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21600000018

第18章

疏。初二句等者。三乘之人於見道前。修五停心。苦無常等諸觀。正伏四諦分別。兼伏九地俱生。至世第一出心。見道位初方斷分別。至修道位起九無間以斷九地修惑。九解脫道中漸漸證理。如何頓也。此依藏教五位釋之。疏中依通教地位敘之。此教亦有十地。三人同歷。一乾慧地。大論七十五云。聲聞人獨為涅槃故精勤持戒集諸善法。雖有智慧不得禪定水。不能得道。故名乾慧。則煖位已下也。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得順忍亦有此名。二性地。聲聞從煖位已去。至世間第一法。菩薩得順忍。愛著諸法實相。亦不生邪見。得禪定水。三八忍地。聲聞從苦法忍乃至道比忍是十五心。釋曰。謂世第一出心。緣下界上界四諦共一十六心。初緣下界苦諦。有苦法忍。苦法智。次緣上界苦比忍。苦比智。蓋以法智緣下。比智緣上也。亦云苦類忍等。是下地類故。如是至道比忍有十五心。於中有八忍七智。今從忍名。故云八忍也。菩薩則無生法忍入菩薩位。釋曰。仁王般若說無生忍七八九三地得之。即了法無生亦無有滅。如中論。諸法不自生等。如前具引。今以義準之乃七地下品無生忍。非二乘無生智也。四見地。即第十六心道比智見道。入離生正位。得須陀洹果。菩薩則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此云不退。然論釋阿[鞥-合+(白-日+田)]跋致位寬。有云。初地已上乃至八地等。五薄地。聲聞或須陀洹或斯陀含斷欲六品俱生煩惱。唯下三品在欲界之惑薄故。菩薩過阿[鞥-合+(白-日+田)]跋致乃至未成佛。斷諸煩惱餘習亦薄。六離欲地。聲聞已盡欲界三品。離欲界生。得阿那含果。菩薩離欲因緣故得五神通。七已作地。聲聞得盡智。無生智。得阿羅漢。菩薩成就佛地。八辟支佛地。準大論翻為因緣覺。先世種辟支佛道因緣。今世得少因緣出家。亦觀深因緣法成道。故名辟支佛。九菩薩地。從乾慧地乃至離欲地。如上說。釋曰。準大論。前後菩薩道種智中。徧修前之八地而不取證故已作地。辟支地不指菩薩。論又云。歡喜地乃至法雲是菩薩地等。十佛地。即一切種智。上依大論錄之。中間難者亦唯以他文釋之。然皆略示而已。

疏。古譯等者。北涼三藏成八十卷。疏中引用皆前後論文。

疏。緣起等者。二十七經云。又未能渡十二因緣河。猶如兔馬。何以故。不見佛性故。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皆前前為緣。後後生起。如是十二三法所攝。謂無明及愛取是惑。行及有支是業。餘識等七支是苦。十二因緣論頌云。煩惱初八九。業二及與十。餘七說為苦。三攝十二法。然此十二。三法互因。三世輪轉。該攝三界。通於四生。今略示三世因果之理令識大況。謂過去無明為發業支。現在愛取為潤業支。招識等五支果。復由現在愛取有支。感未來生老死。小乘三際兩重因果同此。大乘或唯一重。則前十支皆因。後二支為果。涅槃經中亦依三世明十二有支。二十七經云。十二因緣一切眾生等共有之。亦內亦外。何等十二。過去煩惱名為無明。過去業者則名為行。現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為識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觸時是名六入。未別苦樂是名為觸。染習一愛是名為受。習近五欲是名為愛。內外貪求是名為取。為內外事起身口意業是名為有。現在世識名未來生。現在色名六入觸。受名未來世老死也。是名十二因緣。略示如此。津謂下。如易之未濟既濟之義。四諦者。謂三界有漏色心皆逼迫性。名苦諦。即三苦八苦等。三界分別俱生之惑。增長生死。名集諦。斷障所顯無餘之果寂靜。名滅諦。總別念觀七覺八正乃至一切菩提分智。於三界生死能出能離。名為道諦。於此四中。前三世間因果。後二出世因果。所以果先因後者。於世間中先示其苦。令起厭心。知苦諦之果乃集因所招。令斷之也。於出世中先示其滅寂靜永安。無形患智勞之辛。有無為無餘之樂。令起忻心。知滅諦之理由道而證。令修之也。古人云。厭如是苦者斷如是集。忻如是滅者修如是道。故如來始於鹿野為五俱隣等三轉此法。盖此意也。涅槃下。亦二十七。具云。善男子。觀十二因緣智凡有四種。乃至下智觀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得緣覺道。乃至上上智觀者得無上菩提等。論語。即八佾篇。

