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52400000046

第46章

疏。说四爱为集谛者。按瑜伽论五十五云。爱云何谓于自体亲眤藏护。后有爱云何。谓求当来自体差别。喜贪俱行爱云何。谓于现前惑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法而起贪著。彼彼希乐爱云何。谓于所余可爱色等起希望爱。

论。如下无明发上地行者。有义两释。一同疏明。第二解云。欲界无明通发三界行。发业无明见所断故。得上定者不伏下故。然证上定应言根本。近分未能伏下尽故何名行支。根本初生染未起故。故说上定下无明发。故疏非理 详曰。且如起空处未至定时。第四禅痴发彼行不。若不发者何所以耶。若许发者何须欲界无明发为。二界无明不可俱起。若前后发便乃重发违论所说。故今不取。又未至定许能招报何非行支。行支岂要伏惑尽耶。余如灯辨 今助一释。未至.根本皆容下地无明所发。二种皆是不动业收。俱得名行。如次而招别总报果。疏据初者但云近分。

论。彼爱亦缘当生地者。此文来意如疏已明。有义弹论云。然此问护法烦文。彼受既非受支。何事须此问 详曰。按瑜伽论。十二有支分因果杂如前具明。受支名杂。以触为因名为因受。与爱为缘名为果受。前际果故。由受二别故此文起。岂容无义徒致烦文。以凡凌圣窃为未可。

疏。十地论至但云三际者。按彼论牒经云。无明缘行者。是见过去世事。识.名色.六入.触.受是见现在世事。爱.取.有.生.老死是见未来世事。于是见有三世转 详曰。今观彼文。三世之名同于小宗。未来五支与小乘别。

疏。非转爱为增上贪故者。以上品贪而为取支故云爱增。非转爱支以成上品为取支故名为爱增。由斯取等名为独相。

论。无明爱取唯通不善者。有义弹疏云。说欲无明唯不善者此不应理。助发亦通修所断故 详曰。疏自问答有助正别。正唯不善。助可无记。已作两释而不定判取正非助。何过见非。

疏。亦不可唯言圣不造业故者。此牒伏救。伏救意云。经中但云圣不造业。何得以此证内法人亦造业耶。故牒总非引对法证。

论。由此应知至不迷求故者。若准有宗有两师说。故婆沙论五十三云。问圣为造欲界引同分业不。有说不造。欲界多过多灾横故但造满业。有说亦造。前说为正 故顺正理六十四云。非诸圣者更能新作牵引后业。以背生死向涅槃故。故经说圣唯受古业。

论。杂修静虑等者。若准有宗。杂修静虑新造引业。招净居果名为杂修。不据熏故。故俱舍论二十四云。应知此中无漏势力熏修有漏令感净居 释曰。初后无漏。中间有漏。名为成就。由前后心修中有漏令招彼果。既云令感明造引业。不尔如何感义得成。又婆沙论云。异熟因杂修静虑引五净居众同分。既异熟因能引同分。明定造业。

疏。若言发别报业者。便非行支者初句牒救。后句正破。彼救意云。大论云发三恶趣业是分别者。据发别报难意可悉。

疏。又此中二说者。解此三断两师是也。

疏。彼人至余见断者。显异熟愚修断所以。所以者何。瑜伽既云迷俗真谛发非福等。对法复以俗.真二苦摄于八苦。七苦既事。异熟愚迷发非福行。故异熟愚唯修所断。以迷事故。又对法第七云。由真实义愚发福.不动。真实义者即四圣谛。于彼愚痴名真实义愚。故知瑜伽世.胜二愚迷事理别。故修.见断二有不同 问准对法等迷异熟愚既是迷事。斯愚修断理契通途。疏何见责 答按对法论。释异熟愚云。由彼一向是染污性。无明合时必不容受信解异熟行相正见。准此论文岂唯迷事俱生惑耶。由斯疏斥不违教理。

