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贺兰山,悠悠西夏史。
一千多年前,在贺兰山下的群山峻岭,茫茫大漠,辽阔草原之上,究竟发生过多少绚丽或悲壮的故事?那个曾经剽悍而倔强的党项民族是怎样崛起,又怎样消亡的呢?
皇皇二十四史,唯独少了一部西夏史。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里,为什么没有建立了西夏王朝的党项族?
历史,仿佛一场梦,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谜。
王朝兴起
西夏王朝的缔造者党项羌原居于黄河河曲一带,是诸羌族中的一支,北朝末年逐渐强盛。唐初,居住在党项人西面的吐蕃族日益强大,对党项诸部落构成很大威胁。为求生存和发展,党项人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大迁徙。他们先是到甘肃庆阳,后其中一部分再次迁到陕北米脂、横山一带定居。迁徙到陕北的党项部族有八大种姓部落,其中以拓跋氏势力最强。唐末,社会动乱,各势力纷争,最终酿成了一场农民起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巢起义”。为镇压起义,唐僖宗调各路人马,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部参战,作战有功,升任夏州节度使,被封夏国公,并赐李姓。
历史的发展,或许就是一个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过程吧?我相信,西夏人的血脉里,一定有争强好胜的刚性。
五代时期,中原分裂,党项人借机不断扩张势力。881年,拓跋思恭“虽未称国而王其土”建立夏州,在自己统治的辖区内任命官吏,征收租税,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地方势力。北宋建国之初,党项诸部与宋廷相安无事。之后,拓跋部对宋廷时叛时附,双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十多年,拓跋氏失败最惨重时,领地尽失。然而,这是一个充满血性和不屈个性的民族,他们总是能在摔倒后,很快站起来冲锋陷阵。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匡胤削藩镇兵权,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踞势力。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再无翻盘可能,因此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
西夏,就此留下了复活的种子,而这种子在西北风的吹拂下,在党项人热血的浇灌下,以燎原之势恣肆蔓延,不可阻挡。
李继迁很有政治头脑,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为妻妾,一下子与地方首领成了亲戚,势力渐盛。1001年,李继迁连取北宋怀远(今宁夏银川市)等河外五镇;1002年,一举攻破灵州,并定都于此。雄图还未来得及展开,1003年,李继迁率军与吐蕃作战,不幸中箭身亡。其子李德明即位后,实行东合西进的政策,向东与宋和亲结好,为党项社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向西“掠吐蕃战马”,向北“收回鹘锐兵”,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推进至河西走廊。1020年,李德明将都城由灵州迁至怀远镇,升为兴州,并大兴土木营建宫室。1032年,李德明去世,其子元昊继夏国公位,改兴州为兴庆府。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注定会书写不平凡的历史。
元昊十五岁起便精通汉文,熟读兵书,并开始参政议政,很有雄才大略,早就提出“英雄既生就该雄霸天下”的个人主张。继位后,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在其后几年内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为党项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军事上,他也称得上是一位奇才,先后指派大军攻取瓜州、沙州(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今甘肃张掖)、凉(今甘肃武威)、瓜、沙、肃数州之地,即今日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一切就绪。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在兴庆府南郊祭坛高筑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西夏语称为“大白高国”,因其位于同一时期的宋、辽两国之西,历史上称之为“西夏”。
斩草未除根,养虎在深山,宋主何止是愤怒啊,估计肠子都悔青了。此后数年,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