疏。智慧第一者。謂十大弟子各居一長。如迦葉波頭陀。目乾連神通。須菩提解空。迦旃延論義。迦賓羅曆象。阿[少/兔]陀天眼。羅睺羅密行等。若準增一阿含第三卷中說。弟子中各有其能。略云。寬仁博識如阿若俱鄰。善能勸導如優陀夷。恒飛虗空如善肘比丘。威容庠序如馬勝比丘。精進苦行坐禪入定如離日比丘。廣立齋講如陀羅婆摩比丘。安造房屋與招提僧如小陀羅婆摩比丘等。故北山錄云。若五百無學各以其能求之。咸居其甲而非乙也。所引涅槃尚云都不識知。況盡知乎。故比山錄云。羅漢不識鹽義。外黨諸俗深以為誚。盖出朽宅則生死凡夫邈哉。何及語外事利。解脫聖智或不如凡夫也。然孔子域中之聖而能多知。楚王過江得物而不識。使問孔子。子曰。萍實也。可食。吾聞之童謠云。楚王過江得萍實。圓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吳治塗山得專車之骨以問孔子。子曰。古防風氏之骨也。大禹會諸侯於此。防風後至。禹戮之。防風長四十尺也。以孔子之多能尚有不知之事。如中庸云。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故列子湯問篇云。孔子東遊見小兒辨日遠近。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何以知其然哉。兒曰。日初出也大如車盖。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我以日初出而遠。日中時為近。何者。日初出則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兩小兒笑曰。孰為子多知乎。是知雖俗諦之事。非一切種智不能盡知。況出世下。經意以俗諦為世間。真諦為出世間。引此兼證下文。

疏。虗無等者。老氏云。致虗極。守靜焉。又云。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虗而不屈。動而愈出。又云。三十輻共(音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闚。小視也。躐。踐也。等謂等級。不可越級而進。階升者。論語子張第十九云。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疏。例引等者。老氏四十八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損等。如見前下。即見道之前伏惑。見道已去斷惑。性宗位次。廣則三賢十聖等。如華嚴廣說。略則信賢聖果。如起信。圓覺等說。寄位下。即賢首一乘義分齊中略云。謂寄信等四位以斷滅等四相。如起信論中信位斷滅。賢位斷異。聖位斷住。果位斷生。又有斷惑顯位。如斷滅相而顯成信位等。廣示如義分齊。

疏。阿惟下。古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此語。淨名亦云。無以日光等比螢火。

疏。雖別下。引經雖別。然意中含有前來斷惑之動。如下云等是也。所以下。明譏動之意。但欲演其動寂無妨也。事理下。事。動也。理。靜也。清涼教迹云。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

疏。方廣等者。大乘經中此理攸同。入地者。初地已去至七地中。智相既亡。約本智合理。身心無相。謂言寂也。此據本智證理而說。非約分段變易而論。然細細而求。地地之中斷障證真亦分分寂滅。今之論意不取如斯。但取初地已上已得寂滅之靜。如何至於寂滅之靜復存取捨之動乎。

