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须知自主
民国六年丁巳八月十二日记
盈天地间。无论大事小事。合道者即是善。不合道者即是恶。善与恶、视乎人之所为如何耳。顾善名是人之所好。而恶名是人之所恶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然心理虽同。而所行则异。徵诸今世。竟有一班人情习惯。舍善为恶者。是何故耶。盖由人落在后天以来。失了本性。纵情徇欲。为魔障所缠。所以为恶较易。而为善艰难。中人以下之人。大抵然也。若中人以上之士。则又为善易。而为恶难。盖上智之人。善根深厚。不失赤子之心。凡事以良心作主。物来毕照。魔障不能近身。感应篇云。惟有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如此之人。即中庸所谓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素患难行患难之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无他、性定故也。性定之君子。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称之曰大丈夫。大丈夫之善行。根於性。积於中。故乐取於人以为善。至於寻常之人。日牵扰於七情六欲窝中。情偶正、则激发善心。情不正、则陷入恶道。任情为恶。久之亦习与性成。恶积而不可掩。非必甘愿为恶也。知诱物化。莫能自主。从流下而忘返也。试观为恶之人。有时良心发现。亦知为恶之非。至或垂头丧气。若欲痛改前愆者然。但转念之间。良心一失。为恶之心。仍然又起。只缘阴私恶念太重。遂致天理良心。退处於无权。纵有当权之时。不过须臾即退。其势亦难战胜恶念。然则善恶交关之际。可不慎哉。圣贤教人慎独。良有以也。原慎字之义。从竖心从真。即是教人立起真心。主宰善恶。善则扩充。恶则克治。始而勉强。继而乐为。终而自然。习惯性成。自然念念天理。事事中庸。恶念从何而起。虽欲为恶。不可得已。是知人无自主之力。则为善似乎较难。苟能自主。天下事何患不成。俗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诚哉是言也。但为善之道。其途不一。有有形之为善。有无形之为善。何谓有形之为善。一切济人利物。布施等类是也。例如寒则施衣。饥则施食。时勤恤孤救贫之行。或修桥路。或设善堂。广为积福种德之事。诸凡藉银钱以行方便者。皆是有形之为善也。而有形之善。又可分上中下三等。凡关於慈善事业。广大布施。无成见、无人见、无我见、无众生见。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者。上也。闻义即徙。见善即为。尚有居成功之心。有种因结果之见。期善报於将来者。次也。至於见人为善。得美名。获善报。闻风兴起。引动自己之善心。乃亦进而为善。作一善即想彰一善之名。有一功即冀收一功之效。假借慈善。邀福邀名。贪求果报者。斯其下焉者也。当今之世。上善不得而见之矣。得见中善斯可矣。中善不得而见之矣。得见下善斯可矣。盖人能有此下善之感想。亦足为上达之梯阶。勉强而行。及其成功一也。但处此下学时代。必要拿定自主之功夫。久不退转。纵然有善功。而未见获善报。亦不生退转心。隳颓心。坚恒前进。久久自然为善之心勇猛。求报之心清淡。如是自主有力。久而勇猛之心。变为自然清淡之心。化为子虚。其为善也。亦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者也。然此皆是身外有形之善。身外有形之善。皆生於无形。何谓无形之为善。即儒家择善固执之法门。如舜之善与人同。禹闻善言则拜。颜子之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体仁长人之梗概。无施劳伐善之外形。岂煦煦为仁。孑孑为义者。所可同日语哉。大学曰、在止於至善。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其斯之谓与。而佛家言供养。亦谓财供。不如法供。菩萨首饰施。亦谓财施。莫若法施。均足证无形之善。远过乎有形之善焉。诚以有形之施济。可以积功。而无形之修省。方能积德。今试近取而譬之。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人之视听言动。克一分己。复一分礼。即为了一分善。克十分己。复十分礼。即为了十分善。循至从容中道。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参天地而赞化育。凡有血气。莫不尊之亲之矣。故孔子告颜子曰。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天下归仁。则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天地无不仁之气。人天两界。纯是一片太和。红尘苦海。化为极乐世界。斯乃尽美又尽善焉。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在兹乎。其在兹乎。
