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53900000004

第4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概述(1)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开设的必修课,它是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课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需要探索适合此课的新思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单纯地采取理论灌输和课堂说教,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即使在考试中学生记住了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取得了高分,也很难把这些内化为其内心的素养和品质,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践行这些理论了。缺乏体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很难打动学生心灵,无法达到学生自觉自愿地实现“由知到行”的跨越的。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地体验和感悟到某种价值、某种道德要求或某种社会规范,从而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敬畏,或羞愧、讨厌时,思想教育才有了实效性。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体验活动,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才能促使由知到行的转变,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产生影响,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道德品质。

本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各种教学平台(课堂上、校园里、社会中),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为目标,通过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内外根据学生的已有体验引导他们产生内心的感受和体悟,并积极主动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认同,从而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知行统一目的的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式的教学理念相比,它把“以知为本”变为“以人为本”,把“师为主导”转变为“师生平等”,把“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把“知识传授”转变为“整体塑造”,更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对学生知识学习、人格健全、完整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全方位关怀;更强调师生之间知识交流与情感交流的融合,教学过程中认知过程与体验过程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除了具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体验式教学的特殊性。

首先,情感性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人格等品质的培养,都是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只有引起了师生的情感共鸣,在情感中体会、领悟,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品质,这是无法靠“灌输—记忆”实现的。正如童庆炳所说:“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现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地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

其次,个体性特点。亲历亲为是体验的本质特征,即个体只有亲自经历才会产生体验。刘惊铎老师把体验分为了“亲验”和“想验”两种。“所谓‘亲验’,是指体验者亲自置身于一定的关系世界和生活情境之中,经历或受感动,对自身及其他存在的生存状态及其意义有所体验。”“所谓‘想验’,则是指体验者通过自己的亲历、感受和观察,在积淀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借助于别人的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的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无论哪种体验,都是个体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体悟,都是与众不同的,是不可复制的。因为体验主体是每一个学生本人,因主体的兴趣爱好不同、智力分布有差异,以及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和理解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其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去亲历,也会得到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用自己的亲历来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充分联系学生实际的、真实的生活,那些虚伪的、不切实际的、遥不可及的教学材料,只会让学生感到不痛不痒,事不关己,是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的。另外,我们选用的材料,对有的学生来说是亲历过的,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没有亲历过的。所以在教学时,还要注意选材的丰富性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感悟和体会。

再次,互动性特点。体验式教学是教育上的一种新型的互动交流方式,它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之间信息、知识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我—他”关系、“独白关系”,而是“我—你”关系、对话关系,是师生间生命的相互交流、相互拓展、相互提升。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独立的个人,在对话中共享已有的经验,共同体验新知的形成,共同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师生都作为自由自主的个体投入一同创造的教学氛围中,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和观点,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相互激励。师生在表达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然后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让真理走进学生和老师的内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个性给予接纳和肯定,教师不只是面向学生的独白者,更是体谅学生的倾听者。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了丰富的认知和体验,教师自己也获得了发展。

最后,自主性的特点。上好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很多人看来,需要教师准备好充分的教学材料,并且在课堂上讲解得栩栩如生,知识点面面俱到,就足够了。其实,这样的一堂课仅仅是停留在“生动”的层面上,也许学生听得很高兴、很认真,几天后、几周后、几年后,还有几个学生能记住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东西?没有亲身体验的知识是肤浅的,没有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是无力的。体验的过程是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得新的自我认识、自我构建,提升其主体性的过程。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懂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性格和认知方式,教师只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事物,去观察、分析、思考。在自主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和生命的力量。只有亲自体验得来的知识和情感,才是难以忘怀的,才能真正深入内心,这是单纯依靠教师“传授”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体验式教学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性

体验式教学在我国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了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和适时启发的作用。他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此,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更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教育主客体的差异性

