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齊氏。吳郡人。始名君房。世儒者。讀書通大意。不務記憶。而著述中時病尤困。家貧。干謁吳楚諸侯。無所遇。得錢纔盈貫。則疾作。盡費以醫藥。然後愈。元和初。遊錢唐。屬歲大侵。念丐午飡於天竺寺。至孤山寺西。則餓困不能進。坐湖堤上。雪涕長喟。俄有梵僧笑其傍曰。法師秀才。旅遊趣嚮亦足未。於是空聞其呼之異也。而疑之。姑應之曰。足矣。且師呼法師。謂誰歟。梵僧曰。子曾不憶誦法華經於洛京之同德寺乎。空曰。吾生年已四十五矣。足跡未甞一印洛京地。又何知夫同德寺哉。曰子方且為飢火所燒。宜不能知也。遽探囊出一棗如拳許。曰此吾國所產。上智食之。能了知三際。下智則僅了前生。空掬水嚥之。遂枕石而寢。寤則洞憶同德講經事。如昨日。即問曰。震和尚安在。曰攀緣未斷。再生蜀中為僧。今則斷矣。曰神上人安在。曰宿願力故。揚化無佛法地。曰悟法師安在。曰渠甞於香山石佛像前發願。以為苟不證無上菩提者。當為武士。以紓國難。今聞已仕為大將軍矣。梵僧因復語空曰。當時儔侶併我與子凡五人。就中獲解脫者。惟我耳。其三人雖未出生死。而猶以進脩。不致下劣。獨子以廣說異端於獅子座上。疑悟學者。使於空理。妄起分別。且怠於律己。或缺戒珠。果報宜然。無足恨者。空遽拜曰。和尚慈悲。幸垂哀救。梵僧探囊出一鏡。背面瑩徹。曰夫世間貴賤之分。人生脩短之期。若佛法之盛衰興替。覽此可知也。空一覽謝曰。謹佩誨飭。梵僧仍納鏡囊中而去。行十許步。竟失所往。空是夕投師落髮於靈隱寺。受具參方。行益孤峻。大和元年。客洛陽龍門天竺寺。為河東柳理說其事。空偶曰。我壽至七十七。臘三十二。持盋乞食。餘有九年。死後則佛法其衰乎。理詰之。默不加答。乃索筆題經藏北垣曰。興一沙衰洹河沙。兔而罝犬而拏。牛虎相交角與牙。寶檀終不滅其花。後不知所終。
唐定光
出家隸成都福感寺。即俗所謂大石寺也。而阿育王舍利塔在焉。始塔在寺西南。天寶之季。章仇兼瓊來為長史。至劒門。見一人長丈餘。持戟遮馬曰。我福感寺護塔神也。聞公捧檄視郡事。故此奉迎。然有小事。欲以訴公。惟公其幸聽之。今塔所處地未極善。請遷之東北四十二步。則可爾。且下有大石。願勿掘也。仇許諾。到郡纔數日。即以所見。白府主。議遷塔。命先掘地。果得大石。不可動。雖鑱鑿之。輒復平滿如故。於是遣胥卒。夜候其旁。見白彘數十。以喙擁碎石塞鏨鑿處。隨以舌舐。則堅剛如鐵。固非人力比也。卒遷塔如神所訴。而寺以石名。武宗既廢教。光反儒服。建宣宗立法門愈益振。光獲歸寺。力起頹弛。尋募赤金萬餘斤。鑄大鍾。鼓籥之次。忽有煙焰五色如虹蜺。分兩道出塔相輪上。荏苒徧空界。觀者訝之。
唐法相
姓俞。吳之長水人。七歲。師使習誦法華。僅三閱旬浹。而通徹全部。視諸兒卓異。大曆中。受具足戒。於京師之安國寺。遂復該綜毗尼部文。涉十一載。而蔚有成緒。及歸。從之學者如市。郡太守奏置戒壇於開元寺。就推相。充寺綱管。既臨壇且為眾依止。恒施白衣歸戒。佩漉水囊。所至輒用。平生未甞畜長。所坐之地。每有烏棲止。驅之不去。會昌元年二月十日。告弟子清濬清高等曰。吾其逝矣。因累足右脇而臥。眾聞天樂晝鳴。夕覩瑞光。壽八十九。臘六十九。是年四月。遷龕塔於來蘇之原。後唐景福二年。其弟子。與義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吳方將重治其塔發之。見遺骸若銅色。舌若芙蓉。齒全四十二。香湯熏沐。用其年五月二十五日以葬焉。
唐法正
居江州之開元寺。專業金剛般若經。日課三七過。未甞或間。長慶初。以疾暴卒。而復甦云。始有人引至一所。若官府者。王服[褒-保+公]冕坐殿上。問正曰。在生何所脩習。正即以經對。王遽揖以升殿。命設高座。使登之誦經。纔發題。王瞿起立。侍衛皆合掌堦下。考掠榜擊訟諍之聲頓息。及誦至七過而罷。則有蒙被功德而往生善道者矣。然其讙呼鼓舞者相擁也。於是王謂正曰。上人自今日。整得三十年。享壽世間。幸益加習持。以臻果位。遂遣使送。正還前阻一穽。俾正俯窺之。忽推墮其中。竟獲寤。正後果逮八十餘歲卒。
