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向思维法
反向思维法就是对习惯性、常规性思维的一种反叛。
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千古绝唱的“反弹琵琶”,其神来之笔中包含了反向思维的成分。
郑板桥可谓反向思维的大师。人们都说要精明啊,板桥却说难得糊涂;人们都说千万不能吃亏啊,板桥却说吃亏是福。郑板桥的弟弟和邻人为争一堵墙闹得不亦乐乎,于是便写信告诉在他乡做官的哥哥板桥,让哥哥来拿主意。板桥想了想写下四句话:“千里告状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何处去找秦始皇。”然后又写四字:“吃亏是福”。
在科学发明方面,反向思维也常大显身手。牛顿对苹果为何落地而不向空中飞去的思考便是绝妙的反向思维。牛顿由此研究下去,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法拉第之前,已有人发现了电可以产生磁。法拉第想,那么磁能不能产生电呢?顺着这一想法,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开了人类迈向电气时代的序幕。
数学家可以把圆的看成方的,割圆术就是反向思维的杰作。
我在上大学期间,为参加历史系举办的一次书画比赛,用反向思维法创作了一幅现代派书法作品《人性》,在展出后引起小小的轰动。很多人问我这幅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我说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的分裂、颠倒和扭曲。
老子和庄子都是反向思维的大师。老子从人们通常认为柔弱的水中看到了水的刚强威力;人们大多肯定积极有为,而老子却发现了无为的价值;人们都说成熟好,老子却说应该保持一颗童心。庄子也是这样,人人都说做官好,可别人请庄子做宰相庄子都不去,庄子一定是发现了做官的不少坏处。
养成反向思维的习惯,往往会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移花接木法
移花接木法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因某种相似点进行类推的一种创新方法。
六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居住在“鸟巢”里。相传“有巢氏构木为巢”,古人从“鸟巢”类推到“人巢”,“人巢”就是人类建造的最早的房屋。战国时鲁班的不少发明借助了类推法。国王让鲁班负责修筑宫殿。修筑宫殿需要大量木材,可当时用斧砍费时费力,鲁班心里很着急。一天,他亲自上山去想办法,走着走着突然摔倒,鲁班赶紧抓住一丛茅草,只觉得一阵疼痛,鲁班长满厚茧的手竟然被小小的茅草割得鲜血直流。鲁班很是奇怪,起身后仔细观察,发现茅草上长满了“小尖齿”。鲁班又用茅草在手上划了一下,果然又划出鲜血。鲁班突然想,若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尖齿”换成铁的,岂不厉害!于是锯就发明出来了。几千年来锯一直是木工最得力的助手。
鲁班发明伞用的也是类推法。鲁班先发明了亭子,供人避雨。如果雨一直下个不停,人被困在亭中也很麻烦。如何才能有一个活动的亭呢?为此,鲁班苦思冥想了很久。一天,鲁班看见在池塘里玩耍的小孩头上顶着荷叶。鲁班问:“你们头上顶着一张荷叶干什么啊?”孩子们说:“太阳像个大火球,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鲁班仔细观察荷叶的叶脉,突然眼前一亮,伞的形象有了!鲁班很快找到一根竹子将其劈成许多条,然后又在上面罩上羊皮,伞就这样诞生了!伟
大发明家的本领往往就是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上看到“不平凡”。
著名的浮力定律是古希腊的发明大师阿基米德发现的。国王请人打造了一顶王冠,他想知道这顶王冠是不是像打造的人所说的是纯金的,还是掺了白银,于是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苦想多日没有想出办法。一天,他去澡堂洗澡,随着身体浸入水中,池中的水不断地向外溢出,他同时感到身体的重量在水中减轻了。忽然一个念头使他联想到溢出水量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中的那部分体积。如果把王冠放入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情况,他就能得出王冠的体积,然后和等量金子的体积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体积相等,就证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王冠内掺了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些。想到这些,阿基米德猛地从池中跳出,连衣服都忘了穿,一边大喊“我知道了”,一边向王宫跑去。
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因看到水壶烧开水后,水蒸气顶开壶盖的现象而受到启发;莱特兄弟在发明飞机的过程中,多次观察老鹰的起飞、盘旋和降落。
在艺术方面,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用类推法发明了“撞水法”这一高妙技法。一天下雨,高剑父住的房子漏水,一滴滴水滴在他的蚊帐上。第二天早晨,他发现蚊帐上的水渍每一块都是中间淡边缘深,由此他受到启发,一种新的绘画技法被他创造出来了。
许多漫画家都富有天才的想象力。请看漫画《只为一条鱼》,漫画将人与人的关系移植为猫和鼠的关系。这一移花接木手法将本来复杂的事物简单明了化了,读后使人痛快淋漓,又余味无穷。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创造都借助了类推法。
