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记王制云:“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又云:“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又云:“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汉书贾山传云:“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地理志云:“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为附庸,盖千八百国。”此有脱误。铎按:“尔”疑当作“千”。“千”與“囗”草書形近,“千”誤為“囗”,後人又改為“爾”也。
〔二〕“公”下旧衍“侯”字。
〔三〕本王制。
〔四〕白虎通考黜篇云:“以德封者,必试之为附庸,三年有功,因而封之五十里。元士有功者,亦为附庸,世其位。大夫有功成,封五十里。卿功成,封七十里。公功成,封百里。”
〔五〕汉书贾谊传云:“国耳忘家,公耳忘私。”鲍宣传云:“志但在营私家。”
〔六〕“干”旧作“于”,何本改“与”,并误。“干”误为“于”,又转误为“于”也。
〔七〕汉书王莽传云:“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因以愁民。”
〔八〕汉书董仲舒传云:“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九〕“而”上脱三字。
〔一0〕汉书韦贤后玄成传:'玄成友人侍郎章上疏云:“宜优养玄成。”’礼记礼器云:“君子以为隘矣”,郑注:'“隘”犹“狭陋”也。’
〔一一〕史记平准书云:“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
〔一二〕汉书成帝纪阳朔四年诏曰:“先帝劭农,薄其租税,宠其强力,令与孝弟同科。”
〔一三〕毛诗南山有台序云:“立太平之基。”
〔一四〕书尧典。
〔一五〕诗七月。
〔一六〕毛诗吉日序云:“能慎微接下,无不自尽以奉其上焉。”
〔一七〕易泰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
〔一八〕淮南子泛论训云:“阴阳和平,风雨时节。”
〔一九〕“匿”读为“慝”。鲁语云:“下无奸慝”,韦昭注:“慝,恶也。”
〔二0〕书尧典云:“在璇机玉衡。”史记天官书云:“北斗七星,所谓旋机玉衡,以齐七政。”汉书扬雄传云:“玉衡正而泰阶平。”
〔二一〕宣十一年公羊传云:“什一行而颂声作。”
其后忽养贤而鹿鸣思〔一〕,背宗族而采蘩怨〔二〕,履亩税而硕鼠作〔三〕,赋敛重而谭告通〔四〕,班禄颇而倾甫刺〔五〕,行人定而绵蛮讽〔六〕,故遂耗乱衰弱。
〔一〕此后所述诗义,皆与毛传异,盖本三家之说。铎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仁义陵迟,鹿鸣刺焉。”文选嵇康琴赋李善注引蔡邕琴操:“鹿鸣者,周大臣之所作也。王道衰,大臣知贤者幽隐,故弹弦讽谏。”御览五百七十八引同。陈乔枞鲁诗遗说考云:“皆本鲁诗之说。”
〔二〕铎按:马瑞辰曰:'“采蘩”当为“采苹”之讹。盖三家诗或因诗有“宗室牖下”一语,遂以为背宗族而作也。’陈乔枞云:“潜夫论以鹿鸣为怨诗,与司马迁史记年表。蔡邕琴操。高诱淮南注(诠言训)幷合,又以行苇为咏公刘诗,亦与刘向列女传(晋弓工妻传)合,是其用鲁诗之明证。然则此以采蘩为怨诗者,当亦据鲁说也。”
〔三〕盐铁论取下篇云:“周之末涂,德惠塞而嗜欲众,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乎(铎按:“公乎”当作“上公”,张敦仁说),是以有履亩之税,硕鼠之诗作也。”铎按:魏风硕鼠序云:“刺重敛也。”陈奂曰:“三家与毛序刺重敛合。”顾广圻曰:'