疏。勝分者。然諸位之中當位之行名為自分。進後之行名為勝分。約增勝義邊。以好尚是心。心未寂滅。涉求是身。身亦未寂。

疏。以此四者者。即取捨損益之四。文義下。謂寂滅與好尚等異。戾。乖也。即動靜之行相違。

疏。南喻等者。前引法身已上。經文說寂。智論說動也。如疏可辨。南為朱明者。以五色布於五方。則青為東方。赤南。白西。黑北。黃中。以五行配之。則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故南為朱明。北為玄冥。又离卦屬南象。亦明象也。

疏。然稟下。謂性宗修行必動靜無違。止觀俱進。事理雙修。悲智平等。如物不遷云。不釋動以求靜等是也。

疏。寂也下。涉動名為為作也。捨動名無為。老氏亦云。無為而無不為。若云至理無為。則非四相所遷。名無為。故無為名一亦隨義別。

疏。次四句下。以寂而常動。故動與寂非一也。動而常寂。故動即是寂。非異也。後四句下。冥真之心。理行也。涉俗之心。事行也。真俗齊照雙流也。如儒童菩薩地地之中身心寂滅不失自分。亦地地中進求。後位不失勝分。豈云靜而違動。不復進求。動而違靜。不成寂滅。故二行無違。方成無住之修。

疏。承前等者。為前文每四句中成一對。動靜之義可知。

疏。據前下。疏中會身心互舉。推驗前文可見。亦無餘義。

疏。義如者。然論之上下。釋不有不無之名。出義各殊。今此釋經又成一義。不若有心之有。非有也。不若無心之無。非無也。

疏。眾庶。如孝經庶人章之庶人。即蠢蠢無知汎常之流。

疏。為斥等者。聖無妄相。故云不有。靈照炳然。故云不無。

疏。初二句等者。由忘絕故所以不有。次二句。由智存故所以契理而不無也。恒沙下。起信相大中文云。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徧照法界義故。乃至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思議佛法。隨理者又曰。雖實有此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故。唯一真如。此義云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後二句下。意云若心想未盡自有我相。心想既滅功自無相。清涼心要云。寂寂運無涯之照。此明寂而常動也。如何積德之動以乖寂滅之靜乎。

疏。答問等者。文易不解。但出前後之意。本經二十一云。如來涅槃。非有為非無為等。

疏。智論等者。亦取意引之。智論但云。施頭目髓腦。不云國財。盖舉重攝輕。以內例外。乃至者。具云持戒忍辱禪定。時在山林中身體乾枯(云云)。在疏。釋曰。下以儒童在七地中見然燈佛。依智論釋。智相未盡者。前文已釋。三輪者。一不念能施。二不念受者。三不念果報。本經二十四略云。不見施者。受者及施果報等。未或下。謂七地已前已斷相續執取等心。由智相未盡滅。故三輪未得全空。住相下。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乃至云其福德不可思量。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等。以知住相行施則著我人等相。但為生天之福。不得無漏之果。施既下。例餘行也。謂凡行諸行。一一皆須忘相。三輪空寂。方成出世之因。故清涼云。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施雖下。儒童得無生忍。而忍心施之。方契真也。故言不貴於多寡。中理為奇。施不貴於重輕。契真成要。尠。少也。蹄涔下。蹄跡有水曰名蹄涔。施華緣者。太子本起端應經略云。定光佛興世。有聖王名制勝。治鉢頭摩大國。我時為菩薩。名曰儒童。居山行禪。聞世有佛。心獨歡喜。披鹿皮衣行欲入國。會五百道士論說道義。師徒皆悅。各送銀錢一枚。菩薩受之。入城見民治道洒掃燒香。即問行者。答曰佛來入城。菩薩大喜今得見佛。當求我願。王家婢名瞿夷。過水缾。密持七莖青蓮華。儒童即探銀盡用與之。女貪銀寶。與華五莖。自留二枚。迴別意疑。此何道士。披鹿皮衣。不惜銀寶。追呼男子。以誠告我。菩薩云。欲以上佛求所願也。瞿夷曰。善。請寄二華。亦献於佛。須臾佛至。國王臣民拜謁散華。華悉墮地。菩薩見佛散五莖華。皆止空中。後散二華。住佛肩上。佛知至意。因記之曰。汝自是後九十一劫。劫號為賢。當得作佛。名釋迦文。菩薩受決。疑解望止。便逮清淨。不起法忍。放光下。釋空行菩薩由修三空故名空行。三空無相即成寂靜行。五波羅即為動也。

