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49400000008

第8章 现代西方文化(公元16世纪以后)(1)

第一节 新历史时期的大西洋文化

从10世纪开始,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加强,向外进行扩张,十字军东征就是欧洲向外扩张的信号。十字军在西班牙、意大利南方与西西里地区、荷兰等国都取得了对穆斯林的胜利,并且占领了拜占庭帝国。北欧地区的条顿人的十字军一路东进,到达奥得河东岸,占领了原本是由斯拉夫人与波罗的海民族统治的地区。从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地区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经过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与宗教改革,西欧经济突飞猛进,农业技术、商业贸易、科学技术都进入世界最发达地区的行列。特别是城市化与近代工业的发展,使西欧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欧洲文化的中心早已经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以西欧国家特别是英法等国为代表的大西洋文化兴起,取代了古老的、以希腊罗马文明为代表的地中海文化。这是欧洲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变迁,它代表着西方古代文化的结束,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兴起。

从地理位置与环境来看,大西洋文化具有更广阔的地域、更丰富的资源、更便利的交通条件与更重要的战略地位。

地中海原本也属于大西洋水系,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就可以进入大西洋。广义的大西洋地区包括地中海,只不过地中海的位置偏南,而西欧地区则是大西洋沿海地区,海洋交通更发达。英国原本就是海岛国家,更具海上交通优势。

西欧地区不但外海交通方便,同时,它还有相当发达的内海内河交通,通过这种内海内河交通,可以便捷地到达欧洲各地,这也是大西洋文化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黑海是内海的交通中心之一。与地中海相通的黑海位于欧洲大陆与小亚细亚半岛之间,黑海可以联结欧洲大陆的一些大河如顿河、多瑙河、第聂伯河等进行运输,从而将地中海文明与斯拉夫文明甚至阿拉伯文明联结起来。黑海沿岸有伊斯坦布尔、敖德萨、康斯坦萨等港口。在欧洲大陆西北的北海只是一个浅海,平均海深不足100米,但是它的经济与运输地位却十分重要,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等国家的海上运输都要经过北海,北海的大港口有汉堡、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与伦敦等。再向北方,就是波罗的海了,它与北海、大西洋相通,通过大小贝尔特海峡与厄勒海峡连接北海与大西洋,19世纪末期,基尔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它通向大西洋的路程。波罗的海对于东欧具有重要战略与经济意义,它是东欧内陆的出海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主要港口有圣彼得堡、格但斯克、什切青、基尔、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等。另外,北方的挪威海也是大西洋地区的一个重要海域,它占据了通向俄罗斯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要津,并且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冬季不结冰,所以既是大渔场,又是交通要道。可以看出,大西洋文化中心的形成,对于西方文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欧洲甚至达到亚洲西部地区。

17世纪之后,科学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首先在西欧地区出现,随之引起西欧社会的全面变革。尼德兰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美利坚合众国立国,法国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这四个欧美国家的政治革命,代表着资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反封建斗争的巨大胜利。这些巨大变化,标志着大西洋文化进入兴盛阶段,通过大规模的海外殖民与扩张,英、法、德、意、美等国相继成为世界发达国家。19世纪到20世纪,三次工业革命取得成功,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而且欧洲列强通过掠夺获得巨大财富,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随之而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却给西欧国家与整个大西洋文化的兴盛景象蒙上了一层阴影。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以其惊世骇俗的形式与内容,揭示了西方繁荣背后的空虚,有的西方学者已经预言,西方文化已经经过了它的兴盛期,即将走向没落。无论这种预言是否科学,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全球化时代中,各种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广阔前途。

第二节 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学说

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方社会摆脱了教会统治的束缚,并且有了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萌芽。同时也必须承认,人文主义精神主要是一种号召,在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中,相当重要的成分是向希腊人文精神的回归,西方还没有产生一种新的精神能够取代它。文艺复兴给欧洲所带来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民主国家,而仍然是封建民族国家,封建君主制度仍然是欧洲主要的政治形式,直到启蒙主义兴起,才有了资本主义早期思想的产生。有的学者如马克斯·韦伯等人提出,基督教清教徒的“宗教伦理”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思想基础,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是很全面,因为基督教清教徒的伦理只是一种宗教伦理,无论就其性质还是作用,它都不可能左右整个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的发展。工业化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形态的成立,仅有宗教的伦理还不够,还要有与其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思想体系。我们认为,这一思想体系就是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体系。在启蒙主义思想的推动之下,形成了全欧洲的启蒙主义运动。

