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具因果行位緣起理事。以不思議為宗。無上乘也。以為同也而橫開百千法門其總非同。以為異也而會歸實際理地其別非異。即同即異。義極於融。故同中有異。鳥翔空而前後齊彰。異中有同。波生水而泯絕一致。萬法各住自位。有如水火陵滅而不相容。至理不隔纖毫。或若塵芥含容而無所礙。此非器界之所能通而思議之所可及也。然而非文字無以明義。非名句無以成文。則錯綜而華貫。行布而星分。此經之所以為經也。由文字名句以求之。則法法相似。地地有差。其多也百千萬億以為數。乃至不可為數。而未脫於有數也。其大也十方三際以為量。乃至不可為量。而未離於有量也。經之為經。既託於文句。其妙不過如是而已。舉世間極大不可窮盡者。則喻以海焉。所謂十海。若世界眾生諸佛業報法界根欲法輪願力神變佛化。皆生佛之極業。同名之海。而七處九會三十九品。悉波瀾其間。無有能出者。其源無首。其流無尾。其邊無旁。其下無底。則取海以為喻。是亦天下之極稱歟。至求之天地之間。若形若器。能體融之義而曲當者。蓋亦莫若海也。是經也。行於支那自晉義熙始。其文浩博。其義淵微。其道宏大。志劣者怠於編秩之多。智淺者瞢於旨意之妙。器狹者駭於果德之極。誦其文已難其人。而況通其義且踐修是道歟。譬猶海中之一物方為海所涵。詎能置海於度內耶。義熙距今幾千歲。訓釋行於今者。獨有棗柏長者論清涼法師疏。其說益侈矣。偃臺通老法師。得華嚴三昧。雖受學於師。而取成其心。以廣說之一句。而演之萬言。以約說之一品。而攝以數句。萬言而詳味之。無一增語。數句而旁求之。無一缺義。計不待數而人見其多。度不必量而人識其大。法次地差。不相混濫。蓋發揮在文句之表。而遊戲於文句之間。卒不繫於文字名句者也。取其約說。傳於世。凡萬數千言。名之曰吞海。海可吞耶。眾必以為誕矣。然有可吞之理者。能造海者也。通公約說亦文句耳。奚造海之有。余所謂卒不繫於文句者。學者繹其書。而加思焉。當得之矣。噫大千經卷一塵所覆。唯智者能出之。華嚴法海一嚃而不遺餘滴。唯知道者能信之。或出或納。豈外至哉。在我[唬-儿+丘]吸之間耳。
序
伏以。華嚴之為教也。朝宗眾經。清涼之為疏也。貫暎前古。不有穎達。孰能發明。道通。夙附真乘。窮居講肆。論聽宣益。經傳妙空。退慚先哲。無裨後學。請問十年。開演三徧。屢經患難倍覺衰遲。築室廬山苟延歲月。而二三學者猶不我棄。日以是經相叩。華嚴為事。因閱舊篋。得所編法義。名曰吞海。用貽晚儁。使品品之中見無盡經塵塵之內明華藏海於一毛端忽然廣博。豈曰小補之哉。不學而知。但聞其言。未見其人也。同心之士。母我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