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學
證悟以自行。神化以利他。是皆出於定也。何以言之。蓋明吾性也。而昏蔽之。然而求其所以復之者。必觀焉可也。觀則明而至於照矣。靜吾性也。而動亂之。然而求其所以復之者。必止焉可也。止則靜而至於寂矣。夫定其觀之照。而止之寂歟。故由寂以發悟。則證入深。由照以起化。則神變廣。是證悟神化二科。宜以係之定學之下也。
證悟科
晉竺僧顯。生傳氏。何朔人。燕坐山林。數日無饑色。太興末。劉曜寇洛陽。顯因南遊名山。無定處。偶疾臥。繫念安養。遂見無量壽佛。其光照身乃愈。是夕更衣澡浴。語侍者。所見皆異事。平明安坐泊然而化。有香滿室。十餘日乃歇。
晉竺法慧者
關中人也。性方剛。以律自護。師事嵩高山浮圖密。建元元年。至襄陽止羊叔子寺。每行乞不受別請。日荷繩牀自隨。至閑曠地。即設以坐。雨至以油帔覆上。雨止或視之但見繩牀。失慧所在。方驚異。而慧處牀上自若。然亦莫察其如何也。謂弟子法照曰。若過去世折雞一足殃至矣。俄照為人誤折其足。又曰。有可度一人。在新野。乃往見老父方耕。從乞其牛。老父不與。慧前捉牛鼻。老父懼施之。慧行七步。祝還其牛。未幾老父歿。征西庾穉恭。鎮襄陽。嫉慧惑眾。慧亦曰。吾宿對至。果為穉恭所害。壽五十八。臨刑曰。吾死三日有暴雨。已而雨水深丈餘。居民多死。
晉慧元者
河北人。史不書氏。為人純至。左右未甞見喜慍之色。危坐必終日。栖止武陵平山寺。學者二十餘輩。刻苦於道。太元十四年沒。後其徒。入武當山見之。神色自若。寄聲寺僧。勤苦脩行。勿怠。自是其人常聞空中磬聲。依而集眾。未甞失時。
晉釋慧嵬
不知何許人。初遊長安止大寺。久之。去禪冥山谷中。夜有一鬼無頭者。忽前立。嵬不懼。徐曰。汝無頭。便免頭痛之累。一何快哉。鬼即沒。頃之一無腹者至。嵬曰。汝無腹。正免饑渴之患。又何快哉。如是異形百出。嵬皆隨其所變遣之。一夕大雪。四施人跡。忽有美女子。扣門求宿曰。我天女也。以上人有戒德。故來相慰。嵬曰。汝來不過欲見我耳。茲既見自當去。且汝於法為障道。其可宿乎。於是女子凌空而去。曰河水可竭。須彌可傾。彼上人者秉志堅貞。安帝時。與法顯西遊。後不知所終。
晉賢護
出孫氏。梁州人。遊廣漢。止閻興寺。素習禪觀。臨終口出光明。五色徧照。遺言必遵天竺法闍維。無復葬。後得一指灰爐中。起塔曰指塔。以著見。
晉法緒
生混氏。高昌人。有高行。誦法華維摩金光明。入蜀。居劉師塚間。脩禪觀。虎為伴侍。及卒。當盛夏。施身蟲鳥。而七日不壞。夕有光明照村落。其香氣則經旬乃歇。父老塔之塚上。
宋僧迦達多
僧迦羅哆。皆深曉禪法。達多禪坐。念食時至。有鳥啣果為供。達多私念曰。猿猴獻蜜。佛且受之。我何為而不可。元嘉十八年。臨川康王。請止廣。陵後徙建業而歿。羅哆以景平末。至建業。乞食人間。宴坐林下。翩然往來。世莫親疎。居鍾山之陽終焉。
宋玄高
生馮翊萬年魏氏。其母寇本邪見。而女兄特信。為母祈生無異見子。以奉大法。起門戶。寇忽夢梵僧散華空中孕。而生高。香光連旦夕。因名靈育。里閭敬之。別名世高。年十二求出家。父母以其尚少難之。一日有書生。欲歸隱中常山者。過宿高家。父母以高託之。是夕見父老之祖餞者紛然。明日皆復至其家。乃悟以為疇昔之來者。蓋神所迎也。高留書生處兩日。既得師。因易名玄高而薙落焉。年十五。問道要於石羊寺之浮駄跋陀禪師。頃之遽有悟入。跋陀不敢以師禮見。旋居麥積山。善隣居之高行沙門曇弘。時曇無毗。自西北至涼。妙於禪觀。高又親之旬日。毗輒反問未決之義。及毗西歸。有妖比丘忌高。讒于河南王世子曼曰。今聚徒將為國害。曼信而欲殺之。其父河南王不許。擯高於河北。高既至。居林陽堂山。山蓋地僊宅也。夜聞鍾磬聲。高門弟子百餘輩。有玄紹者。甞指地出水給眾。如紹者又十一人。曇弘尤見禮於河南王弘。間謂王曰。高希世之瑞也。