启蒙主义思想家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思想家群体之一,其杰出代表人物包括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卢梭、休谟、亚当·斯密、康德等人,他们的学说虽然有所不同,主要观念却是统一的,这就是宣扬理性精神、科学方法与民主制度观念。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是发展与进步的而不是循环与重复的;人类可以掌握世界,人可以为自然立法(康德)。他们的精神主体是批判性的,是对宗教与封建专制的批判。从方法论上,启蒙主义以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结合,以批判与建树结合的方法,对后世有重大贡献。康德说过,启蒙主义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无法逃脱这种批判,宗教躲在神的背后也无法逃脱这种批判。所有的批判其实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对西方文化的旧传统的批判。同时,启蒙主义思想家的思想观念被人称为“启蒙规划”(enlightenment project),这个规划是对于未来社会文化的规划,有破有立,可以说启蒙主义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思想体系。

18世纪的主导精神是什么?亚·沃尔夫有一个简明的规定,他用了三种主义来说明它:现世主义、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其实还应当加上“世界主义”,这些思想都是与17世纪不同的新精神,它们共同组成了新世纪的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精神。这种精神引导了重要的科学技术普及,农业的打谷机与切草机发明出来,怀亚特与保罗的纺织机、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织机等各式新纺织机也陆续发明出来。18世纪末期发明了火车、蒸汽机车与轮船、气球与降落伞。化学工业中生产出大量的硫酸与碱。这些重要的发明中的任何一项,在以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些发明却在一个世纪中完成,足见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之迅速是前所未有的。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结合,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有现象。工业化的兴起必然引起对农业文明的反思,18世纪法国出现一批研究社会经济的学者,被称为“重农主义者”,当然他们所研究的并不只是农业经济,而是全部社会经济,他们是世界经济学也是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学派。

如果只从这一学派的名称而言,“重农主义者”可能给人一个错误的印象,似乎他们是封建经济的拥护者,如同中国的重农抑商论者一样。其实并非如此,虽然魁奈也认为,农业与矿业是“生产性行业”,而其他行业只是“有用的”。但是这个学派的真正贡献却不容抹杀,这个学派进行的主要是对国家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的研究,他们反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发展,主张让经济活动更加自由。国家的主要工作应当是保障社会安全、财产和自由,而人民应当有人身自由、支配生产与财产的自由。重农主义的贡献是使社会科学关注现实社会的经济,同时,它还提倡一种自由主义的态度,提出在税收与财政方面进行改革,并最先使用一个“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法语)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两者间接地对于现代经济观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在经济学领域中,为现代经济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声名远扬的亚当·斯密,他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祖师,也是经济学领域里现代性的最早的系统阐释者。他在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宣布,人类行为的中心是自我的利益,在经济活动中,同样围绕着自我的利益。如果社会经济活动的原则以自身的利益为杠杆,这种活动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观念虽然在当时已经并不新鲜,但是却包含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道德观。更为重要的是,他指出了资本最大的秘密是对利润的追求。在原始的劳动形态下,全部劳动产品属于劳动者,但是由于资本家与地主的产生,资本或是财产就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资本家利用资本雇佣劳动者,从劳动者产品的出售或是劳动者对于材料增加的价值上取得利润。国家的土地成为私有财产之后,地主利用地租不劳而获,农民劳动产生的附加价值成为地主的利润。这本是最简单的原理,以前的经济学家也曾经指出,但是亚当·斯密把前人的论述加以系统化,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体系。这个体系成为启蒙主义关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大纲,我们从以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道德的批判中,仍然可以看出亚当·斯密学说的影响,马克思所说资本的每一个毛孔中都充满了血汗,其观念的原型就是来自于亚当·斯密学说。

在思想政治与社会制度方面,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与孟德斯鸠等人对西方有重要影响。卢梭的民主政治与个人自由主义思想开现代西方自由主义之先河,他所主张的社会契约思想对现代西方哲学与社会思想都具有开拓性贡献。孟德斯鸠所提出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国家体制与政治体制建立的基本原则,立法、司法与执法三权分立也早被美国等国定为国家的宪法原则。

启蒙主义思想直接启发了欧美国家的社会革命,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运动等都把启蒙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直到今日,启蒙主义思想观念仍然对西方国家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工业文明时代

一、工业文明时代与三次工业革命

16世纪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中世纪后期的文艺复兴,西方国家已经面临一个新的时期——工业文明时代这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农牧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新的文明。从这时起,欧洲实现了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的全面转换,这一转换的意义不但体现在社会生产与经济中,同时也代表着社会政治的变革,它意味着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它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它也代表着一种新型的文化的形成,这是15世纪末期到16世纪初期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东西方文化经过交流而形成的新世界文化体系。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从社会生产角度而言,15世纪最后30多年到16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其实也就是所谓的“产业革命”,这两种说法没有根本的区别。马克思指出:

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是在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纪最初几十年演出的。由于封建家臣(这些封建家臣,正如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正确指出的,“到处都无用地塞满了房屋和城堡”)的解散,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被抛向劳动市场。虽然王权这个资产阶级发展的产物在追求绝对权力时,用暴力加速了这些家臣的解散,但王权绝不是这件事情的唯一原因。不如说,同王室和议会顽强对抗的大封建主,通过把农民从土地(农民对土地享有和封建主一样的封建权利)上赶走,夺去他们的公有地的办法,造成了人数更多得无比的无产阶级。在英国,特别是弗兰德毛纺织工场手工业的繁荣,以及由此引起的羊毛价格的上涨,对这件事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大规模的封建战争已经消灭了旧的封建贵族,而新的封建贵族则是他们自己的时代的儿子,对这一时代说来,货币是一切权力的权力。因而,把耕地变为牧羊场就成了他们的口号。

