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提場會
一世主妙嚴品。部類區分
經中有三世間。一智正覺世間。主能化佛。二有情世間。主人王天王。三器世間。主諸類神。若能依正互融。則難思之境俱是妙嚴。
意曰。世主差別相。妙嚴平等體。若世主之妙嚴。眾生有佛德。若妙嚴之世主。佛德依眾生。若世主即妙嚴。是法平等。若妙嚴即世主。則世間相常住。若具四句則成佛德。若泯四句為日用。若存泯無礙生佛平等。法本如此。不勞修證。
如是。一小乘。揀異外道經阿優。二始教。信順之辭。三終教。不變曰如隨緣曰是。四頓教。唯如為是。五圓教。如包是徧。
我聞。一小乘。識外有聲。二始教。識變聲相假我。三終教。淨我聲塵即心。四頓教。無我根塵俱盡。五圓教。一聞一切聞。
一時。一小乘。晝夜六時。二始教。時依識現。三終教。則不變隨緣。四頓教。則般若現前。五圓教。則一時具一切時。
佛在。一小乘。丈六真身。二始教。千百億化身。三終教。丈六即是常身。四頓教。丈六即是法身。五圓教。具足十身。
菩提樹。一小乘。土石諸山。二始教。隨機化迹。三終教。其地堅固。四頓教。一塵不立。五圓教。七處九會同一道場。
菩薩眾。一小乘。不見聞。二始教。有四十二位。三終教。盡成佛。四頓教。無凡聖。五圓教。佛剎微塵數俱來集會。
經中。釋迦如來初成佛時。具足本有十身。於一切法成正覺。
意曰。始成正覺者。舊佛新成也。處於此座者。開悟之處。量等法界如虗空。具普徧廣容二義。量云。如來三業有法正容常徧宗。平等無分別故因。譬如虗空於諸國土平等隨入。一塵為座。則成等正覺。若一毛為座。則轉大法輪。塵數菩薩圍遶者。主伴互嚴。
經中。列眾。從內至外。偈讚佛德。從大自在天至普賢海眾雲集。一同生眾。有二十種。普賢至普光菩薩。海月光至智生菩薩。二異生眾。十種。執金剛神。身眾神。足行神。道場神。主城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主藥神。主稼神。主河神。主海神。主水神。主火神。主風神。主空神。主方神。主夜神。主晝神。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王。夜叉王。龍王。鳩槃茶王。乾闥婆王。月天子。日天子。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大梵天。光音天。徧淨天。廣果天。大自在天。
經中。列眾。從內至外。偈讚佛德。從外至內。有十佛剎微塵數毗盧遮那佛。一一皆有六十眾圍遶。形色部類各有區分。得佛解脫平等無二。
二如來現相品。說法儀式
經中。佛放眉間光。右繞於佛從足而入。有大蓮華忽然出現。有勝音菩薩。坐蓮華上。偈讚如來。有十菩薩為伴。
意曰。實際理地主伴不立。生滅門中豈無問答。菩薩諸王作是思惟。從因至果有四十問。一部經文。前後答為斷彼疑故。即於面門眾齒之間。放十種光明。一切菩薩蒙佛光明。詣如來所親近供養。
三普賢三昧品。非證不說
經中。普賢見佛現相。承佛神力。入於如來藏身三昧。同於虗空。一一塵中有世界海諸佛。一一佛前有普賢。皆入此定。是時十方諸佛而現其前。與普賢十種說法智。各舒右手摩普賢頂。一一塵中悉亦如是。從一三昧起時。即從一切三昧門起。得一切海雲法。十方世界悉皆震動。
四世界成就品。通明凡聖
經中。且說世界海有十事其眾生海具十事。准知諸佛海等各有起具因緣所依所住等十事。各先長行。後偈頌。一海有十事。十海有百事。
意曰。先觀無盡境。便說無盡法。一切眾生本來具足。
五華藏世界品。別顯本師
經中。別明本師之所嚴淨。狀如仰安鴈口中齒。又似倒卓浮圖。其中世界。各各依住。各各形狀。各各體性。各各莊嚴。各各行列。有二十重。從此中央大蓮華世界外。其次右旋說百箇二十重世界十不可說世界種。准知盡在一塵毛中矣。
六毗盧遮那品。往昔修因