公元1040年,西夏军进攻宋朝的延州(陕西延安),宋军大败于三川口,主将被擒,延州知州范雍被贬。为挽颓势,宋仁宗急命大臣韩琦、范仲淹主持西北边事,并命范仲淹担任延州州长。1041年2月,李元昊亲率10万西夏大军,发挥远距离袭击战的长处,猛然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正在镇戎(宁夏固原)巡视的宋朝新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命部将任福统军迎击,这正中了西夏军队诱敌深入的计策。元昊佯败,诱任福军入夏军在六盘山(宁夏隆德)下好水川(甜水河,今宁夏隆德西北)所设的包围圈中,在羊牧隆城(今西吉东南)附近,全歼宋军,任福战死。任福是宋朝名将,其对骑兵的指挥运用,是当时宋军西北诸将中最好和最大胆泼辣的,奇袭白豹堡是宋军第一次对西夏取得的大捷。在好水川一战中,宋军的战斗力、耐力、勇气完全不逊色于夏军,他们在兵力1∶5且被包围的极端不利局势下,自辰至申,滴水粒米未进,顽强作战了近9个小时,直至最后也没有溃散。也许是宿命吧,骁勇善战的任福遇到智谋超群的元昊,也只能怀恨九泉了。
好水川之战对宋打击很大,从此宋不敢轻易与西夏交兵。
而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止的。
1042年秋,元昊又率兵南向进攻宋朝的镇戎军,宋大将葛怀敏应敌。元昊仍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在定川寨再次大败宋军。消息传到宋京师,宰相吕夷简惊恐地说:“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此战使宋廷“关信大震”,宋仁宗也“为之吁食”,威镇边关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也只能作“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无奈之叹。
从此,宋军不敢再奉行主动战略达四十年之久,而且还专门勒令边将,不要生事,不要去惹西夏。
踌躇满志的元昊意图驱兵继续向宋朝腹地进攻,其张贴的告示中就曾有“朕欲亲临渭水,直据中原”的豪言。
而这个时候,辽也逐渐兴旺发达,对西夏构成了新的威胁。
1044年,辽兴宗亲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意图灭掉西夏的锐气。在河曲之战中,西夏军一举击溃了辽军,完全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此时,西夏领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以为固”,雄踞塞上,让人不可小觑。
由盛及衰
人性的弱点是如此的相似,历史的演变是如此的巧合。
大败宋辽之后,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横淫纵。自与宋、辽媾和后,便陶醉于自己的赫赫战功,沉溺女色。天下美女何其多!而元昊竟然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霸道地将其纳为妃子。犯大逆必遭天谴。这个时候,皇后没藏氏之兄没藏讹庞意欲谋权篡位,已有点急不可耐了,便撺掇太子报夺妻之恨,篡江山之位。1048年元宵节,沉湎于酒色的元昊已经迟钝到意识不到危险了。美色佳酿、莺歌燕舞,恍如仙境,也正是在这种极致的快乐中,太子宁令哥挥刀砍去,元昊下意识地一躲,鼻头被活生生地削掉。元昊痛极了!不知道这个时候,他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酒醒了,血也流尽了,第二天,一代枭雄元昊气绝身亡。时年46岁的西夏开国皇帝,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因为美色,惨死在了自己儿子的刀下,令人嗟叹不已。
绝世英雄,一旦走进了历史的死角,就再也无法回头。
太子宁令哥无疑是个可悲的人物。他很快就被没藏讹庞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当元昊与没藏氏生的小儿子谅祚被舅父没藏讹庞扶上皇帝宝座继位时,还是襁褓中一岁多的婴儿,其母后没藏氏垂帘听政,与没藏讹庞一起当政。
西夏从此开始了母后和外戚专权的时代。
谅祚在舅父没藏讹庞的专权中渐渐长大。他不满大权旁落,小小的心中,已萌发了不可遏止的欲望。他先是与没藏讹庞儿媳梁氏私通,被讹庞发现。讹庞欲杀死谅祚夺权,梁氏告密于谅祚。14岁的谅祚在朝臣的支援下先是擒杀了企图篡权的没藏讹庞,然后迎梁氏入宫,立为皇后。谅祚亲政后,提倡用汉礼,任用汉人,与宋朝划地界,恢复贸易榷场。这个时候,西夏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相对系统的发展。
或许是延续了父亲的遗风。谅祚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勇猛和好色的本性,21岁,谅祚英年早逝。1067年,谅祚7岁之子李秉常即位,由其母梁太后专权,因长期不能亲政,李秉常竟然忧愤而死,享年26岁。
原来当皇上也会这么的郁闷啊!而这些风云人物,就像一颗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一划而过。
1086年,3岁的李乾顺即位。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这些人的血性中都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大才呢?16岁时,李乾顺灭梁氏亲政,在位54年。
期间,女真崛起,西夏重又进入了动荡的时代。
李乾顺死后,16岁的李仁孝继位,同样在位54年。其间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被称为“仁宗盛世”,对中世纪我国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115年金朝立国,开始发动对辽的进攻。1123年辽天祚皇帝兵败逃到西夏,金使到西夏劝李乾顺将辽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击。李乾顺看到辽灭已不可挽回,答应了金的条件。从此西夏归服金。元德七年,金灭辽国。在新的政治格局中,西夏与金、宋三国鼎立的关系正式形成。
