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寺群
牛首山离我生活的小城咫尺之遥,以寺庙群著称。
明朝万历年间,《重修牛首山碑记》记载:“天下东有九华,西有峨眉,南有普陀,北有五台……然哉,兹惟我宁夏西南隅河东百七十里,以牛首山为名,双峰插云,取其高也……”明代的李贲当时已把牛首山与全国佛教四大圣地相提并论。
牛首山既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塞,又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方边塞游牧民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部。天地造化,历史沿革,为牛首山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奇山、怪石令游人惊叹不已;牛首峰、大西天、小西天、神泉障、椿树沟、十八罗汉山、莲花埂等,光听名字就充满了画意和神秘。而十里长峡、青铜峡拦河大坝、一百零八塔、睡佛山、黄河鸟岛、牛首佛光等,更是给这里增加了独特而神奇的魅力。
牛首山的寺庙群以地理位置不同分为四个群组:第一群组在牛首山主峰顶部及其周围,以大西天,小西天为主寺,另有清凉寺、净西门寺、地藏寺、三圣寺、倒座观音台、三圣宫、药王庙等。这个群组是整个牛首山寺庙群的主体部分。从山脚沿大寺沟盘旋而上,跋涉3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若走捷径,可走“尖刀岭”“莲花梗”,此路山陡涧深,崎岖难行,只能独人攀登;第二个群组在牛首山主峰西南,有极乐寺、观音台、大弘庵、小弘庵等;第三个群组在牛首山西山坡,有万佛阁、睡佛寺、百子观音洞、滴水寺、金牛寺、净土寺等;第四个群组在牛首山西北的黄河边上,有地涌塔寺、龙王庙、孙家寺、和尚塔寺、姑姑塔寺等。古寺大部分依山势开凿庙台,或建在山顶悬崖上,或建在山腰险峻处,或建在山脚平坦处,或“深山藏古寺”建在幽谷之中。它们枕山面河,前临深沟,背靠青峰。若站在远处仰视,则见云镇青峦,峭壁嶙峋,寺庙隐现于悠悠白云之中,颇具神秘色彩。若站在山顶鸟瞰沟内,则古寺庙宇参差错落,草木葱茏碧翠,景致十分壮观。
去了很多次,却并不知道牛首山光是著名的寺庙就有45座,极乐寺、三教堂、药王殿、万佛阁、老君台、和尚塔、太阳宫、大弘庵等各具特色,集佛、道、儒以及青庙、黄庙于一身的庵、堂、观、寺、庙星罗棋布,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各种思想争鸣共存的和谐局面。加之寺庙内四千余座造像,众多的楹联、碑刻、史志、书法、绘画、诗词歌赋,为牛首山积淀下了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
牛首山的魅力远不止此。如果加上印证周边一万年前中世纪时期人类独立起源的鸽子山文化遗址和广武岩画、秦汉明三朝古长城遗址、有“三宫六院”宫廷之称的董府、著名的回族拱北鸿乐府、诡秘神奇的俞益谟墓、红色圣地余家桥烈士陵园和五百罗汉赴牛首、康熙巡幸牛首、三秀才赛诗、四和尚吃斋等生动有趣的民间传说故事,牛首山俨然就是一个融自然、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了。
眼睛里没有美的元素,看不到美的真谛;心里没有阳光,也许看到的只是阴霾;如果生命里缺乏美的感情,我们会失去多少人生的美景啊!
佛光普照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牛首山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当地民众和包头、陕北等地的八方香客会来此拜佛朝山。庙会时日,大小古刹,香烟缭绕,众僧云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牛首山成为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地是从唐朝开始的。在唐代,从唐太宗到唐德宗,“凡九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礼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当时,象征智能和力量的文殊菩萨最受皇帝、贵族、官僚的顶礼膜拜。三佛排列最早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释迦牟尼居中,牛首山三佛排列与五台山、峨眉山相同,应属同一时期,而且,牛首山与峨眉山一样,都曾出现过佛光。
我虽无缘拜见牛首佛光,但据见此奇观的人描述,佛光显现时,多呈三种形态,一是连接东西两岸的正河和汊河中,形成一条几十米宽的金黄色光带,如同黄河上架起了一座金桥,熠熠生辉,有时还反射出强烈的金光,把牛首山麓十多平方千米的山峦照的异常明亮;二是河水中有正品字形的三个金色的太阳影像,如金盘入水,宛如佛影;三是河水中有时出现一长串太阳影像,像一串彩灯落入水中;有时是一片光团,如天女散花;有时是一条光柱,如佛光映现。1985年6月,日本的一个黄河考察组曾在牛首山驻守一周,拍摄到了一组佛光照片,走时留给了当地有关部门,不知道这组照片现在身居何处。
