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题下原注:“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喻之矣。”非常清楚地说明作本诗的原由。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前八句描写梁上双燕筑巢育雏的辛勤。正面写出了双燕衔泥筑巢,孵雏、捕虫、喂食的不易。
最后六句诗是诗人的议论。告诉雄雌双燕说你们不要这样悲啼,应当自己反思。想想你们是雏燕时,不也是高飞背离母亲的。当时你们父母的思念,今天你们就应该知道了。
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诗人丁忧居渭村期间作。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前两句句式很特殊,可以说倒装句式。“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实际上是“不雨春麦死,早霜秋禾损”。如是句式,倒置了因果关系,突出了因春天不雨和秋天早霜所造成的恶果——“麦死”、“禾损”。春麦死、秋禾损,一年到头,夏秋无收,才造成“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凌晨荷插去”二句写采地黄,凌晨扛上插(同“锸”,刺土工具)去,直到天将黑也采不满一筐子。“薄暮”,近晚。《诗·周南·卷耳》有“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句。怎样用地黄换糇粮呢?
最后四句是卖地黄者所说,意思是:给你喂你的肥马,可以使它浑身的皮毛更加润泽照亮地面。我愿意用地黄换你家马吃剩的饲料,救救我们饿得漉漉直响的肚肠。“(dàn)”,同啖、食。“照地光”,犹言马毛润泽,照地有光。
这首诗正如本诗首句所说,作于“八年十二月”,即元和八年(813)十二月,诗人丁母忧,服除,仍居渭村时。《村居苦寒》,写居渭村私宅时所目睹的村民无衣无食的苦寒饥馁境况。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褐裘复被,坐卧有馀温。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第一部分前两句点明具体的年月日,这在白居易诗中不乏其例,但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并不多见。接着写就是这年这月这一天,天气大寒,竹柏竟然都冻死。竹柏耐寒,尚且冻死,足见酷寒之烈,何况那些无衣无食的村民呢?
接着写本来大雪纷纷,酷寒无比,还加上北风彻骨如同利剑刺人,但村民却穿着布絮难以遮体的衣服。又饥又冻,唯一的办法是烧点蒿蓬、荆棘之类的柴草取暖,愁苦地夜坐待旦,饥馁冻饿的漫漫长夜,难熬呀!诗人总结出了“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的结论。这是诗人目睹体验的实况描写。
其实,白居易居下渭村时,生活并不十分富裕。他身体多病,生活窘迫,常常靠元稹等友人大力接济。然而却能自与村民对比,感慨质问自己,实在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