疏。賢劫下。第三。具云。一切諸法無有與者而自逮得。以是勸助救諸窮匱。是曰布施。成具下。即成具光明定意經。頌云。不教令自行。不為而過為等。禪經下。坐禪三昧法門經下卷。具云。是慈三昧。略說有三種緣。生緣。法緣。無緣。諸未得道是名生緣。阿羅漢。辟支佛是名法緣。諸佛世尊是名無緣。思益。即第一云。以無所得故得。以無所知故知。所以者何。我所得法。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覺。不可識等。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女人消逝的村庄

    女人消逝的村庄

    这是一部恶之书、丑之书——讲述了两个失足女人和一个群体的爱情人生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扭曲了的人性及一系列荒唐可笑的故事。我在写作中不为猎奇而猎奇,而是试图追根溯源,探索人性共同的东西,表达一份怜悯的关怀。
  • 海贼王之强者时代

    海贼王之强者时代

    你经历过没有路飞,没有草帽的传奇时代吗?你相信过去有着更为疯狂的海贼时代吗?当鹰眼还是孩童,香克斯还是少年,三大金牌得主的潜力到底有多强?当然,我说的不是白胡子,金狮子和罗杰,我说的是早一丁点的故事。那是一个与豪杰会晤的疯狂时代!
  • 凌烟

    凌烟

    20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百年,中国冒出了一个名叫“凌烟阁”的组织,在诸葛先生的带领下,扬国威,传武魂,东平日本,西镇群雄,一舒国人傲气……
  • 千年墨家秘术传奇:鬼墨

    千年墨家秘术传奇:鬼墨

    四年前的一天,警察到我家,带走了我和三叔,说我们在野外杀了人。那是我卷入墨家事件的导火索。从此,太多诡异而匪夷所思的事陆续发生,我也因此走上了一条,相当另类的神秘人生路。
  • 魔血妖异

    魔血妖异

    一介穷酸秀才落榜失意,差点死于路霸之手,却意外融奇异的血,之后被修仙之人所救,逐渐接触修炼界,人生的转折不止于此,他不再是懵懂的邻家少年,修为突飞猛进的同时,他的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仙?魔?什么一念之间,我就是我,道可矣!
  • 一代妖姬惑后宫(已完结)

    一代妖姬惑后宫(已完结)

    她心如蛇蝎,一心只想着攀附权贵.却没有尊贵的身世去做后宫里那最高位的女人.她说:我虽然不想做皇后,别人亦是不能做的. 在权利的挣扎间,她发现自己不过是个牺牲品,那些平日里说爱她人,原来皆是利用.步步惊心,何去何从?
  • 隐王令

    隐王令

    一代首皇的突然离去,两皇子的激烈争夺。不知真假的隐王令,不知该不该去守着一位老人的誓言时,一名少年该当如何
  • 凤之铃

    凤之铃

    她是第17任大地之母,拥有绝对治愈的能力;他是龙阳帝国的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年他浑身是血误入桃源,被她所救,却忘却了她。后来,当家破人亡的凤乐舞遇上风华绝代的杨琥尘,她狼狈不堪,一眼认出了他:“琥尘。”他将她收留。后来,她却害得他国破家亡,他绝望地望着她:“凤乐舞,只要我活着,我一定会让你生不如死!”虐文哦,请自备纸巾~
  • tfboys一生一世不分离

    tfboys一生一世不分离

    “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这是我们的誓约,生生世世,永不分离。我夏然馨,与王俊凯,不离不弃,再艰难的事情也一起面对,不言放弃。
  • 警察素质与警察意识

    警察素质与警察意识

    本书把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与公安人才培养研究结合起来,探索了公安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人民警察意识的培养和人民警察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