疏。第六七是坏者。按对法论第六说云。三苦.八苦展转相摄。所谓生苦乃至怨憎会苦能显苦苦。顺苦受法苦自相义故。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能显坏苦。已得未得顺乐受法坏自相义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能显行苦。不解脱二无常所随不安稳义故 释曰。二无常者。一生位苦。谓苦苦。二灭位苦。谓坏苦。生.灭二位皆无常摄。名二无常。

论。九种命终心等者。按对法第五云。相续力者。有九种命终心。与自体爱相应。于三界中各令欲.色.无色界生相续。谓从欲界没还生欲界者。即以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若生色.无色界者。即以色.无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如是从色.无色界没。若即生彼。若生余处。有六种心如其所应尽当知。又此自体爱唯是俱生。不了所缘境。有覆无记性摄。

疏。有说及无相没者。即前第七无想天没无心师义。

疏。此非因等起者。此六识等但由烦恼间生名杂。非以烦恼为因等起方得杂名。又诸无记法等者举例证成。无记与惑相间名杂。非据因起。识等名杂类亦应然。

疏。既尔至亦自然无者。既由前理诸生上圣下地善等。虽未断彼杂烦恼法。然彼善等亦名得断。自然无者。显不由杂烦恼无故而得断也。

疏。如见道至亦名为断者。举见道惑自性强故。不由缘缚而称为断。例彼善等缘缚强无即名为断。虽见缘缚与善等杂烦恼有别。以俱非强取以为喻亦无其失。有义其缘缚断及杂缚断。并依六识非第七识。故离欲者离此地者。诸不染法即名得断。如不断下得不还果不障果故。此亦应然。但约六识诸惑胜故。能发润故。自地断者即名为断。若如疏说唯约缘者亦未善通。下地第七若缘若缚俱未离故 详曰。唯约能缘何非善通。虽下第七能缘缚在能所缘狭。然欲善等从宽而说云断何失。若以缘杂唯依六识。缘.杂二种摄法不尽。第七烦恼非二摄故。若言缘.杂摄彼七识善等。而言离缘.杂者。唯据六识。若尔何妨缘杂之言目七识惑。欲善等断据彼能缘宽者无说。由斯疏旨理固无违。

疏。既尔如何由之名有漏等者。此难意云。断既不由杂烦恼无。得成有漏应不由彼 详曰。今为二释。一既有斯妨。即约六识解杂烦恼。当地六识烦恼杂无。当地善等名得离缚。二成漏由漏俱。善等由七漏。断缚据强缘。杂在善等断 若尔何故云善等断由断缘彼杂彼烦恼 答善断有二。一小分断。二全分断。言离欲等欲善名断。据小分断。言由断杂名为断者。依全分断。无学满位缘杂二惑皆悉无故。

疏。是见体者是缚非见者非者。惠与五见为体应断。非五见体非自性断。

疏。由此十等者。遍行.别境合而言也。

疏。无想定至因亡果丧者。问唯依外道方起此定。入见便舍外道依身定永不起 何故不名果丧因亡 答疏示方隅举三恶起别报善业果丧因亡。显定亦尔。然恐有执定唯果丧因亡一义故。更举之因亡果丧显通二义。不尔何故在此果丧因亡下辨。

疏。虽有七生至不定者。此问意云。得预流已欲极七生更不生上无欲第八。此即全离上界有支。云何得言无全断者 其答意云。亦有预流而得不还得生上界。由此不得云全断也。

论。十二全分行苦所摄等者。此同瑜伽六十六说。按彼论云。谓后有业烦恼所生诸行。于彼彼自体中能随顺。生一切烦恼及与众苦。所有安立一切遍行粗重所摄。亦名粗重是行苦性。依此行苦略五取蕴皆名为苦。又此行苦遍三受中。然于舍受此粗重性分明显现。是故但说不苦乐受由行苦故。譬如热痈。以冷触对即生乐想。热灰堕上便生苦想。若二俱离尔时唯有痈自性苦分明显现。又行苦性中乐如冷对。苦如灰堕。舍如离二痈自性苦。

