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示。自布施安忍。至謙心軟語。一一無非成佛之因。若具行之。則莫善如也。不然。隨其宜樂。但修一事亦得。何以故爾。法華經偈云。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若人善軟心。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瓈。玫瑰琉璃珠。清淨廣嚴飾。木樒并餘材。甎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或以七寶成。鍮鉐赤白銅。鐵木及與泥。或以膠漆布。或彩畫佛像。自作若使人。乃童子戲。若草木及茟。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若使人作樂。擊皷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若人散亂心。一稱南無佛。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云云)。噫。若非一切法無非佛事。焉能以兒戲作事。散心一稱。爾許微功。至於極位哉。由是之故。我釋尊出世。興悲憫物。以巧智方便。隨其根樂。或示坐禪。或讀誦經。或教念佛。乃至施戒等一切諸善。令其修習。入於佛道。靡有孑遺。除一闡提類。如世間毉王隨病與藥。除命盡者。無不痊平。或人未了如來方便教義。又未能達眾生宜樂。各執一端。謂之為勝。亦教他人。以己所觀之法。曰坐禪為最。或曰誦經第一。有曰念佛為勝。乃至施戒等法。皆云為是。非諸他善。此則知一不知其二者歟。且如欲入王城。八門無防。應隨方所。引之直入。何必以東道之人。引入西門。西道之人。引入東門。枉使勞苦。門雖是八。入則唯一。諸法門殊。咸歸一處。何偏執諍。是謂不察病根。純教乳藥之類也。勸諸行者。應知此義。隨力所堪。從其一事。進功無退耳。
若願生安養 隨功生九蓮 得見彌陀佛 聞法悟無生
安養者。亦云極樂。其國莊嚴及諸樂事。不可譬說。小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此世界。無量壽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如是二說。但隨機說耳。遠近不可定也。祇在眾生一念心中。是心無礙。豈有東西遠近乎。阿彌陀此云無量光。亦云無量壽。故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萬國。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云云)。
言九蓮者。彼佛以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設九品蓮。接引十方有緣眾生。何以故。由眾生根性多有差別故爾。如世國王與敵共戰。其有功者。多不等故。隨功賞職。或一品二品三四五品。乃至八九品。無一遺者。佛亦如是。隨諸眾生功業多少。故以九蓮。攝盡無餘。彼諸九品眾生。配生九蓮之事。今當略引經文示之。
觀無量壽經云。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發三種心。即生彼國。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又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佛法僧戒施天)。具此功德。一日一夜。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人終時。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等無量菩薩。現在其前。授手迎接。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到已。即見佛身相好。及見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是人終時。大聖來迎。事如上說。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即生彼國七寶池中。其蓮經宿即開。見佛菩薩放光照身。目即開明。經一小劫。得無生忍。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是人終時。眾聖來迎。行者自見坐金蓮華。往生寶池。經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三七日後。乃了了見。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是人終時。眾聖來迎。行者自見己身坐蓮華臺。往生彼國。蓮華尋開。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持具足戒。威儀無缺。是人終時。眾聖來迎。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隨從佛後。生寶池中。經於七日。其華乃敷。開目合掌。讚佛聞法。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中品下生者。若有眾生。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行世仁義。是人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聞此事已。尋即命終。即生彼國。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多造惡法。無有慙愧。是人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善友復教稱於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時觀世音菩薩放光說法。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慙愧。是人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光明威德。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生寶池蓮華之內。經於大劫。蓮華乃敷。觀音勢至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即發無上道心。