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解释这一变革的形成与意义,变革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农民土地被夺取,工业生产从中世纪的手工业作坊转化为机器大生产,大工业生产特别是英国当时的纺织业等工业获得重大发展。从理论上,马克思重点强调了“货币经济”与“市场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

这一巨大的变化作为历史事实是无可否认的,以后的学者包括西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各学派的理论家们,从各种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一历史时期到来的意义。当代颇受推崇的西方学者布罗代尔等人则认为,从16世纪起,在古代希腊文明产生的地中海地区,产生了一个发达的经济共同体,这个经济体是以国家为主要观念,却恰恰是超越国家范围(这里主要指民族国家)的新生经济共同体。也有的学者将其简略地总结为:欧洲出现了一个“世界经济体”,当代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说: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大帝国那样幅员辽阔,并带有其某些特征。它却是不同的,又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

沃勒斯坦称其为“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诞生,并且认为这一团体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开始了一个现代世界体系的时代。我们不知道这位美国学者是否确实从马克思著作中获得灵感,但我们认为,以上两种理解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观察角度不同而已。一定程度上,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沃勒斯坦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共同体,是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这同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是对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观察与理解。沃勒斯坦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理论基础仍然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可以肯定的是,从16世纪起,一种影响以后五个世纪的新文明开始成为世界的主要形态,这就是近现代工业文明。工业生产首先是在西方国家逐步取代农业生产的统治地位,成为国家经济中增长最迅速的部门,当然,一个国家的经济中,工业与农业不可能互相取代,它们都非常重要,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历史环境中有不同的增长方式。应当看到,工业化是16世纪以后的全球大交通实现后,世界各主要文明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才取得的成果。同时,工业化也是西方国家对非洲与美洲的掠夺的产物。也必须承认,工业化是人类长期文明创造的成果。如果没有中世纪就已经传入欧洲的来自中国的四大发明,没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资源、劳动力与市场,根本不可能形成工业文明,也不会有西方文化的高速发展与现代化。

但也无可讳言,西方文化对工业化与现代社会的形成具有自己的贡献。工业化经历了近三个世纪的发展,在18世纪末形成了更为宏大的新“产业革命”浪潮,终于遍及全世界。到了20世纪,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处于工业化的冲击之下。

世界工业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称为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从1769年开始,这一年英国的阿克莱水力纺纱机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19世纪30—40年代机械工业的出现为结束;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发展的历史:它从纺织工业开始,发展到轻工业与重工业,以机械制造工业,即制造机器的机器工业兴起为止。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代表的大工业起步后,引发欧洲大陆的工业化浪潮。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的60—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能源、钢铁工业、新机械与新工艺为代表,电气化与机械化是这次革命的成果。这一时期,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达到空前发达的程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在20世纪初期得到普及,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第三次工业革命也称为技术革命,它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先是美国,然后是西欧国家与日本、苏联等国家中的核能源、电子技术与空间技术等高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科学技术成果反过来对国家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前两次工业革命都是以工业生产为主体的革命,那么这一次工业革命其实是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所以也称之为技术革命。它引起的产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欧洲工业完全转型,传统的轻工业与重工业被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电子、航天、材料工业、生物工程等新兴工业与服务业,以科学研究为推动力,引导世界技术革命方向。人类社会生活实现了质的飞跃,家庭与社会生活开始走向现代化,各种家用电器取代了人工服务,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其物质性消费也迅速增长,交通运输日益发达,出行更加方便。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现代化,人的心理状态与价值观念不断革新,保持优秀传统与追求新生事物相结合,以科学精神对待生活。

二、工业文明的历史贡献

工业文明是现代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生产形态,或是更准确地说是现代文明的代表。在世界文明史上,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最重要革命。第一次革命起于中石器时代的渔猎生产,人类发明了渔网、长矛、弓箭等武器与生产工具,采集植物果实,围猎动物,获取食物,保证了人类生存。第二次革命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人类培育了农作物,驯养家畜,解决了人类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创造了人类文明的不同类型。第三次革命,也就是工业革命,它的意义在于使人类基本可以脱离自然的控制,当然我们居住在地球之上,我们不可能脱离宇宙,也就不可能脱离自然。但工业社会所引起的变化使人类改变了完全依赖于自然供给的状况,使人类创造的产物取代了自然产物,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产品。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价值与道德观念,促使一种新的社会行为方式的形成,人们称之为现代文明。

