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想知道俄斐古城的确切地理位置,但都没有找到。他们对非洲内地的地理知识知之甚少。在他们的眼中,非洲是片“黑暗的大陆”,一是认为它简直是一片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地方;二是因为欧洲人把当时的非洲人看成是原始的、尚未开化的民族。当时的欧洲人所绘制的非洲地图,在内地大片大片地方是“空白”。这使得一些想寻找俄斐的探险家不敢贸然前往。直到1871年,随着一个叫卡尔·莫克的德国人的到来,非洲黄金之城的秘密才渐渐被揭开。
卡尔在15岁时,就已下定决心要到非洲寻找《圣经》中的黄金之城,准备填补地图上的“空白”,哪怕是一部分也好。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学习了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当地人的语言。他还大量翻阅了欧洲出版的探险文学作品。27岁时,他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探险的准备,但由于没有官方的支持,也没有足够的装备,未能成行。此后几年里,他在德国朋友的捐助支持下,徒步穿行于南部非洲。
1871年,卡尔·莫克历尽艰辛,终于在林波波河的南岸最先找到了黄金、钻石的矿脉。后来,他又在一个名叫“马绍那”的地方发现了传说中的废墟遗址。据记载,一天早晨,当卡尔来到一个巨石建筑物的废墟(大津巴布韦)时,他激动万分。那些高大的墙和巨塔,完全由石板砌成,尺寸精确,甚至没有使用任何泥浆和石灰,却胶合得天衣无缝。凭借废墟大门上的一根檀香木料,卡尔坚信自己奇迹般地发现了《圣经》中的黄金城俄斐,然而闻风而动的探险家和寻宝者却没有在这里找到黄金和珠宝。
其实,早在大约公元1450年,大津巴布韦就开始走向衰败。人口增长造成了食物、燃料和牧地的匮乏。16世纪的时候,葡萄牙人开始在沿海港口开展邮购贸易,使黄金贸易受到挫折,大津巴布韦的地位每况愈下,马绍那政权的中心迁至他地。一度辉煌的繁荣之地没落为废墟。直到1871年卡尔再次发现了它,这座传说中的城市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中国西汉时期的巨额黄金是如何失踪的
秦汉时,黄金为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根据记载,当时皇帝动辄以千万计的黄金赏赐、馈赠功臣,这一时期的黄金拥有量令后世称奇。但到了东汉年间,黄金却突然销声匿迹并且退出流通领域,不仅在商品交换中不见了踪影,而且连黄金赏赐也极少见。那么,西汉时那些巨量的黄金到底去了哪里呢?后世学者对此作了种种推测和考证。
秦汉时,黄金为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动辄赏赐、馈赠以千万计。楚汉战争时期,陈平携黄金4万斤到楚国行反间之计;刘邦平定天下后,叔孙通定朝仪,得赐黄金500斤;吕后死后,遗诏赐诸侯王黄金各千斤;梁孝王死后,库存黄金40万斤;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受赐黄金20万斤;王莽末年,府藏黄金以万斤为一匮,尚有60匮,他处还有十数匮之多……这些记录均让人感到瞠目结舌。
但是对于东汉时期,黄金突然消失并且退出流通领域,究其原因,学者们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用于佛事。史书记载曰:“后世黄金日少,金价亦日贵。
盖由中土产金之地,已发掘净尽,而自佛教入中国后,塑像涂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穷乡僻壤,无不有佛寺,无不用金涂。以天下计之,无虑几千万万。
加以风俗侈靡,泥金写经,贴金作榜,积少成多,日消月耗。泥金涂金则不复还本,此所以日少一日也。”这说明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从大邑到穷乡僻壤,无处不建寺塑像,而且风俗奢糜,用泥金写经,贴金作榜,积少成多,日消月耗,就把西汉时期大量的黄金消失殆尽。
反对者认为,“佛教耗金说”一则有违历史,二则有悖常理。因为史书明确记载,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初年,当时的佛教在中国并未站稳脚跟,只能依附于中国传统的道教和神仙思想,根本不可能大张旗鼓地修寺庙、塑神像,所以也很少用金涂塑像。即使有使用黄金,量也微乎其微,不至于巨量黄金突然消失。而且西汉巨量黄金退出流通领域是在东汉开国时期就发生了,当时的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
第二种观点认为东汉黄金数量减少,是由于黄金的“外流(赏赐外人)”,通过对外贸易,大量输出国外。