中国的佛教是从西域传入的,先从西北,逐渐向东发展,应该说,牛首山寺庙群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唐朝时,牛首山有规模的佛寺就有三十余所,僧尼“达千人之多”,而且名僧辈出,高僧云集,最著名的有无漏、无迹、增忍等。据《宋高僧传》记载,无漏大师多次受皇帝褒奖,敕封“羌胡之族”,竞臻供献,其规格之高,可想而知。唐德宗时期,无迹大师在牛首山修行时,由于他礼佛念经心诚意坚,曾感动上苍,使牛首山“枯泉重涌,有灵蛇游泳于中”,一时成为牛首山下人人传诵的功德盛事。
然而,如此寺庙林立,僧侣众多的佛教圣地,却在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的大规模毁禁佛教事件(佛教史上称之为“会昌灭法”)中毁于一旦,只有极个别地处偏僻隐蔽的小寺幸存下来。十二年后,唐宣宗“再崇释氐”,逃亡在外的牛首山僧人又都陆续回来,募资重建寺庙。
明代诸帝对佛教的重视,使牛首山寺庙数较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做过和尚,自然对佛教有着特殊的感情,以后诸帝王,也都笃信佛教。当时,被册封庆王、坐镇宁夏的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就崇信佛教,日理万机之余,常工楷抄写经卷,并以禅门宗匠自居。因此,明代的牛首山寺庙规模相当庞大,建有22座寺庙和两座宝塔,后来发展到45座。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为弘扬佛法,曾于1707年游历西藏、四川、安多、蒙古,途中来到牛首山地涌塔,从而进一步激发了蒙古族佛教徒朝拜牛首山的热情,使牛首山佛教特别是喇嘛教达到了鼎盛。
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牛首山曾发生过两次7.25级大地震,寺庙倾颓,佛像损坏。清朝雍正年间,又遭兵燹,使牛首山更加凋敝。民国年间重修牛首山寺庙,而“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部分寺庙又遭到破坏。现在的牛首山西寺群和东寺群的四十多座寺庙,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陆续续修建的。
历史的沧桑由此可见一斑。即使有佛光普照,牛首山寺庙群依然未能逃过天灾人祸,我们这些尘世中的凡夫俗子,又有什么看不开想不明的呢?
在牛首山西麓黄河入十里长峡处有一座睡佛山,海拔1360米,由于山体错位形成一座酷似仰卧的大佛,大佛坐西向东,神态凝重、栩栩如生,那种安详、那种大度、那种宽容,昭示的,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吧。
十里长峡
黄河之水铸青铜,看水需先访古峡。从黑山峡进入宁夏境内,黄河似一把利剑,劈开了坚硬如铁的牛首山,形成了十里长峡的独特景观。乘快艇在十里长峡穿涧而过,览两岸风光,品古峡历史,看山影叠嶂,芦苇丛生,颇有“黄河小三峡”的气势和神韵。
十里长峡以黄河为轴线整合一园(渠首公园)、一坝(拦河大坝)、一峡(大峡谷)、一湾(金沙湾)、一岛(库区鸟岛)、一山(牛首山)六大资源,形成了古代水利工程游览区、现代水利工程游览区、黄河十里长峡游览区、黄河休闲度假区、鸟岛自然保护区、湿地试验区等六大区域。从渠首公园进入,观青铜峡水利枢纽、游青铜峡大峡谷、览金沙湾生态美景、与鸟岛成千上万只鸟儿结伴,岛、峡、渠、坝、滩、山六大地貌资源聚集的奇异,会让眼睛和心灵得到一次酣畅淋漓的洗礼。
青铜峡自古就是黄河九大干渠的渠首,是“塞上江南”的发源地。10多千米长的大峡谷,宽处100多米,狭窄处不足50米,两岸山势对峙,崖壁高达30米以上,滔滔黄河水穿涧而过,时缓时急,孕育出了粗犷、雄浑的北方特色,被誉为“黄河中上游第一峡谷”。水工奇观、百塔排峦、长河古峡、青铜石刻、群虾石壁、秦王古渡、睡佛望天、金沙夕照、天书雄阁、黄河圣坛、河州仙岛、百鸟朝凤、牛首佛光等风格迥异的景致,将黄河文化、古道文化、祭拜文化、湿地文化、古村落文化、塔文化、灌溉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辅以当地民俗风情和人文内涵,形成了多样性与独特性融合的美景。
乘船逆行在十里长峡,两岸山壁耸立对峙,宽阔的河面波涛奔涌,与畅游三峡那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感觉相比,毫不逊色。然而这样的美景,却不被更多的世人所了解,整体的包装、系统的宣传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旅游管理观念的滞后。有一次,我在游船上遇到几位南方来的客人,带队的是一位在青铜峡水利枢纽工作多年的“老知青”,我能感觉到南方客人对十里长峡的惊叹,也能感觉到这位在黄河岸边工作、生活多年的老者对古峡的热爱和对黄河的依恋,然而,导游讲完了程式化的解说词后,就不再言语。老者要求船工在岸边停靠一下,南方的客人想多拍几张照片,船工也因为种种原因而断然拒绝,让身为本地人的我们十分尴尬。为了缓解气氛,我主动和他们攀谈起来。几位南方客人对古峡的自然、地理、人文风光十分赞赏,只是说起服务,都在摇头。我深有同感。有一次陪一个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十里长峡参观游览,来自全国各地的宣讲高手对古峡的风土人情很感兴趣,参观完一百零八塔,没有人接待,没有人讲解,我们费了很多口舌,才有一个工作人员作了简单的解说。拍完照上了游船,没有随船导游,船工也只是负责开船,并不愿意多说一句话。在十里长峡穿行,没有讲解,游客怎么能感受到长峡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呢?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为了把古峡的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我只好站出来给大家讲解。虽然没有任何的准备,但那天的即兴讲解还是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多么希望,古峡的每一位子民,都能珍爱这片热土,把更多的美景装进自己的心中;多么希望,每一位观光的客人,都能领会到十里长峡的内涵,都能领会到古峡人的质朴和热情,把这种美、这种爱传播到四面八方。