王何以[按-女+(眉-目+貝)]之。貧道殊為王惜之也。王迎高。高將赴命出山。草木輒摧。偃石塞路。不得行。高曰。吾志在弘道。而自滯巖穴。於爾鬼神亦無益也。路乃可進。王郊迎以為國師。遊梁土。沮渠蒙遜禮敬特甚。門弟子僧印自謂已得阿羅漢。高假以神力。使於定中。聞十方無盡世界諸佛所說之法不同。印於一夏。尋其所見不盡。愧懼懺悔。時魏拓拔燾據平城。每侵凉境。燾舅陽平王社。請高同歸魏都。太子拓拔晃師事之。晃甞被讒。燾疑之。晃以語高。高為作金光明懺。燾乃夢其先祖讓燾。不當以讒疑太子。燾既覺。以夢語群臣。臣下皆稱太子無過。待之如初。下書將讓位。且使太子典國。朝士庶民。稱臣上書如表。但以白紙為別焉。崔皓寇謙之者。皆燾寵臣。懼晃纂承不利於己。乃謂曰。太子前實有謀。但結玄高。以道術。致先帝恐陛下耳。若不誅高。必為大害。燾大怒。敕收高殺之。纔四十三歲。元嘉二十一年也。時梁土沙門慧崇同被害。弟子玄暢。時在雲中。忽見一人來曰。君師可痛。以馬借之。日馳六百里。至魏都未晡泣曰。和尚神力當為我起。於是高開目瞪視。謂諸弟子曰。大法應化。隨緣盛衰。盛衰在跡。理恒湛然。但惜汝等行如我耳。唯玄暢南度得無他。汝等死後法當更興。善自脩心。無令中悔。言訖即化。沙門法達號呼曰。聖人去世我何用生。應聲見高雲中。達頂禮乞救。高曰。不忘一切。寧獨君耶。達問曰。和尚與崇公。並生何所。曰我願生惡趣。救護眾生。崇已生安養矣。達曰和尚已陞何地。高曰。吾弟子中有知之者。達訪弟子。皆曰得忍菩薩。
宋僧周
不知何許人。有高行。痛自韜晦。住嵩山石室。魏道武之滅佛法也。周前知之。與諸沙門。隱長安寒山。後道武以疾尋悔。即族崔浩寇謙之等。而佛法復興。聞周名。遣使徵請。周固辭以老病。而弟子僧亮代行。亮既行。周於是夕入火光三昧而化。塔其骨山中。亮至都。永昌王郊迎之。為說法關中。脩完精舍。廣度沙門亮勸之也。
宋慧通
關中人。史亡其氏。少得度。止長安太后寺。誦增一阿含經。又從涼州慧紹禪師。受禪觀法門。專心祈生淨土。偶微疾。見無量壽佛光明照身有異香。良久遂化。壽五十九。
宋法期
生向氏。蜀郡[郫-卑+((白-日+田)/廾)]人也。幼孤。事兄以悌稱里閭。年十四出家得度。從智猛禪師受法。與靈期寺沙門法林。共習禪觀。皆獲證。後從玄暢。遊至江陵。而十住觀門。所得已九。惟師子奮迅三昧未盡。暢歎曰。吾西涉流沙。北抵幽漠。或探禹穴。登衡霍。所閱勝侶多矣。獨子有禪支分。竟沒於長沙寺。神光異香。薰照近遠。壽六十二。時蜀龍華沙門道果。亦以禪觀著稱。名與期並。
宋慧安
不知何許人。少為人虜。賣於荊州富家。作役謹甚。主人愛之。年十八。聽出家為沙彌。止江陵琵琶寺。風貌庸率。眾頗輕之。然當僧齋坐時。輒起行水。自上至下。水用不竭。眾訝其異。及受具靈跡益著。甞與沙門慧濟。上堂布薩。堂戶未開。綰濟手指從壁隙入。出亦如之。濟甚駭懼不敢言。安謂濟曰。我當遠行。今與君訣別。仰見空中。皆好華有絲竹聲。天香郁然。濟愈懼不得語。安曰。吾與子遊所見。慎勿妄言。言即有咎。唯西南有一白衣新發意菩薩。可與之言。於是辭去。附巨商之舟。入湘中。路患痢將死。謂商曰。我死必露尸岸上。不須設棺也。問其意。曰吾欲以施蟲鳥耳。商人如其旨。以尸投岸側。夜輙有火燄從身出。商大怖。刺舟至湘中。而安已先在。欲就語又不得。濟後至陟屺寺。詣隱士劉虬夜語。以及之。虬即遙禮曰。此得火光三昧者也。時蜀又有僧覽法衛。俱神異。世疑其得道云。
宋道法
生曹氏。燉煌人也。少為沙門。精苦有高行。持祝神驗。遊成都。從王休之費鏗之請。住興樂香積二寺。時至乞食。不受別請。甞入定。登內院。見彌勒。自臍輪放光。照三塗苦。於是加意常坐不臥。元徽二年化去。貌如生。
宋普恒