这种说法显然也缺乏根据。因为西汉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国家,是商品输出国,只有少量的黄金流到西域、南海。各国有购买奇珍异宝的现象,但并不常见。而且许多还是邻国称臣纳贡而得,加上和汉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根本认识不到黄金的价值,黄金的需求量也很有限。相反,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向西方国家输入了大量的丝绸和布帛,却换来了大量的黄金。如当时的罗马帝国,为了获得中国的丝绸产品,用大量的黄金作为交换,以致有学者认为用黄金换取中国的丝绸,是后来罗马帝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认为当时讲的黄金其实是铜。史书上记载的西汉时期大量赏赐黄金、府藏黄金都是指的“黄铜”,所以数量才会巨大。从秦汉黄金开采量上看,结合当时对外贸易情况,西汉不可能冒出那么多黄金。人们惯以“金”称呼钱财,有可能把当时流通的铜称作“黄金”。
这种说法也缺乏有力证据,因为汉代时金、铜区分极明显,金的开采由金官管理,铜的开采由铜官管理;黄金、铜钱是当时流通的货币,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黄金的计量单位为斤,铜钱的计量单位为铢;黄金主要用于赏赐、馈赠,铜主要用于铸钱和铸造一些器物。黄铜和黄金泾渭分明,根本不可能混淆。
第四种观点是埋葬于地下。唐任伍在《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一文中指出,西汉巨量黄金入东汉后突然退出流通领域而消失,唯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黄金以金币形式随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而埋葬,另一部分则作为各种金器金物随葬或遗落地下。战国至西汉,商人以贱买贵卖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黄金,而封建统治者则运用国家机器攫取占有了国家大部分黄金,大批的黄金被这批人窖藏。东汉时窖藏黄金者也大有人在,如董卓“筑坞于眉,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而且从后来出土的钱币看,中国历史上窖藏金银珍宝之量大确实惊人。
科学家通过对地球黄金开采的预测,认为人类自有史以来在地球上共开采了九万吨以上的黄金,然而目前留在世上的只有六万吨,剩下的三万多吨就不知所踪了。考古工作者不断发现地下窖藏的西汉黄金,这说明西汉大量黄金的突然消失,最大可能就是被窖藏于地下,后来因为战乱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使得这些藏金终至失传。
这样分析看来,“地下窖藏说”因为有考古发掘实物为证据,似乎很科学很合理。但是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观点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无论是私人还是国家贮存巨量黄金,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总不会在经过战争或者天灾人祸后,所有的黄金拥有者都死去或忘记自己的财宝所在。如果说一部分窖藏黄金因此种原因而消失可以理解,但是不可能所有消失的黄金都因此不知所踪。
还有人认为这些被窖藏的黄金有些是作为随葬品埋藏在墓穴中。西汉时期盛行厚葬之风,朝廷规定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供宗庙,三分之一用以赏赐、馈赠那些忠于汉王朝的文臣武将和敬待外国来宾,剩下的三分之一则用以营造陵墓,构建再生世界。
但事实上汉代厚葬的习俗使得盗墓贼把汉墓作为首选的盗窃对象,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大部分汉墓都有被盗过的痕迹。假如墓中藏有大量黄金的话,肯定早已被盗墓者获得,重新流于世间。然而现在只发现有金银器皿以及奇珍异宝流传,却从没听说过有黄金流传。
西汉黄金的神秘失踪,吸引着无数考古者的目光,我们期盼着有一天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来帮我们解开这个疑团。
张献忠的巨额窖金今在何处
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领袖张献忠,是一个臭名昭着的贪婪、残暴之徒,据说他生前四处流窜,搜刮了惊人的财富。可是在他灭亡之前,却将这些财富巧妙地“毁”掉了,令后人的找寻好不煞费苦心。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的时候,农民军张献忠部占领了成都,并改名西京。此时清政府已经基本肃清了李自成部,南明小朝廷也在随后不久被灭亡。
