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佐成怀着对家乡山山水水物候风光的情和爱,双腿几乎踏遍了开江的每一寸土地。他别具慧眼,在独特而敏锐的审美观照中,以一个赤子的关爱与痛惜之情,描写出或欣悦或忧伤的意绪。《老街 老街》便是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篇章。
作者一开笔便掩饰不住心中的忧伤,“犹如一截被人遗弃的鸡肠,老街歪歪斜斜地卧在一条狭长的沟谷里。数百间盖着青瓦的木板屋织成的街巷,悠长悠长……小溪上,一座古老破旧的石拱桥,寂然地横卧着,给人一种天荒地老的感觉……这老街就是一个遗世独立的世界……”按照当今文化人的审美观念和旅游向往,大都喜爱去存留着古朴遗韵的小镇,观赏中国古建筑飞廊翘檐、小桥流水的宁静谐适的风韵。然而作者在《老街》中展示给读者的竟如此破败、荒凉与颓圮!作者进而忍悲含泪地描叙:“一些靠近墙脚的板壁,因为潮湿……已经变成灰黑,甚至洇出一团团霉似的暗黑……带给人一种别样的沧桑与邈远。”这不仅揭示了古旧的文物建筑,不应该毁坏它,也不应该这样遗弃它,而应重在对古文化的传承和对当今黎民百姓的关爱,应重整往昔古朴而优雅的风韵。作者在文中所显示出的忧伤与痛惜之情,彰显着一个热忱的文化人,对于家乡深挚的情与爱。诚如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中所阐说:“文学史,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感情越是高尚,思想越是崇高、清晰、广阔,人物越是杰出而富有代表性,这个书的历史价值就越大,它就越清楚地向我们揭示某一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内心的真实情况。”以此观照林佐成撰写这篇《老街 老街》,我们可以真切地触摸到作者那颗慈柔而悲悯的灵魂,是崇高的,也是最具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诚如诗人艾青所咏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士地爱得深沉。”
五
文学贵在有个性,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偶然因子,然后予以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观照。《走开江》在具有不可替代的独创风格的同时,也并非篇篇文质兼美。一些篇章多少有些重复,一是事件的重复,再是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重复。要得以篇篇立异追新,是至难至艰的事。林佐成既已创作出了《走开江》这样思想深沉、内蕴厚重、文笔遒劲、功力弥满的散文篇章,已是一个可喜的飞跃。然而艺无止境,对于一个有远大抱负者,我们更殷切期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为序。
(何世进:原达州市作协副主席、开江县作协主席,系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情山水》《乡恋画屏》《芳草天涯》《多欲年华》等。)
序二:
体味这片土地的魂灵
——序林佐成散文集《走开江》
蒋楠
行走开江,归纳疏理一次这里的风物志。作家林佐成着重人文主义的叙述,成为颇具地域文化意义的散文实录。
在佐成细腻、安然和自在的叙述语境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壮美和诗一般的流韵,让人触摸到其作品精柔、坚硬的质地,感受到厚重、扎实的分量,让我们据此再一次读懂开江,读懂这座沉默而古老的城镇。
《走开江》一书共收录了林佐成近60篇散文、随笔,作家道出了开江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文章举重若轻,揉合了开江的历史、地理、掌故、风俗、人物等内容。一些内容是传说,但更多的是接近人情和自然的陈述,读之引人入胜,使人在恬适的遐思中分享到怀旧的意义与地域文化成熟的尺度,可谓了解和研究开江的又一部珍贵文本。
在《走开江》这部作品集中,传统意味的浓郁和贴近本土的叙述场域,给我们构建了作家自己的创作境地——“风物开江”、“美景开江”、“传说开江”、“人物开江”,风物、美景、传说、人物,这四个关键词分别代表了人文地理意义的开江,以及在现代性的浸润下逐渐变迁的村庄, 叙述主体的不同不仅囊括了地域上的疏离,更加深刻的是地域书写背后的文化隐喻。通过佐成不断拉伸的镜头, 我们渐渐步入这方水土的深层,观察到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们和一幕幕立体的生活场景。
开江位于四川省盆地东北部,大巴山南麓。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历朝历代的人们在这片膏腴沃壤上绵绵瓜瓞,代代传承,留下了栩栩如生的人文传说和独特的风俗民情。
对于开江题材的作品, 佐成总是持有的是一种温和的、包容的创作态度,其目光亦是敏锐而冷静的。读其文,让我有一种身为开江人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作为一名扎根家乡的教育工作者,佐成一直“坚守与迎合”在如诗如画,似幻似真的故乡情愫中。可以说,开江的风土人情与他如影随形。作家跋山涉水,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体味着这片土地的灵魂,在记忆里搜寻一些这里的踪影,并用他自己的方式,把这些渐渐被人们淡忘的东西记录下来,赋美景以人文。
传说,是一方水土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不仅代表着地域特色, 而且还能更贴切地表达“本土文化”这一民间形态,进而使文本大众化与通俗化。诚然,人是可以怀旧的,但始终还是不能“生活在传说中”,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唯在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反思中,?把握俗世化社会发展脉络,我们才能“寻找”到“超越”的力量。
读《走开江》,我们不难发见全书无处不在“寻找”——寻找那些最真、最原始、又最容易被忘却的东西: 既寻找最初的老街老巷, 也寻找古迹、古桥、古塔、古寺、古庙、古宅……这样的背景和主题,这样的文风和话语方式,不单是展示一个作家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似乎也能从中看到时间和这片土地的成长。
行走的意义,不在于远方,而在于学会寻找。《走开江》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佐成是一个有阅历的作家,他将生活的情趣、田园的情趣、游历的情趣升华为文学创作的情趣和精神成长的情趣,并以散文的形式,集中或反复地,同时又是真诚而深情地叙述了开江的“风物志”,展现了这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及其与时代的关系。倘说散文的本质在于真实,那么它首先应该传达的就是这样的真实:只有历经沧桑后的精神寻找,才能臻至创作生命的成熟、平和与淡定。
在我们这片文化根源连着农耕文明脐带的版图上,风物与风俗传说是充弥于城乡现实之间的血脉所在,也是连接城乡生活的情感纽带。《走开江》里的作品,都是城镇与乡村生活记忆的“考古学”和“风物志”,佐成用散文的形式书写,其生命体验的真切感,似乎更凸显了年代价值和诗意——较之于志书,散文可以是更本真、更在场、更贴近生命体验的心灵史。
从文本上说,《走开江》的地方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气质非常“抢眼”,《走开江》在地域文化学意义上对非物质文化的贡献也是不可小觑的。从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气质的角度来诠释《走开江》,我们会发现文中的很多篇章都赋予开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走开江》里面,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文化符码更可以随手拈来。
在《走开江》这部作品集里,开江,是作家惟一的书写场地, 这些作品可以非常典型地让人们了解开江,透视流淌在她内心的秘密。佐成通过对美景美物的入微刻画、对风俗风情的精当描绘,成功地塑造了这串串文字所凸显的惊奇与平凡之美、传奇之美。作家从容质朴的文字之间,流逸出的是一个传统士子清静、娴雅、高洁、空灵的气质。沿着佐成酣畅的笔墨,仿佛从滚滚红尘中走进了一个人的静地——好一片清灵的“都市后花园”,好一片温情的土地……在这里,我们浮躁的心也容易静下来,时间仿佛被掰成两瓣。
(蒋楠:四川开江人,现居东莞,系中国作协会员,“疼痛诗学”主要创建和推动者之一。)