传统式教育采用“填鸭式”,所谓“填鸭”意思是指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这里比喻灌输式教育。20世纪初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以后,学校基本上采用赫尔巴特“四段论”教学法模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借鉴苏联教育理论和经验,基本运用凯渃夫以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按照学生认识活动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显然这一教学模式在中国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发展到了今天,这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课堂45分钟都是教师的高密度讲解,既没有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也没有学生独立思考、提问的机会,这便直接导致了学生以记忆、练习为主的学习方法,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剥夺了学生反思、质疑的权利。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未拨动过学生的心弦,知识总是远离人的情感世界,高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填鸭式”教育只告诉学生“是什么”,不告诉学生或没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学生所知道的“怎么做”也就不牢固,理论指导实践的环节在此中断。学生在通过对知识完全的死记硬背之后获得种种荣誉的同时,也把自己练就成了没有思想,只会考试的机器。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是主客体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价值观互通与心灵融契的过程,是以主客体已有的内在知识及经验为基础,改变内在发展需求的行为过程。体验式教学不仅仅要把课提前备好,对教师还有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准确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活动程序,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还原其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个体更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去,亲“心”体验其过程,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生成意义,实现教育的目的。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改变了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变学生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和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并不是课堂上的主导,不再是一堂课45分钟下来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而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中,让他们在课堂上既可以个人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也可以在此基础之上主动和同学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从而达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目的。

2.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差异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传统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长期以来传统教学形成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局面,使得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缺乏艺术性,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晦涩难懂,教学缺乏互动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更加缺乏实践环节,造成师生都不同程度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和思想政治理论,从而产生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则将重点由书本化转为人本化,注重人的自我感悟和发现,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它通过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将构建情景和活动相连结,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空间和道德需求,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巧妙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整合,最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较之传统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改变了以往的单向填鸭式的灌输,采用双向互动的方式,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思想上形成共鸣。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情景和程序中,课堂上人人都有话语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将“输”与“导”有机结合,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知识牢固地“刻”在脑子里,因为“体验使学习进入了生命领域,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3.教学理论上的差异性

传统式教学遵循的是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在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占主导地位以来,发挥了突出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作为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正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而体验式教学就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他的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知识过程的认知规律,解释了学习是如何发生、意义是怎么建构和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要包含的主要因素等。建构主义学者认为,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主动建构的;知识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被传播的,但是被传播的知识只有在被重新建构之后才能变得可用。和行为主义相比较,建构主义更加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核心,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之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已有的体验上主动地建构。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体验对心灵成长的意义,通过心灵对话、情感交流、智慧启迪,使学生心路历程充溢光明、温暖与希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第二个理论差异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他强调教育应该要以我们的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模式脱离生活,以书本为中心。他认为学校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契合,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学生在单调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同时,学校生活也应该与学校外面的社会生活相契合,以适应社会时代发展变化的趋势。因此,在他看来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体验式教学继承了他的这一理论,认为教育不是把知识强加于学生,而是在生活经验的体验下主动形成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依据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并不是突发奇想,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自身要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概念,这一概念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生产过程的分析而提出,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在提出这一重要概念以后,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又对此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恩格斯也指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同时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面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充分发挥,使人们“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丰富而全面的内涵,包括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最基本内涵,创造性实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自主性则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层次。人的自觉、自由、自为、创造等特性所构成的人之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动性,即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使得人确立了“在自然、社会和自我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人,也进而在自由自觉的能动活动中产生人,让人存在,创造人类的历史、传统、社会文化。”

关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的基本能力的全面而充分的体现。这种能力往往随着实践对象的丰富和实践领域的扩展而不断得到全面而充分提升。

关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相对于类特征而言的个体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属性,是个体发展潜能和现实力量的展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的个性发展为重要前提的,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表现为个性在各个方面自由而充分发展,是生命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自由充分发展,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主地进行独特而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使得个性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而现实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着实践活动,并且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关系不断丰富而充盈。马克思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认。”因此,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离不开人的社会生活的,与人的社会交往、交流活动密不可分,而且这种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也表现为与个体相关的各种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展开。

因此,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尊重人的自由个性特点基础上,强调在社会生活的实践环境中发展人的各方面素质,调动人的主体创造性,激发个体的潜能。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创造性,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本质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指出:“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生产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将人的生命活动、生产劳动看作是人的类本质,并强调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中进行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又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要素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指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特性;二是强调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不同于动物之间自然关系的丰富的社会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阶级社会中还表现为一定的阶级性。社会属性通过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社会交往活动形成。

二是人的本质的实践性。人的生产劳动、生命活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它是出于人们的各种需要、欲望、利益而开展的具体的、历史、现实的社会活动,它体现着特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是“自我创生的本源性活动”,同时“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使人的本性表现出不断创生性和变异性”。

