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画像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泗水郡(秦郡名,入汉改名为沛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丰邑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身平民的最高统治者。刘邦在历史上享有赫赫大名,首先因为他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布衣君臣”之局的开创者;其次是因为他为人处世的风格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具备成竹在胸、收放自如、重视实用、不循规矩的特点。他以一身草莽之气,辅之以机警权诈,笼络了张良、萧何、韩信等冠绝一时的人杰,使之心甘情愿地供其驱使,得以击败了勇猛无敌率直坦诚的项羽,成就了他的开国之业。随后又诛杀了善于疆场厮杀而疏于官场保身的开国元戎韩信,安抚了其余文武功臣,巩固了汉家的统治秩序。
汉高祖刘邦的开国之业,经历了与各路义军结盟共同反秦、与楚霸王项羽争胜天下的两个阶段。特别是在“楚汉之争”之中,刘邦多次战败,平遥古城“酂侯庙”不得不狼狈逃亡,甚至陷于生命危殆的绝境之中,可谓颠沛流离,艰辛备尝。在刘邦由劣势而逐渐转变为强势,最终成为开国之主的过程中,他主要不是依仗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而是有效地控制了他的部属,即后来所称的“汉家开国功臣”,使之各尽其力,各逞其能,终于消灭强敌,成就伟业。
对于汉家开国的这一奥妙,刘邦本人并不讳言。在灭亡项羽之后,刘邦有“南宫论功”之举。酒酣耳热之际,他向在座臣僚发问:平遥古城“衙神庙”萧何塑像“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王陵等二位对答之后,刘邦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高明的用人之道直接相关。刘邦当年以此自诩,自有其依据,后人从中则可以解读出若干有益的历史启迪。
刘邦在“南宫论功”中所推崇的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在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拥有巨大的影响。他们不仅以汉家开国功臣而广为人知,而且还作为传统社会中官吏的楷模与神灵而受到崇拜。张良被推崇为神仙,名列“仙班”;萧何与韩信同样也在许多地方被立祠祭祀。三位均超越朝代更替而安享人间香火。在《清会典·工部》中就规定:各地的县衙中要建立“衙神庙”,以勉励县级官吏以前代典范为榜样,努力从政。在河南的内乡、新密古县城的“衙神庙”供奉的就是萧何、曹参二位。因此,“衙神庙”又称“萧曹庙”。游历过平遥古城的人们,应该对其中的“衙神庙”有深刻的印象。平遥“衙神庙”的称号是“酂侯庙”,祭祀的神主却是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对此,我感觉有点奇怪:萧何在秦朝曾经担任过县吏,进入“衙神庙”算得上是名正言顺;但是,韩信从来没有做过县吏,为何与萧何比肩而成为“衙神”?或许,只有一个理由:人们太喜爱韩信了!在萧何等接受后人香火祭祀之时,实在不愿意让韩信独受孤独。于是乎,不管韩信是否有县吏的仕宦经历,只顾将韩信拉来“入伙”就是!平遥古城“衙神庙”中的三杰塑像,可以说反映了一种“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