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光环,只能持续十分钟。
这定是经过精密计算。千百年来,叹为观止。
阿育王陵里也安放着皇室其他成员。老师说,先开的花先谢。
她还说,喝水的时候人们仰着头,因为水从天上来。吃饭的时候,人们低着头,因为食物从地里来。
仔细想想。很有道理。
印度,就是这样。
生活,就是这样。
舞蹈
西亚和南亚的民族大都能歌善舞。若是搭乘巴士集体出行,沙特阿拉伯、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必定集体在车厢尾部愉悦地唱着自己的歌曲。时时传来欢呼,夹杂尖叫和掌声。
若是初次见到,必定会被他们吓到。但若时间长久,便可习惯。这不过是在直接表达自己内心喜悦而已。
印度的舞蹈与这些有着巨大区别。
第一次看到印度舞蹈是在校庆日上。一个印度女孩子画浓眉丹凤眼,身着艳丽配色装束,手腕脚踝佩戴成排的铜铃,可随运动发出阵阵脆响。赤脚,且手掌和足底均涂成红色。伴随带有印度式风格节奏强烈的舞曲,女子翩翩起舞。动作连贯却饱含力量。铜铃齐鸣齐止,间隔一致。让人惊讶的是,女子脚底踩踏舞台竟也发出有力声响,和铃声相呼应。
她在表现丰收的喜悦。表情动作夸张。
不难看出,她很投入。好似此刻,她就在田野,面对稻浪滚滚。
她用身体,说出一切。
后来又有四个女子穿一样风格的舞蹈服,佩戴铜铃。表演春夏秋冬。
最后,是一个长达一个小时的舞蹈剧。
故事讲古印度爱情。一波三折。剧目场景壮观。金黄色灯光下金碧辉煌的舞台,一群身着明黄的舞者。一切显得华丽壮阔。即便是只有简单动作的最小配角,在此刻,也尽显雍容华贵。
这个剧目动用一百三十余人,均为学生。
我被完全折服。
后来参观舞蹈学校,许多人得以明白舞蹈的含义。比如手势,唯有规定二十一种,各自不同。每一个,都像一个故事。
在我看来,这些反倒不很重要。
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欣赏者,即便语言文化不相通,却也可以欣赏这种舞蹈,并为之叹服。
这是舞蹈的美丽所致。她不需言语。眉目间便用各种语言表明一切。
这是舞蹈的美丽。她可感染所有人。
当然,在感染别人之前,先要感染自己。
某种程度来说,这算是自娱自乐。舞者与观众无关。她们在表现自己的东西。她们表现给自己看。
舞者,只为自己舞蹈。
朝拜与素食
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需要日日朝拜五次。日出,上午,正午,下午,日落。无法阐明,是因为心中有神,才如此恭敬朝拜,还是因为每日重复暗示,使自己相信神的存在。这并不重要。神,在他们心中永生。
同行人中不乏伊斯兰信徒。他们不分国界,每逢朝拜时刻,便自动聚在一起,安静地与神对话,感谢神赐的一切。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至少,他们是虔诚的。
于我们而言,不能轻易评价这些神的追随者。心中拥有信仰,比彷徨没有目标要好。
还有许多人完全素食——肉类用红薯和马铃薯代替。因为缺乏比较,所以无从谈论味道好坏。素食是健康的。就如同割礼一样,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许多超越本质,超脱现实的事情,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却很难表达。
譬如右手抓饭习惯,多数人认为其不干净。其实,无论生理与心理上,印度人的右手是圣洁的。经过数次清洗,右手可以比口腔更早尝试食物的感觉,若未亲自体验,便着实无法知晓这是怎样一种滋味。吞咽食物的同时,仍可如孩童般吮吸手指,这样的动作,会使人内心平静,就如同烦躁的幼婴,通过吮吸手指,迅速入眠。
大概就是这样。
这,从没有什么不好。也不应该有什么不好。
旅伴
这次赴印度,我们学校共四个学生和一位老师。Xinxin, zhengyang, cong和赵老师,成为我的旅伴。
Xinxin善于交流,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即便是刚刚谋面的著名人士,也可走上前去搭上两句话,交付礼物。与之合影。