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具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人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往彼國。生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音勢至以大悲音。為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即發無上道心(云云)。是為九品眾生。生九蓮之相也。又有宮殿受生者。無量壽經云。若有眾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剎。後有悔心。亦復疑惑。不信有彼佛剎。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福後世得福。其人雖爾。續有念心。暫信暫不信。志意猶豫。無所專據。臨命終時。佛乃化現其身。令彼目見。其人雖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作諸善。以悔過故。亦生彼剎。唯不能前至佛所。方入邊地。見七寶城。即入其中。於蓮華中生。受其快樂。如忉利天人。經五百歲。不聞三寶之名(云云)。若唯諸經論說。凡有眾生。聞彼國名及彼佛號。發願求生者。無一不往。如月藏經云。我末法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唯淨土一門。可通人路(云云)。然則當此末法之時。不求淨土而何也。或人於此法門。多生疑謗。若見求生者。笑而止之。自誤誤人。與佛為怨。悲夫悲夫。
不爾當來世 必逢慈氏尊 龍華三會上 自然皆證道
彌勒下生經云。此閻浮提有大城。名翅頭末。城中有大婆羅門。名妙梵。彌勒託生其家。出家日即成正覺。坐龍華樹下。國王婆羅門長者。一切人民。俱詣佛所。皆共出家。時彌勒佛見諸大眾。作如是念。是諸人等。釋迦文佛遣來付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是諸人等。在於釋迦遺法之中。或讀誦經律論三藏。或以衣食施人。或持戒脩慧。或以幡蓋華香。供養於佛。或為苦惱眾生。令其得樂。或忍辱禪定。或起塔寺供養舍利。以此功德。來至我所。作是念已。為說四諦。諸人聞已。同時得涅槃道。又大論云。龍華初會度九十九億聲聞。第二會度九十六億聲聞。第三會度九十三億聲聞。又報恩經云。華林園第三會九十三億人。釋迦遺法中。一稱南無佛人等。又彌勒經云。釋迦末法中。坐禪誦經。持戒修福等者。生第一會。唯持三歸者生第二會。唯聞佛名者生第三會(云云)。由是觀之。我等雖未得專精禪誦及持戒修福。既聞佛名。又一生來。隨分一稱。豈敢不為。然則縱未早參於初二會中。而晚預於第三會上。聞法悟道。決無疑矣。諸有智者。應當發願。要值此佛。若差過則值佛懸遠故。何者。此賢劫中。有成住壞空四劫。苦佛出世。須當住劫。住劫亦有二十增減。佛與須待。減劫前八增減。空過無佛。至第九減劫。四佛出焉。謂人壽六萬歲時。留孫佛出。四萬歲時。拘那含佛出。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一百歲時。釋迦文佛出。釋迦法滅。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還減四千歲時。彌勒佛出。從釋尊入滅已後。至於此時。計六十億歲。是乃第十減也。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如是四劫。無佛出世。故須進功不差彌勒爾。至第十五減劫。有九百九十五佛。次第出化。末後樓至佛出化。後五劫矣。
向說諸善因 俱通大小乘 凡夫根性異 迴向亦不一 或望人天樂 或求四聖果 雖是善果報 成佛大遲緩 中間無量劫 徒勞虗受苦 若欲速離苦 應迴向大乘 所作大小善 當迴向三處 先四恩三有 及法界有情 次佛果菩提 後真如實際 若如是迴向 毫善等虗空 譬如一滴水 投之於大海 與海成一體 深廣無涯底
上示眾善。通於大小行人。但眾生根樂不同。修因各異。故所獲果報。成於萬品。謂或有眾生。求世間樂。修諸善業。劣者生於人中。勝者生於天上。隨分受樂。或有眾生。厭三界苦。求涅槃樂。樂獨善寂。修諸禪智。鈍作聲聞。利成支佛。是名孤調解脫。諸佛所訶。或有眾生。自雖未度。欲先度他。勤修精進。求一切智。是名大乘。已成聖胎。又人天則且對三塗論為樂處。非實樂也。何者。人中現為八苦焦煎。後受三途難耐之苦。天上亦有五衰之苦。報畢還墮三惡道中。苦事可知。如是輪迴六趣之中。無有出期。誰云樂也。二乘之人。雖離分段生死之苦。而猶未免變易之苦。流落他鄉。求索衣食。資生艱難。得少為足。未得自在。況復由於迃曲之徑。歸家日曠。苦行於塵劫。焉為樂也。如菩薩大人。從初發心。哀憫一切。雙運悲智。登大直道。行行無滯。不日到家遇見慈父。獲珍寶藏。受用自在。無所乏短。如是方名為真樂也。是以永明壽禪師引經云。若以十善化人。如將毒藥囗人。雖一期人天之飽。而不免生死毒發。終不出輪迴。翻增業垢。若以小乘開化。即是大乘冤。囗解脫深坑可畏之處。經云。寧起狐狼野干心。不起聲聞辟支佛意。若觀此說。其有智者。胡不棄小而從大乎。
言所作諸善者。謂禪誦禮念施戒等也。雖作如是等善。若不迴向。則如坏未火。徒勞無益。凡欲迴向者。不得迴向人天及二乘果。要當誠心迴向三處。何等為三。一者眾生迴向。謂願此所修善。施一切眾生。二者佛果迴向。謂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皆共成佛道。三者實際迴向。謂願此所修善。廣大如法性(無邊)。空竟若虗空(無盡)。是為三處迴向。又一處云。迴自向他。迴因向果。迴事向理。此則與前同一義也。言四恩者。一國王恩。謂民之一飲一食無非王恩。而我等既為王民。宜役王事。歲納皇租。奉報王恩。而逃漏剃頭。不戰而安。無憂眠食。王恩莫大。二師長恩。謂開我童蒙。誡惡勸善。令出世網。引入佛家。師恩實重。三父母恩。謂始自懷胎。十月之中。心不放捨。乃至產時。苦痛無極。然而產已忘苦。即生憐愍。抱持乳養。洗灌不淨。及其長大。亡其侍養。割愛放之。投師出家。修出世業。親恩最深。四施主恩。謂我等比丘。縱臥山林。不耕而食。不蠶而衣。皆是十方檀越之恩。如是四恩。若將比校。施主之恩。最為急也。何者。人之恒食。一日兩時。若闕一時。心鋒已折。凡所作事。皆不如意。何況全闕。況復二日三日乃至七日。然則身之與命。尚難可保。況修道業乎。故知施主之恩為急。王及師親次次也。是以諸有苾蒭。應知此意。若一禮一念。燒片香。然一燈。獻一華。掃塔塗地等。一毫之善。應先迴向四恩奉福。然後普被一切耳。
雖未完戒品 亦未修諸善 但結大乘緣 功倍餘眾善 大乘義云何 諸法實相是 聞此實相理 其心不驚動 暫生一念信 福德已無量 因發菩提心 已具悲智願 即為世間眼 當作天人師 雖在凡夫地 功超二果聖 是名真佛子 能報諸佛恩 欲入如來室 斯門其舍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