从文明本位而言,16—20世纪的工业化是从物质到精神的一种渐变,使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文明类型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直接结合,如果说渔猎生产的社会以原始社会为主,以后的农牧业社会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为主,那么工业化时代出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多种社会形式,多种文化的共存则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当然,这里并不存在完全的对位与对应关系,即使在工业化时代中,各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一致,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是永远存在的。当代社会中个别民族仍然处于传统社会甚至于原始社会阶段,只不过世界潮流与国际事务中的主流已经发生变化,工业文明已经成为一种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世界范围的文明转型虽然在16世纪起步,但是它的起源却与西方工业化有直接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后期。特别是10世纪到15世纪间,在经历了采邑制度、庄园经济与城市化后,西欧早期的威尼斯商人与以后的佛罗伦萨毛纺织业突起,北欧汉萨商业联盟形成,直到欧洲民族国家建立,西欧从罗马人的农业经济变成了以工商业经济领先的世界上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古代的丝绸之路从东方国家向欧洲运送大量手工业品与农产品,现在相反,西欧成为了技术发达的地区,其工业产品销往包括东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地。工商业经济的形成使得商人成为国家有地位的阶层,从封建社会以来,国家管理人员中一般不得由商人担任政治要职的历史局面被彻底改变了。工商业经济所产生的新的意识形态特别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有力地冲击着封建思想。这种经济与思想观念,为以后的英国工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条件。16世纪之后,大工业生产兴起,从而最终完成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转化。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形态转换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世界历史”的形成,也就是“世界文明”体系的实现,也有人称为“世界体系”的形成。所谓“世界历史”就是世界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联结为一体,世界各国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一种整体性。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协作机制的形成使人类社会开始有共同的存在意识与历史观念。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中,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联系方式与密切程度也大相径庭。古代部族的交往早自渔猎生产时代就已经存在,就是曾经一度中断的美洲文明与亚洲文明之间的关系,其实在新石器之前可能就已经存在。欧洲与亚洲之间的交流在农业文明时代的基本发展趋势是从弱到强,中世纪之后交往更加频繁。但是工业化时代的文明交往与以前的文明交往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之处。工业化生产本身就是世界化,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与市场使得它必须以海外市场开拓为目标,这是形成文明关系的主要推动力。欧洲的工业化是从对非洲与拉丁美洲文明的毁灭性掠夺开始的,所以,海外冒险、殖民地开拓与奴隶贩运、世界市场的争夺是西方工业化进程所必不可少的、紧密结合的三部曲。欧美工业化国家无一例外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其目的来分析,当然是对利润与利益的追求。从世界文明的历史来看,这就是工业文明的特色,工业文明从产生起就决定了它是一种世界文明,一种国际性的文明实现模式。它与农牧业文明的封建制度、本土主义观念是决然不同的。

罗马帝国、蒙古帝国、阿拉伯帝国等都自认为是世界大帝国。但这种“世界”只是地球上有限的某个地区,充其量是跨越了部分陆地与海洋。在这种历史环境下,世界还不是一个整体,因为世界没有一种共同的文明本位,一种使世界实现一体化的模式。此时人类不能从理性上认识世界文明的同一性。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各大洲之间互相隔绝,欧亚大陆上的人们还不知道美洲与大洋洲的存在,同样,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也不知道欧洲人的存在,所以世界文明的体系是不可能形成的。工业化时代的世界不再是海外异国的冒险,而首先是对世界一体化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说:“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世界因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而连为一体,原有的各古老文明因此不复在孤立状态下存在,而是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互动一体的文明关系中。

工业文明时代是在一片欢呼与更多的抗议声中降临的,如同经历了生产痛苦的婴儿。谁是它的母亲?西方学者们如韦伯等人努力想把清教精神等说成是资本主义之母,可惜并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唯一可以说的则是,基督教文明的欧洲大国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主要受益者,欧洲主要工业强国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所以有人把工业化与现代化看成是西方化。最早得到实际利益的其实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并不大的国家——西班牙与葡萄牙,它们最早开始海上冒险,它们最先开始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南北美洲进行掠夺,正是殖民地的财富使得它们在16世纪之后迅速成为当时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英国、法国是在将近100年后才开始大规模海外殖民与掠夺的,但是英法等欧洲列强这时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利用其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在非洲、美洲与亚洲开始了全球性的殖民主义扩张,瓜分世界各殖民地,使其迅速强大与富裕起来。

到19世纪末,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其实本身的工业经济已经衰退,但是它的海外殖民地总面积竟然达到其本土面积的92倍,其本土人口只占殖民地人口的1/8,英国人从殖民地所获得的巨大利润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不列颠岛国终于从世界工厂变成了世界殖民地的大地主,这是当年欧洲蛮族们占领不列颠岛时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不久,德、法、意、荷、比、美等国也相继成为了世界富国,美国甚至后来居上,在20世纪中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