疏。集是有报义者。大论五十五云。问苦谛义云何。答烦恼所生行义。问集谛义云何。答能生苦谛。

疏。大论第十至文同此者。疏所引文乍读难解今具引之。问几支苦谛摄及现法为苦。答二。谓生及老死。问几支苦谛摄当来为苦。答识支乃至受种子性。问几支集谛摄。答所余支。

论。无明望行至有余二缘者。有义问云。无明望行既非同类。如何得有等无间缘。答一云理实但与行俱无明为无间缘。然行俱者业眷属故亦名为业。故说与行为无间缘。二云同聚异体展转得作无间缘故。若如前解福.不动行非无明俱。如何成缘。故后说胜。问如非福行亦无明俱。如何望行为等无间。答总依诸行说有此缘。今此不言望三种行皆成无间。望福不动成无间故。非福应思 详曰。观后问意其非福行既无明俱。即是无明无明为缘。答意可悉。

今助一解。前聚心品望后聚品总为无间。无明望行为无间缘。不约别对后无明说。由斯但说无明望行为无间缘故无有失。

论。此中且依至如理应思者。若其不实假缘起者如对法说。按彼第四云。如无明望行前生习气故得为因缘。由彼熏习相续所生诸业能造后有故。当于尔时现行无明能引发故为等无间缘。由彼引发差别诸行流转相续生故。思惟彼故为所缘缘。以此计最胜等。不如理思惟。缘愚痴位为境界故。彼俱有故为增上缘。由彼增上力合相应思颠倒缘境而造作故。如是一切随其所应尽当知。

论。由悲愿力至故名变易者。问按摄大乘云。菩萨留惑证一切智。今云悲愿能招于生得至佛果岂不相违。又生但由悲愿而致何用烦恼。不退菩萨而不断耶 答七地以前用受分段。八地已去不障道故所以不断 若尔应非是染污法。染污法者何不断耶 答如末那惑虽最后除亦得名染此亦无失。又能助所知变易续故不断之 若尔二乘无学回心应无变易。烦恼无故 答有惑习气能为助缘亦受变易。且依初释。

疏。第八十至亦得受变易者。按彼论云。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弃舍。由彼根性有差别故。所待众缘有差别故。

疏。舍虫身者。分段生身名为虫身身有虫故。大般若三百二十六.四百四十八云。善现不退菩萨身心清净。非如常人身中恒为八万户虫之所侵食。所以者何。是诸菩萨善根增上出过世间。所受身形内外清净。故无虫类侵食其身。如如善根渐渐增益。如是如是身心转净。由此因缘是诸菩萨身心坚固犹若金刚。不为违缘之所侵恼。

疏。十卷楞伽等者。疏虽粗释初学犹迷。今依古德逐难略解。理惠之心证法相应有寂灭意。名三昧乐。显生身因。由入三昧能现身故。复由三昧安住心海见自心境。忘心转识波浪识相而不生起。或见自境显由忘识不生方知。第二身文疏引下尽。而经次云。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中月镜中像。非四大生似四大相具足身分。一切修行得如意自在。随入诸佛国土大众 释曰。以无性惠悟此理故。得如幻定能觉诸法悉如幻等。菩萨所起意生之身。相好端妙如华庄严。有为缘生故如像等。言如实觉知诸法相。亦起身因 第三身云种类生等者 释曰。应物现形形非一故名为种类。随感齐发名曰俱生。起不加功称无作行。无作行等为起身因。身名种类俱生等也。

疏。即非择者复更生义者。身若及业已得非择更无重起。由此但资感身之业令身不断。准此疏文更字之下脱一无字 或不脱也。且未延前令得百年。百年外命得非择灭。由后延故百年外命而得相续。故云非择复更生也。非择许生如后疏辨。且依后释。