四川虽然自古以蜀道艰难、易守难攻着称,但张献忠部却已是苟延残喘、气息奄奄。在此形势下,张献忠将其抢掠、搜刮来的亿万财宝尽数沉于锦江之中,扬言不留给任何人。对于此事,《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树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既像是毁,也像是藏。
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张献忠部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军队。张献忠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生于陕西省定边县,他少年时曾读过书,成人后参了军,还做过捕快、边兵等。崇祯三年(1630年),米脂发生民变,张献忠积极响应,遂揭竿而起,自号“八大王”。随后他的势力在战斗中逐渐壮大,成为了除李自成之外的另一支重要农民武装力量。在困境时,他曾投降过朝廷,接受其招安,两年后又再举反旗破襄阳、占武昌、克长沙,一路势如破竹。他在攻陷成都后即皇帝位,建立了大西政权。据史载,张献忠嗜杀,一天不杀人就心里不快活。曾经他就以开科取士为名,在青羊宫大开杀戒,屠戮川中众士子;他还曾坑杀成都居民于中园;又残杀卫籍军户98万;还曾遣四位将军分别屠杀各县,杀人少的部下还一律论罪处斩。
顺治三年,眼看自己大势已去,张献忠在将成都夷为平地之后,率众出川。就在临出川前,他将所有带不走的历年积聚的财宝统统“水藏”于锦江。1646年10月20日,张献忠在四川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凤凰山坡遭遇清军,中箭身亡。而他的那批宝藏也就因此成为了一大悬案,令后世很多人大费周折。
关于张献忠的藏宝一事确实是史有明文,除了《明史·流寇传》外,清人的笔记、野史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比如清初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的《鹿樵纪闻》、彭孙贻《平寇志》、陈克家《明纪》等。成都一带也流传着“石牛和石鼓,银子万万五”的民谣,意思是说只要找到锦江下的石牛和石鼓,就能够找到张献忠埋藏的财宝。因此几百年来,清政府就一直在垂涎着这笔宝藏,也不断地在派人寻访,可惜都无果而终。
据《清文宗实录》中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曾派出道员到锦江实地勘察,但没有找到窖藏的确切地点。咸丰三年(1853年)时,咸丰皇帝又命成都将军悉心查访,并设法挖掘,但最终依然无功而返。
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都一带还曾掀起过一阵寻宝热,甚至有人还拿出了藏宝图,一时间许多人都跃跃欲试,甚至要成立专门的寻宝机构。就这样,自从张献忠的宝藏随着“大西国”的灭亡消失以后,宝藏之谜就困扰着一代又一代关注此事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成都和新津都先后发现数量不小的大西国“大顺通宝”钱币和银锭,更使寻宝人相信张献忠曾展示过的据说有24间屋那么多的财宝就藏在成都或成都周边。
太平天国窖藏金宝到底下落何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它的势力极盛时近乎囊括了当时中国最丰富的地区,因此天国自然也就积累了难以计数的巨大财富。可是当太平天国灭亡后,这些财富却不知下落何处,关于它的各种传闻更是沸沸扬扬……
在南京有一处举世闻名的古代建筑遗址,这就是太平天国天王府旧址。虽然这里的大部分建筑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每天仍然会有很多人来此参观。150年前的那段血雨腥风虽然早已成为远去的历史,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却还远未结束。其中让很多人尤其学者们特别关心而又百思不解的一个问题便是:原太平天国的窖藏珠宝究竟埋在了何处呢?
1853年的时候,起义两年的太平军顺利攻占了南京,并在此建都,改南京为天京。当时盛传天王洪秀全和天国的新贵们在此聚敛了大量的财宝,所以令贪婪的清军也非常垂涎。1864年7月天京被攻陷,曾国藩所统帅的湘军从天京的各个城门蜂拥而入,开始了对整座天京城长达三昼夜的洗劫。
其中天王府被曾国荃和萧孚泗率先进占,府衙甚至民宅内的一切财物,连同几万名女俘,都被一并掠去。但是,历来“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传闻,使这些强盗一般的湘军远不以此为满足,他们认定了还有更多的财宝被藏在了某个未知的地方。
据说曾国荃在抓到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将领之一的忠王李秀成时,就一直逼问他天京窖藏珠宝的下落。没过多久,曾国藩也从安庆赶到了南京,两兄弟软硬兼施,希望能从李秀成这里获知宝藏的所在,这也可能是李秀成被较晚处死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