唐亡名僧
甞客東京佛寺中。出錢使淨人以沽。寺眾怒謀辱之。或曰。無庸。第當不與之飲可也。頃之淨人以瓶攜酒歸。眾奪瓶碎之庭栢上。酒著樹凝結不流其僧遽以他器承之。酒入器中無小狼藉。其僧因飲之自若。或問何術以致此。始辭不知。固詰之。則曰。吾常持誦金剛般若經。然必先飲則聲氣融暢。無所得飲則反是。吾茲欲持誦故。敢以煩淨人。而諸君見怒。則吾以為不得飲必矣。而偶如此。其將亦經力致之歟。雖吾亦不能知也。眾駭然而散。
唐監源
未詳何許人。有至行。能循持律範。以表率叔季。不徒為言說而已。然尤融貫華嚴。每講則盈席皆士大夫。時號勝集。且倉廩之中。所積纔數百斛。而沿夏涉秋。晨鬻午齋之饋。日給千人。未甞匱。非冥有感致能爾乎。所居之寺多異徵。慧觀禪師。寺之耆德也。云。夜必見三百餘僧。持蓮鐙歷歷凌空而去。開元中。冀公崔寧。疑其妄。躬信宿山中。以候。仍預禁山之四旁三十里毋作火。初猶無所覩也。三日之夜。見百餘鐙現空中。復現光之赤色者千餘尺。於是冀公蹙然作禮。歎未曾有。俄而松間出金色手。長七尺許。二菩薩黃白色。閃爍莫正視。明日之晝。一鐙現庭柏上。與太陽爭輝。亘玻璃山約三里。寶珠一顆。圓徑一丈。熠爚可愛。西嶺山門上。起大虹橋。橋上梵僧老叟童子間出二炬。於空中交相往來。如送迎狀。其下兩兩比立四菩薩。通身放雜色光。高六七十尺。忽標榜寺額於大松林。後作篆書三學字。又一鐙爛然下垂二繡帶。夜出金山東林之間。月方中。有金銀二鐙。列照知鉉法師墳側。誠奇特事也。南康王韋臯。每歲三月。就寺設三百菩薩齋。中令白敏中。既為繕治眾宇。且盡疏其靈跡以聞。大中八年。詔改頟開照。故東川毗尼之學。卒推源之為宗主云。
唐惟忠
幼出家。隸居成都[郫-卑+((白-日+田)/廾)]縣之法定寺。志行堅謹。素為鄉里所敬服。寺舊有浮圖。尤聳峻。一日雷霆震驚。昏霧擁蔽。浮圖中心之木。忽爾自出置旁地。正亦不知何以致然也。先是寺之彌勒像。靈應異常。忠因禱扣。以為浮圖者。諸佛菩薩舍利所託也。天龍神鬼所宜呵護。而忽動搖如此。則世間妄議所從發。謗法之罪。所從得矣。是故菩薩寧捨身命。不使眾生受謗法罪。惟願大士加被焉。久之其木復處浮圖心如常時。而雷霆昏霧之變。無異於昨。或見四神人。身與浮圖齊。而扶掖其木者。豈非忠所感邪。忠竟示滅于寺。
唐靈幽
不知何許人。居上都之大溫國寺。甞暴卒。復甦。遂往豪州鍾離寺。考求金剛經碑本。然後審知世所行者。皆欠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下一節。因奏朝廷添上之。且頒之天下。蓋其初入冥。見所謂閻羅王者。問幽平生何所專業。答以誦經。使誦之盡一卷。王曰。善則善矣。然猶未甚善也。乃語以所欠之文。且曰。延汝壽十年。可趣為作如前事也。幽奉命不敢違。
唐惟恭
居荊州之法性寺。性迭宕無行。然於金剛般若尤謹持誦。同寺有靈巋者。跡相類。人以二害呼之。一日巋偶出。去寺一里所。遇六七少年。容貌頗都。衣被亦華潔。手執樂器。如龜茲部。問巋以恭所在。巋疑其必至寺行香。且欲知恭處也。即語之不敢妄。翌日迴寺始及門。聞鍾聲曰。恭卒於昨夜二鼓時。推此則所見少年。乃天樂以迎之者。使恭平生壹務於善。則誦經之力。豈止於生天而已哉。於是巋自爾感悟。而其所造詣。將未可與恭同日語。
唐遂端
張姓。隸業明州之德潤寺。平生專以持誦法華經為恒業。咸通二年。趺坐以逝。頃之而蓮華青色出其口者七莖。近遠爭覩。以為希有。葬之東山。屢發光影。及二十餘年。眾復啟其封而視之。顏貌如生。於是迎歸其寺。加漆布。而奉安於真身院。寺即吳太子太傅都卿侯闞澤讀書堂也。額德潤。即澤字云。
唐智辯