經中。修因廣大。獲果無窮。普賢說者該因徹果故。乃往古世有勝音劫。摩尼華枝輪大林之東。焰光大城。人王所都。有百億城周帀圍遶。有百萬億門。一一門前。四十九寶尸羅幢。城中居人乘空往來。心有所欲應念而至。天城龍城右旋而列。華枝林中。有徧照道場。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音佛忽然出現。其身周普。等真法界。大威光太子。見佛光明。獲十種法。頌讚佛德。從焰光城。百萬億眾乘空而往。俱來見佛。其佛為說普集三世佛自在法經。大威光菩薩。得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其佛受命五十億歲。彼佛滅後。有波羅蜜善眼佛。於大林中成等正覺。大威光菩薩。即得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雲。其佛為說法界體性清淨經。聞已獲得清淨智。其佛入滅。喜見王尋亦去世。大威光菩薩。受轉輪王位。彼大林中。第三佛出。名最勝功德海。大威光。從佛聞說普眼光明行經。得大福德三昧。彼大林中復有佛出。名普聞蓮華眼。大威光。於此命終。生須彌山頂為大天王。名離垢福德幢。如來為說廣大方便經。獲得普門歡喜藏三昧。
意曰。勝音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如來。出興於世。大威光菩薩。一一供養。聞經得法。是因無盡。今有十不可說世界種。是果無窮。
二普光明殿會
七如來名號品。身業周徧
經中。妙悟皆滿。二行永絕。歎佛二十一種功德。若世尊見愍我等。開示因中十問果中三十問。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為現神通。十首菩薩來集普光明殿。
意曰。佛法大海信為初首。一小乘。但信佛一人成道。二大乘初教。信一分半眾生不成佛。三終教。自信己性決定成佛。四頓教。信生佛本無。五圓教。無成無不成一成一切成。
經中。文殊言。諸佛身名不可思議。不應住於一法見佛身名。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有種種名種種身。色相壽命處所眾會種種不同。於此四天下。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於東方善護世界。亦有十名。餘九世界各有十名。則其數十千名。能令眾生各別知見。
意曰。佛有無盡名。森羅萬像舉世立名。俱是佛名。於此住處。或名燈籠。或名卓子。或名香罏。或名翠竹。或名黃華。若能如此用心見佛。則步步釋迦出世。念念彌勒下生。便見佛身名周於法界。
八四聖諦品。語業該周
經中。苦者三界報。集者三界因。滅者超出三界。道者戒定慧因。令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佛之語業。隨眾生心各別調伏。娑婆世界每諦下有十名。餘九世界四諦下各有十名。於苦諦下。或名可厭。或名逼迫。或曰不淨。
意曰。一切名因逐業用變。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但能假名生善。便是化佛語業無量。若說如來國土身語業。則風鈴聲啼鳥聲皆是如來說法聲。無義語說不二法。頓見本心。俱離有無。便見佛之語業周於法界。
九光明覺品。意業該周
經中。世尊從兩足輪下放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有百億閻浮提百億四王天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見。十方菩薩圍繞。百億文殊同時發聲歎佛光明。若見放光照十方十世界。則有十百億文殊。歎佛光明。若見放光過十世界。則照十方百世界。有千百億文殊。歎佛光明。若見放光過百世界。則照十方千世界。有百萬億文殊。歎佛光明。若放光過百千世界。則照百萬。若放光明過百萬。則照一億。若放光明過一億。則照十億。若放光明過十億。則照百億。
