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上环出生。童年时,常在荷里活道一带游玩。当时上环的水坑口、大笪地、文武庙及中环摆花街等各处的“公仔书”摊档,流传着不少关于黄飞鸿的英雄故事。经常流连街上的我,对黄飞鸿的生平行事自然耳熟能详,而稚子崇拜英雄的感情更是油然而生。
家父壮年习武,常在余闲时,与同门擂鼓舞狮,习练洪拳。但见他们拳马刚劲,进退有度,虎虎有声,威势慑人。耳濡目染下,什么虎鹤双形拳、三展拳、铁线拳,什么五郎八卦棍法……名目繁多,我皆可以朗朗上口,自豪地在众小友前绘影绘声,对黄飞鸿其人其事,更是百说不厌的重要话题。
小学时迁居香港仔。有好几次因愤恨高年级学长的欺凌幼小,出面争论,致被责罚。又曾为了庇护众邻居小友而被无赖“飞仔”扯破衣服,弄得伤痕累累。这些,均使我体会到在现实的世界里,自卫强身和学好功夫,原来真的是那么重要。可是,也许习武的动机偏向搏击之术,父亲担心我会滋生事故,有损武德,故此不大鼓励我学习武艺。20世纪50~60年代的香港,升斗小民大多过着艰苦的生活,习武不用花费太多,这种“玩意”成了很多人唯一的娱乐。加上当时贪官污吏和无赖恶棍横行社会,种种欺压善良百姓的怪现象层出不穷。黄飞鸿锄强扶弱的侠义形象因此特具象征意义。黄飞鸿的再传钟伟明先生,在“丽的呼声”播出的侠义广播剧便应运而生,拥有无数的听众,黄飞鸿的事迹因此广为人知。
中学时代,偶然看到黄飞鸿夫人莫桂兰师太和门人李灿窝师傅等在电视上演练武术,使我顿兴寻师学艺的念头。可惜,那时既要面对公开考试的压力,又没有什么闲钱学习武艺,学功夫的计划只好搁置下来。
大学毕业后,工作之余,又再兴起寻访黄飞鸿传人习艺的想法。很可惜,一直寻找不到传人的武馆新址,加上个人静极思动,一有余闲便云游四海,以致岁月蹉跎,寻师之举一再中断。其间,虽亦有幸跟随多位良师,先后习练南拳北腿、韩日武术、武当剑及西洋剑等等,得睹各派的奇技神韵,但心生未息,此念不止。
数年前,偶得自美国归隐内地的挚友屈畅联兄的来电告知,又蒙“香港亚洲电视”公关部的协助,终于获悉黄飞鸿传人李灿窝师傅的馆址。一天下午,我便从新界边陲的居所,前往港岛筲箕湾成安街的宝芝林医馆,冒昧地拜访黄飞鸿夫人莫桂兰嫡传的李灿窝师傅。李师不嫌本人年长愚鲁,俯允传技。本人寻觅良师,经数十年,终一尝宿愿,得学黄飞鸿的武艺。饮水思源,对推广他的武术,亟愿尽自己绵力。
今天,谈影视上黄飞鸿的人不少,知黄飞鸿真人的却不多,传闻异说,人言人殊。多年前,本已想在工余时写一本有关黄飞鸿的史传,可惜得很,也许是封建制度沿袭的思想规条,卖武献艺的多被视为下九流人物,普遍地被社会人士看不起,社会上的主流思想是“重文轻武”,以为读书做官才是赚钱的正确途径,习武者入息少无出息,从事研究的人也就自然很少,可供参考的历史文献或实物材料便不易搜寻,《佛山忠义乡志》《南海县志》等都未记载有关黄飞鸿的文字。再者,去日已多,珍藏的人又不愿公开,致使今天传世的黄飞鸿资料,一部分在时间、人物交往及活动地点上均有着相当程度的出入或矛盾。
本人人微言轻,一直想循正常的途径和方法去搜集史料,于是先后数次向官方或私人机构咨询求助,可惜多不受理会。又曾多次奔波于广州、佛山、西樵等珠江三角洲城镇,还到香港、台湾等地寻觅,成效也不大。
现在,拙作试图把今天我所能找到的与黄飞鸿有关的材料(部分参考或节录自书刊文章,部分自网上下载)编辑整理及撰写。这种资料的汇聚,当然谈不上严肃的历史考证或个人创作。加之手边可作佐证的文献不足,可咨询的人物亦不多,要述说百多年前的时、地、人,错漏在所难免,尚望识者原宥指正。但愿拙作能为有兴趣研究黄飞鸿的人士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可图一个方便吧。若能拋砖引玉,就教于前辈学者或专家高人,使这位南少林一代武学大师的生平事迹不致随岁月而湮没,一生行谊不因讹传而失实,能光大国粹,发扬救危济困、匡扶正义的武道精神,便心满意足了。
我年轻时曾投身纪律部队,后转从事教育工作,可谓“读书未成先习剑,学剑无功再读书”。虽经多番转折,仍憧憬着国术能在健全身心、改善国民素质方面有所贡献。
在这里,让我向李灿窝师傅表达由衷的敬意。薪火相传,师傅对推广黄飞鸿的武术,真是默默耕耘,不遗余力。全赖他的悉心教导、鼓励和支持,并提供若干珍贵的文字资料,拙作才得以面世。
广州地方志办公室的介绍,佛山地方志办公室和南海图书馆资讯部的慨赠书本及期刊,使我得到更多的参考资料,对他们热情和无私的帮助,很是感谢。
书内有关清末民初黄飞鸿生活时旧日广州面貌,承蒙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著《羊城寻旧》一书的倪俊明先生同意授权,谨在此致以衷心的谢意。
李灿窝师傅和丁新豹兄在百忙中拨冗为拙作书写序言,对他们的厚爱和过誉,本人既心存感激又惶恐汗颜。
内子艳嫦,对书中行文的增删润饰,亦贡献极大。
拙作得以在祖国内地出版发行,有赖北京市李博达先生和银川市金正磐先生的帮助以及宁夏人民出版社诸同志的采纳,谨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真心的谢意。
此外,参考取材、引述、节录或转载自有名的和佚名的作品,于此,让本人向作者们致以深深的敬谢。
本人曾多次在酷热的气温下前往广州、佛山、西樵及香港岛等地,去感受体味黄飞鸿的精神,正有思怀吊古之意。
宋文天祥在《正气歌》卷末有“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一语。作为今天的我,希望能推广和发扬“强种强国”的武道文化,宣示前人的英风侠义,不因岁月流逝而遗忘。是为序。
邓富泉
2006年8月28日于澳洲布里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