三、欧洲工业化的主要发展阶段

16—18世纪是工业文明的准备阶段,在这一段时期中,正是英国约克郡的羊毛织品取代了希腊神话中的金羊毛,成为一种文明象征。正像敏锐的经济学家们所注意到的那样:英国议会上议院镀金的天花板下面,在国王的宝座前面,放着一个供英国议长用的羊毛坐垫,这个羊毛坐垫代表着英国羊毛纺织业的重要性,它也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

从中世纪后期起,西欧经济经历了巨大变化。罗马帝国原本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与世界其他农业经济国家没有大的区别,但西欧国家民族众多,地中海沿岸商业发达,这是其他地区所不具有的特点。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商业经济集中于东方,拜占庭与阿拉伯人的贩运型商业是主要商业类型。这种工商业不同于丝绸之路的长途贩运式的商业,这是一种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商业。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兴起的毛纺织业以精细加工为主,成为大工业的先导。地中海地区许多国家里市集林立,北欧的汉萨商业联盟更是气魄宏大。从意大利到法国、英国、西班牙,再向北直到德国、芬兰、挪威甚至直到俄罗斯彼得堡,一条巨大的工商业发展链条开始形成。昔日的海盗威京人也加入到工商业经济之中。这是欧洲文明转型的开始,这是从传统商业的长途贩运类型向现代工商业的制造与经营类型的转变,而工商业的发达,则使得欧洲社会最终从农业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

在18世纪之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于世界文明产生过巨大作用,来自东方的古代科学甚至是资产阶级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马克思在1863年1月28日致恩格斯的信中说道,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他还提到,在从手工业到工场工业和大工业的发展中,技术特别是机器是尤其重要的,其中时钟与磨机,是为机器工业做好准备的“两种物质基础”。当然,真正使英国与整个西欧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并不是一些单一的发明,而是一种整体上的科学的技术化与生产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与生产的科学化,这两者同样重要,同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技术化就是科学技术在工业与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铁器与畜力的使用产生了农业文明,而机械动力与电气则为人类送来了工业文明。生产的科学化,说明科学技术不但在理论上更加系统,而且科学发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在社会生产中联结为一体,提高了社会生产的科学水平。科学技术的地位不断上升,科学真正成为一种伟大的生产力,带动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这种冲击的结果使得现代西方文化形态更加完整。从构成与本质上看,现代西方文化是一种重视科学方法与生产实践的文化,这与封建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英国工业之所以能实现从手工业向大工业的根本性转变,机械与动力是根本因素。在这两者之中,重要性又是不完全相同的,机械是动力的实现工具,而发现新能源与新动力应当说是关键。其中蒸汽动力、电力、石油动力、核动力都是以自然资源转化的动力,在机械运用中进入生产实践,由此产生了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核时代,它们分别代表工业化时代动力革命的不同阶段。

早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欧洲已经大量使用风力与水力,风车与水车及相关机械已经相当发达,恩格斯描述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时说:

近六十年来英国工业的历史,在人类的编年史中无与伦比的历史,简短地说来就是如此。六十年至八十年前,英国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城市很小、工业少而不发达、人口稀疏而且多半是农业人口。现在它却是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的国家了:有居民达250万的首都,有许多巨大的工业城市,有供给全世界产品而且几乎一切东西都是用极复杂的机器生产的工业,有勤劳而明智的稠密的人口,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从事于工业,完全是由另外的阶级组成的,而且和过去比起来实际上完全是具有另外的习惯和另外的需要的另外一个民族。

这种变化当然并不是仅仅发生于英国一个国家之中,英国只是率先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其他欧美国家与日本一起加入了这场文明形态的转换过程。

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与德国宗教革命之间的内在历史联系,使得德国继英法两国之后,成为欧洲工业化强国。德国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经有现代工业,但是进展相当慢,直到19世纪20年代才迎来工业化高潮。德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鲁士道路是一个令人注意的现象。它的意义在于树立了一个从落后封建农奴制的民族进入到工业化社会的典型。普鲁士本是一个落后的以农奴制度为主的邦国,1807年政府宣布了《十月敕令》之后,农村实行“地产自由”与“农民解放”的政策,封建农奴制度被取消,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形成。经过不到半个世纪的发展,普鲁士的农业与工业都已经成为德意志最发达的地区。其重工业占到全国一半以上,铁路线也达到一半以上。到1860年,德国对外贸易已经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三位,次于英国与法国,作为一个政治与经济大国,德国(应当说是德意志联盟)终于坐上了欧洲第三把交椅。

工业化风靡欧洲,西欧一马当先,南欧、北欧、东欧与俄罗斯都不甘落后。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到处是烟囱林立,机器轰鸣,一派工业大发展的形势。最引人注目的是,刚刚脱离了大英帝国殖民地的美利坚合众国,以其丰富的资源与辽阔的国土、先进的联邦制度、审时度势的外交态度等因素为依托,后来居上,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并且预示着将来的世界大帝国的形成。我们还是以1850年前后,以这个有代表性的年代来看,美国的铁路线总长度达到了6万多公里,数倍于欧洲大陆各国铁路线的总和。也就是到1850年,美国开凿运河总长达6000多公里,同样为世界之最。