三是人的本质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人是一个多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从整体上来说,人的社会关系不仅包括物质性关系,而且还包括精神性关系。在这两类关系中,“物质性关系又包括经济(决定性的)关系、职业关系等;精神性关系又包括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文化关系等”。人的本质不是简单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综合复杂、动态发展的。

四是人的本质的历史性。人的本质的历史性是指人的本质是同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马克思认为,“各个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因此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实质上是承认人的本质的发展性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素质合格接班人的主渠道,不仅要培养塑造人的思想性、政治性、道德性,而且还要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个体自身成才目标的实现。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有着相当程度的内在关联性。也可以这么说,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角度出发,不断更新理念和创新方式方法。我们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问题也是基于这么一个出发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3.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作为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本质特征。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正是结成各种社会关系的现实而具体的人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前进。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包括当代中国各种社会阶层的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里的“人”指向所有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阶层,不单单特指某个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是全体人民的幸福与利益,实现的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本身也是党的宗旨和阶级属性决定的;二是这里的“人”也应理解为是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的个体的人,作为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的利益需要和发展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以人为本”也应该关注每个阶层和不同个体的利益诉求和实际需要,在社会发展的总体环境和趋势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作出合理的实践安排。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既体现了一种科学的价值取向,也反映了实事求是的实践作风,突出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从人的地位和价值上看,要重视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从人的利益需要上看,要坚持,人首先是目的,其后才是手段,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时候都要以人民的利益需求和合理愿望为根本,并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要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要看到人的利益需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不断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要求细心把握人的利益需要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合理采取措施,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去反映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利益;从人的发展上来看,要力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多方面需求的满足和利益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当今时代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思维的转变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继承和创新,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尊重人、服务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精神理念。以人为本强调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终指向,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最终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作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彰显,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事业的发展才更有价值,关注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等,都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所关切的。可以这么说,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所要达成的目标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而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终极的价值评判标准。

因此,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转变观念,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关注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彰显人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正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强调人的生命意义的展现,力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人的心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达到外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内在统一,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从这些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为理论指导是一个必然要求,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必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现实依据

1.开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局面的需要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类高校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进了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工作。但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长期以来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情况下不是从人这一主体的需要出发,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的附属物,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政治功利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功不少,收效不大的局面。

现代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作为精神文化现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适应社会存在的变化,做出一定的调整,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化,达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并以实现好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唯有如此,才能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推进高校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现实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回应,有利于实现社会宏观目标和个人现实目标的和谐统一,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人的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性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的实践需要。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思潮不断涤荡人们的心灵,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断加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势与任务日显紧张和急迫,加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对象和环境较之革命战争年代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及实践方面急需与时俱进,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体验式教学作为在教育领域十分热点的研究问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有利于大学生在自觉主动状态下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体验式教学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性,关切人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漠视人的主体性状态,引导人的健康成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在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并非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以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基础对教育者的教育要求进行评价与选择,通过主体内在的矛盾运动,吸纳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和将新知转化为新质行为”。而在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从本本出发,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一种居高临下者的姿态,忽视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认识基础(经验),过多采取传统灌输的方式,“没有把学生当作探索者、当作真正的人”,“人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其他人一起发展;个人是旁观者,而不是再创造者”。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主体体验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阻碍了个体生命意义的生成,势必导致受教育者的厌倦,从而也会影响教育者的情绪,陷入一种教无味、学无趣的恶性循环之中。许多大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手段不满意,觉得单调刻板,缺乏社会实践体验,更缺少真诚的师生交流对话,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学生亲历体验,迸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增强其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尤为重要和必须。

2.适应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成才的需要

人才现代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人才的现代化不仅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而且还要具有现代化的意识和思维、现代化的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包括专业教师在内的各类人员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内的各类教育者的观念更新和素质提高,从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者是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传输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呈现的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信息、交通、网络等个体交流方式的多样和丰富,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更高要求,要求教育者从新的形势出发,注重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和特质性,寻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多种方式和手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验式教学作为重视个体生命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必将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体验式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交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在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也作为积极体验的一员,而不是置身事外的局外人。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和政治学习,同时涉猎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领域,深入实践,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思想动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艺术,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无疑,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将推动教育者教育观念的全面更新,有利于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这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是学生成才的需要。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通过创设情境、开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主体验、验证,运用多种心理因素,深化认识,升华情感,达到主客相融的境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获得新质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并自觉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行为。体验式教学与实践式教学尽管有相通之处,都强调实践的基础性作用,但体验式教学不仅关注“做”,更关注在做的基础上的内在体验,更注重体验的生成性,而不单是对现有理论的验证。因此,体验式教学对主体性、生成性、情感性等的高度关注易于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平等对话交流,“教师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会强行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教师能理解学生幼稚的言行,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耐心对待学生千百次的发问,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易于达成受教育者与体验客体的主客相融与共鸣,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体验式教学能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角度出发,顺应青年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和成长的规律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灌输相关知识的同时,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使得学生不仅具备现代化建设必须拥有的人文知识,而且具有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现代思维和人文精神,这对于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自身要求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