《血衣》本是画家王式廓描绘贫农控诉地主的场景。另一位漫画家颜鸣鸿巧用移花接木法,将其变成了一幅动物控诉猎杀它们的人类的场景,此幅漫画曾在全国环保漫画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沉重的舞步》巧借社火舞龙活动批评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此漫画曾在全国环保漫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毕加索1922年创作了《海滩上奔跑的两个女人》,画面上丰满、跃动的两位女性展示出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毕加索不愧是天才,他的一大创新就是把雕塑移植到画布上,使得人物体积感十足。
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在众多歌唱比赛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巨大成功,节目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创造性地巧妙地借用了许多好的形式,如海选、大众评审投票等。
电视剧《我爱我家》中,小学生圆圆离家出走,圆圆回家之后,大人们商量如何处理这件事时,爷爷说:“对圆圆是‘招安’还是‘围剿’?我看还是‘招安’。”这一移花接木法的妙用,使语言充满了情趣。一位老师讲课讲到僧一行测量子午线时是这样说的:“僧一行给地球量了一下腰围。”这一移花接木法的妙用既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又简洁明了地使学生知道了测子午线是怎么回事。一次,两位老师走在路上,见一只老鼠被汽车压死路中,其中一位老师说:“怎么不遵守交通规则啊。”一语缓解了见此情景的不快心绪。《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描写也是移花接木法的妙用。李清照的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是移花接木的佳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电视节目的一些形式移植到课堂中来。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大专辩论会》《正大综艺》等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可以将其形式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来。一位历史老师将《正大综艺》里的“辨别真假”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好评。
老师们常对学生说要锻炼知识迁移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知识迁移也是移花接木的一种方法。例如,老师只讲了二战后日本成功的原因有重视科技、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人口素质高、非军事化使得很多资金不必用于军事等等。但老师没有讲德国,那么问德国二战后崛起的原因时,就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你会发现它们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三、时空错位法
时空错位法就是将通常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空间出现的事物,安排在某一相对来说较为固定的时空的创造方法。
毕加索所创立体派绘画,就是将不同角度不同时空的物象巧妙组合在一张画布上。请仔细观察,作者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张面孔错位后巧妙地组合到一处。王新民的《一定奔小康》背景是上世纪30年代的鲁迅,中心人物是20世纪70年代的小姑娘,口号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看着这幅画,你会不由得陷入深思。
大诗人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表现出了昼与夜的瑰丽奇美组合。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晋人与秦人相遇,表达了一种魅力无穷的如梦如幻的意境。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中,张艺谋扮演一位秦朝大将,后来这位大将被做成了秦俑。两千年后,这座秦俑又成为秦始皇兵马俑里的一位普通工作者,当他走到“大将”秦俑面前时,面对两千年前的自己,若有所思。这一绝妙的时空错位,很好地表现了历史的虚无苍凉与神秘感。电视剧《少年大钦差》妙用了许多“时空错位”的台词。如从穿古装的角色口中说出“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缺乏创新精神”“到处都是追星族”等,有时又冒出一两句英语台词,令人忍俊不禁,加深了其喜剧效果。2003年春节文艺晚会的歌曲《与世界联网》中有一句歌词“让尼亚加拉的瀑布冲开香茶”,是跨越了东西两半球的时空重组。可见,运用时空错位法,会创造出出人意料的好作品来。
四、加减法
减法就是在长宽高、体积、数量、流程等方面对原有物象进行裁剪。
音乐中的“歇拍”、绘画中的“空笔”、戏剧中的“静场”、电影中的“空镜头”等都是“空白”艺术,也是“减法”的运用。
电影《红樱桃》里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个拐棍的下端触到地上,一只穿皮鞋的脚踩到地上,一位德国法西斯军官从车上下来。注意前两个镜头:第一幅画面只有一个拐棍的底部,减去了其他部分;第二幅画面只有一只脚,减省了其余部分。这样的“减法”不仅告诉我们德国法西斯军官身有残疾,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紧张、恐怖、神秘的气氛。