仁宗死后,内忧外患加剧,国势开始下滑,西夏步入晚期。
这时蒙古已崛起于漠北,并不断侵掠西夏。在西夏晚期的三十多年中,皇权不固,先后五个皇帝登场,在位时间最长的只有13年,最短的不到1年。
1205年3月,铁木真借口西夏收纳了蒙古仇人,第一次率军攻打西夏。当时在位的桓宗纯祐对蒙古消灭西夏的企图没有足够的认识。1206年正月,西夏内部又出现了问题,镇夷郡王李安全在罗太后支持下,废了桓宗纯祐,自立为帝,史称“襄宗篡位”。继位后的李安全发动了与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使两个国家的势力均被削弱。而且,他统治时期,西夏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极点,而李安全自己却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怨声载道。1211年,西夏内部发生宫廷政变,李遵顼篡位,西夏政治更加腐败。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帮助成吉思汗西征,触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进攻西夏。1223年,李遵顼声称自己不愿做亡国之君,让位给太子李德旺。
此时的西夏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尽管献宗李德旺是治国之才,也已回天无力。
自1205年起,蒙古军先后六攻西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亲征。最后一次进攻西夏是在1226年,成吉思汗挥军南下,软硬兼施,连下诸城。蒙古大军在攻占了西夏的黑水城、沙州、肃州、甘州和西凉府之后,占领了河西走廊,西夏大部分河山已沦陷于蒙古军队的铁蹄之下。
这一年,李德旺抑郁而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
也许真是气数已尽。
1227年,蒙古大军围困兴庆府已达数月之久,西夏虽弹尽粮绝,但骨子里的那种顽强和野性,支撑他们依然在拼死抵抗。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大兵压境,背水绝战,那是何等悲壮、凄凉的场面啊!
而就在这时,兴庆府却发生了大地震,一时间房屋倾倒,哀号遍野,加之瘟疫流行,西夏军最后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眼看大势已去,加之原已归顺蒙古军的西夏人察罕被遣入城劝降,谕以祸福,晓以利害,西夏末主李睍为解救城中百姓,于1227年6月举城投降。
此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剑伤发作,在六盘山的清水河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每饮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
成吉思汗死后,为免西夏反悔,密不发丧。处于战争癫狂状态的蒙古大军,带着强烈的复仇心理,对西夏实施灭绝性的摧毁。“城郭付之一炬,四面搜杀遗民,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他们不但杀了西夏末主李睍,血洗都城,将积聚近200年的宫殿、史册付之一炬,而且还将贺兰山下的皇家陵园毁盗殆尽。
党项族被灭族,西夏王朝走完了最后一步。那一步,走的凌乱而绝望,一时间尸横遍野,血流如河。
一个盛大的王朝,灰飞烟灭。
西夏王陵
西夏王朝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在天空划过一道深深的印痕后,坠入了历史的长河。
留在苍茫大地的,只有一座座光秃秃的陵台。
当我们站在险峻峭拔的贺兰山上俯视这一片空旷、苍凉的大地上耸立着的数百个陵塔、墓丘,在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拾起色彩斑驳的瓦砾尘屑,一股已经隐没的帝王之风迎面袭来,已渐被湮没的辉煌而悲壮的西夏历史,也被重新鼓动复活。李元昊,西夏王朝,粗犷豪放的党项民族,他们的王陵中藏匿了多少秘密?外国人说这是中国的金字塔,因为它有着胡夫金字塔一样多的不解之谜。拨开迷雾,行走在贺兰山麓的冷月寒风里,我们能隐隐约约感觉到一种温度,仿佛历史又有了生命的呼吸。
数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也只有西夏王陵,还在倔强地昭示着西夏的坚韧与顽强。
西夏王陵坐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0千米,东西宽近5千米,里边分布着9座帝王陵和已经探明的253座王公大臣的陪葬墓,占地近50平方千米,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其总体规模可以同明十三陵相比,被史学家誉为“东方金字塔”。
