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换角度和位置法
变换角度是指主体改变自己观察客体的方向、距离的创新方法,当然也可以通过改变客体的方向、距离等来实现。例如,看一个茶杯,你可以从正面、侧面、上面、下面、里面、外面等不同角度观察,随着你观察角度的改变,其实客体的角度也在发生变化。
变换位置就是改变主体或客体的原有地点或原有空间的方法。比如把鱼放在树梢上。
苏东坡曾写诗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变换视角看问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与创造。《西游记》中孙悟空钻进牛魔王的肚子里可以说是变换位置的美妙创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节目演员在灯泡上跳芭蕾、在人身上跳芭蕾令人耳目一新,观众情不自禁地为演员的功夫拍案叫绝,这一舞蹈的编排使用的就是变换位置法。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的标志性短片:人在笛子上、在鼓上、在古筝的弦上、在喇叭里歌舞,想象绝妙奇特,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张卫的漫画《食》将地球比作拿在人手中的蛋壳,这一位置上的变化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想象力可以说惊天地、泣鬼神。《我们正年轻》的设计者将舞蹈的地点放在月亮上,创造出一番浪漫的情趣和意境。
在电影拍摄中,往往有仰拍、俯拍,近景、远景等变换角度、位置的拍摄手法。电影《卧虎藏龙》里有这样一组镜头:影片中武艺高强的两位主人公站立在竹子上武打!让观众领略了中国功夫的绝美。
对于摄影师来讲,选择新的角度、位置拍摄,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佳作产生。以下是从不同距离和角度拍摄的几幅花朵图片。
下面是一组想象大胆新奇、令人拍案叫绝的儿童摄影作品。作者把幼儿放到花木上,使他们成为花瓣或昆虫;她让幼儿在一截木棒上趴成一只蜗牛;她把幼儿放在池塘里,将她变成一只青蛙;当我们剥豆子时,竟剥出一个个婴儿宝宝!作者将组合法与变换位置法的运用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欣赏完这组作品,你一定会被作者的想象力所折服。她就是澳大利亚的安妮·哥蒂斯。
二、变形法
变形就是指物体在长度、宽度、高度、面积、体积、质感等存在形式的变化。
万物几乎都遵循热胀冷缩的原理。爱因斯坦发现,当一个物体以光速前进时,空间也会弯曲。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变形之中。水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变成云彩,云彩再变成雨,这个循环的过程就是不断变形的过程。云彩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形,一会儿像鱼鳞,一会儿像蘑菇,一会儿又像是奔腾的万马。种子发芽成长为树的过程,蝌蚪在水中成长为青蛙的过程,都是变形的过程。河流在行进中,沙丘在流动中,岩石在风蚀中,世间万物无不经历着不断的变形的过程,这些变形活动创造了无数美妙的自然景观。
变换形态是人类绘画中经常使用的手段。陕西西安半坡村原始居民在陶器上的天才画作距今已有六千年。请看,人的面部和鱼概括、变形为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这些画是变形和抽象的统一,与毕加索等人的现代派绘画不谋而合,或者更准确地说,毕加索等人找到了他们真正的老师。半坡村原始居民超一流的感觉,是近现代多少画家苦苦追求而又感觉无法达到的高度。因为,这些画作是原始人淳朴之心的自然流淌。
中国书法,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到草书,都是笔画变形的创造。即使都写草书,每一个书法家也都有自己的再变形创造。请观察体会汉字“人”的变形过程。
艺术领域里有很多变形作品。毕加索的《海边坐着的浴者》,人物形象变换成一些骨架似的平面或立体几何图形,造型奇特。
几乎每一幅漫画都是夸张变形之作。漫画《老子和庄子》是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作品,请仔细观察,体会其变形的地方。
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想象力是令人叹服的。当我第一次看到《永恒的记忆》中固态的钟表变成液态时,我被惊呆了。这幅图画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片死一般的沉静,没有人影,也没有鸟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一片荒凉的旷野上,只有几个软绵绵的液态钟表,或挂在枯枝上,或摆在桌台上,或搁在一个不明物上……在这幅幻象中,一切事物不近情理,却又都表现了可知的物体。表现人们心中的幻觉或梦想,创造出了一种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