仰望百塔
一百零八塔,是古峡的象征,是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地方。前些年,缺乏有效的保护,没有配套的设施,服务也跟不上,许多慕名而去的人都觉得有点失望,让这个古老的塔群备受委屈。
而现在就不同了。如今的百塔,是黄河大峡谷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自身具备的独特魅力,已经成为许多人向往和留恋的地方。
我也曾很多次站在黄河岸边仰望百塔,任思绪悠悠,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里遨游,撷取着那些闪着光泽的珠贝和记载着神秘图案的黄河石。
一百零八塔坐落于青铜峡市峡口山黄河西岸一个朝东的陡峭山坡上,由一百零八座塔组成,属喇嘛式的实心砖塔。塔群依山势自上而下,按一、三、三、五、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的奇数排成12行,总计108座,形成总体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自第二行以下,塔身下部均有一个单层八角形须弥座。塔顶一般为宝珠式。塔的高度,除第一层高3.5米外,其余的大约在2.5米左右。塔体形制,大致可分四种类型;第一行一座,形制较大,塔基呈方形,塔身为覆钵式,面东开有龛门;二至四行,为八角形鼓腹尖锥状;第五至六行,塔身呈葫芦状;七至十二行,塔身为宝瓶状。在我国的古塔建筑中,如此众多的塔体组合成群,不仅在宁夏,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塔群的始建年代不详,据明英宗时修纂的《大明统一志》记载:“峡口山……一名青铜峡,上有古塔一百八座。”可见在公元1457年时,已有此塔群存在,且已称为“古塔”。塔的形制也与元朝修建的北京妙应寺白塔相似,故一百零八塔的修建年代可能不会晚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近年来的考古发掘,结合一百零八塔塔群内外发现的西夏、蒙元时期的遗存、遗物,史志文献的记载基本被印证,可以确定一百零八塔始建于西夏,兴盛于蒙元时期,故而明代称其为“古塔”。在明清两代,这里是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建筑中心,受到善男信女的养护与崇拜。这些,从1962年塔群下河滩上发掘清理出的残碑上得以印证,残碑文字详细记载了上百年中修塔庙的记录。这些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建筑,也有力地证明了自西夏以来,藏传佛教在西夏故地的普及和影响是何等深远。
至于筑108座塔的原因,有几种说法:其一认为是“穆桂英点将台”,据说当年穆桂英率领108将在这里布阵操练,曾经大摆“天门阵”,所以当地老百姓把108塔叫做“穆桂英点将台”。清代编纂的《甘肃通志》就有记载这里为“古天门阵”,六盘山的“秋千架”也说是穆桂英带兵休整荡秋千的地方。其二认为是古代108位将军在这里打仗时,壮烈牺牲,后人为了纪念,建了108座塔。青铜峡在没有建水库之前,是卫宁平原与银川平原的必经之道——上有高山悬崖,下有滔滔黄河,中间是人工穿凿的小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08位将军正是在争战之中牺牲于此地的。其三认为这一百零八塔是为了消除人生的108种烦恼而建的佛塔。108这个数字历来是佛教所惯用的数字。佛教认为,人生的烦恼有108种,贯珠108颗,念佛108遍,晓钟108声,等等,108塔应该是那些捐资造塔的“功德主”为消除人生的烦恼与灾难而特意建造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更靠谱一些。
据说,来这里游览的人,只要拜了塔,就可以消除烦恼,带来吉祥和好运,当然,这只是一种精神寄托了。还有一种说法,建108塔是“功德主”为尊仰《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零八尊法身契印》而造。而民间传说是灶君率领全家108个子孙凿石开道、根治水害累死在青铜峡谷,当地人为了纪念灶君,修建了一百零八塔,最顶端的大塔就是灶君老人。也有说塔群是测水的标记,以水淹没塔层测报水情,让百姓防洪,我觉得这个理由有点牵强。
登临百塔,在最高处的塔王平台上远眺黄河,浩浩荡荡、苍苍茫茫,顺着贺兰山由南而来,在青铜峡拦河大坝驻足停留,徘徊回旋,仿佛与百塔低语倾诉,又仿佛在孕育着另一个美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