勤學能記憶。聽采入神。所領寤非可以情識造。講演則音吐溜亮。辨析切剴。然而輪下相依之士。莫或至。獨嘆曰。吾誠斷佛種邪。柰何於人無緣如此。有宿德過而教之曰。子宜賸作餅餌。趣林野鳥獸棲集地。旦暮散擲。且祝之曰。願於來世為我法屬。得至菩提。於是辯如其言。訖二十年不一日廢。後闡化鄴之開元寺。致眾千數。較其齒纔皆二十。則宿德之教。果驗不誣。
唐寗師
岐陽人。寗姓也。時習呼其姓。而亡其名。昭宗初年。寗甞於所居寺暴卒。三日而甦。眾驚問之。乃曰。我入冥矣。始見吏坐曹。如世官府。遽謂我曰。和尚有壽而無祿柰何。即撿其籍曰。有乾荷葉三石耳。命隷導之歷攬。於是至一所。其門榜曰李克用。寗窺之。見一眇目黑龍。鎖鐵柱上。次一所曰朱全忠。見青毛白額虎。方鎖繫。而前有血肉狼藉。如噉物狀。次曰王建。見一白兔。臥金牀上。次曰李茂貞。見數女侍。一王者冠冕坐。至楊行密則陰蔽莫之覩矣。因以問導者。導者曰。汝將來之主也。餘處皆黯然深窅。不知所往。遂還。而吏乃使歸。且戒之曰。但多轉誦功德經。寗詢何經為功德經。曰金剛般若是也。事傳岐帥。惡其惑眾聽。禁之甚嚴。後卒驗無小異。時世稱寗入冥和尚。竟食荷葉。以壽終於所止云。
唐法藏
住鄜州之寶臺寺。資性質朴。有幹材。甞於葦川募緣。建伽藍一區。堂殿極偉麗。其鄉里皆歎。以為不可及。偶暴卒而甦。即繕寫金剛般若經。加勤於舊。且旦暮誦不輟。問之則曰。吾死時正若夢寐。見梵僧語我。汝起造固善。其功德不可量。然而互用三寶物柰何。蓋發露以從懺悔。又勸書寫讀誦是經曰。不徒消罪。亦足延壽。吾是以不敢忘也。後一百十歲而終。
唐神智
姓力氏。婺之義烏人。幼師事雲門寺沙門惟孝薙落。年十二。日中一食。即持誦大悲心呪。尤精厲。屬會昌滅法。雖易形服。而志操不小變。大中初。教門復興。乃遊越之諸暨。築室以事禪燕。仍祝水以療疾。近遠求者。多獲効。於是施子日至。而眾以給。未幾入京師。會相國裴休。甞夢一僧。久能憶其貌。及見智。宛然夢中者。大敬愛之。且其女為物所憑。狂寱莫治。智祝之七日頓愈。裴公因以其懿行偉績聞上。賜寺額曰大中聖壽。復以神策軍所鑄鍾一口。天后綉[巾*(穴/登)]藏經五十卷賜之。而殿扁則公所手書者。光啟二年十二月終。壽六十八。臘四十八。塔於邑之南山。
梁鴻楚
字方外。姓唐氏。永嘉人。幼從表兄弟。出家越之龍宮寺。既受具。乃回鄉里。時州將朱褒。知其名。尤欽挹之。唐大順中。請以城南廢大雲寺。委楚修治以居。詔許焉。於是楚裒施率工。追還舊觀。乾化初。吳越錢氏。召楚於錢唐龍興寺。臨壇開戒。且奏賜紫衣師號。楚以凉德不稱其服。力辭。詩人鄭說高其義。贈以篇什。楚於法華經尤所通貫。其集眾講演。凡五十餘座。又甞刺血繕寫。以充供養。長興三年。忽蓮華產於講堂之中。重跗複蕚。香氣芬郁。六月五日夜。猶行道誦經。頃之侍者但覺聲微鐙暗。就視則趺坐而逝矣。壽七十五。臘五十二。
石晉法本
天福中。僧有坐夏襄陽禪剎者。而本亦在焉。既解制。其僧謂本曰。吾出家居鄴都西山竹林寺。寺前以石柱標準。他日有暇。無惜見訪。當一擊石柱。則某必奉迎。久之本果如約。往至鄴都。徧求所謂竹林寺者無有也。或謾指一處曰。古老相傳。以為此有賢聖所棲止。然亦空名。無實跡。復何必以自苦也。本見石柱峻拔。獨念曰。昔其僧固有以教我矣。試一擊之。則風雲四合。只尺無所覩。少焉開霽。則樓臺突兀。已在山門下。頃之。僧從內出。相與道故舊。喜甚。遂握手歷階登秘殿。方尊宿據坐大榻。顧問再三。本備述交契始末。尊宿曰。可留一飯即去。食畢。本乞住。其僧以尊宿命不可。遽別。罔知所之。
讚曰。
竪為三際 橫為十方 中有一物 不可測量 從本以來 光明洞達 佛與眾生 無小懸隔 於此乎感 於彼乎通 彼此相涉 如太虗空 虗空湛然 孰分彼此 乃至感通 其理亦爾 當念入滅 當念出生 勿於善惡 而起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