1937年,法西斯空军对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进行试验性的轮番轰炸,是震惊世界的惨案。就在这前一年,达利已敏锐地预感到西班牙内战的来临,便立即创作了这幅《内战的预感》。画面上的人体被肢解,并被某种力量拉扯着如同橡皮筋一样扭曲变形。达利用这种夸张变形的手法,成功地体现出血肉横飞、尸骨四迸、令人毛骨悚然的噩梦般的战争场景。
美国影片《终结者》中的反面主角(施瓦辛格扮演)在危机之时竟然化作液体与大地融为一体,营造了很好的恐怖气氛,《变形金刚》《异型》《绿巨人》等电影都是成功的变形之作。《西游记》中孙悟空可以七十二变,孙悟空半人半猴、猪八戒半人半猪的形象都是变形的杰作。电影《情颠大圣》中有许多变形、变换位置的绝妙制作:金箍棒一会儿变成飞船,一会儿变成火箭;人站在大如小潭的砚台上等,这些美妙的想象,都给人以轻松愉快的享受。《聊斋志异》里狐妖变人、官僚变狼等都是非常精彩的变形。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一个小职员因为工作的压力,第二天醒来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更是变形描写的经典之作。
当我们人到中年、老年的时候,拿出儿时的照片对比,我们会发现已经无可挽回的变形了。李白感叹:“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看人类的活动,吹气球、吹泡泡,给轮胎打气,做拉面、馒头,炼铁,制作陶瓷等无数活动都是创造性的变形活动。设计建造建筑物、制造家具等创新活动也都离不开变形。
三、具象变抽象法
具象和抽象是相对而言的。抽象法就是省略物象的部分细节,将其“精神实质”加以创造性地概括、提炼和升华。数学是很抽象的科学。比如,数字1,到底是一个苹果,还是一只蝴蝶;是一群羊,还是一群骆驼?数学不管那么多,它只关心抽象后的1。还有什么正方形、长方形等也一样,有很多长方形的物体,如桌子、耕地、石头等,数学不管那么多,它只研究抽象后的长方形。艺术作品的抽象往往与变形、夸张联系在一起。
古人造字,将嘴形抽象为“口”;甲骨文中的“人”字只用了两笔;贺兰山岩画中,原始人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只羊,它们都是典型的抽象美。
中国的太极八卦图是抽象派绘画的经典之作。大千世界有无限丰富的物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真可以说让人感慨万千。聪慧的中国古人把万物归结为二,一为阴,一为阳,并用太极八卦图表现出来———黑白两世界,阴阳不断运动转化,但又维持一种动态平衡。一条长线(阳)、两条短线(阴)的八卦符号也同样凸显出抽象、简洁之美。
许多抽象派绘画大师用的也是此法。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他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有时也用灰色。他的代表作有《黄与蓝的构成》《百老汇爵士乐》等。《百老汇爵士乐》将音乐的旋律在画布上表现出来,这幅画作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抽象派典范之作。
四、抽象变具象法
抽象变具象法,就是把相对抽象的物象用相对具象的物象再现出来的一种方法。
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的“3”设计得相当奇美:几位仙女在空中飘来荡去,她们将手中的彩带一甩,呈现出“3”字,此创意精美绝伦,其“3”的出现即是抽象变具象法。
我们平时喜欢将“心”字写成“誙”形也是运用了抽象变具象的方法,还有人把“小品”二字设计成如左图形状。
前面列举的学生们将“2001”设计成千变万化的有形之状,用的都是抽象变具象法。
有一本书的封面有“3+x”字样。天才的设计者将抽象的x具象为一只蝴蝶,真棒!
这幅《相思》的书法作品其中有眼泪、红豆、河流,给人以无限遐想。
只要我们留意,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现此类佳作。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设计,包含着美好的想象力与宝贵的创造力。
思考
1.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变形现象?
2.观察下面贺兰山岩画图片,总结其抽象、变形情况。
3.观察下面手提电脑上的人物脸谱,总结一下它是如何抽象、变形的。
4.查找几个甲古文文字,分析其具象与抽象的情况。
说干就干
1.找出一件用变换位置、角度、形态法创作的作品(本书以外)。
2.找出一件用具象变抽象法创作的作品(本书以外)。
3.找出一件用抽象变具象法创作的作品(本书以外)。
4.自己创造一件变换位置、角度、形态的作品。
5.自己创造一件抽象变具象的作品。
6.自己创造一件具象变抽象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