(1)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课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带有某种强制性。课程内容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标尺。

(2)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比,除了学科内容的不一样以外,其教学目的和着眼点不一样: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某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学科的人才和为社会服务的实际本领,其课程教学主要指向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当然他们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教育的主要指向是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结构,着眼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在进行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两类课程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3)从课程教学过程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同为课堂教学活动,具有课堂教学活动的共同规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又具有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为中介的特殊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过程,或者说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对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同时还是一种人格的影响和陶冶的过程。第一个过程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及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在学科结构,它是一种在教师引导或者领导下的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特殊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主要对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或者说是课程内容及其知识结构。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的学习和掌握,学生逐渐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头脑中逐渐构建起一种理论的体系。第二个过程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使统治阶级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本质特征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落后性、稳定性与多变性等系列矛盾。第三个过程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信仰、信念的形成过程是超越于具体知识和功利层面的东西,它需要一种人格的影响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心交换心,真诚换真诚”的过程。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体验式教学的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需要有比一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具有更为复杂的过程,具有更多的个人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不仅有一个显性的教学过程,而且也有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体现几个基本原则:即真诚的原则、尊重的原则、同感的原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的因素。

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有丰富体验的人,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学生。

但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体验和感受太缺乏了,就连很多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的教师,也很少到过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并且也很少有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等去参观考察过。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就不能给学生一种现场的感受,不能使自己的课堂注入一种个人亲身体验的情感性的因素,只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纯粹的知识性教学,而不是富有丰富情感的教学活动。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杜威有个著名的论断,关于道德知识方面的课程,他说:“只有在学生以同情和尊敬之情关注别人的思想和感情并得到激励时,这样的课才有效果。如果没有这种关注别人感情的态度,这种功课对性格的影响不会大于关于亚洲山脉的知识对他的性格的影响。”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来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包括一些旅游也是非常必需的,它可以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把个人的情感性体验注入教学活动中,进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富有思想和感情,增加课堂授课的感染力。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任何课程只有亲身体验以后才能够讲授,但无疑,多一些体验总是更好一些,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尤其如此。

同类推荐
  • 基层工会日常工作手册

    基层工会日常工作手册

    为了把广大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工会十五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行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与日常工作业务指导,使得基层工会能够不断推出新举措,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 政治理论专题讲座

    政治理论专题讲座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组织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会议,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方法、途径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 故事我党好作风:与青少年谈优良传统

    故事我党好作风:与青少年谈优良传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党好作风是最好的营养剂。 “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5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名画,49个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故事…… 讲述共产党五大好作风的中国故事,图文从苦难到辉煌的伟大历程; 用历史成就未来,为青少年的“大脑补钙”,坚定中国梦的理想和信念。
  • 中国选举制度改革

    中国选举制度改革

    中国选举制度的改革已经在农村、城市社区、乡镇和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中展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在人大选举政府官员的改革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变化。这些都表明,进一步推动中国选举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是抓紧时机从法律、制度层面推动中国选举制度改革的时候了。从这样的考虑出发,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深一步的研究,就选举制度的改革提出比较详细的意见和进一步改革的想法。
  •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是相互交往的交换媒介。人和人初识之后,通过深入交往,彼此之间的情义会在“输出”和“输入”中得以延续和强化,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在重视人情的社会环境下,人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人脉”这个概念多少有些江湖气,不免让人觉得有点俗。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就是“不择手段拉关系,呼朋唤友为利益”,这的确落入了俗套。其实,细究下来,“人脉”非但不俗,反而是一种有品质、需要智慧和方法、充满阳光的深层次交往。
热门推荐
  • 繁华一世天生一对