这让中国人很有名气。一个代表团里,需要这样的人。
Zhengyang更为内敛,随和、睿智,说话时语音轻柔,语速缓慢,似在讲述漫长故事,让人不忍打断。典型的中国女子。
Cong爱好摄影,墙壁和小兽均可以是被捕捉的对象。这次旅行必定颇有收获,轻松、欢愉、贴切生活。类似时光,必定幸福。
赵老师虽然教授语文,却也可用英语交流自如。记得第一天自我介绍,她说,这四个孩子,是我的。母亲式的微笑和年青一代思维,驱走旅途中所有的不快。
这是我的旅伴,他们陪伴我度过十三天异国生活。彼此熟悉了各自习惯和品性,这倒更像是一个临时家庭——没有谁照顾谁,只有相互依存。
三个同学,成绩优异,能歌善舞。老师思想深刻,却有年轻心态,慈善温和。从他们身上,汲取到许多,终身受用。
他们是旅程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作别
全部行程结束,终究到达分别时刻。
我们是第一个离开的团队。最后一天闭幕仪式结束后,用过晚餐,便匆匆回到学校,整理行李,准备返航。
十三天,足可以让各国了解我们。也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人。美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有些人时刻在一起,有些人见面会打招呼,有些人只是微微一笑。无论怎样,我们在这个国度相遇,然后共同完成一项使命。
现在,使命结束。结局圆满,却难免要分开。
临行前将携带的礼物分送给他人。我从未准备过两个一样的玩偶,人们各有不同。
将自己的衣物、用品像来时一样,一一装入旅行箱,最后检查,封箱,打包。
西服,唐装,峰会统一服装。
这个时候,多多少少会有失落。即使当地如何让人失望,真正离开时,也会不舍,毕竟这里有完整的记忆。况且,这里并未让人失望。更多的,是惊喜。
提着行李勉强下楼,一位当地男孩好心帮助我搬运旅行箱。我没有礼物赠与他,唯有一句谢谢和紧紧握手。此刻,不需要更多点缀。
所有人都在楼下。印度即将迎来盛大节日。在焰火下,大家彼此庆祝。
唯有我们,最先离开。
大家纷纷送别。拥抱,亲吻,眼泪。
记得,一个北京女孩在一个沙特人本子上用中文这样写道:
相逢是首歌。
我说:
离别最寂寞。
入眠
此刻已是凌晨。我躺在床上,依靠一杯又一杯咖啡维持思维连贯。亢奋的思路,疲惫的身体。
从我回沈阳到今天,已经整整一个礼拜。整篇文章从临行前一天开始构思,落笔。飞机上完成若干,却觉得写得不好,便推掉,重写。反复几次,终于得以在今天完稿。
一周前,乘坐国航班机返回北京。沈阳大雾,航班取消。辗转曲折,第二天下午才乘机抵达桃仙机场。这次,是真的想家了。
中间行李被托运丢掉,里面是自己购买的当地的披肩和服饰。嘴上说并不在乎,还劝别人不要太在意,脸上笑容不断,心里却怅然若失。好似这次并没去印度,因为什么也没带回。其实,这些东西,即便永远丢失,这次印度之行,也充满意义。
也许我们的一次峰会,对德里,对印度,对世界的发展并没有多大效用。但是,这十三天里,我收获颇多。总是在思考,永远保持一个答疑解惑的姿态。
如之前所述,印度就好似一个披着面纱的美丽女子。唯有真正亲手揭开面纱,方可看到她的面容。而我,就好像自己揭开了这个面纱,有所领悟。
最终,丢失的行李找寻回来。失而复得,对它珍爱有加。
这段记忆,会永远印在心里。即便身边一件件刻骨铭心的场面被时间洗刷模糊,这次德里的行程,却总是保持清晰。因为,一次回忆,就是一次用画笔重描。
也许,不能片面评价德里。但是,在德里的这段生活,是可以阐述清楚的。
充实,惬意,专注,安心。
这种生活,就永远留在印度。
现在。我终于可以入眠。这些自己想跟自己讲的话。近万字的文字稿,也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大概勾勒出形状。没有一点需要刻意隐藏或修饰的感觉。
现在。我终于可以入眠。这段生活,伴随着我最后一次储存文章,也会出现新的意义。
好吧。我终于可以入眠。印度,新德里,现代学校。CP,TERI,泰姬陵,HAAT,PRAYAS。你们,会一一进入我的梦乡么?
好吧。终于可以入眠。
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