疏。不同小乘熏禅等法者。此唯无漏。彼漏无漏。故有别也。或小熏禅而更造业。今但资业故云不同。

疏。今虽无文至理不违者。望能得人得彼四定。自所得中最殊胜者即名边际。若望他自下不知上。下人云何名得边际。边际不得何得变易。由斯不可望自他言。

论。既未圆证至猛利悲愿者。问执彼菩提可是法执。执于有情何非我执 答若执有情一.常.主宰可我非法。但执有体不舍自性故但法收。

论。又所知障为有漏依者。问前言有漏由与漏俱。云何复云由所知障 答若成有漏必由漏俱。与漏为依必藉斯障。成漏成依二义既别。前后无违。

论。若所留身有漏定愿等者。正解如疏 有义二乘故意以无漏定资何不得。然无大悲大愿力故无漏力弱。故所资身但名分段。不尔熏禅定唯有漏 详曰。论既明言岂以人情抑而不从。又彼熏禅与留身事而义不同。谓熏禅者资异地因生异地果难故。可容无漏定熏。延寿但延此报前因。何得相例。复所延果而非永固。与变易生而不齐等。故可依论。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道法至上

    道法至上

    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惧因果,却不知业不可逃;惟我道家,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不信天命,不惧业果,力抗自然,勇猛何如哉!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阴冥世界

    阴冥世界

    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或许没得到的人痛苦于自己得不到。失去的人痛苦于自己不再拥有。而我则认为我这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人到中年,12岁的儿子意外落水而亡。所以我想写一部关于人死亡之后在阴冥世界生活生存以及获得投胎转世资格的书。不为要写的如何,谨以此献给我一生的挚爱。
  • 带着宝贝来娶你

    带着宝贝来娶你

    谁说平淡无奇,不羁放纵就不能成功。失业加失恋,身上一无所有,连出租屋都被无情的房东给征收回去了。既然这个世界逼得我狼狈不堪,那我也要用我的逗比来狠狠的侮辱一下它的审美观。淘宝上买的一块玉佩居然让我拥有了别人不能拥有的能力,可惜心动的女孩却迟迟对我不理不睬,我暗下决心,早晚有一天我一定会带着宝贝来娶你的......
  • 紫府天魔

    紫府天魔

    这是一个不论善恶不分正邪的世界,崇尚力量至上。。。。。
  • 龙之强者传说

    龙之强者传说

    一代神龙之子,偶然陨落于一座小村中,历经一重磨难后,知晓自身的身世。原来,我是神龙之子,那么这一世,我必以神龙之名,气吞山河!
  • 狐王来抢妻

    狐王来抢妻

    “王爷,王妃逃跑了!”“追。”某王爷喝着茶说。“王爷,王妃要成亲了!”“抢。”某王爷飞出去。“王爷,王妃要生了。”“走。”“王爷,你走错了,是那边!”“噢,快!”众人汗颜,王爷这回怎么?调皮杀手遇上腹黑王爷……
  • 风云准噶尔4:盛马大战

    风云准噶尔4:盛马大战

    《风云准噶尔》是新疆本土作家卢德礼撰写的长篇系列小说。《风云准噶尔》以新疆地方史为经线,以众多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活动情节为纬线,有点有面,全方位勾勒了新疆的历史演变及现状,随着系列小说一页页翻开,新疆人文历史景观的画卷徐徐展示在读者面前。小说着眼于晚清以来的风云故事,侧重于鸦片战争结束,直至建立新中国之前的动乱年月。
  • 天乞星辰

    天乞星辰

    谁说乞丐就不能修炼。没有好的天赋,可是我有好的运气。我想修炼,谁也拦不住我!我想成神,天也封不住我!看天乞如何从一个小乞丐成长为武道巅峰的热血故事!
  • 紫薰

    紫薰

    夏紫薰是活泼的,可爱的,可是没有人知道她的内心藏着些什么,而池寒枫是冷冷的,孤独的,他的生命中没有朋友这个词,直到遇到她,夏紫薰,他命定的妻子。而他们,又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