真假在自己
民国六年丁巳八月十七日记
天地之道。本是阴阳二气。对待流行。故红尘之事。亦半真假相因。有一真者。即有一假者。以淆乱其间。所以凡事只可信之於理。不可信之於痴。若不揆诸事理。而偏於执著迷信。犹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未有不受其害者也。此等事实。不独纯属虚假者为然。即同此一事。亦有真假之分。若以为真。考其终局。每多诈术相乘。若以为假。验之世事。又有实证可凭。故欲得真假之确定。必先准之於理。欲己之不陷於迷信。亦必先准之於理。是故信有三法焉。有考之者。有徵之者。有本之者。从何考之。上考於历代已往之事。从何徵之。近徵诸众庶耳目之实。从何本之。即本乎一己之良心。夫心者、身之主宰。所以聚理应事。分别善恶也。此之谓三法也。今世人妄冀非分之福者。一闻有利。不复计其事之真假。便蚁附蝇逐。一般射利之徒。因而伺隙蹈瑕。挟假乱真。往往反使笃信者。利未获而祸已旋踵。影响所及。而一般持旁观论。与夫志行薄弱者。又谓事有定数。并於人事而忽略之。讵知天下之事。纯在乎人心之作为。不惟假者无凭。即真者亦有时难定。例如人生之富贵贫贱。寿夭穷通。自其常理论之。固莫非命也。故自古之江湖术士。及星相专家。往往谈言微中。昔叔服谓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於鲁国。卒如其言。邓通酟蛇入口。相者谓其后必饿死。文帝曰、富贵由我。相焉能定。乃赐之铜山。宜乎得免矣。后仍饿死。由是言之。命相固属有定者也。然何以邱长春酟蛇入口。后成天仙状元。舜目重瞳而为圣人。项羽重瞳。而败死垓下。袁了凡命该无子。寿止五十三岁。卒至年逾古稀。又有贤嗣。柳浑少时。相者言其当夭且贱。后反拜贞元宰相。由是言之。是相命又不足凭矣。究之相命有定耶无定耶。其实有定却又有转移焉。有定者。中人也。无定者。中人以上。及中人以下之人也。盖人之相命。皆本乎前生造就。前生有功行。今生受好命好相。前生无功行。今生受不好之命相。然命相不过一后天之气数而已。中人善恶均平。不知明善以诚身。立命以挽数。随气数之循环流荡。故观其相。察其命。足以定其终身。中人以上之人。知过必改。见义即为。命相虽为后天气数所定。而性灵能超越气数之外。故不为后天相命所囿。下等之人。日逞人欲。妄作妄为。虽有好命好相。亦随之而消灭。昔有一人。命途偃蹇。立志上达。夜半忽闻鬼语曰。你如命何。及久该人励志不辍。鬼忽易语曰。命如尔何。故相心篇云。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是命相又根於心之行为而转移焉。此吾所以言本乎一己之良心也。不然、使邱长春等。不能刻苦自励。躬行实德。焉能转贱为贵。使项羽、邓通。能知修德行道。安在不能转祸为福哉。即如富贵之命相。亦必克尽人事。乃能达到富贵地位。若恶节俭而好奢侈。贪饮食而惰从事。必致财用不足。而身家且陷乎饥寒。故曰命相可定者中人也。不能定者。君子有造命之学。小人有败德之行。皆非命相所得而定之也。世更有惑於风水之说。有不惮跋山涉水。贪求吉地。或泥於房分。久淹亲柩不葬者。有既葬而屡行启掘者。不知古人卜地之义。原是孝子慈孙。慎终追远。重亲遗体。只求其不为风水所侵。不为虫蚁所蚀。他日不为道路城郭沟池足矣。然卜葬固属送死大事。於子孙亦大有关系。要必有德者。乃能得吉地。若不知积德。只求吉地。以启佑后人。则是以亲之形骸。为子孙求福利之具也。乌乎可。所以古人云。阴地不如心地。心地不善。纵有吉地。亦必不得。即得之亦不得福。昔朱文公曰。此地不发。是无地理。此地若发。是无天理。葬者竟遭雷劈其墓。可见无德之人。虽葬有吉地。不但无福。反速其祸。故命相堪舆。虽属真实。仍在一心。心有道德。何福不可致。心无道德。何福不消。而祸且将接踵矣。语云、修厥德。自求多福。又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於命相等之真假何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