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學
無而必以求諸人為貪。有而以子諸人為吝。惟貪若吝。三界眾生之大患也。故先佛。教之內施以去貪。則頭目手足。齒髮膚爪。是已。教之外施以去吝。則國城妻子。服食器玩。是已。蓋愛者貪吝之本。而身又愛之本也。然同有此身。則同有此愛。夫能忘所愛。則足以遺身。推所愛。則足以利物。而貪若吝於何有。且釋迦世尊之為菩薩時。於三千大千世界。無芥子許地。不舍身命。以求菩提。噫愛而至於遺身利物。以成菩提。其愛與非也。故係二科於施學之下。為世勸云。
遺身科
晉僧群
不知何許人。有高行。居羅江海中之霍山。山有大石。廣數丈。而窪其中。深可六七尺。得泉焉。味甘而色冽。且飲之能不饑。號盂泉。群因之以辟五穀。晉安太守陶夔。從群乞而遺之出山。輙臭氣不可聞。夔必欲致之。乃親渡海至山下。風雨暝晦。留數日不得往。歎曰正謂山靈。勒回俗駕耳。遂去。群庵外有澗。與盂泉隔。非略彴莫可渡。一日忽有折翅鴨。身橫略彴上。群欲舉杖撥去之。恐致鴨死。因不得飲者數日。遂沒。壽百四十。臨終曰。我少時折一鴨翅。此其報也。
宋曇稱
史失其氏。河北人。遊彭城。宿逆旅。主人夫妻皆八十餘。窮悴無子息。稱留視養。如己父母。畢其世。葬之而去。至駕山。駕山之人。為稱言。虎暴莫之止。稱曰。虎饑耳。我當以身飽之。乃解衣夜坐草中。祝之曰。願此血肉。作甘露味。充滿法界。使一切眾生。息貪害意。於未來際。獲無上法食。明日往視之。則餘頭顱而已。鄉里收以為塔。虎暴自是無復作。
宋法進
或曰道進。或曰法迎。生唐氏。涼州張掖人。少以苦行聞。為沮渠蒙遜所敬。遜沒。子景環為胡所破。弟安周立。是歲大饑。進屢請賑濟。安周不答。進則持刀褁鹽。至餓者群聚處。次第授三歸。即掛衣盔樹上。而臥於地。授刀餓者。使割身肉。以共濟。餓者未忍。乃自起割之。蘸鹽以徧啖餓者。兩股既盡。語餓者曰。我倦。汝自取之。雖皮骨。猶足以給數日。無使王知。苟知則奪而去之矣。餓者皆悲悼。不敢正視。頃之其弟子與王使至。轝以還宮。安周感悟。發倉廩存活。不可勝數。明日進乃絕。闍維煙燄亘天。火不息者七日。而舌無所壞。起三層塔[療-(日/小)+土]之。弟子僧遵有高行。
宋僧富
生山氏。高陽人也。少孤篤學。美儀止。偽秦衛將軍楊邕。襄陽習鑿齒皆友善。聽道安講放光般若感悟。遂祝髮為沙門。安沒。還魏郡廷尉寺謝賓客。山行見一小兒。為群賊牽去。問之則曰。欲以其心肝祭神也。兒啼垢面視富。富即脫所著衣。遺賊曰。請毋用人祭。而用羊豕祭。此衣所以為羊豕價也。賊不可。富遂從賊取刀。[利-禾+皮]其腹。血淋漓仆道旁。賊大驚皆奔散。富雖困。猶能言。行路問而悲之。因相與抱持而哭。既送小兒還其家。又急以針線。縫其腹塗之驗藥。轝歸寺。少時而差。
宋法羽
冀州人。年十五。為沙門慧始童子。始刻苦於道。羽落髮能嗣其行。慕法華經藥王菩薩樊身之施。於是自蒲坂以白晉王姚緒。緒曰入道多門。何必自焚。對曰。吾願如是。即服香油。以布纏其身。誦經坐火柵中。聲至眉額焦爛。而後絕。時年四十五。
宋慧紹
不知何許人。八歲依沙門僧要。為童子。落髮於臨川招提寺。陰積薪高數丈。虗其中如龕狀。乃以所欲為辭要。要苦遮挽之。不從。復設八關齋會。別往來者。是日車馬奔輳。金帛填委。中夜忽失紹所在。求之則已坐薪龕中。而燎及頂額矣。然猶聞其唱一心云。俄有大星如斗。墜煙焰中。再墜再舉不可測。火三日乃已。又後三日。而一梧桐生其處。蓋紹無恙時所甞言者。且戒勿伐。時年二十八。其師僧要。壽一百六十。沒於招提寺。