在国画里,有一个名词叫做“留白”,意思是说把好的事情或想表达的事物挤满画面不见得就好,有时候留些空白反而更能表现意境,也更有味道。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艺术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八大山人曾画过这样的国画:一张白纸的中央,只有寥寥数笔勾绘出一条栩栩如生的小鱼,周围再无他物。然而鱼以实出,水以虚生,使人觉得满纸江湖,烟波无限,给人留下了不尽的想象。著名学者丰子恺的绘画故意将有些人物的五官全部或部分省掉,更有利于表现意境。
许多画家都是“减法”大师。画梅只取一两干枝十来朵梅花,减去百枝千朵;画竹也是寥寥数根、疏疏几叶。“搜尽奇峰打草稿,入画只有三五峰。”艺术家对万事万物都要进行剪裁、加工。南宋画家马远、夏圭往往取景物的一部分放在画面的一侧,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对“减法”的大胆运用,非常好地体现出中国绘画的空白艺术,体现出“无”的道、禅意境。
书法、篆刻艺术中经常使用“加减法”。例如,在行草中,“有”字的下部月字里的两横可以写成一横,另外一横省去;“南”字可省去左边的一竖。有一处古代名胜的一横匾上书“风流宛在”四字,其妙在将“流”字右边的一点省去,在“在”字的右下方加了一点,引起游人极大的兴趣。
李白写过一首著名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中只写了鸟、云、山。从表面上是很难看出作者要表达什么情绪。前两句写出某种孤独感,后两句写作者和山的感情。而作者想要表达的世态炎凉、人间的孤独冷漠却被故意隐藏起来了。只有和山相处互不厌烦,那么,和人怎么样呢?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吧。于是这诗便韵味含蓄了。
我们如何来描写姑娘的美呢?什么柳叶眉、大眼睛、樱桃小嘴啦,什么姑娘美如桃花啦,应该说都挺不错的。但时间长了,总是这么“具象”,就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况且绝美的东西用什么语言形容都可能逊色。于是有高手出现了。乐府《陌上桑》的作者并未直接描写秦罗敷的美,而是写众人看到秦罗敷之后的种种反映:“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帕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秦罗敷到底有多美?你就去想象吧。荷马在《伊利亚特》中也没有直接写海伦的美丽。他写为了争夺海伦发生了10年战争,老人们看见海伦的芳容后议论说没有人会责备作战的双方。这个时候,你会感到空白效果的巨大威力。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可以说是“减法”的经典之作。曹操为关羽温了一碗壮行酒,关羽没喝,提刀去斩华雄,斩了华雄回来喝酒时酒还是温的呢!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将关羽与华雄打斗的场面全部省掉,这一空白手法反而更体现出关羽武艺的高强,同时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音乐中有“休止”之法。瞬间的停顿,更能显示节奏,刺激情绪,突出主题,意趣无穷。此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加法就是在长宽高、体积、数量、流程等方面对原有物象进行添加。
一些“加法”的例子可能会使我们感觉有时候创造并非是特别困难的事。将衣服上加一块布,兜就发明出来了;将衣袖加长加宽,于是中国古代的典型服装便出现了;将袖子再加长,于是那似水如波、婉转清美、极富艺术表现力的水袖便发明出来了;将帽檐加宽,草帽、凉帽就诞生了;将鞋跟增厚,高跟鞋就发明出来了;将平房再加一层,楼房就诞生了,再加多层,摩天大楼就出现了。
锦上添花就是“加法”的杰作。一位农民在造纸时将真的花草添加进去,造出了一种新纸,这一“加法”的杰作使原本马上就要衰亡的当地原始造纸业起死回生。
许多画家也是“加法”大师。例如,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许多焦点透视无法看到的景物可以出现在一幅画面上,层峦叠嶂可尽现眼底,这是中国画的高妙之处。
2005年春节晚会中的舞蹈《千手观音》就是“加法”的杰作。很多观音很多手,很好地表现出观音将爱给予芸芸众生。
五、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许多创造都是几种创造方法的综合运用。张卫的漫画《节外生枝》就是组合法、移花接木法、时空错位法的综合运用。罗琪的漫画《无题》是变换位置法、类推法的综合运用。
2005年第7期的《幽默大师》中贝贝龙编绘的一组漫画《清凉世界》,可以说是变换位置、移花接木等创作方法综合运用的经典之作。第一幅图左边骄阳似火,右边火山喷发,水中一艘帆船在行进,青蛙手拿水杯从水边走过,它觉得天气太热,于是一系列的事情发生了:青蛙将太阳摘下拿在手中,然后放进杯子里,一阵热气之后,“Ci……”热太阳变成了一只小凉球。青蛙将球放在一小沙丘上,然后顺手抓住帆船的桅杆并挥起双臂。此时你才知道那太阳是高尔夫球,那船便是高尔夫球杆!“So……”就在它奋力一挥之后,太阳准确地落在火山口,阻止了火山的喷发。潇洒的举动还有呢:只见青蛙拿出一根吸管吸起水来,一大片水域就像它的一杯饮料———一个清凉世界出现了,青蛙满意地躺在地上休息。
创造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描述。法无定法,许多发明因一时灵感而来,还有许多创造是多种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愿所介绍的方法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创造方法?
2.如何更好地在创造活动中使用这些创造方法?
说干就干
1.找出一个用反向思维法创作的作品(本书以外),并用此法创作一个新作品。
2.找出一个用类推法创作的作品(本书以外),并用此法创作一个新作品。
3.找出一个用时空错位法创作的作品(本书以外),并用此法创作一个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