意曰。光明是智用。用能隨緣。大小不定。廣狹臨時。悉皆明見。覺悟自他。若穿鍼時。於鍼孔內悉皆明見。若寫字時。於筆端上悉皆明見。若在一室。悉皆明見。若登高望。百里千里悉皆明見。覺悟本心。令他知見。
十菩薩問明品。智明生信
經中。文殊菩薩。長行問於九首。九首。以偈答於文殊。
意曰。因問生明。或問中有明。智明生信。見諸法空。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觸目遇緣。自信己性。具有佛德無障礙法。即得現前。
一心一種種差別問 覺首萬法體虗顯性答 二無實眾生佛化問 財首離相寂滅歸性答 三果報無我誰受問 寶首鏡中現像一異答 四悟一說多相違問 德首一多相成無礙答 五田一果多不同問 目首心有高下報別答 六佛教有無利益問 勤首精進懈怠不同答 七受法新起煩惱問 法首不行非斥多聞答 八智正行助贊美問 智首萬行皆智隨心答 九道一果多不同問 賢首同中有異離見答 十九首復以佛境問 文殊生界法界無別答
文殊。智明生信。深入理觀。自信己性。決定成佛。後起淨行。事近旨遠。念即無念。一念頓圓。
十一淨行品。觸事淨願
意曰。有圓信者具淨行相。蓋善用其心。於善不善無記境。皆具淨行。則八萬四千塵勞皆淨行也。世間萬物皆淨行也。且如見手時。當願眾生。具正信手合掌向佛。若見足時。當願眾生。行真正道無有休息。若聞鳥聲。當願眾生。悟自聞性不生不滅。若了味時。當願眾生。嘗正法味。長養法身。若善用心。淨行無間。獲於勝妙功德。於一切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當如普賢色像第一。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經中。一百四十種。隨緣行願所為。在家孝事父母。出家堅持禁戒。妻子常樂遠離。見施捨於慳心。入寺諸師求請。剃髮授戒。正身修定。舉足下足見聞覺知。無非廣大行願。
十二賢首品。信心成德
意曰。若善用心有勝妙功德。則事近旨遠。信為三賢之首萬行之本。正明發起四弘誓願皆通空假中三觀。雖見眾生空。而化即佛之眾生。雖見煩惱即菩提。而斷即菩提之煩惱。雖見菩提不可求。無求中求矣。雖見萬法離言。而學離言諸法。此四開發本有淨心。自信己性。決定成佛。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塵中從定起者。是信心五對無礙之境。一根境不礙一心。二正定事定不礙理定。三分別不礙無分別。四入定不離出定。五定體不礙定用。應云根入根起。境入境起。根入意起。境入根起。方網三昧從信而入。信能必到如來地。經中喻云。世間福業尚如此。何況圓修真實法。
三忉利天宮會
十三昇須彌山頂品。不起而昇
經中。妙勝殿上。敷置普光明師子座已。帝釋遙見佛來。曲躬合掌。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受請入殿。忽然廣博量等虗空。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不起而昇也。一即一切也。
十四須彌頂上偈讚品。說諸法空
經中。如來從兩足指放光。法慧等十菩薩。各說偈讚佛。談諸法空。見般若體。一句一偈超情離見。開悟在人。
十五十住品。直心正念真如法
經中。法慧菩薩。入於無量三昧。諸佛與智摩頂已。從定而起。告諸菩薩言。有十種住。則是信滿住初。便成正覺。
一發心住。見佛聞法或見劇苦。而自開悟如來十種智力。一是處非處智。二善惡業報智。三諸禪三昧智。四諸根勝劣智。五種種解智。六種種界智。七種種道智。八宿命智。九天眼智。十漏盡智。勝進心中。應學勤供養佛。樂住生死。心轉增勝。
二治地住。發利益十種心。應誦習多聞虗閑寂靜。
三修行住。觀一切無常。應觀察眾生界世界明了法。
四生貴住。從聖教生。應學十法了知三世佛平等法。
五具足方便住。護救眾生。應學知眾生無邊無著。