生郭氏。成都人。兒時見異比丘。說法於空中。向親敘之。願出家。及長為沙門。止洛下安樂寺。好於閑靜處。收攝其心。與蜀沙門韜公友善。自謂甞入火光三昧。自眉間下。屬金剛水際。於光中見諸色像。先身業報等事。升明中歿。壽七十八。手屈三指。強信之不可。平生貌黑瘠。既而腴晢殊甚。然後知其為得道也。闍維。有煙成五色良久。異香郁然。
齊阿那摩
此云寶意。姓康氏。康居國人。建中初。至建業。止瓦官寺。常宴坐樹下。明經律。善持神祝。轉側數百貝子。立知吉凶。以香塗掌。見人往事。世祖以銅唾盂施之。一夕而失。乃空卷一席祝之。三夕而盂在席中。永明末終。
梁植相
姓郝。梓潼涪人。初為巴西郡吏。甞以太守鄭貞命。奉獻京師。普通初。上方隆尚佛乘。塔廟莊嚴侈於甲弟。僧尼貴擬王公。相慕之。遂出家。及還蜀。妻子皆薙落。大同中。相進脩加精厲。一食常坐。畢命不渝。時南武都。有法愛道人。以祝術。為世所宗。相往觀之。是夕見一物。偉衣冠前至。相不為動。物尋舉相所坐繩牀。高四五尺許。即隱去。斯須復來舉牀。僅動一角去。斯須復來前立。如初。相終不動。頃焉忽見其面於屋上梁棟。有摧裂聲甚大。相略不動。物遽禮拜求懺悔。明日相語愛曰。汝其捨去邪法則善。相生長邊鄙。而音吐凡陋。後往益府講肆聽習。而眾加侮誚。相一弗以介意。甞因行役。寄宿道士舘。道士素聞其名。恐其誘己徒屬而弗禮焉。夜既分。虎群號相所臥處。諸道士通夕不能安。黎明從之求受戒。又見釣弘農水側者。喻之使毋殺。其人意殊慢。相即唾水中。忽有大蛇昂首。四顧趨釣者。釣者懺悔。遂師事之為弟子。未幾聚徒青城山。梁王蕭撝尤致欽重。一日謂弟子曰。吾無勝業以生淨土。然而三塗之苦。天堂之樂。亦非所生也。無已則仍生此土。以教化汝等。汝等其努力行道哉。跏趺而逝。壽三十有四。於是獠民聚觀歎異。興起則効。而夷俗為變。先是相建柏林寺於綿城之西。手植梧桐一株於堂下。極為繁茂。至是無故衰落。維那晨起擊鍾。失響。上座僧起謂人曰。此必有大凶。遽逃避。既而訃至。寺去青城四百餘里。而感應如此。豈可以常情測哉。梁之季。道香僧朗。並神異。茲不具錄。
梁慧勝
交趾人。住仙州山寺。日誦法華一偏。以為常。後從外國禪師達磨提婆。學諸觀行。一定必周晨夕。彭城劉繢。出守南海。聞其風而禮致之。攜以俱歸。處之幽栖寺。終日默然如愚。與之遊。愈久愈可敬。分衛之暇。閉戶無他事。永明五年。遷憩鍾山延賢精舍。心遠地僻尤稱。天監中卒。壽七十。
魏志湛
齊州山荏人。出家居人頭山[口*缶*亍]草寺。寺即宋之求那跋摩。所立道場也。至湛而規模猶未替。湛於法華專務誦持。將終之日。梁沙門寶誌懸知之。謂武帝曰。今日北方山荏縣人頭山[口*缶*亍]草寺。須陀洹果聖僧入滅矣。揚都道俗聞之。莫不北嚮致禮。故湛之終也。寂然掩息。餘無病惱。獨於兩手各屈一指而已。識者以為西竺誠於此驗所證果位。蓋謂一指初果。二指則二果也。是知湛寔初果云。築塔人頭山。其石灰泥土。雖鳥獸莫汙衊。
魏佛陀
西域人。既習靜慮。且以觀方利物為志。而交友六人。其五人者。已證果矣。其未證者。獨陀爾。憤悱之至。如不自容。於是證果之友。謂之曰。道以無心得。非可以力致也。且子於震旦。當有別緣。度二弟子。作世利益。此其所得則亦大矣。盍行乎。因復遊歷。至魏之北臺恒安而止焉。時孝文方隆尚吾教。厚加禮遇。鑿石以龕其居。給糧以飽其侶。而徵應累著。識者異之。城內康氏饒資。更為造院以遵常業。一日小兒於門隙窺陀。他無所見。但見大火赫然而已。走告其家使窺之。無見也。由是知其獲證不誣。及遷都伊洛。詔於少室構寺以處之。今之少林是也。每謂眾曰。此精舍將來終無所乏。吾固別召靈祇衛護之矣。故茲逮二百載。雖其間凶歉荐臻。而寺賦充實。則抑陀之願力歟。尤善聲論。後於洛。度慧光僧稠二弟子。始皆引杖以擊其頭。知為法器。遂以度之。異日果名天下。事各有傳。陀以老不預眾。感一善神與俱飲食起居。惟神是聽。亦時令設饌祀饗之。已而手畫其像於房壁間。未幾告終。
魏慧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