    繁华一世天生一对

    在别人的眼中她是不可一世的千金小姐;在父亲的眼中她是令人怜惜的宝贝女儿;在母亲的眼中她是阻碍一切的眼中钉肉中刺;在男友的眼中她是人生带给他最美的神话;她遭受过朋友的背叛、情敌的阴谋诡计、失去一切的痛苦、爱人的伤害,一连串的打击彻底让她跌入了人生低谷,最后终于凭借着一颗善良的心重新得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
  • 养尸日记

    养尸日记

    《永生法则》六叶之青麟-豚毒入脏尸卵即生,六叶之蓝麟-阴虫破壳载体新衣六叶之黄麟-灵脱旧体嫁结新躯,六叶之紫鳞-毒融血经阴气贯通六叶之红麟-阴蝉破土复生将至,六叶之黑鳞-六道轮回破镜永生千古永生之谈,神秘蛄雅文记载,这一切跟我有何关系,是什么即将复活,究竟在哪里尸奴炼尸到底为了什么,再看饮血的丧尸,食人的血鼠,扒皮的尸蛾,残暴的毛丧。。。天哪!恐怖的家伙为何总要围着我转如果我会死去,请追随这本日记帮我打开这些疑团
  • 小女微胖,夫君可要

    小女微胖,夫君可要

    顾小昭有些凄凉“唉…妾有意而郎无情啊…”。不就是胖点?软软的!多舒服!手感多好!沐青阳有些委屈,只是享受她追着她的过程,哪里是“郎无情?”…哎!青阳!再不同意你媳妇就要被拐跑啦~~
  • 伪娃娃的冰山老板

    伪娃娃的冰山老板

    为你绽放,为你凋谢,失去了缘分的人,即使在同一个城市里也不太容易碰到。(各位读者,我不太会写简介,你们喜欢就进来读一下^O^)谢谢了
  • 重生娱乐圈之爱上竹马男神

    重生娱乐圈之爱上竹马男神

    唉!流年不利,作为一个三线明星有演技,但不愿潜规则,只好默默窝家里看小说,为嘛,就穿进书里成了读者大骂的恶毒女配了,我去,我们还能愉快的玩耍吗?好吧,不管了,只要能好好活着就ok了。但是做死的女主你屁颠屁颠凑过来是干嘛的,嘿!老虎不发威就当我是病猫啊!虐女主,开金手指,闯娱乐圈。大反派男神!我仰慕你好久了!
  • 逆天嫡女太嚣张

    逆天嫡女太嚣张

    她,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绝世神偷,谁听到她的大名都忍不住捂紧钱包;她,是丞相府任人欺凌的废柴嫡小姐。一朝致死,她变成了她,之后爆笑不断,教唆皇上去坑钱,成了全国公敌;霸占美男不放手,成了全世界少女公敌。。。。。。
  • 千里追梦

    千里追梦

    曾有人告诉黎梦止,他这一生都当守着这沙漠深处的封印,那是他拒绝不了的责任。大抵是那人太过笃定,又大抵是黎梦止想给自己找点儿事做,总之他答应了。他是梦妖,以梦为食。而他守着的封印里,有一只梦魔,同样以梦为食。有一日封印被破了,黎梦止想,他该是去把他追回来的,所以他便去追了。这一路上,倒也很是有趣。
  • 异士奇人

    异士奇人

    虚构的人获得非凡能力,然后发生的故事雪人消灭泥狗人雪人追捕树先生锈刀客、黑身剑侠、叶脉手、五行战士
  • 厨娘俏王妃:王爷,求放过

    厨娘俏王妃:王爷,求放过

    他是容国权势滔天的麟王殿下,她却只是一介小小厨娘。他智计无双、强势霸道;她机灵乖张、乐观豁达。一次乌龙,她与他一夜缠绵。“王爷,我们真的没见过!”“可我们睡过。”“你爱的不是我!”“我明明爱了你很多次。”“流氓!”“谢谢。”“禽兽!”“客气。”“快滚!”“求之不得。”麟王殿下言听计从,抱着她滚了一整宿,把她滚得直不起腰,下不了床。男女主身心双洁
  • 我问天

    我问天

    一问天:何故逆我根骨,始不能问鼎仙途?二问天:何故伤我至亲,令我忠孝两难全?三问天:何故逼我迫我,屡遭磨难难翻身?泰山压顶不弯腰,琼楼玉宇难磨志,悲境劫难数不尽,问天不应我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