变止痞与腹胁痛而已。故变无穷者为重,痞与腹胁痛者为轻也。
五苓散为下药
五苓散为下药,乃太阳里之下药也。太阳高则汗发之,下则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阳本也,当下之,使从膀胱出也。肾燥膀胱热,小便不利,此药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阳病热而渴,小便虽利,亦宜五苓散下之。
当服不服则生何证?答曰:当服不服则谷消水去形亡,必就阳明燥火,聚胃发黄,故有调胃汤证。此太阳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不当服而服之,当生何证?答曰:不当服而服之,是为犯本。小便强利,津液重亡,侵阳之极,则侵阴而成血证也。轻则桃仁承气汤,重则抵当汤。故五苓散为利小便主药,乃太阳阳明之间,故为调和之剂。
药有标本阴阳
假令太阳证伤寒自外入,标本有二说:以主言之,膀胱为本,经络为标;以邪言之,先得者为本,后得者为标。此标先受之,即是本也;后入于膀胱本,却为标也。此乃客邪之标本也,治当从客之标本。
寒毒之气从标入本,邪与手经相合而下至膀胱,五苓散主之。桂枝阳中之阳,茯苓阳中之阴,相引而下入于本,道出邪气。
火邪之气从下之上,以内为本。水中有火,火为客气,当再责其本。两肾相通,又在下部,责在下焦如渎,相火明也,生地黄、黄蘗主之。邪气本受下焦火邪,遗于小肠,是热在下焦,填塞不便,自内而之外也。
桂、朮、泽泻、猪苓、茯苓,为阳中之阴。生地黄、黄蘗、黄连,为阴中之阳。
加减凉膈散
易老法:凉膈散减大黄、芒硝加桔梗,同为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治胸膈中与六经热。以其手足少阳之气,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气,同相火游行于身之表,膈与六经,乃至高之分,此药浮载,亦至高之剂,故能于无形之中,随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经热也。
阳明证
阳明证,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不恶风寒而自汗,或恶热,脉尺寸俱长,白虎汤主之。
阳明禁忌
不当发汗,不当利小便。若发汗利小便,竭其津液,则生蓄血证也。唯当益津液为上,以其火就燥也。益津液者,连须葱白汤是也。汗多亡阳,下多亡阴,小便重利之走气。三者之变虽异,而亡津液则一也。
论汗下
汗多亡阳,汗者本所以助阳也。若阳受阴邪,寒结无形,须当发去阴邪以复阳气,所谓益阳而除风寒也。若阴邪已去而复汗之,反伤阳也。经曰重阳必阴,故阳去[去:疑当作「气」。]自亡。汗多亡阳,此之谓也。
下多亡阴,下者本所以助阴也。若阴受阳邪,热结有形,须当除去其败坏者,以致新阴,此所谓益阴而除火热也。若阳邪已去而复下之,反亡阴也。经曰重阴必阳,故阴气自亡。下多亡阴,此之谓也。
汗无太早,非预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谓当日午以前为阳之分,当发其汗。午后阴之分也,不当发汗。故曰汗无太早。汗不厌早,是为善攻。
下无太晚,非待久之晚,乃当日已后为阴之分也。下之谓当已前,为阳之分也。故曰:下无太晚。下不厌晚,是为善守。汗不[不:疑当作「本」。]亡阴,以其汗多,阳亦随阴而走;下本泻阳,以其下多,阴亦随阳而走。故曰:汗多亡阳,下多亡阴也。若犯发汗,多蓄血上焦为衄;若犯利小便,多蓄血下焦为发狂,其人如狂也。
论诸白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