六正心住。聞讚毀三寶。心定不動。應學無相如幻。
七不退住。三寶有無。心不退轉。說一即多多即一。
八童真住。三業無失。隨業受生。知剎動剎供養諸佛。
九王子住。知眾生受生煩惱。真諦法王善巧力持無畏。
十灌頂住。震動世界智。三世佛法智。增長一切智。
意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念念契如為住。住有無量。開發本有菩提心時。有三種相。以三賢表之。今是下賢。直心有所聞法。即自開悟。不由他教。
爾時佛神力故。六種十八相震動。雨天妙華。極妙音聲。
意曰。震即是聲。動乃是色。從小至大有六種相。所以震兼吼擊動兼起涌。六種相者。搖颺不安動也。自下昇高起也。忽然騰躍涌也。隱隱出聲震也。雄聲鬱遏吼也。輷碣作聲擊也。一切眾生。見不超色。聽不越聲。迷昧本心。流轉生死。華嚴經三天偈讚。句句之中透過色聲。即今見聞一句一偈。為金剛種。能破於十法界聖凡色聲。豈止鐵城也。諸經震動。於此明矣。人皆罔測。更冀詳之。
十六梵行品。無相修因
意曰。淨行至此成熟。正念天子問。菩薩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法慧菩薩答。應以十法為緣。謂身語意業佛法僧戒。如是觀已。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更。梵行不可得。住無相法方便自在。應修十種智力。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於諸佛法不生二解。一切諸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成佛。蓋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十七初發心功德品。校量顯勝
經中。天帝釋白法慧言。開發菩提心。有幾何功德。答此義甚深。不可以世間樂具及四禪樂四空樂四果樂可比。何以故。開發本有成佛心時。令如來種不斷故。充滿一切世界故。於一切法悉無餘故。
十八明法品。照了真俗
意曰。開發心時。具有無量功德。精進菩薩問法慧言。云何修習佛法。答應明了十種不放逸法十種佛歡喜法十種速入諸地法十種所行清淨法十無盡藏法。
四夜摩天宮會
十九昇夜摩天宮品。不動而徧
經中。於寶勝殿內。化作蓮華師子座。有百萬億華奩香篋鬘蓋幢幡。周徧十方。供養於佛。
二十夜摩天宮偈讚品。唯心所現
意曰。菩提心中。第二深心相。樂修諸善行。十林菩薩說。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
二十一十行品。深心樂修行
經中。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善思惟三昧。十方佛加與智摩頂已。從定而起。告諸菩薩言。行不可思議與法界等。有十種。
一歡喜行。內外慧施。見來乞者。心生歡喜。我得善利。
一饒益行。寧捨身命。護持禁戒。未曾一念心生欲想。
三無違逆行。謙下恭敬。以阿僧祇器仗逼害。但生慈心。
四無屈撓行。受苦無悔。心自慶幸。令一切眾生安樂。
五離癡亂行。堅固不動。入胎住胎。遇魔境界。心不動。
六善現行。三業清淨。方便出生。暫同止住。悉不虗棄。
七無著行。佛會聞法心生喜。具大方便而無所著。
八難得行。了眾生空。不住此岸彼岸中流。無休息。
九善法行。為世間作清涼地。以無礙辯才。斷一切疑。
十真實行。如說能行。作不請友。親近者悉令開悟。
二十二十藏品。稱性修行
意曰。蘊集十行。成此十藏。堅固生長不可破壞。其有十種。一信藏。則契理。二慚藏。則崇重賢善。三愧藏。則輕拒暴惡。四戒藏。則防惡發善。五念藏。則明記不忘。六聞藏。則無所不知。七施藏。則捨而不恡。八慧藏。則揀擇邪正。九持藏。則住持不忘。十辯藏。則說法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