宋僧瑜
生周氏。吳興餘杭人。年十二。為沙門。甞與曇溫慧光。廬於山南。號招隱。常曰。結果三塗。情形故也。情將盡矣。形亦宜捐。其遠追藥王焚身之軌可也。於是誦藥王品。以即火聚。時年四十四。後有雙桐。生其室。世號雙桐和尚。
宋僧慶
生陳氏。巴西安漢人。家世事五斗米道。慶猶悟其非。十三為沙門。止義興寺。淨脩梵行。願求見佛。初然三指。乃辟穀。大明三年二月八日。於武擔山寺西。對其所造淨名像前。焚身供養。有物如龍狀。從火升天。時年二十三。
宋慧益
廣陵人。史不書氏。少為沙門。有至行。大明四年。始辟穀。餌麻麥。六年絕麻麥。食酥油。頃之又絕酥油。服香丸。時雖肢體無力。而神情殊壯。七年四月八日。於鐘山置鑊。油滿其中。乘牛車詣龍門。辭孝武皇帝。乃入鑊。據小床。以油灌吉貝自纏。且灌一長帽著之。帝令太宰江夏王義恭。至鑊所勸曰。為道多塗。何必焚身。答曰。本願如此。不必上煩聖慮。乞度僧二十人。以隆佛法。有詔許之。即誦藥王正品。火至眉。聲猶朗然。翌日帝為設齋建寺。號藥王。以擬本事也。
宋曇弘
黃龍人。史不書氏。少為沙門。專精律部。宋永初中。遊番禺。止臺寺。又遊交趾仙山寺。誦無量壽及觀音經。誓生安養。孝建二年。乃聚薪自焚。弟子爭抱持以歸。則其身已半焦爛矣。更一月小差。復失之。跡其所往。則火赫然。而命已盡。明日人有見弘黃金色。身乘一鹿。以西馳者。
齊法光
秦州隴西人也。史失其氏。年二十九。為沙門。不服纊帛。辟五穀。啖松葉松脂。及飲香油。以焚身自誓。稍積薪於記城寺。大明五年。十月二十日。果滿其志。火至眉目。經聲猶了了。時年四十。
始豐沙門法存。讀蓮經。慕藥王焚身供養事。且欲以化其鄉里之孱弱不立者。卒行其志。太守蕭緬。遣沙門慧深。為塔表彰之。
齊法凝
姓龐氏。會州人。初武帝甞於夢中。遊齊山。覺而徧問其地於群臣。卒莫有知者。乃詔天下訪求之。而得於會之城北七里所。因立精舍於上。給田度僧。以垂永久。凝以童子占籍焉。戒行精苦。禪觀修明。每入定。輙經月。至年七十。偶於佛像前。置高座。坐燒一指。晝夜略不動搖。火及臂煙燄愈熾。弟子或欲撲滅者。或呌呼禁止者。皆不聽。火遂及身。七日七夜。惟一灰聚。眾共埋骨其所。而樹塔焉。
周普圓
武帝時。戾上三輔。素行頭陀。樂以慈悲利益群品。諸少年有願從出家者。輙引度無所憚。默誦華嚴每徹一部。雖弟子莫之知也。多於林墓間。坐繩牀習定。屢閱晨夕間。乞食則一往村落。性無怖懼。常有鬼四目六牙。身毛下垂。手持曲杖竟前。圓瞪視而已。鬼遽隱。有人從圓乞頭。將自斬。其人因謝不受而止。有從乞手。遂自以繩繫腕於樹。以刀自肘斷予之。因悶絕仆地。竟卒於郊南之樊川。道俗慕其行。爭欲收葬。尋分其屍。為數段。以樹塔焉。
隋普濟
雍之北山互人。出家之初。即儀軌圓禪師習定業。然常誦華嚴。以自程課。周武廢教。乃復發願。脩普賢行。使大法再興。如果所願。當捨身供養。生賢首國。由是棲遲太白山中。飲澗啖草。以度時。開皇弘闡佛乘。濟欣慶彌厲。思酬所願。因投炭谷之西崖以殞。遠近奔赴。增巖填谷。為建白塔於高。峯焉。
唐法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