公羊宣十五年传云:“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又云:“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正为硕鼠诗而言。三家诗。公羊皆今文,宜其说之相近。’陈乔枞云:“桓宽用齐诗,然则此诗鲁。齐说同矣。”皮锡瑞师伏堂笔记一云:“硕鼠诗是魏风。魏灭于春秋初,岂是时已有履亩之税乎?据春秋经。传则始于宣公,或鲁是时初用之耳。”
〔四〕旧脱“而”字,“谭”作“译”。按毛诗大东序云:“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
〔五〕顾茂才广圻云:'“倾”当作“颀”。隶释高阳令杨着碑:“颀甫班爵。”颀甫即毛诗祈父,颀。倾字形相近而误。’继培按:志氏姓篇以单倾公为颀公,误正类此。“刺”旧亦误作“赖”。治要载陆景典语谓“周褒申伯,吉甫着诵,祈父失职,诗人作刺,官人封爵,不可不慎。”说与此合。按毛传:“圻父,司马也。”郑笺申之云:“司马掌禄士,故司士属焉。”其说盖采之三家。隶释繁阳令杨君碑云:“民思遗爱,奔告于王,颀不审真,莫肯慰扬。”颀亦谓颀甫。安平相孙根碑又云:“圻甫考绩。”
〔六〕顾茂才云:'“定”当作“乏”。’继培按:尚书大传云:“行而无资谓之乏。”吕氏春秋季春纪:“振乏绝”,高诱注:“行而无资曰乏。”是行人得言乏矣。或云:“定”当为“囗'之误,说文云:“囗,贫病也。”囗。定字形亦相近。铎按:僖三十年左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即行人之官,是行人言乏之证。诗绵蛮笺:“古者卿大夫出行,士为末介。士之禄薄,或困乏于资财,则当赒赡之。”与此说合,并本三家。或说未允。邵本作“蹙”,吴闿生诗义会通作“病”,皆臆改。陈乔枞疑“畏”字之讹,亦非。
及周室微而五伯作,六国弊而暴秦兴,背义理而尚威力,灭典礼而行贪叨〔一〕,重赋敛以厚己,强臣下以弱枝〔二〕,文德不获封爵〔三〕,列侯不获〔四〕。是以贤者不能行礼以从道〔五〕,品臣不能无枉以从利〔六〕。君又骤赦以纵贼〔七〕,民无耻而多盗窃。
〔一〕韩诗外传五云:“自周室坏以来,王道废而不起,礼义绝而不继。秦之时,非礼义,弃诗。书,略古昔,大灭圣道,专为苟妄,以贪利为俗,以告猎为化,而天下大乱。”燕策:'太子丹曰:“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说文云:“饕,贪也。”重文作“叨”。按考绩篇作“贪饕”。
〔二〕春秋繁露盟会要篇云:“强干弱枝,以明大小之职。”
〔三〕汉书公孙弘传封弘诏云:“古者任贤以序位,量能以授官,劳大者厥禄厚,德盛者获爵尊,故武功以显重,而文德以行褒。”按三式篇引崧高。烝民诗而释之云:“申伯。山甫,文德致升平,而王封以乐土,赐以盛服。”“文德获封”,盖三家诗说有之。
〔四〕下脱二字,当是“不获治民”,即三式篇所云“列侯或有德宜子民,而道不得施”也。
〔五〕诗北门云:“终寠且贫”,毛传:“寠者,无礼也。”笺云:“君于己禄厚,终不足以为礼。”
〔六〕“品臣”犹言“众臣”。通典卅五引应劭汉官仪载张敞。萧望之言曰:“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小吏奉率不足,常有忧父母妻子之心,虽欲洁身为廉,其势不能。”后汉书仲长统传昌言损益篇云:“选用必取善士。善士富者少而贫者多,禄不足以供养,安能不少营私门乎?”崔实政论云:“今所使分威权御民人理狱讼干赋库者,皆群臣之所为,而其奉禄甚薄,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父母者,性所爱也;妻子者,性所亲也。所爱所亲,方将冻馁,虽冒刃求利,尚犹不避,况可令临财御众乎?是所谓渴马守水,饿犬护肉,欲其不侵,亦不几矣。”
〔七〕铎按:“骤赦”即“数赦”。宣三年左传:“宣子骤谏”,贾逵注:“骤,疾也。”尔雅释诂:“数,疾也。”小尔雅广言:“骤,数也。”二字古音同部,故义亦相通。