18世纪30年代之后,一般意义上的工业革命时代已经结束了。这是因为1825年的周期性危机产生,1830年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与斗争公开化,1832年资产阶级取得了对农村贵族和庄园主们的决定性胜利,这就意味着在欧洲至少在英国,经典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已经成功,而工业化将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当然,由于德国与俄国等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其实这时它们正处于工业化的主要阶段之中,这是与英国不同的。欧洲近代文明中有一种所谓的内部“东方化”过程,自从大西洋文化的中心地位确立以来,一种新的思潮与社会现象往往先从西欧开始,然后向东欧逐步扩展,无论是在政治、哲学、文学还是在工业、农业与科学技术的传播方面,大多如此。

19—20世纪的工业化基本是一个大的工业化阶段,其中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上半期是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左右,可以称为“显形技术”为主的阶段,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为完成。下半期则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末,这是科学技术革新的重要阶段,主要特点是从“显形技术”应用向“隐形技术”的转化。“显形技术”是以大型工业机器为标志的,如电动机、内燃机等,它们的应用以动力机械与能源工业为主。“隐形技术”则是以非物质形态呈现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如信息、计算机、生命科学技术、激光、纳米等现代技术,它们是现代的重要应用性技术,但这些技术与随处可见的电动机、内燃机有很大不同,它们的形态不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也不受某一种产品的固定形态模式限制。当然,其中也包括这个家族的新能源——核能源动力——虽然它也可以算作是能源性的动力机械,但不像传统动力机器那样触手可及,它具有极大的动能与不固定的形体。以上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人类利用自然力量的深度模式的表现,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方面就表现为其对自然力量利用的深度与广度。

从19世纪60年代起,新的一轮工业化热潮席卷世界,有人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有人称之为“电力时代”或“钢铁时代”,仅从这两个称呼也可以看出这一轮工业化热潮的主要特性。我们可以说,这两种称呼一个是从动力角度,一个是从生产材料角度来看待这一时代的,两者都有一定道理,都是被普遍接受的看法。从动力角度看,电力取代了蒸汽机成为时代主要能源与动力,即从“蒸汽机时代”向电力时代进步。从生产材料与工业生产主要品种看,钢铁工业取代了棉纺等工业,从“棉花时代”向“钢铁时代”前进,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进步是明显的。在社会政治领域里,从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转化,新的世界帝国开始形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科学作为一种生产力,其作用已经不再是一种工业能源或是生产门类所能代表的了,核能源、太阳能、海洋发电等新能源不断应用,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用一种动力或能源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了。此外,再也没有一种生产门类能代表一个社会生产的类型了,同样,某一种材料代表一个时代的现象也一去不复返了。

从历史上看,所谓“钢铁时代”,是指钢铁生产与其技术的提高的时代。一方面是由于工业化的推动,世界钢铁需求量激增,钢铁成为工业的主要材料,由此使得世界钢铁产量飞速增长,现代钢铁生产技术体系开始形成。钢铁成为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要素,成为国家发达与否的主要标志。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是钢铁骨架,进入人类身体的最细的针管也是钢铁产品。另一方面则在于,钢铁生产技术成为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19世纪中叶,现代钢铁技术形成,这是由贝塞麦法、托马斯法、西门子—马丁法等为代表的新炼钢法,新炼钢法使全部钢铁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世界钢铁产量迅速提高,到1890年前后,世界钢铁总产已经达到了2758吨,而1860年只有742吨,30年间增长3倍还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态势。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与以往的工业或产业不同,这是一次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的全面飞跃。所以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科学发明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实践,更重要的是,它既是科学革命也是产业革命,也就是在这场革命中,科学首次真正成了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世纪60年代末,欧洲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欧美国家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也发生较大的变化,进入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时代,这一时代是相对于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而言的。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其所属的各共和国纷纷独立。1991年12月7—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在布列斯特会晤,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在这个时代中,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壁垒,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不是消融,而是更加凸显,同时,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已经深入人类思想意识,发展科学与生产力,加强经济交往,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时代。

第四节 西方的殖民扩张

工业化强国的原始积累其实是从两个方向同时展开的,一个方向是从国内,这是对土地与劳动力资源的野蛮掠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另一方向从国外,是对殖民地国家的侵略与压迫。从15世纪末起,以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等小国为先锋,欧洲各国几乎全都参加了非洲奴隶贩运。另外,古老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毁灭,华工在美洲的悲惨遭遇,这都是众所周知的。资本的每个毛孔都充满了血汗,而且整个工业文明的每一步都处于这种状况之中。