据史料记载,昔日的王陵,从南到北分布着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和宫城,宫城内有献陵和塔状陵台等建筑。陵台以夯土筑成,七层八角,逐层内收,每层收分处为檐木结构,并挂有瓦当、滴水和屋脊兽;夯土台外部有砌砖包裹,陵台外形呈塔状……从建筑风格来看,基本上是按照我国传统的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排列,兼容了唐宋帝陵的建筑布局和基本特点,而在陵台、墓室、碑亭、角台方面,又具备西夏独有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汉族文化、党项族文化和佛教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由于几百年来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如今的王陵仅存夯土陵台、残垣断壁和一片瓦砾。即便如此,西夏王陵仍然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
如今的西夏陵默默矗立在苍茫戈壁,它既没有秦陵的铺张、唐陵的华彩,也缺少宋陵的考究、明陵的气派,然而却以它的磅礴与苍凉,述说着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
1999年10月2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视察西夏王陵时,深有感触地说:“看了西夏陵,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并指示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国家计委根据朱总理的重要指示,于10日内下拨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西夏陵3号陵园遗址的保护修复。3号陵园是9座西夏王陵中占地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也是考古专家认定为埋葬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墓地。
为再现当年神韵,陵区先后建起了西夏博物馆、西夏史话艺术馆、西夏碑林、西夏塔林等配套设施,比较系统地向游人介绍了西夏历史的发展过程。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时,从地上射出的灯光呈黄、蓝两色照在陵台、角楼、神墙上,宛若神话世界。闭目凝思,依稀还能听得见贺兰山下狼烟四起,人喊马嘶的声音;依稀还能看得见金戈铁马、歌舞升平的场景;依稀还能听得见西夏王朝,在历史深处留下的那一声沉重而悠长的叹息。
那一声叹息,浓缩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在贺兰山下横亘徘徊了近千年。
历史遗痕
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政权虽然存在了不到200年,但西夏人却创造了异常璀璨的文明,在中国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夏的文化和当时应用广泛的独特文字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园地中的一枝奇葩。
西夏建国前夕,元昊便让富有才华的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造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民族文字。野利仁荣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创制出了6000多个单字。西夏字笔画繁复,但结构紧凑,字形饱满,个性鲜明。在当时,它不仅用于政府公文,而且还被用来翻译经典著作。更主要的是,写意着西夏王朝自尊自强自立的强大个性!
然而这样一个深具影响力的王朝灭亡后,其文化遗存却受到极大的摧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谜团。
由于西夏大多时期处于烟火战乱之中,相关资料没能完整保存下来,有幸保留下来的一些也基本上都被蒙古人的那场大火化为了灰烬。而后,元代史学家托克托主修了《宋史》《辽史》《金史》,但唯独没有为西夏修专史。为什么?成吉思汗死于西夏人之手啊!更遗憾的是连《二十四史》中也独缺西夏史。西夏与同时代的王朝相比,地处中原的宋朝历史文献和文物都十分丰厚,更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精美写实的社会风俗画,其历史和社会状况的资料也历历在目;与西夏同为少数民族王朝的辽、金两国,也因有大批文献和众多文物而显得生动具体。西夏的历史却谜团重重,甚至比起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两千年前的汉朝,也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1908年,俄国海军大校柯兹洛夫从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一座古塔中,意外发现并盗走了近万件珍贵的西夏原始文献资料。他们发现的各类文书共24000多册,佛画500多幅,装了40驮。用科兹洛夫自己的话说,他们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图书馆”。这些文物于1909年秋安全运抵俄国圣彼得堡地理学会所在地,并于第二年进行了公开展览,使当时的整个欧洲感到震惊,并成为20世纪中国继甲骨文、汉简、敦煌文书之后又一次重大文献发现。过了六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也来到黑水城,再次发现并盗走了幸存的西夏资料,使得近代中国对西夏史的了解和研究几乎为零!