何者?咸气加而化上风〔一〕,患害切而迫饥寒〔二〕,此臧纥〔三〕所以不能诘其盗者也〔四〕。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五〕“”尔之教矣,民斯效矣〔六〕。”是故先王将发号施令〔七〕,谆谆如也〔八〕,惟恐不中而道于邪,故作典以为民极〔九〕,上下共之,无有私曲〔一0〕,三府制法〔一一〕,未闻赦彼有罪,〔一二〕狱货惟宝者也〔一三〕。
〔一〕“咸”当作“戾”,“戾气”与下“和气”相对。说苑贵德篇云:“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
〔二〕汉书魏相传云:“饥寒在身则亡廉耻,寇贼奸轨所由生也。”
〔三〕“臧纥”旧作“灭绝”。
〔四〕襄廿一年左传。
〔五〕桑柔。铎按:遏利篇亦引。
〔六〕角弓。今诗作“胥效”,白虎通三教篇引诗作“斯效”。铎按:陈乔枞谓作“斯”者鲁诗。
〔七〕淮南子本经训云:“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
〔八〕诗抑云:“诲尔谆谆。”按礼记中庸:“肫肫其仁”,郑注:'“肫肫”读如“诲尔忳忳”之“忳”。忳忳,恳诚貌也。’春秋繁露相生篇云:“孔子为鲁司寇,断狱屯屯,与众共之。”说苑至公篇作“敦敦”。敦敦。谆谆。屯屯。忳忳义并同。铎按:孟子万章上篇云:“谆谆然命之乎?”“谆谆如”即“谆谆然”。“如”犹“然”也。训见经传释词卷七。
〔九〕周礼云:“太宰掌建邦之六典。”又云:“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一0〕管子五辅篇云:“公法行而私曲止。”
〔一一〕后汉书郎顗传云:“委任三府”,章怀注:“三公也。”按太尉。司徒。司空皆开府,故曰:“三府”。
〔一二〕诗小弁云:“舍彼有罪”,释文:“舍,音舍,又音赦。”周礼司刺郑注:“赦,舍也。”
〔一三〕书吕刑云:“狱货非宝。”
是故明君临众,必以正轨〔一〕,既无厌有〔二〕,务节礼而厚下,复德而崇化,使皆阜于养生〔三〕而竞于廉耻也〔四〕。是以官长正而百姓化,邪心黜而奸匿绝〔五〕,然后乃能协和气而致太平也〔六〕。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七〕。”为本,君以臣为基,然后高能可崇也〔八〕;马肥,然后远能可致也〔九〕。人君不务此而欲致太平,此犹薄趾〔一0〕而望高墙〔一一〕,骥瘠而责远道,其不可得也必矣。
〔一〕隐五年左传云:“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
〔二〕句有误字。
〔三〕周语云:“所以阜财用衣食”,韦昭注:“阜,厚也。”
〔四〕管子牧民篇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淮南子泰族训云:“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五〕“匿”读为“慝”。
〔六〕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
〔七〕颐彖辞。
〔八〕文有脱误,当云“国以民为本,君以臣为基,基厚,然后高能可崇也”。盐铁论未通篇云:“筑城者先厚其基而后求其高,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考工记云:“匠人,墙厚三尺,崇三之。”郑注:“高厚以是为率,足以相胜。”铎按:“能”犹“乃”也。下同。
〔九〕诗有駜毛传:“駜,马肥强貌。马肥强则能升高进远,臣强力则能安国。”郑笺云:“此喻僖公之用臣,必先致其禄食,禄食足而臣莫不尽忠。”
〔一0〕“薄趾”二字当乙。
〔一一〕淮南子泰族训云:“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