最触目惊心的当然是欧洲与美国对于古老非洲与美洲的摧毁性掠夺,这使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相当多的分支灰飞烟灭,荡然无存。而欧美资本家却获得了大量的黄金,开辟了海外市场,获得了丰富的劳动力与资源。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东方古代文明的白骨堆上的,殖民主义者的奴隶贩运就是工业文明的一个产品。从理论上来说,工业文明发展并不等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但人类社会历史的事实证明,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形成,与世界性战争之间有不可否认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工业文明的初期,这种联系更是显而易见。

而古老的非洲文明在欧美工业化文明的冲击下大步倒退,面临崩溃,一些曾经创造出或是接近创造出古代文明的民族竟然再次进入非洲丛林之中,过起了渔猎生活。工业文明,这一从欧洲起源的崭新文明,成为了世界文明的新模式,并残酷地排挤与摧毁旧有文明,把世界联结成为一个以其为中心的整体,而原有的文明被排挤到世界的边缘。直到几百年后,20世纪末期,西方理论家们才在所谓“后殖民主义”理论中反思了这一段历史。至今还有一些西方学者对工业文明毁灭异己文明的历史避而不谈,而一些当代学者如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等人却在为文明灭绝政策辩护,在福山的《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等书中,吹捧资本主义社会为人类社会的终结,西方文明是最伟大的唯一人类文明。这些西方殖民主义的辩护者们宣称,殖民主义的暴行不过是人类道德崩溃的表现,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生物学的必然性,因为人类物质社会的进步必然会产生这种现象,社会进步是以消灭落后民族为代价的。这些说法是不值一驳的。人类社会各种文明与文化是平等的,不同文化之间有共存的权利。社会文化的演变与兴替是一种历史规律,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以先进文化者自居,更无权压迫和消灭异己文明。

有的世界文明研究家把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说成是一种“西方的复兴”(韦尔斯语)或是“西方的全面反攻”,其主张基于下面这样一种立场:即10世纪前,欧洲不断遭受外来势力的侵袭,如日耳曼人、匈奴人、马扎尔人、北欧海盗维金人与穆斯林等,但10世纪后形势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十字军在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等地战胜了穆斯林,还吞并了拜占庭帝国。15世纪,德意志人占领了曾经由斯拉夫人与波罗的海民族占领的欧洲腹地。这是欧洲人的一次大扩张。

我们认为,东西方历史上,西方的扩张其实并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至少有三次大的扩张,这三次扩张的方式有所不同,但目的却基本相同,都是对东方财富的掠夺。所以西方复兴的说法不如说是西方的扩张,因为一种文明的发展与否并不在于是否需要对异己文明的征服,而在于本文明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西方文明并不会因为不扩张而衰落,同样,扩张并不是复兴。西方历史上的三次大扩张,第一次是希腊海外殖民、亚历山大王的东征与罗马大帝国时代;第二次是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虽然是以宗教名义进行的,但性质仍然是一种对东方的掠夺;第三次是16世纪后的世界性的殖民主义,这次扩张与以前的历次扩张有所不同,这是一种世界大规模的殖民,是改变国家主权与民族性质的殖民主义运动。

17世纪前,经历了蒙古帝国暴风骤雨般统治的欧亚大陆重新开始分裂,受到重创的阿拉伯帝国从15世纪开始再次扩张。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已经包括了布达佩斯与阿斯旺,从巴格达到古代波斯国,直到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其势力范围达到了小亚细亚、欧洲的东南部、埃及与北部非洲,甚至地中海、黑海、红海等西方文明的传统范围也都处在这个伊斯兰大帝国的统治之下。世界各民族都在展开对世界未知地域的探索,阿拉伯商人的船队远航各国,曾经出现了海上贸易的繁荣,但这种繁荣并不持久。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帝国都以陆地为主要经营地,而放弃了海洋。

15世纪时,中国的郑和船队到达东非。1415年郑和船队从东非带回了中国本土没有的动物长颈鹿,朝中上下惊骇,认为其是神兽,是孔子《春秋》中说到的麒麟。三年之后的1418年,葡萄牙王子亨利在圣文森特建立航海基地,从此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开辟东方航线的艰难航程。奥斯曼帝国无力阻止强大的葡萄牙船队的海上称霸,终于悄悄退出了大海,印度人也消失于印度洋之上。1430年,郑和进行了第七次远航,从此之后,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船只的中国人也退出了海洋。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有过一个比喻:西方人与草原民族是一样的,游牧民族以骑手来征服世界,建立草原帝国;西方人以海员征服世界,建立海洋帝国。从16世纪起,西方人成为了世界大洋上唯一的主人,当然这里是指远航路线,不包括近海的渔猎活动。所以哥伦布开通航线,对于西方意义重大,这并不仅仅是东西方的联结,而是意味着从此开始了征服东方的世界性航程,甚至可以说,世界体系开始具备了形成的条件。海上交通的目的地是东方,是传说中遍地黄金的印度与中国等远东。殖民主义并不是如原计划所进行的,而是随着航海路线的两个方向开始的,一个是非洲,一个是美洲,这两条路线同时并进,最终目标是东方,所以美洲与非洲其实是东方探索的意外发现,对于这两个大洲的殖民也是附带性产品。在海上航线开通的同时,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小国葡萄牙与西班牙突然成为世界史上耀眼的明星,他们率先探险海上,积极开拓航海线路,并派出大批传教士与殖民者,开始远征世界。