文明一旦被蒙上了灰尘,就变成了愚昧。
外国人的疯狂掠夺,引起了中国人的觉醒。1917年,在灵武发现了一些西夏文佛经,大部分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这些珍贵的文献和文物成为解开神秘西夏王朝的钥匙。
19世纪初,西北史学家张澍在武威打开了砌封多年的西夏凉州感通塔碑,这一发现使世人重见消亡多年的西夏文,从而拉开了获取新的西夏资料的序幕。19世纪末,英、法学者为考证北京居庸关过街塔门洞壁上六体文字石刻中的一种文字是否为西夏文,竟花费了20年的时间。
而20世纪以前,竟找不到一本华夏人自己编写的西夏典籍,使西夏文字成为无人可识的“天书”。西夏王朝的许多历史成为千古之谜。
但是,后世的研究者们并没有因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弃对它的追寻。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如废弃的建筑、残缺的经卷以及残陵乱冢,寻找着这个逸失王朝的踪迹。
1962年9月,在保定市北郊约2千米处的韩庄一座俗称“大寺”的古寺院遗址中发现了两座明代的西夏文石经幢,幢身每面均刻有西夏文,刻文时间是明弘治十五年,即1502年。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晚的西夏文。这两座石幢的发现,说明西夏文的使用下限至少是在明代,并说明直到明代时,党项人作为单独的实体仍然存在。
由此可见,西夏人并没有被蒙古大军赶尽杀绝。那么,西夏的后裔会在哪里呢?
宁夏著名的西夏学学者李范文教授一直致力于对西夏后裔的研究,他曾先后踏访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以及南宋时期的都城杭州等地,进行调查考证。他认为,西夏后裔并非人们想象的已经被蒙古大军灭绝,据考证,部分党项族人在这场屠戮中生存了下来,流亡到山西、河北、河南、浙江、四川、西藏等地区,逐步汉化、藏化、蒙化、回化。还有一些党项族人进入了尼泊尔国,尼泊尔夏尔巴人中就有从康巴地区到此的西夏先民和西夏灭亡后遁入尼泊尔的西夏后裔,当地不少人仍在使用木雅语。北京居庸关云台门石壁上的77行西夏文陀罗尼经,河北保定的西夏文碑,河南濮阳发现一支杨姓西夏后裔,都为这些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康定的汉子,丹巴的美女,是四川省甘孜州最著名的人文景观。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六大乡村古镇之首的丹巴甲居藏寨,因“美人谷”天姿国色的美女曲线天成气韵毕现、冰肌玉肤含烟凝碧而声名远播。据史书记载,西夏王朝灭亡时,部分皇亲国戚、后宫嫔妃从宁夏逃到气候宜人、山美水秀的丹巴,将美丽和高贵的血统注入到了这方土地,这里的后人被称为西夏王族的后裔。
宁夏中卫黄河岸边有一个神秘的村落南长滩村,村子虽小却拥有“三个宁夏第一”: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一渡、宁夏黄河第一漂。群山环绕使得南长滩村几乎与世隔绝。每年四月,几千树的梨花开满了河滩,盛极而衰,成为一道奇观。村里人多姓拓,自称是西夏后裔,并保存有完整的族谱。
2000年7月7日,在西夏王陵前,出现了几个特殊的人,他们手捧已出版的“西夏李氏世谱”,我国著名数学史、珠算史专家,原陕西经贸学院教授李培业老人凝重地宣读了祭文,宣称自己是西夏末皇帝的第二十三世皇孙。
读了几年的西夏历史,我的心情一直是凝重的、苍凉的。而读到这样的消息,我轻轻合上历史的册页,站起身,长长地出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