同类推荐
  • 金隅

    金隅

    作品通过古老、贫穷、落后的布拉克萨依村发生的历史变迁,真实地再现了在新农村建设和修建抗震安居房过程中,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描写了固守陈旧观念的买苏木·塔兰一家父子、父女、婚姻家庭以及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观念的更新导致“孤独世界”的破裂与更新。
  •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

    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

    本套书收录秭归县8位作家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公开发表过。
  •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红巾军起义》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讲述了元朝末年张士诚和方国珍发动红巾起义的全过程,以及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并建立明朝的始末。
  •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这里,有饱经蚕桑的古迹名胜;这里,流传着许多传奇的历史故事……
热门推荐
  • 狐妃萌:狐控半江湖

    狐妃萌:狐控半江湖

    她杀手帝萌好不容易想做一个平凡的学生,却上课吃东西被老班发现而......噎死了。眼睛睁开,已经是没有任何修炼天赋的废材......狐狸。不过一旦修炼,就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并看帝萌如何带美男子回家...
  •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思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画面感与故事性的统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深入浅出,通俗活泼,以历史随笔的方式来演绎荆楚文脉,用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来阐述荆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了解荆楚文化的流变,并从中得到教益。
  • 再嫁豪门:老公,别惹我

    再嫁豪门:老公,别惹我

    沈若初最恨的是小三,所以和小舅的三掐过架,替母亲打过情敌,更是替好姐妹出过不少斗三的注意,可是却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却抢了好友的男友成为了别人唾弃的小三......离婚的时候,关远恶狠狠的推开苦苦哀求的沈若初,毫不留恋。然而,看到那一块黝黑冷硬的墓碑时,才意识到天崩地裂...如初,如初,伤到淋漓处,是否还能爱的完整如初...
  • 动情有时

    动情有时

    千年冰山隋玉遇上玩世不恭的叶九卿居然逆天的发生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初次认识的时候是这样的:“喂,叶九卿,你就别跑了,抓你回去校长会给我一大笔钱,就算帮人了?”隋玉深邃的眸子死死地盯住叶九卿,生怕她一个不留神这小妮子就跑了,谁不知道叶大校长的女儿叶九卿是个练家子,可偏偏遇到了他隋玉。“本小姐的事,要你管?”叶九卿玩味儿的挑了挑下巴,轻轻一点脚便用轻功飞出了老远,冲着隋玉做了个鬼脸就继续跑。幼稚!隋玉嘴角一勾,看着叶九卿跑的方向,刹那间便如箭离了弦般的跑了出去,逮了个正着,可怜我们家叶九卿被叶大校长关了一个月,再见隋玉时,便是他的死期!
  • 黑执事之新约

    黑执事之新约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一对年轻的父母在临死前与一只饥饿的恶魔签订契约。保护我们的女儿晓玲开心的长大,我们愿意将灵魂献给你。甲方:王XX李XX乙方:恶魔威廉.T
  • 超骑士剑魂

    超骑士剑魂

    讲述了废柴少年许凉今,因为参加暗恋女生的生日派对,希望给她带来惊喜而穿上了定制的夜光服,却被在地球上空巡逻搜集机密的圣疆星间谍——星云联盟术士当做“自己人”,阴差阳错来到了神秘星球圣疆星。从此,改写了他全部的人生。
  • tfboys之向爱出发

    tfboys之向爱出发

    三位富豪千金与tfboys的相识到相恋……
  • 爱情的种子

    爱情的种子

    为爱肯付出的这么一个男孩,想给心中最爱的女孩很多很多,希望能给她世界,可是社会是现实的,现实很残酷他经历了很多,如何从一个小人物上位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感情路上也是非常坎坷,献给大学刚刚实习奋斗的青年和为爱敢去奋斗的男女。
  • 圣域荒原

    圣域荒原

    圣域荒原于万年前与阴阳界展开的一场旷世之战,无数强者陨落,五行属性失衡,绿意盎然的圣域大陆被迅速荒漠化。宗门世家,藐视苍生;阴阳界域,威势滔天。帝都园林设计师叶凡,穿越成为废柴公子哥,创千年传世之美名,立万古不朽之功勋!我命由我不由天,歃血誓破万年劫。
  • 芳忆怜忻

    芳忆怜忻

    我是黑道公主遭最亲的舅舅陷害重生为世界首富的千金大小姐还有一个腹黑的弟弟是肿么回事啊?在还没搞清楚之前愁人撞上门来就别怪本小姐心狠手辣了。在一堆棘手的事情中腹黑公子送上门来!!!算了吧本小姐勉强把你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